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州花都塱头古村落景观保护利用研究

2022-09-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广州花都望头古村落景观保护利用研究 Study on the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Village in Huadulangt0u,Guangzhou 陈磊晶 Chen Leijing 摘要文章以广州塑头村为例,通过对塑头古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挖掘景区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和人 文内涵.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详细设计,主要从古村落的整体景观格局、建筑景观、街巷景观等3个方面进 行具体设计,总结塑头古村落景观改造利用的方法,使塑头古村落的景观资源可以切实地得到保利与利用。 关键词古村落景观;景观保护利用;花都塑头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village in Guangzhou which name is Langtou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landscap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protection status Through analysis and summary.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t carries Qiq the detailed design:the ancient villag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chitecture,street landscape.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the landscape resources of ancient buildings can be effectively obtained.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landscape environment;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Huadulangtou 中图分类号 TU一02;TU一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0—0232.2017.01.047 作者简介文章编号1000—0232(2017)01—0047—08 哲思(广州)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景观师;电子邮箱:41 0643381@qq.com 前言 前提下,如何挖掘现有的景观资源,提出更好地保护利  本文所涉及的古村落景观指的是,被认定为“广东 用方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整体景观、省古村落”的范围内,以古建筑、古民居群为主体的景 建筑景观、街巷景观等景观资源进行考察与总结,通过 观环境,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群的空间格局、街巷景观、 分层次、分类型总结其共有的特征,并选取有代表性的 建筑样式及周边的环境共同产生的景观,还包括人类活 古建筑群进行详细设计研究,探讨在现状条件下,适用 动对其产生的文化景观。花都塑头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古村落景观环境改善利用的途径和方法,营造符合现代 花都炭步镇内,自入选为“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后, 人生活所需要的建筑环境形式,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古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景观资源、保存的规模 村落旅游景点,顺应政府旅游开发的需求。最大等优势。正显露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虽然 近年来针对重要建筑进行了保护与修缮,但许多历史建 1望头古村落景观现状分析 筑仍然空置未得到利用,目前只作为参观活动的景点, 1.1整体景观 其商业旅游功能并未发挥出来,没能把游人留下来。此外, 1.1。1自然环境 政府担心过度发展商业和旅游,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传统文化载体逐步消失,陷入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之中。 , 我国著名建筑史专家吴庆洲认为:塑头村构成了“以 完整的村落水系为代表的,典型的珠三角传统村落的环 基于既发展古村落旅游,又不破坏现有景观环境的 境——聚落——社会生活空间体系”,以半月塘为核心 _47 的村落水系,其规模之大和完整性为广东省罕见,体现 了粤中传统村落民居的风水布局理念、防御特色和生态 特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完整度(图1】。 塑头古村落的环境资源主要体现在村面宗祠广场和 周边的水系:村面广场呈长方形,以成排的宗祠书室作 为背景,水塘为辅助,是村内举行大型民俗活动的重要 场所;周边的水系由水塘与河涌构成,其中河涌的景观 绿地 2 可塑性较强,水面宽窄有致,最窄处约27 m,最宽处约 56m,总长约1255m。 1.1.2历史沿革 塑头村分为塑东、望西两部分,立村已有700多年 历史。在宋元时期,塑头村最先在塑西的村面之东段建 村,后又在塑西的村面之西段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扩 展至今日塑东村面之东段。民国年间,望东村面之西端 开始建设,各部分均向北发展,规模渐丰。南北向的石 板巷道构成朗头村清晰的空间肌理(图2)。改革开放以 后,塑头村聚落逐渐被荒弃,新居住建筑在古聚落的北 面迅速建立,新建道路架构织起了北部的居住区。至今, 发展成为塑头目前的规模。 1.1.3文化特点 除了大量的古建筑实体,村落的文化是灵魂,如何 让人们了解历史、重温或参与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古村 落旅游开发的难点和亮点。塑头村是当地知名的“进士 村”“乡贤故里”,自古尊师重教,崇尚“耕读传家”、“诗 礼传家”,具有浓郁的耕读文化特色,从保留下来的12 对旗杆夹是最好的见证,同时楹联文化也是塑头村独特 的文化:楹联随处可见,有“~联一故事”的美誉。此外。 塑头村拥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元宵灯会投灯、百老做寿、 舞狮贺年、塑头三大祭、楹联、客家对歌等(图3)。 1.2建筑景观 ◆ 塑头古建筑群是广州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以清代 建筑为主,其中有87栋历史建筑.17座宗祠、书室和3 ,座门楼,200多座民居,历史建筑规模67400m ,历史 建筑完好比率为85%。古建筑组群布局严谨、保存完好, 明,上{II ■■, ● 特别是其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优 期 --I-! 越性和科学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极富岭南特色 的广府村落。 1-2.1重要建筑分布 塑头村的重要建筑主要以村面成排的宗祠书室和散 落在街巷里的历史建筑组成(图4),村面宗祠书室建筑 排列整齐,形式较统一,高度体量相若,共18座,包括 祖祠一问f黄氏祖祠),房祠7问,书室9问。书院宗 祠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不 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相互映托,使得书院和 图1村落空间格局 图2塑头古建筑群历史演变图 图3塑头文化景观 图4塑头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 分布图 图5塑头村宗祠分布图 图6塑头书室分布图 图7古民居的装饰 48 表1三类建筑现状分析表 类型 特点 建筑外观 室内景观 宗祠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特别是近年对古建筑 修复翻新后,传统的风貌得以很好地延续。 进士屋。三问两廊,镬耳山墙 参观类 建筑保存完好,位于农家乐里街 巷的中部。室内装饰也较精美, 空间布局也基本保持旧时的样式 古宗祠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集中面向村面广场, 大多采用三进或二进的布局方式和砖木结构的房屋(图 5)。建筑的外围有青砖围墙,硬山顶,人字形或镬耳封 火山墙,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 三间两廊,两个天井,镬耳山墙, 作为三馀里与农家乐里街巷的个 参观类 宗祠式建筑。材料使用青石踏脚和大块的麻石墙裙,给 人纯朴的感觉。现在的宗祠大多用于村内举办仪式的场 所,如嫁娶、做寿、满月酒席等,将建筑的寝堂改造成厨房. 如友兰公祠、渔隐公祠、景徽公祠。 塑头族谱中所载的书室共有29间,其中塑东18问, 塑中7间,塑西4间,现今维护较好9问书室集中位于 连接空间.其室内装饰丰富多样, 但建筑室内经过改造。留下民国 时期的烙印 黄友故居 是古时官宦人家的典 参观类 型代表建筑, 其花岗岩石脚高达 【 . ,:{  村面广场(图6)。书室主要包括两种形制.一种是民居 形制的太公屋,大多从带前庭的三问两廊或者带单进三 间祖屋改建而来.例如南野公书室;另一种则采用宗祠 2m,镬耳山墙 部分现在仍然在居住的民居建筑. _一。 居住类 人字山墙,室内大多数都经过了 改造.加了厕所,侧墙面开窗来 增加采光。室内卫生环境较差 j 叠 J’   式的头门,例如谷诒书室。目前书室的利用主要以参观 为主,利用率不高,其中菽圃公书室经过重修,其建筑 装饰焕然一新,可作为书室的代表,南野公书室现为当 地曲艺社的工作室。 