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二十位大家书法(上)
2014-03-17 鬼谷子编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峄山刻石》【秦】李斯
小编补撰: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自殷商始,中国书法历史,绵绵五千年。开宗立派,传承创新,有多少书法大师,挥毫落纸,留下千古传扬之翰墨精品。下面请随小编慢慢走近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二十位书法大家,管窥他们的笔墨春秋。 1、秦篆鼻祖——秦朝大家李斯
《泰山刻石》局部(安国北宋拓本)【秦】李斯,纵27.8厘米 横14.3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当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书苑》,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2、书法大腕——东汉大家张芝
《冠军帖》 【东汉】张芝
《终年帖》之一【东汉】张芝
《终年帖》之二【东汉】张芝
《秋凉帖》【东汉】张芝
《今欲归帖》【东汉】张芝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3、右军神乎其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帖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
问候。
《快雪时晴帖》【东晋】王羲之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此帖书体圆劲古雅,兼具仕族的优雅及文士的洒脱,完美的体势为书法传统的正统,成为历代帝王、书法家学习的范本。另外在用笔方面,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堪为历代帝王及书家的“圣经”。是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行楷书,以开头的几个字为作品名。其内容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此帖极为珍爱,在帖前题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全帖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
4、传世书法论著撰写者——唐代杰出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书谱》,孙过庭撰并书。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真迹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书谱》是上卷残本,摹刻精良,且首行至第二行较墨迹多17字,可补墨迹之缺。该拓系海内孤本。拓本有张伯英、罗惇、林志均、马叙伦、齐燕铭等跋,钤“石门吴乃琛尽忱珍藏”、“陈叔通”等印。共14页,每页8行,行10至14字不等。每页尺寸纵31厘米,横22.3厘米。
由于该论著太长,微信篇幅有限,只刊登极少部分,其余想详细了解的可在网上搜寻。
《书谱》开篇 【唐朝】孙过庭
《书谱》结尾 【唐朝】孙过庭
小编补撰:开篇有宋徽宗题签,有宣和、政和等印,扑面而来的是五行中规中矩,潇洒流畅的草书,可以感觉到作者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书写时,作者对于纸折出的印格是行距2.5厘米,第一页每字宽仅1.5厘米,第二页近于2厘米,以后有的近于或超过2.5厘米,每行从1-13页的11-12字,到13-末页每行基本上都是9-10字,从上可见,作者初写时守规矩较多,越到后来越放松。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书谱》是一部文书俱隆的著作,对后世的书法艺术贡献非凡。 5、文韬武略帝王书——唐朝书法家李世民
唐朝是个书法家辈出的时代,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均出自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执掌帝印,也懂得惜才爱民,其书法成就也在帝王之首,可谓千古一帝。
《晋祠铭》局部 【唐朝】李世民
《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全文1203字。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方座螭首额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藏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铭文歌颂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国策略,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唐皇室政权。铭为行书,以行书写碑,过去很少见到。
小编补撰:李世民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颇深。他在其书法艺术实践中还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主张“虚拳直腕,指实掌虚”;他在《论书》中写道:“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由于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墨宝,又师事唐代名书法家虞世南,故太宗书法遒劲雄奇,有一种飞逸自然的神韵,独成一格,深得王、虞的精髓。《晋祠铭》碑拓尤为珍贵,其书法遒劲有力,神气浑沦,变化多端。其中“之”字就有38个写法,千姿百态,形体各异;笔势流逸洒脱,加之刻工精细,笔锋尽见,保存了原书的神韵。飞白体九字,确乎笔走龙蛇,骨骼雄奇,气势宏大,结字用笔正是《书小隶》所谓的“隶书飞白”,隶书的笔法,用飞白写成,又有奇妙的变化,有飞仙鹤舞之态,显示出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的较高造诣。清人齐羽中评论:“其书气象涵盖,骨格雄奇盖俨然开创规模也。其书结字用笔,颇似怀仁圣教序”(三晋见闻录)。 6、文人书法理想创立者——唐代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
演习书法的人都绕不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孙过庭《书谱》和张怀瓘《书断》等著作。
张怀瓘(生卒年不详),唐代开元时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曾任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工书,善真、行、小篆、八分书。高自矜饰,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著有《书断》、《评书药石论》、《书诂》、《书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等。《书断》是张怀瓘书论的代表作,分为上、中、下三卷,计三万余言。主要阐述了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及书法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用。
《论用笔十法》【唐朝】张怀瓘
小编补撰:张怀瓘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张怀瓘在更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同时从技术、审美标准、历史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编织了气势恢宏的理论自成体系,极富思辨性。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可以说超越前人。因此学书法的人,不读张怀瓘书论,就不能说已经理解了中国文人的书法理想的精髓。
7、狂放不羁有章法——唐朝狂草大家张旭
草书发展到唐代,又有了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传递功能性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和韵律感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的纯艺术——“狂草”由此诞生。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狂草大家张旭。
小编补撰: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肚痛帖》【唐朝】张旭
《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草书古诗四首》局部 【唐朝】张旭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
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郎官石柱记》局部 【唐朝】张旭
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郎官石柱记》是传世最为可靠的张旭真迹,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历来评价甚高。苏轼云“作字简远,如晋宋人。”,黄山谷更云:“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
8、字如其人——唐朝楷书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唐开元进土,任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原”或“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
《勤礼碑》拓片局部 [唐朝]颜真卿
《勤礼碑》局部 [唐朝]颜真卿
《勤礼碑》为颜真卿晚期代表作。整碑磅礴气象中蕴含雅正之韵,有颜体一贯的以拙为巧、丰盈健美,但不像《多宝塔》那样方正谨严,秀丽俊雅,也不像《麻姑仙坛记》那样古拙中透露出几分霸气,相对而言,《勤礼碑》更突显笔力沉着,结体宽博,雍容端正,笔势相向而多内蕴,给人以庄重浑厚之感。
小编补撰:《勤礼碑》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 颜君神道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71岁撰书来纪念其曾诅父颜勤礼立的墓碑。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小编补撰:《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小编有话】
每每编辑书法选题,总是能从书法大家的行文当中窥见其悲喜,这也许是书法最打动人的地方,比如研读《书谱》除了欣赏孙氏别具一格的书法,还有一种好像学长在娓娓叙说自己的习书经历和经验,亲近之感油然而生。微友们最近总觉得我们的选题有些冗长,也许对于现在,大家已经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史书典籍,每天信息量爆满的微信总是让你匆匆而过,于是我们只好将选题缩之又缩减之又减,实在删减不掉的便分成上下两期。谢谢您认真看到这里,您是真爱书法艺术的人。
举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