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模板

2021-04-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浅析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摘 要: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络建立,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创新点:应用信息技术使以前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真正的达到“以史明智”。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杨思、学东卢、学昌乐二中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课改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鼓励教师在新的形式下对教学手段的新探讨。

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胡锦涛同志在北师大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那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都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历史史实。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各大站都设有专门的“历史”栏目。以“搜狐”为例,其历史栏目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等数十个项目。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时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经常访问历史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

但是这些教学资源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别络资源,选取一些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思想进步的资源,屏弃那些不利的、对思想深度毒害的资源,最终实现络资源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历史地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因特上就有我们所需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上的“二战形势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观看者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在讲述《开国大典》时我利用络影象播放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誓,展示了开国大典上的阅兵仪式。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慷慨激昂,真正体会到了全中国人民的自豪、兴奋、荣耀之感,这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更好地钻研起来。

有了学生自学、讨论、研究作基础,教师可以不必营营于低层次地重复课本中有、学生看得懂的知识,而可以去花更多精力于以下两个方面钻研,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是理论上点拨学生,教师自己必须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德意志的统一》这一节中,我在这些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理论学习水平: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去解释统一的背景;用“经济是基础”去解释为什么由普鲁士担当起领导统一的重任;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俾斯麦和铁血政策为例);以及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今世界的潮流(从孙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世界近代史各国顺应当时的潮流发展资本主义,再适当到中国加入WTO既有挑战又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举等),酣畅淋漓,使学生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二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教材,用史实材料充实教材内容,既形象,又促进学生思维,还将学生真正带进历史的“史境”——感受历史氛围,尽可能地读到教材依据的来源——第一手资料,接近历史的真实。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胡锦涛同志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这都是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有了信息技术这艘船,在无涯的学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畅游,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