1.2.2建筑外部装饰 民居的装饰主要在山墙、门窗、栏杆等外在要素上 三问两廊,一个天井.此历史 建 空置 面,是重要的社会民俗文化的载体,所谓“千金门楼二 两屋”。足以看出古人对建筑外观的重视。首先是山墙。 以人字山墙和镬耳山墙为主,由于塑头地区处于粤中地 筑相当于祖屋的存放,室内的 保 存基本按原来的样子,位于三 里 馀 【_ _J 二_ I 区,建筑的外墙以人字山墙为主,人字山墙一般高度为 6m,比镬耳墙要矮4~5m,明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占古建 三间两廊 空置 个天井,位于农家 筑群的30%,其形制也基本上延续人字山墙的外立面, 镬耳墙的建筑高度在1 1m左右,一般是有功名者才可建 造。前后端高出屋面檐口约30cm以上。顶部高出正脊 乐里巷道 室内无人管理。杂草 丛生 至少1m。以积墨楼巷里气势非凡的镬耳屋群为代表:第 三间两廊。两个天井,位于农家 空置 二是门窗。塑头古民居在门窗艺术形式的创作上受自然 气候与地域经济的制约,以较简单的形式为主。大门上 门楣是起挡雨防晒和强调入13的作用,门楣上的重复图 案显得尤为独特(图7)。 1.2.3建筑室内现状 乐里巷道,部分建筑有倒塌的现 象,室内用于存放木柴,装饰构 件可利用。 三间两廊. 两个天井。位于农家 空置 基于建筑外观和室内环境展开调研,主要范围是三 馀里与农家乐里围合的周边建筑群,通过分析总结出以 下三种情况:一是供参观的,还原或保留古时的场景; 乐里巷道, 镬耳山墙民居.室内 的装饰丰富 二是居住类,一般会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进行改造。如加 建厕所或在外墙上开窗采光等;三是是无人管理的,内 三问两廊,两个天井,位于农家 空置 部杂草丛生,用来放柴火杂物或空置,占大多数(表1)。 通过对室内景观环境的分析可挖掘其亮点,通过建 筑外立面显示的直观形态、平面形制、保留完好度、乐里巷道.室内装饰较简单,部 分装饰构件有被盗的痕迹 区 位等对古民居群进行分类,并针对每种形态提出改造策 略。进行改造设计,提供独特的现代住宿环境,吸引人 群入驻,激活古村落的现代生活。 1.3街巷景观 街巷空间是邻里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丰富和具有趣味性 的街巷景观使人产生停留与观望的欲望,塑头村里有15 条街巷贯穿整个古建筑群(图8)。本文从尺度、侧界面、 街巷节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3.1街巷尺度 塑头村的街巷平均宽度为2m,最宽为2 8m,最狭 窄的巷道仅为1m,高宽比在2~4.1之间,形成的街道尺 度相对封闭安静,巷道空间经常处于阴影下,不论在雨 天和炎炎夏日都可以让.X.f'll得到很好的庇护(表2)。 巷道与村面广场垂直。街巷的尽端分为通头巷与掘 表2塑头古建筑群街巷调查表 序号 1 名称 积墨巷 农家乐里 长度(m) 宽度(m) 161 23O 空间性质 生活性巷道 交通性巷道 备注 明代最大家族建筑群 村民日常进出主要通道 1 9 3 头巷两种形式。通头巷是划分民居建筑聚落单元的界面, 保证交通的通畅与便捷,属于交通性巷道;掘头巷宽约 2 3 三馀里 敦仁里 141 113 2 5 2 6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可改造成商业性巷道 主要祖祠、书室分立两侧 2 ̄3m,人车不多,干扰较少;掘头巷在1~2m之间, 4 巷内安静,属于生活性巷道(表3)。沿巷道两侧大多 5 仁寿里 西华里 福贤里 泰宁里 益善里 永福里 近光里 安居里 兴仁里 160 94 122 164 177 114 135 201 179 2.8 2 7 2 7 3 2l7 2 6 1.3 1 6 1 9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交通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水渠景观较好 红砖房为主,较多人居住 内有民俗风情博物馆 新建筑居多 二层建筑居多 村中主要书室立于两侧 杂草丛生,荒废 巷道较窄 分布有15间左右的三问两廊民宅,进深可达1O0~160m 6 不等。 7 1.3.2街巷节点 塑头村的街巷空间的节点大致可分为3类:转折式、 扩宽式和尽端式(表4),充分利用这些拓宽的空间可营 造特色怡人的停留景点。 1.3.3街巷立面 8 9 10 1 1 12 塑头村的古建筑比例尺度较统一,立面主要表现为 13 清水砖墙、硬山坡顶、镬耳墙、门口的形式等,经过实 14 新园里 善庆里 162 98 2 7 2.4 生活性巷道 生活性巷道 可通往新村,出村口 地考察,在15条巷道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相邻的巷 15 道即三馀里和农家乐里,作为典型的生活性和交通性巷 道作进~步的考察与分析(图9)。 表3典型街巷空间特征分析 类型 代表巷道 空间感受 特点 2望头古村落景观保护利用具体设计 2.1设计范围 :. : I  i农家乐里 | t 空间开敞通达,序列感 强,人车较多,与周边 巷道连接密切 本文从文物与历史建筑的分布现状、建筑群的质量、 年代等三个方面分析塑头建筑群的保护现状,通过调研 排查。