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观念

2023-10-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观念

作者:马玉宁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12期

【摘 要】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媒介 融合 受众观 一、受众理论与受众观念理论溯源

我国的受众研究自1982年北京调查起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经过30年的发展,受众研究逐渐完成了从实证研究到理论建设的学科架构,经历了受众研究“精确化”、“理论化”和“本土化”。

受众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把新闻媒介的运作仅仅看成主持人和记者、编辑劳作而已,对受众的作用认识不足。但是,随着对大众传媒的多样化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同时,也伴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事实与最初的想法不同,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受众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各种制约作用,即“受者中心论”。

在受者中心论中,上世纪80年代受众理论探讨的重点是受众需要论,强调媒介要服从于、服务于受众的需要;90年代受众调查的重点已转向把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权利主体来审视,提出要以受众为本,尊重和维护受众的权益。随着受众研究的深入进行,受众的需要和权益的地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得到了受者的关注,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权益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一重大变革,最终促成了“受者中心论”观念的形成。

到了20世纪末互联网产生并且发展到今天,操作简易快捷的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受众地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互联网媒介中,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接受者,他们首先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因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上并不存在固定的信息接收者群体这一概念,故而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这一概念。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这就更加突出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受众研究在理论上寻求到的新突破。

二、我国受众观念研究确立与受众调查实践

受众研究在中国传播学领域是开展较早、成果比较丰硕的一个部分,受众研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目前几乎所有受众研究的学者都把中国大陆受众研究的起始点界定为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开展的北京市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调查,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采用国际通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和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统计分析受众调查数据,而首次在北京地区开展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受到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关注,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次突破性行动”,自此受众研究作为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进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研究领域。

1982年由陈崇山任组长组织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首次在北京地区开展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成立由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广播学院派员实施调查。以北京地区12周岁以上群体为人口调查总体,采用类型多层随机抽样法首次用计算机抽选样本,调查的重点是媒体信任度。调查发现有55.1%的受众认为当时的新闻宣传只是基本可信。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高度评价这次调查“是按照马克思哲学标准理论框架设计的,但它遵循传播研究方法及西方和第三世界学者的实验理论方法着重于注意这些方法与马列主义及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受众研究的深入开展,受众的需要、视听兴趣及权益引起重视,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得到关注,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主体地位受到尊重,促成了“受众本位”观念的形成。

1987年6月中央电视台联合各省、市、自治区级电视台(宁夏和陕西未参加)进行了首次全国电视观众调查。1988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首次全国听众抽样调查。此次全国调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开展全国听众调查。

1992年在全国第二届受众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陈崇山正式提出“受众本位”的概念。她对“受众本位”的阐释是:“受众本位则是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新闻传播活动应随受众的意志为转移。传媒则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②

随着国内受众研究的蓬勃发展,受众本位理论逐步取代了媒介本位理论,促进了媒介受众观念的确立。“受众本位”的提出是对受众认识的质的飞跃,受众的地位不再被抽象的政治化为群众,而是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被服务传受双方平等,而传播方式也由“教化”、“灌输”转变为“引导”和“服务”。而受众与传播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客体,受众本位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需求为中心,最大程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受众的知晓权、传播权和接近权及获取信息的需要。

尽管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本位的提法还有争论,但受众理论研究和传媒业者在认识层面和实践指导上达成了某种契合,即新闻事业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化;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性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这是受众研究、受众调查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 三、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受众观念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高地。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③ 媒介融合趋势将给受众地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受众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其次是受众已经不满足于接收过于同质化的大众信息传播,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身口味的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传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受众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整个传播活动过程当中,他们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需求定位精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受众掌握了传播活动的“主动权”,甚至倒逼传统媒体不断调整媒介运营策略,升级现有的产品,以更高质量的产品来迎合市场需要,满足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求。

媒介融合为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接收渠道,同时也让传统媒体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产过剩的风险,大量的垃圾节目和信息冗余消耗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从下手。“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遵循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路径已经难以满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受众需求。大众媒介产品生产正经历着由‘广’向‘窄’的战略性收缩;由传统媒体时代的‘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的受众观念。与大众媒介相适应的传播策略也由面向群体的‘集群化’传播转向‘分众化’传播,尤其表现在内容生产方面,要求以更优的节目生产面向更精确的受众细分,在受众的产品使用和用户体验上赢得先机,从而在受众中树立品牌和良好的口碑,增加媒介产品的重复消费”。④ 结语

媒介融合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正在经历的一场革命,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分流了传统媒体中年轻化且购买力较强的人群,但是从远期市场开发和受众培育来看,传统媒体也拥有更多的潜在受众,经过市场细分过的受众,让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更加专注满足目标市场的受众需求,“分众化”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

媒介融合下的传统媒体为电视机、电脑和手机等终端提供内容,以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将电视观众、网络用户和手机用户高度粘合,进行多渠道的全面覆盖,而作为最便于携带且拥有最大用户群的移动互联网信息终端的智能手机,也朝着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三屏合一”的方向转变,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享有自主权和选择权,而媒介市场自身也会通过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对传统媒体进行更加残酷的筛选和淘汰。□ 参考文献

①②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10、114

③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24

④张超,《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媒介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生) 责编:周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