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第35卷第6期普洱学院学报JournalofPuerUniversityDec.2019Vol.35No.6新时代背景下对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探讨闫新芳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其传承方式在新时代政策推动及教育引导下不断发摘要:佤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具有民族地域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的瑰宝,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还需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展。然而,针对佤族整体传承基数弱化及佤族小众体育项目的发展短板,并扩大青少年群体对佤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力度。基于此,探讨佤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以期使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化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佤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9)06-0057-03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策下,各省市政府的意见》及《全民健身条例》以健身为切入点,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促进群众身展。中国共产党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健心健康”为宗旨,将民族体育中的民族团结功能、以达到民族体育文化身功能、教化功能发挥完全,佤族的传承目的。基于体育强国的发展规划纲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体育分支,需在理论建设、现代化建设及功能建设上进行探推进社会讨,以达到完善民族体育传承发展方式、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逐渐形成了以中,为娱乐身心或庆祝丰收的喜悦,、木鼓舞、跺脚舞为布冷(鸡枞陀螺)、重章撒(高跷)主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佤族体育项目的表现形牛角棋及为拔腰式还有莫海亚(鸡毛球)、舂米舞、以往佤族传统体育力的卓威达威。在表现形式上,项目多在其民族信仰上进行情绪表达及动作表现,而自建国后,佤族体育活动针对神灵信仰的表现开始弱化,表达民族精神气节及劳动人民品质的动作形式开始增多。1.2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现状建国后我国针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一直处于政策推进状态,佤族传统体育项目随之开始走出山区、面向大众进行传承发展。自1953年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成功开办后,云南省政府开始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进行持续于2006年列入国性的宣传推广。沧源佤族木鼓舞,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第九届“全上,佤族人民表演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佤族特色鼓舞旗下的分支甩头舞《波海咚》第十届“全国少体育舞蹈搬上全国性的演出舞台;佤族以《勐安木拐》舞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9.020的高分。由此可见,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针对佤族政策支持下,得到较好的发展平台。然而,1佤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概述1.1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类别及表现形式因其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佤族人被称为“住在山居住环境以山地为主,因此,上的人”。《佤族简史》中提到,佤族人民生活的自然是佤族体育文化的来环境、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源;佤族体育项目也因其人民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生活经历,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1]。最初,佤族人民为锻炼了佤族人民强健的躲避动物,选择依山而居,对抗动物袭击或解体魄及乐观的精神;而为捕猎、决村寨间的纠纷和械斗,佤族人民开始学习射弩与摔跤等体育活动。佤族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的过程作者简介院闫新芳(198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收稿日期院2019-10-1157普洱学院学报体育项目发展的政策,多针对木鼓舞这一著名项目进行发展,其他小众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充分重视[2]。2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探析2.1理论基础支撑体育发展探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需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建设”的政策要求[3]。目前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行传承方式,以理论为基础来丰富体育文化、支撑体育发展。一方面,现行关于佤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的书籍、文献资源不多。以书籍资源为例,目前以成书的、且含有介绍有佤族民族体育章节的书籍文献资源仅有《佤族简史》《云南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等,以佤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题单独成书的具体文献鲜有出现。以知网文献研究为例,搜索“佤族体育”仅得到39篇相关研究文献;搜索已列入非遗文化的“佤族木鼓舞”仅得到19篇相关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据《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对民族研究文献来源的检索及作者身份的考察可知,现有的佤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大部分来自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学者或高校团体,文献地域性特征划分明显。学者万宁指出,针对云南各民族体育研究的人员构成单一、实证研究较少,使得体育传承的研究理论及研究水平出现困境。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佤族体育传承发展中,其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地域性和片面性,学术支撑力度不足,以理论文化支撑佤族体育发展的传承方式出现困境。2.2网络融入体育传承路径探析*总书记于第五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上提出“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等观点,面对时代的变革,民族文化的继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信息时代下,少数民族的传承及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运作[4]。一方面,以百度搜索为主的宏观互联网平台,含有“佤族体育”的网页及视频介绍有上百万,人们能够以方便快捷的方式,浏览具有时效性的体育信息;而以微博、豆瓣、微信公众号等微观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主,个人自发性的佤族体育文化介绍也逐渐增多。