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10):元代瓷器——一枝独秀元青花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几千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和中国汉字一样,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界的推崇。
目前的国人,虽然日常用具都离不开陶瓷,每天都跟陶瓷打交道,但很多人对陶瓷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不少人获取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渠道也不外乎收藏节目、收藏界人士、收藏书籍,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充满了鸡贼、尔诈我虞和铜臭味儿。从今天开始,我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介绍一点点普及型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敬请包涵。请专业界和收藏界人士飘过,不要在此浪费您的宝贵时间。谢谢!
(十)
元代瓷器——一枝独秀元青花
元朝于公元1271年建立到1368年土崩瓦解,只有不到98年的时间。总的来看,在这90多年的时间里,带给中华民族的是野蛮的统治、无章的治理和空前的腐败。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初,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工业、农业、手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几乎被破坏殆尽。大江南北的瓷业同样遭到重创,北方名窑几乎消失,南方除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由于
地处江南的崇山峻岭没有受到战火洗礼之外,其他窑口都不同程度受到损毁。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磁州窑白釉剔刻花卉诗文长形枕
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诏修《农桑辑要》推广种棉养蚕、鼓励手工业者、重视对外贸易等,使经济恢复了一些元气,各大本已损毁关门的窑口,也开始恢复生产。由于元朝疆域广阔,陆上丝绸之路沿途都是元朝军队攻占过的地方,路上贸易通道更加顺畅通便。而海上通道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元初还有加强。所以,进入元朝,对外贸易依然活跃且有增无减,这对经济的恢复大有好处。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磁州窑白地褐彩凤纹罐
瓷器依然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在其他窑口还没有恢复生产时,一些没有受到战争破坏的窑口,加速生产以填补出口的空缺,这就是龙泉青瓷为什么短期出口量增加4倍的原因。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
元代尚存主要的著名瓷窑有钧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定窑、吉州窑、德化窑等也试图恢复生产,但人丁稀少、技术尽失、回天无力,很快就销声匿迹。广东、福建在元代还存在一些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钧窑月白釉紫斑盖罐
以河南禹州为代表的钧窑系,战后在元代继续生产传统产品——天蓝釉、月白釉及蓝釉红斑等器物,窑场扩大至河北、山西,产量提升,但制瓷技术大不如北宋时期。元代钧窑器的特征是胎质粗松,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面天蓝、月白交融,以月白色为主,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由于釉厚,纹饰模糊不清。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钧窑月白釉紫斑盖罐
磁州窑在元代恢复得不错,产量有所提升。元代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器型硕大、浑圆,胎厚重,略显粗糙,多灰黄色,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元 磁州窑龙纹大罐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钧窑月白釉紫斑盖罐
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了四五倍,产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销。元人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多次提到,对外国销售的瓷器,叫“处州瓷”,或叫“处瓷”和“青处瓷”。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多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就有三千多件,
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外销瓷中所占的分量。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是唯一一个在宋金战争、宋元战争中受益的瓷窑。由于战火连绵,金人、蒙古人南下,大批窑工逃难、迁徙人口到了景德镇,导致景德镇人口激增,制瓷业得到空前发展,从此走向欣欣向荣的态势。元朝在完全统一中国的前夕——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元代的景德镇窑以青白瓷为主,兼烧卵白瓷(白釉瓷)、青花瓷以及其少量的蓝釉瓷、红釉瓷、釉里红。元代在宋代传统青白瓷的基础上,烧制技术有了较大提升,使出品的青白瓷胎色更白润、胎质更密实、胎壁更厚,器型较多,体形通常厚重饱满,瓶、罐等器下腹和胫清瘦,盘、碗体大而圈足小,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白釉瓷,也称卵白瓷数量不多,但制作更精细。蓝釉瓷、红釉瓷、釉里红是元代创烧的新品种,产量少,技术也没有定型,真正成熟要到明朝。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青花云龙纹纹壶春瓶
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釉里红人俑
元代青花瓷
说实在的,从宋朝写到元朝,有一种让人一落千丈的失落感,直接从高峰跌入谷底。如果不是元青花的存在,这集就应该到此结束了。
青花瓷,全称“白地釉下青花瓷”,简称青花。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就叫元青花。元青花的存在,一直是一个谜。之前,陶瓷界一直对元青花的存在是怀疑的。明朝初年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是这么描述元青花的:“古饶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者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景德镇属于饶州管辖,所以景德镇瓷器也叫饶器。曹昭说,元朝生产的小足印花(杯)和带“枢府”字的比较好,而新烧的、素的欠
润,带青花和五色花的非常粗俗。下面就是曹昭所说的元青花小足杯:
曹昭的描述成为很多人的圣经。再加上其他元朝、明早期文献均无记载,又缺乏有明确的物证,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一片空白,不仅普通民众、收藏界、学术界,甚至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知之甚少。
李知宴所编写的《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迹》等瓷器考古资料来看,景德镇青花瓷只占极少极少的量。西绦胡同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磁州窑系和龙泉窑作品,但伴随出土的青花瓷仅有一件高足杯;后桃园遗址出土了钧窑、三彩和磁州窑系等器物,但未发现有景德镇瓷器;北京崇文区发现的色目贵族铁可夫妇墓以及铁可父斡脱赤墓,虽曾被盗,不过亦出土了精美的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瓷,参杂少数钧窑系和磁州窑系瓷器,没有青花瓷。这些现象,可以让陶瓷业界怀疑元青花尤其是大器的存在。
