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席勒也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他在个体身上奠基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可见,美的重要性。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与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性,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
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