然而,面对网络平台上大基数的佤族体育文化介绍,大部分皆为篇幅雷同的内容,关于舂米舞、牛角棋等小众58佤族体育项目的网页仅占12豫,能够吸引人群达到传承目的的高质量网页或自媒体视频不多。2.3民族体育功能价值转型探析2.3.1民族经济发展的快慢,开发佤族体育经济价值抑制民族体育传承的力度及效果[5]。在政府进行人员调控、基建修复的一系列的政策下,佤族的旅游业得以稳步发展,民族体育依托旅游文化,多以表演的形式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传承目标。在佤族特有的新米节、播种节、木鼓节上,游客不仅要为体育表演买单,还会购买民族体育文化的系列周边纪念品。然而,依托于旅游业的民族体育经济,仅起到保持佤族体育项目不断层的作用,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度传承扩大贡献不大。目前,佤族体育文化面向全国受众的传承发展,仅靠政府单一的资金支持,传承发展空间受限。2.3.2佤族体育起源于民众生活,扩大佤族体育教育功能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政策实施下,”规划纲要》体育活动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缺的一部分[6]。佤族在其他民族体育教学的影响下,也开始于云南省境内试行创办木鼓舞教学机构的传承方式。在佤族体育教学机构的创办下,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单一传承人群,开始加入青少年群体。在佤族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弃其糟粕”,将关于祭祀神灵的封建内容进行弱化,重点传达民族精神及强身健体的功效,旨在将佤族体育的娱乐功能朝向教育功能转型。3佤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3.1丰富佤族体育文化理论基础首先,基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运行机制的系统构建》中的机构要素分析理论,有组织地对云南省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任务规划,对民族体育风俗类别、民族体育动作展示、民族体育背景文化的研究进行任务下发,并成立学术组将各研究机构的任务结果进行系统构建,以便于佤族体育类目下各类文献的有序分类。其次,以实地考察法深入佤族内部,进行文献资源数据的采集。针对语言不通的佤族偏远山区,以“学术机构—民族宗教族闫新芳:新时代背景下对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探讨长—分散族员”的形式深入当地对接,即当地内部族员进行实地考察及信息采集后,再反馈给文化研究人员。最后,针对民族体育理论的研究结果,要设置专项评估系统及保障系统[7]。以国家级专业学术机构进行等级评估;云南省社科院进行等级评定及真实性、可用性评估;对于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省市要以政策保护和政策推广的形式予以传播支持。除此之外,针对佤族传承运行机制系统构建的参与人员,需从云南省内部人员扩大到我国各省市的研究人员,以解决本民族、本地域人员主观意识影响客观事实的研究偏离问题。3.2打造民族体育文化网络品牌基于游客进入偏远佤族山区的困难性,佤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可从“受众走进去”转型为“民族走出来”的形式,既保护了佤族山区的原生态性,又解决了受众实地接触佤族体育项目的难度[8]。以打造佤族体育文化网络品牌为切入点,在保障民族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商品流通的方式扩大传承影响力。一方面,打造非物质性民俗体育文化品牌。以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的成功举办为例,将佤族民俗文化节开展到全国各地。可以采用巡演的方式进行。除此之外,也可通过线上收费教学类视频、影视纪录片等进行扩大。在佤族体育文化的品牌基础上,广告商注入、演出门票费用及其发布在互联网上的视频点击量,均可转化为经济效益,推进佤族体育节的扩大发展,从而实现民俗体育文化可持续的有机传承。另一方面,打造与线上传播平台相契合的实体物质类佤族体育文化品牌,将佤族本地的旅游纪念品线上售卖,并立足现代年轻人的视角,打造现代化的佤族流行工艺产品。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下,针对目前其他流行品牌的运动服饰或食品、工艺品,皆可以佤族体育文化元素进行切入,以品牌合作的形式将佤文化进行推广。3.3深入校园教育扩大传承基数《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及全民健身”的要求[9],*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新时代的基因”,基于此,将佤族体育项目深入校园,将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在各省市校园中,最大化扩大传承基数和传承质量。在邓小平“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下,政府可在本地中小学建立佤族体育文化培训基地,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打下基础;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试点建设中,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基数得以扩大,传承质量及传承方向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下不断走上正轨。4结语“中国梦”及“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为佤族的传承方式提供了多元支撑平台。在科学发展、有效传承的理念下,佤族体育项目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方式进行规划构建。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机传承方式,在促进本民族发展、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效用下,将为其他小众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范式参考。在现代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下,佤族体育项目传承发展范式也必将不断革新。参考文献院[1]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万宇,唐波,梁健.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2018,38(04):87-91.[J].[2]王厚红运动为例.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发展与传承——[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3):23-25.—以佤族体育[3]影响探讨廖永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对云南佤族体育文化的[J].中国报业,2017,(10):27-28.[4]张雪峰承困境及对策研究,杨晓波,李兵[J]..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的传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3):[5]137-140.冯强化导刊.佤族节庆民俗体育活动的现代适应研究,2016,(06):74-77+85.[J].体育文[6]屈植斌系统构建,顾晓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运行机制的,2015,38(04):45-51.[7][J].陶翠香运动,,2013何卫东,(02):143-144..佤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因素及对策探析[8]李玮文化的传承.临沧佤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在大众健身中对民族[J].科技信息,2012,(32):611.[9]2010吕金江,(10):121-123.,敬龙军,冯强.佤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