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大英博物馆藏
但这种沉默被来自国外的元青花打破。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如上图。这对大瓶子是收藏家大维德从一个叫吴赉熙的福建旅英华侨手中购买,据吴所说是来自北京智化寺的私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售。1950年代,美国波普博士以这对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一个令世界文博界震惊的消息:伊朗阿特别尔寺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从此揭开了元青花的锅盖。即使这样,对元青花的质疑和
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发掘以后,人们终于相信,元青花是存在的。
鬼谷子下山大罐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的2.3亿元人民币拍卖,再次将国人的元青花研究、收藏热给点燃。国内才真正开始重视元青花的问题。(如上图)
元青地白花凤凰穿花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
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为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还写了一篇比较详细的文章——《略论元朝统治与元青花的关系》,与于2016年1月20号在本公众号发布,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再看看。原来,元青花正式诞生于反元红巾军起义陈友谅割据时期,景德镇在起义军的控制之下,与元朝廷没有直接关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元朝会诞生宣传汉文化故事的元青花大罐了。
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
元朝在统一全国前夕的1278年,在景德镇地区设立了“浮梁磁局”,一些人因此判断,元朝引导了瓷业的生产,这也是一种错觉。浮梁磁局级别很低,只相当于现在的乡干部(股级以下),还要为军队置办马尾草。浮梁磁局怎么运转、怎么撤销都没有记载,总之不了了之。我判断,浮梁磁局顶多就是帮着朝廷催税。
元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有人根据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有“御土窑”,孔齐在《至正直记》(序1363年)中提到,饶州有“御土窑”,专为宫廷需要而制作瓷器,但孔齐后来又说,其实有时百姓也可以用并不严格管理。所以凭“御土窑”就判断有元朝御窑存在,这也很牵强。
元青花蕉叶瓜果飞凤纹菱口盘(伊朗国家博物馆)
有人根据存在大量带有“枢府”字样的瓷器,就判断元朝有朝廷直属官窑存在,这也比较牵强。根据《元史》二十八卷记载,“枢府”应指元廷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枢府”款瓷器在元代国内的墓葬和窖藏中时有出现,分布很广,特别是海外有大量存在。这说明“枢府”款瓷器有可能并非只限于宫廷中使用,或有同类作品的制作和流通未遭禁止。枢府从各窑场采购,再拿去销售,以筹集费用也是有可能的。
元青花蓝底白花云肩凤纹花口大盘(伊朗国家博物馆)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销往波斯(伊朗)的瓷器就是带有波斯花纹呢?这个很好解释。一是当时国内就有波斯工匠。因元朝西征中亚、西亚时有两个癖好,屠城和掠夺,把金银财宝带回来、把工匠带回来。二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贸易繁荣,窑场要从波斯购买钴料(就是元青花蓝料苏麻离青),同时依照波斯商人要求的样式来加工瓷器。这种情况在马可波罗的日记有记载。
这是伊朗收首都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一个钴料矿,就是元青花的颜料。下图是伊朗当地的清真寺,波斯人喜欢这种蓝色。这难道就是生产元青花瓷的根源?
元朝把天下人分成四等,蒙古人是一等人,色目人即外国人是二等人,北方汉人为三等人,原南宋统治下的南方人为四等人,实施残酷的统治,激起南方广大地区的反抗。
元青花莲池纹模印花口大盘(伊朗国家博物馆)
从统一全国不久,白莲教、红巾军、明教起义不断,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竟然发生过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起义,景德镇周边也是如此。1351年徐寿辉建立的天完国,就控制着景德镇地区,后来被陈友谅控制,再后来被朱元璋控制,直到大明朝建立。
元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
农民起义军为筹集费用,继续保持瓷窑的正常生产,由沈万三等富商出面,在九江设立宝市,收集瓷器等贸易物品,从陆上丝绸之路运往西亚,从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沿线各国。沈万三就是后来出钱帮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富商。
元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高安市博物馆)
这就是元青花为什么在文献中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高安市博物馆)
这些后来发现的元青花大器,确实烧制水平高超。所以,元青花的发现,拉高了人们对元朝制瓷水准的评价。
元代的制瓷技术成就
一、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瓷胎的强度,使制造大型器成为可能。景德镇从东汉时开始制陶,后来向越窑学习制瓷。由于有优质高岭土的原因,制瓷质量上升较快。但优质高岭土也有个缺陷,就是做不了大型的器物,即使做出来,烧窑过程中也会塌陷,屡试不成。自从有了二元配方后,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既保证了胎的洁白,又增加了强度。
元青花瓷片
二、将釉下彩进一步做实、做精。釉下彩工艺是磁州窑窑工带来的,在这里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创新,釉面更结实、平滑、美观。保证了颜料层与外界完全隔离,永不褪色。
三、装饰手法的改进。之前的各窑瓷器都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装饰手法,问题较多。一是容易伤胎,二是图案不灵活,三是不好上色,四是影响表面平整度。自从吉州窑窑工带来了手绘技法并加以改进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手绘手法在这里发扬光大并沿用至今。
元青花折枝菊纹高足杯(高安市博物馆)
四、精烧出了白釉瓷(卵白瓷),创烧出了蓝釉瓷、红釉瓷、釉里红等新品种。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加彩碗
元代白釉瓷,也称卵白釉。胎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 元 故宫博物院 高 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蓝釉瓷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景德镇窑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 元 故宫博物院
高3.2cm,口径19.4cm,足径11.9cm
红釉瓷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景德镇窑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元 故宫博物院
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
彩瓷器。它的工艺和元青花一样,所不同的是用铜红料而不是钴料。
感谢各博客主提供的博物馆照片。谢谢
好了,本讲就谈到这里。后续请看(十一)明代——瓷都景德镇
老程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