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 民主与法治 论网络民主笈展的圜谠 章荣君 ,苏俊玲2 (1.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要]网络民主的发展面临着信息的恶性变量和灰色地带;在践行中的民主异化;网络民主话语霸权对公民认同的挑战 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民主的自我否定,以民主的方式否定了民主的程序。这使得网络民主发展处于一种不进则退的困境 之中。 【关键词】民主;网络民主;困境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2)05—0071—03 一、困境之一:网络信息的恶性变量与灰色地带 寻和认识有效信息的困难。甚至成为别人发展的障 1.网络信息数量过度膨胀。 碍和陷阱。这样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增 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 大,数量也急剧增长,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成为信 3.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息工作者的新课题。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 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贮在网络计算 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 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 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 机网络通讯方式传递的信息内容的集合。随着近年 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信息的过度 来全球范围内的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网络信息在 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福 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又因为网络文化本身具 地,各种合法信息和非法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 有的跨时空性、便利性、实时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息、有用信息和垃圾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混 人们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发布、接收信息,真真切 杂在一起,不仅给整个网络信息资源造成混乱,还严 切地感觉到了网络的自由、平等,感受到了因特网的 重妨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这不能不引 发明者的宣言:网络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 起人们的担忧。 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界。网络在 4.网络信息对公众政治参与的影响。 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信息数量的过度膨 掌握足够的真实客观的信息是公民政治参与 胀。 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网络信息的无限延展性和可 2.网络信源、信道芜杂。 垄断性,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互联 基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网 网的即时性、跨越时空性及网络信息的光速传播、 民可以在虚拟世界里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个人的 高度共享、实时互动使得网络信息成倍增长。置身 意愿。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由正被一些人滥用:一 网络如同置身信息的海洋,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就 些人在网上不负责任地发表措辞偏激、披露隐私的 像大海捞针。信息的极大丰富会增加人们辨认的难 不良言论,宣扬暴力、色情、迷信、赌博等有害内容, 度,使人们在巨大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使公民在 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谩骂攻击他人。因此 政治参与中客观性大打折扣,导致非客观性政治参 信息滥造和信息污染不断出现,那些不合理、不正 与的扩大,容易陷入人云亦云或茫然不知所措的境 确地剪贴、复制、更改信息而导致的信息量的膨胀; 地。 那些不负责任地扩散虚假、有害的信息垃圾所造成 同时,互联网是高新技术的产物.伴随着信息 的不良后果。一些网民在网络中发布虚假有害的信 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极有可能成为技术的奴隶, 息.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增加别人搜 把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让给所谓的专家.从而放弃 【收稿日期]2012-02-01 [基金项 ̄]2OlO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当代中国乡村典型政治研究”(10YJA810005)。 【作者简介】章荣君(1973一),男,安徽霍山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 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府改革与地方治理;苏俊玲(1971一),女,安徽马鞍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 71 了自己的主张和意愿,导致民众的思想被某些权威 人士控制,而他们的思想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事 实,很有可能带着他们的主观色彩。另外,人们在使 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同时,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 也在利用网络来传播他们的思想,而且可以说后者 在更大的程度上利用着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他们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工具,他们会利用网络攻击对 方,美化自己,欺骗舆论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同 时在信息时代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网络的 伦理道德准则,因为“通过信息工具和现代传媒手 段,把人类生活集置入一种平乏无殊的均匀状态之 中。于是,一切价值等级体系都难以确立和维持.终 极的、绝对的道德和信仰理想势必变成了空中楼 阁。’’『11(m 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一由此 产生遍在效果。这三个特点使大众传媒为公众营造 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孤立.会对 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是造成一方越来越 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 程。当人们的交往能力随网络技术得到扩展时.人 们的交往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除了现实世界 外,还有网络世界,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 种多样。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 承认,他可以转向其他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 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 中去寻找同盟者。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匿名性.人的心 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 二、困境之二:网络民主践行中的“民主异化” 惧心理已经被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代替,受众不需要 1.“网络暴民”现象与网络民主。 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基本不存在自己的意见 “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 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受众对网上意见的 词,网络暴民采用污言秽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 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 的VI诛笔伐,使用了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暴力手段对 因为受众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 别人实施攻击,对被攻击者精神上具有严重杀伤 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其他 力。一般认为以所谓的道德为出发点,无视现行法 人的意见。 律和伦理底线,谋求通过平民草根话语权,使用语 然而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发展往往会导致 言暴力进行诽谤、谩骂等人身攻击,利用人肉搜索, 网络暴民的产生,暴民事实上形成键盘暴力,凡是 无视他人隐私和个人权利,揭发并广为传播当事人 对他们不利的事件将会群起而攻之,最后的结果是 真实身份信息,并极力煽动对当事人现实生活攻 将网络民主的氛围破坏殆尽,使网络民主陷入困境 击.直接导致当事人精神创伤并崩溃,当事人家人 之中。 和朋友受到牵连,甚至当事人所在单位、学校,当事 3.“群体极化”现象与网络民主 ・ 人所在省县市区等一并成为被攻击对象 此行为的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是美国当 发动者、事件进程的推动者和积极以相同行为方式 代法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 参与其中者,为网络暴民。在现实中我们认为民主 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 是多数决定制的原则,但这往往也被成为“多数人 最先揭示的。“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 的暴政”。而网络民主的发展,虽然是以网络为载 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 体,有其本身的规律和发展,但是如果网络民主造 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他还进一步指出: 成事实上的“网络暴民政治”,那么民主必然走向它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 的反面,出现民主的异化。 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 2.“沉默的螺旋”现象与网络民主 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1(P47)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 由于网络本身是为网民提供一个广泛的交流 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 平台,具有交互性、广泛性等特性,使网民的政治参 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 与表现为参与主体的群体化,也就是说政治参与的 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 主体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以群体的形式在 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 网络空间中集结而成为参与政治的主体。