合理划定启动方案的范围,作为详细设计的先行 区域,即三馀里与农家乐里古巷围合的共5O栋古建筑群 J 建筑外轮廓线的高低错 在此基础上,从建筑景观、街巷景观和现状绿块等方面 深入调研分析,力求将古建筑群空间形态最丰富、历史 与文物建筑保存得最集中的区域打造成示范接待中心。 2_2整体景观设计 2_2_1河涌改造 I【I雌雌衄 If -C 积墨楼 - 观,落形成丰富的视线景狭长封闭的带状空 ● 间给人安宁的感觉 1 一  -借着突出的阳台与开敞 的空间,形成虚实对 _n_:I:j 可 三馀里 一 .  【比,营造有序又活泼的 空间 塑头村河涌水系贯通自成体系,在不破坏原有生态 景观的基础上,利用木栈道、铁索桥、汀步等景观元素 连通.满足参观交通的功能,联合周边丰富的建筑景观  }. 50 ,表4塑头街巷节点类型分析 与绿化资源,为游人提供亲水休憩的空问(图10) 除 位置 平面 现场照片 类型 了设置联系通廊,亦可以利用当地的典故将塑东与塑西 的古建筑群联系起来,如根据炭步镇政府提供的典故“奉 转折式 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来进行设计,利用雕塑结合水 系营造历史氛围,以特色景墙介绍展示,使游人能直观 地领会这个典故。 村面广场是村民举行宗教仪式和日常休闲娱乐、交 流的场所,结合历史文化展览馆、书院文化展览馆、榕 (过渡、转折空间) 扩展式 (小节点式空间) 树下说书人、荷花池等景观内容,融入当地特色文化符 号“进士景墙”,既保留了传统行为活动的场所。又展 现成排古宗祠书室群的气势。 2-2.2基础设施 尽端式 分界线) ~ 一 ] __] (1】调整道路系统 现状入口主要经由炭步镇中心,皮带廊路进入塑头 古村落,经过现场的考察.笔者建议将共青渠道改造成 进村主入口,因其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最快到达 交通干道的路线。同时避开了必经的村道 小广场 (2)建立标识系统 {开放空间) 由于古建筑群内的指示系统不完善,古民居群的荒 废,除三馀里和农家乐里这两条街巷上有较少的指示外, 其他街巷内基本没有指示系统。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 对塑头古建筑群的标识系统根据原有的标识牌放置位置 和新的景区景点的优化设计,重新规划布置和设计的标 I 枷 岛 ] “ 、 r? ^_ nI I 一rr - 识系统(图1 1)。 指示牌、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和文物古建 l△仁)a£ 啦口 Io 典型的生活性街巷倒立面l三馀里巷道东、西面) 典型的生活性街巷侧立面(三馀里巷道东、西面 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 教育的作用。设计尝试提取进士牌的造型和镬耳山墙的 造型设计的景点介绍牌与古建筑景观环境相融合;宣传 栏的灵感来源于古建筑内的趟拢门的造型,以粗矿的大 理石和木材为主要材质,运用材料的对比、虚实的手法 将两者融合,使宣传栏成为点景的艺术品 (3)增加服务设施 图8巷道分布图 图9典型的交通性巷道侧界面 图10塑头古建筑群总平面图 图11标识系统放置图 图12服务设施设计 为丰富夜晚的生活,需要加大照明布置,对于照明 小品的设计能够为老街巷增添独特的韵味和便利,园灯 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可将 部分民居的外轮廓周边布置景观灯。现状的坐椅布置得 蝴且 较少.多数在古榕树下。木质材料。缺少特色,根据重 新设计的节点增添坐椅,使其与古建筑群相融合,让人 在停留的时候也能欣赏美景;此外,垃圾桶的设计采用 海浪的造型,利用石材与金属两种材质,既现代简洁又 不失其古色古香的韵味(图12)。 2.3建筑景观设计 2.3.1重要建筑的保护 重要建筑主要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集中分布 5 在村面宗祠书室群和三馀里与农家乐里古巷(图13), 大部分宗祠书室高度在6~10m之间。历史建筑和民居建 筑高度基本上在3~6m范围内,现状保存较完好,建筑 装饰艺术的类型也较为丰富,在木雕、石雕、砖雕、灰 塑等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整体感较强.以保护为主。 在维持其古色古香的氛围下,以保护并置入新的功 能为设计原则,提高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展示与观赏 功能,给游客一个整体的古色古香的印象和体验:首先, 保留部分一直沿袭下来的功能,如景徽公祠、渔隐公祠、 友兰公社仍用作村民平日的宴席场所,既保留传统服务 当地居民,又可使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其次,可以 利用空置的宗祠书室打造成展示性为主的景点,展示不 同的主题,如联系谷诒书室与文湛公书室,以“书韵飘 香之雅堂”为主题,改造成塑头书院文化展览馆。采用 新融于老。新老并置模式,以保存较完好的谷诒书室为主, 改造破损程度较大的文湛公书室,拆除建筑内部的墙体 与屋顶,进行更新设计;此外,必须针对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档案和文化空间标识。