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2022-12-2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内容摘要: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发展至今仍面临着由单一工业区转变为综合性新城的转型重任,开发区第二产业是否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以及第三产业该如何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2001-2011年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以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为参照系,剖析了天津开发区各分行业的结构效应与竞争力效应,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和相对竞争优势正逐渐减弱等问题,并提出推动开发区顺利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 区域经济 产业结构 竞争力

引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2月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建立,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区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产业结构出现了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态势。目前,全球服务业产值占整个经济比重的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天津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成立之初以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为主,鼓励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带动了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20多年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制约因素: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依托问题,产业发展与发展空间的制约问题,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发展驱动力问题等。因此,天津开发区的成功转型对全国开发区转型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是我国开发区探索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先行示范区。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概述

西方学者针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的研究,是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库兹涅茨对总产值中各部门份额和劳动力份额作了截面分析,根据统计资料进行长期趋势考察,并分析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的长期趋势,发现产业结构的转换速率与人均产值的增长速率成正比。刘易斯提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结构转换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又用几何学的形式对该模型进行加工,建立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现代化经济的路径。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西方学者都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看作是同一过程,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白仲林和李军(2003)对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天津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内部结构不够均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郎东和

王述英(2008)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滨海新区一、二产业的重要性。张晨光和孙占芳(2008)对比研究了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基础条件的差异,认为相对于浦东新区而言,滨海新区的经济能级比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周桂荣和叶新利(2009)对深圳、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偏重于对滨海新区进行定性分析,对天津开发区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开发区的发展,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修正后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开发区竞争力进行研究,剖析天津泰达产业的内部结构,探究泰达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依据。

天津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从当初的单一工业区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经济结构和效益状况也在持续优化和提升。2011年底,开发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首位,生产总值达到1908亿元,增速近25%,工业总产值达到6102亿元,净增超过1000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7%。如图1所示,开发区2001-2011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态势明显。截至2011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是25%,占滨海新区比重是34.4%,开发区工业基础优势较为显著。

其中第二产业中,天津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八大主导产业,包括以摩托罗拉、三星集团、霍尼韦尔、松下为代表的电子通讯产业;以一汽丰田、长城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以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诺维信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顶新、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膜天膜、京瓷太阳能、东邦铅资源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以维斯塔斯、东汽风电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渤海钻探、长城钻探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从表1中可以看出,主导产业中占GDP比重较高的三个行业是,电子通讯、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分别为80.66%、55.25%和37.28%;与2010年相比,总产值增长较快的前三个行业是:食品饮料、航天、新能源与新材料三大产业。

伴随着经济增长,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01-2011年间,第二产业增长率年均递增26.84%,第三产业增长率年均递增17.52%,第二产业增长率高于第三产业增长率1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中,2001 -2011年间,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以及其他行业,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率,平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7%、14.9%、23%(见图2)。

偏离-份额法的基本思想及测度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由Perloff, Dunn, Lampred, Muth(1960)等学者总结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恩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为现在的形式。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一个特定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经济总量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用以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近几十年,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其模型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的修正与拓展。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由Thirlwall(1967)提出,其优势在于将研究时段分成了若干区间,依次减少对产业结构中激烈变化信息的忽略。Esteban-Marquillas(1972)用同为概念来解释产业结构影响与竞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增加了被称为分配影响分量的第四个分量;Richard & Prentice(1988)对新英格兰的产业结构作了动态偏离份额的实证分析。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相对静态的,仅考察了特定时期内的经济变动总量,忽略了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和影响,以及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动态偏离份额法,是将考察时间段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时间分段,再分析每个时间分段各区域、各产业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假定区域i及其所处的大区域m按照某种分类依据可分为n种产业部门,设区域在经历了时期[0,t]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按照动态化思想,可将经济规模在时期t内的总增加量细分为t-1个时间分段,以上标p表示第p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因此考察期内的经济增量可分解为如下形式:

其中Gij、Nij、Pij、Dij分别代表区域总增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通过得到的考察期内每一年的份额增量、结构增量和竞争力增量来动态的分析每个时间段内各区域、各产业部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发展趋势。

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主要针对开发区第二、三次产业,研究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14个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行业可比性等原则,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本文以2001年为基期,2011年为末期,以全国第二、三产业产值作为参照系,其中第二产业含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含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年)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公报》(2001-2011年),均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二)实证分析

以上述偏离-份额法测度模型为基础,结合天津开发区和全国2001-2011年

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本文得到天津开发区第二、三次产业各分行业生产总值的实际增加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和总偏离分量的静态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考察期2001-2010年内,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的总增量G分别为943.01亿元 和291.06亿元,总偏离为382.23亿元,GDP增长率是全国的1.2倍,说明开发区二、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来看,由于产业结构具有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量为26.05亿元,贡献5个百分点,区位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356.18亿元,贡献11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区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远小于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偏离-份额分析法中,区位优势N的大小取决于区位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第二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中,工业的结构分量是小于0的,说明工业产业结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区工业企业发展较为粗放,原材料、粗加工和初级产品比重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最终产品过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等传统的流通部门,而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例如金融、保险业、地质勘察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所占比重较低,这也制约着开发区产业优化的进程。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笔者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天津开发区第二、三产业结果和竞争力进行逐年深入剖析,得出如下结论:开发区第二产业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份额分量对其经济总量的增长贡献度较大,但工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合理,对总量经济增长起到了负面作用。开发区服务业存在结构性缺陷,即各行业的结构优化程度不高,低端服务业基数大,高端服务企业明显欠缺;生产性服务业偏少,行业竞争优势较弱;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不足,不能满足生活需求。

(二)政策建议

1.积极推进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随着开发区由单一工业区转变为宜居生态新城的战略调整,为保障开发区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第二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对于传统制造业产业,要加快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传统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换代、技术创新等手段,尽快完成转型任务,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结合开发区发展阶段,坚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融合、双向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重组优化;同时,重视开发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落实服务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现行金融业流转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帮助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融资租赁及产权交易等方式融资,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主要为中小服务企业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

2.进一步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构建人才落户体系。结合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加大对符合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形成人才集聚体系,吸引高新技术、金融、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高端人才落户开发区。同时,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树立公平、公正、竞争的优良作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努力为人才的集聚和知识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达到吸引高端人力资源和防止人才流失的目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开发区应树立牢固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为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和完善开发区现代服务业体系。开发区在着重发展金融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不应忽视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和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商贸餐饮、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针对开发区服务业中的公共设施管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业等公共服务行业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等特点,应更加突出公共管理、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等公益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其份额比重,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益性服务业的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实现产城融合。

4.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发区成立之初,是依靠政策优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和自由价格等优势发展的,随着开发区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功能定位的调整,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科技创新机制将会是开发区未来的重点任务。创新驱动型经济中,核心是企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开发区的创新实力。因此,开发区应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企业提供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研发资助、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向开发区集聚,树立开发区创新优势,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并力争将天津开发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型园区。

参考文献:

1.白仲林,李军.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2.郎东,王述英.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8(2)

3.张晨光,孙占芳.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的比较分析[J].现代财经,2008(10)

4.周桂荣,叶新利.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促进比较研究[J].经济界, 2009(1)

5.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史春云.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

7.李华香.世界城市建设的比较与反思—基于北京与上海的创新能力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8.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2003(12)

9.Hellmanda. Shift -share Models as Predictive Tools[J].Growth and Change ,1976 (7)

10.O’Sullivan, A.Urban Economics. New York: Irwin McGraw Hill,1996

11.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12.Tmmer, M.P, Szirmai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

13.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

14.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15.吴贤彬,陈进.北京市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