便构成了 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 网络政治群体。但是.网民总是倾向于只链接与自 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 己的价值偏好、立场观点和理想信念等相一致的网 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 站或网页、论坛等,这样就容易导致网络政治参与 的螺旋发展过程。长期以来,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对 群体作为一个主体本身的狭隘观念并在一定程度 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上强化了其本身的观念和态度等。从而导致“群体 “沉默的螺旋”理论,试图揭示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形 极化”产生。“群体极化”对于积极的网络政治群体 成或引导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舆论的形成机 来说,能够强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观念,增加政治体 制。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进入人们的生 系的认同感:但是对于消极的网络政治群体来说, 活时,人们却发现,网络传播的兴起,给传统的大众 则会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为一旦 传播媒介带来了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 时机成熟.他们还会把自己在虚拟网上的活动延伸 了新的课题。 到网下,发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聚众行为。可见,群 网络传播环境首先给舆论的形成带来的困难: 极化现象也往往使得网络民主陷入混乱之中。 根据“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 三、困境之三:网络“民主话语霸权”挑战政治 媒介营造的意见气候有直接关系。因为大众传播有 认同 三个特点: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一由此 1.对“网络话语权”的界定。 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一 话语权意即言说与表达应该享有的自由度,它 72 是社会在尊重自然权利与崇尚理性法则之下私权 利对抗公权力的状态,是公民依法参加国家政治 生活的民主政治权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 曾站在新闻学的角度这样定义话语权:是公民运 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及各种社 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是公民的一 项不可让与和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而网络话语 权就是指网民具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主要通 过网络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务提出建议和发 表意见的权利。网络话语权也能通过广泛的集中 对政府等公共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网络 话语权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络话语霸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本身带来的 政治认同,并使得网络话语霸权成为左右公民政 治思想的主导,这带来了公民政治认同危机,继 而挑战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四、困境之四:网络民主的自我否定 “网络民主”可以充分实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 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 沟通、对话的双向性,公民之间、公民与领导沟通 交流的平等性、畅通性;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 的见解和看法。表现了真实性和自由度;对行政 决策或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和压力并对行政制度体 制产生冲击。特别是各级决策者与社会公众有可 能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渠道,减少信息衰 用。 2.文化霸权与“民主话语霸权”。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指政治体系的统 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主宰 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并控制文化内容,同 时建立重要的公民行为模式以整合公众的意见来 达到支配目的。事实上是按照统治者的意图来型 塑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以期得到政治统治的 合法性。因此,文化霸权的本质是要获得政治统 治合法化的问题。统治集团要获得统治的合法 性,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民的同意和自愿的 认同来获得,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可 是要赢得人民大众的自愿认同的过程是统治集团 与公众之间进行不断的谈判、妥协和让步或折衷 平衡的过程,由此文化霸权的争夺并不是一方对 另一方的简单的灌输和强加,是双方谈判或协商 的结果。这样,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就不是一 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统 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 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 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在表达某个观点时,用 居高临下的态势、用说一不二的语气、用绝对权 威的结论,先向受众灌输某种意念,强硬接受,先 人为主。而民主话语霸权就是在民主方面具有独 霸地位的一种言论,并且能够对受众产生深远的 影响。因此,网络民主应该尽量避免被民主话语 霸权所左右,让公众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3.网络话语霸权对政治认同的消解与挑战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 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 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 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 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 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 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 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3](PIl1) 简言之,政治认同是在一种政治文化的信念 下对自己归属组织单位等的认同。它和文化认同 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侧 重方面的观念认同。因此,不能孤立地认识政治 认同。政治认同也正是在这样丰富的文化观念认 同背景下的侧重于政治方面的认同。网民通过网 络政治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公民意 识,增强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感,从而大大提 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网 减。迅速、直接、真实地掌握、了解全国范围内的 政治、经济、社会真实情况,大大增强行政过程的 透明性、互动性。从而增加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 学化程度.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体制内民主的范 围和形式。 但是.“网络民主”也有其相对性甚至是破坏 性、欺骗性的一面。由于拥有信息的不均衡性,进 入“网络社区”的“电子人群”受生活环境和活动 范围的限制.他们对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对文化 传统的抗拒,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与“圈外的”大 多数人未必相符,可能会进一步疏远。网络作为 一个信息平台,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 时,还会掺杂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恶意信息,信息 失真可能会误导公众,公众为失真的信息所左 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来自于信息 形成者、传播者所带有的主观色彩,浸染着文化、 政治、意识形态和目的性特征无不影响信息的真 实性、客观性。而且无论是一般公众还是政府都 存在恶意误导的可能性。“网络民主”因此而存在 着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 另外,“网络社区”中经常蔓延的“情绪式民 主”又使“网络民主”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失真、 过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 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 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 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即时的和过度的 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 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4](P2CzO),国家决策一旦 为大众情绪左右.就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从而损 坏国家的整体利益。“刘涌案”、“沈阳宝马案”一 方面表现了公众参与对司法过程的监督作用.但 同时也说明了“情绪式民主”对司法程序公正的 干扰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性。而网络民主在影响社 会公正与司法公正,其破坏性实施正是以网络民 主的形式在破坏民主.其实这是对网络民主的自 我否定。 参考文献: [1]孙周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M].北京:东方出 版社.2001. [2][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 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 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德]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社会[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飞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