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论创新教育及模式改革

2023-03-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论创新教育及模式改革

作者:方凯飞 柴荣怡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11期

摘 要:创新型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教育机构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我国目前在创新教育上还有不足,对此提出突破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改进措施:树立新的高教理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2-0152-02

随着近几年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也随之加倍渴求。而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则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创造能力的教育模式。人才的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推行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和造就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模式及要求

创新型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输送创新人才的源头;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实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力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高校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后,虽然对创新教育的论证颇多,但具有显著成效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却并不多。国内创新教育的模式还未在真正意义上形成,而国外在创新教育方面则起步较早,社会和高校都极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水平发展较为迅速。

早在19世纪末,创造性教育在美国首先得到重视,并迅速传遍整个西欧。一些国家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经过20世纪的积极发展,已形成了自我成功的创新教育模式。例如,著名的美国MIT模式(MIT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简称)、廷伯莱克模式和日本的东京大学模式。

鉴于我国对创造性人才的日益渴求,国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2010年5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能够促使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010年6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将推进创业教育作为今后十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依赖于创新型教育的发展,可以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已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必要求高校及承担人才培养的研究机构进一步探究新型的教育模式。

二、我国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较迟,大多数高校的创新教育停滞在形式化、浅表化的层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不同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同,所处的地位也不同。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地方高校则是为区域培养高素质人才,改善社会群体的文化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自创新教育提出以来,创新教育在研究型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产生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知识传授中强调“教师本位”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终端,高等教育的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培养方向。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延续了中学的教育模式,教师过多地充当着“给予者”的角色,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不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3]。就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中也不难找寻到德国中世纪经院式教育的影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经院式教育就仅限于机械地传授固定的知识,学生只是完整的接收无须过多思考。这种“教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不能真正成为一个知识的探求者,影响了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2.教育培养显现出功利化

在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当下,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职业化的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趋于市场化的需求。将人才培养定位于迎合社会的“需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都具有表面性和功利性,仅仅以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毕业文凭作为实际的培养目标。功利的教育和学习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在社会长远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忽视个性化的培养

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方式的运用等方面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和自主性,采用共性化教育的培养模式。共性化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学校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任课教师不得随意脱离教学大纲。这种普遍存在的过多地注重表面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学生们往往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创新能力。 4.行政化色彩的学术氛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评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审,都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严重挫伤了教师和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而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包容性的学术氛围,充分肯定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学生。 三、突破创新教育瓶颈的措施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要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要突破目前高校创新教育的瓶颈现象,高校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来实现转型。 1.树立新的高教理念

教育理念滞后是造成创新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的重要因素。树立新的创造教育理念,明确高等教育理念应包含学生的兴趣、学术的自由、不同学说的质疑、科技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的能力;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学说及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应给以肯定和较高评价。应当明确的是,大学不单单是中学教育的延续,而更应该是中学教育的飞跃。

2.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培育,学校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的学习[4]。着重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注重探索研究能力的培养。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摈弃以往采用的“授-受”模式,这种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模式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可采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及开放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可单一采用也可复合采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创造能力。 3.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淡化现有的教学考核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测评,建立全面评价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制度。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现高教多采用的闭卷考试,主要以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笔记来应付考试。增加能力考试的分量,代替以往的闭卷考试。专业素养评价的结果应纳入到学生的整体学业评定中。 四、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发展科技、发展自主产权、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根本所在,更是民主产业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国高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应在高教实际培养中不断改进,既要重视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又要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播,倡导教学、学习、研究的自由。同时也可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培养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2-05-14]www.- jyb.cn.

[2]新华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2-05-1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3]杨福章.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3).

On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Mode Reform FANG Kai-fei, CHAI Rong-yi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China)

Abstract: Innovative education is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national economic, soc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lso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he fundamental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China is currently lack of innovation education,In this regard, made improvement measures which breakthrough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mode,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novative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method reform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