对塑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全面记录,并以书面、电子、照片等多种形式保存, 并对物质载体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使其文化可以更好 地传承。同时,通过与中国楹联协会等活动机构和组织 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楹联文化推广,定期举行“海内外 楹联大奖赛”。继承和发展塑头村的楹联文化。 2.3_2空置建筑的利用 16 基于现状分析,主要针对第三类空置无人管理的古 民居进行改造利用,按照建筑形制、建筑外观进行分类 设计,调整建筑结构、布局赋予建筑空间新的功能;设 计建筑立面,使其富有地域特色。 首先,通过城市性功能的置换,活化部分空置的历 史建筑。部分转为商业,部分仍以居住为主的商住混合 模式(图14),形成利用与保护的良性互动,商业介入 更多的餐饮、休闲、娱乐、展示、旅游活动与文化产业, 或成为拍摄影剧的外景地等;以居住为主的空间打造成 客栈的形式,景观设计中利用新l91元素符号打造“老天 地、新生活”的景观空间,吸引年轻原住居民回迁创业, 保持古村的人气。 根据古民居不同的形制与现状条件及其所呈现的外 观分类进行设计。将客栈类的古民居分成三类:标准型 共有10间,面积130m 左右(图15);两栋连接古民 居为仿古家庭型。共有4间,面积在210m 左右(图 16);第三是会所型,共有4间,是示范区内仅有的镬 图13重要建筑分布 图14古民居分布图 图1日典型的街巷立面图 图19示范街区平面图 图20古民居群保护利用鸟瞰图 图23书院文化展示景观 图24塑园入口效果图 耳山墙坡顶建筑组合(图17)。营造独特的度假酒店氛 围,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分隔,形成门厅、庭院、客厅、 卧室、卫生间、行李间等功能空间.通过将入口两廊的 图15标准型客栈平面图 图25塑园鸟瞰图 图16家庭型客栈平面图 图17会所型客栈平面图 图21街巷改造效果图 图22民俗文化展示景观 屋顶改造成玻璃材质、拆除部分加建建筑扩大室内庭院、 客厅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等手法,让室内得到更好的 采光效果。 民居的外观色彩质朴,青砖黛瓦.人字山墙与镬耳 山墙相结合,造型统一而富有节奏感,为保留古色古香 的历史感,尽量还原其质朴的形态:如大门入El的门罩 字匾、漏窗石雕、檐口瓦当等;利用大面积玻璃和木栅 格装饰民居的门窗,按照一定的规格与尺度增加门窗的 展示面积.采用明度较高的灰色调为主色调,使其造型 现代又与古民居协调(图18)。 2.4街巷景观设计 根据本区的历史基础、特色及其优势。通过商业步 行街及街巷节点的改造设计,顺应游客与当地村民体验 时尚、休闲、参加体育锻炼、喜欢现代艺术的需求。合 理地组织游览线路,使书院文化展览馆和商业步行街与 建筑特色旅馆形成整体效应,激活古巷的现代商旅生 图 19)。 2.4.1步行街改造设计 在保留原有街巷的景观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安 排商业步行街的路线与布局、扩大古建筑的立面展示效 果、利用小品增加商业氛围等方法,打造三馀里与农家 乐里古巷连续完善的商业步行街。利用靠近广场、排布 在一起的25幢古民居组成商业街区,引入当地特色文化 展览馆、书画社、酒吧、茶室、特色餐饮等,形成开放 的旅游线路,引领时尚消费经营,给人“外观古旧、内 观新颖”的感受(图20)。 利用景观小品营造丰富的商业氛围:沿街摆放特色花 箱、提供休憩的石板凳、配合古色古香的建筑布置的特 色路灯和橱窗等,使历史街区更富有吸引力(图21】。 2.4.2街巷节点设计 街巷节点是游客停留的主要空间节点,结合三种不 同的节点形态,利用现代景观手法展示当地特色的民俗 文化:针对转折式的过渡空间,尝试利用当地特色的“投 灯节”结合景墙的方式展示,打造半浮雕的效果,使游 人在行走中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图22);针对扩展式 的小节点空间,可布置主题情景展现当地居民的文化生 活,如书院文化,运用雕塑、以竹简景墙,用自然块石 作成整齐的坐椅,营造旧时学堂的情景(图23)。 扩宽式节点空间是街巷最为宽敞与集中的中心节点, 清除一些新建建筑后形成开放空间,成为商业街巷中部一 个较大的中心庭院,以“塑园”命名,既起到疏导交通的 功能,又是商业与居住区的分界线,旅客可从街道或庭院 到达每个客房,有较地加强了各独立建筑之间的联系。 塑园的入口将镬耳墙、蚝壳墙等当地元素融入立面 5 改造中,使传统的装饰与现代手法相结合(图24);中 [2]毕中林.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保护路在何方[N].中国文  心广场是楹联文化为主题的构架形成视线中心,建筑周 化报.2Oll一8一l(008).边合理布置餐饮设施.营造热闹围合的商业氛围,打造 [3]陈华.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 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图25)。 大学,2009. [4]陈晓丽.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景观设计[D].太原: 3研究总结 山西大学,2010. [5]杜茜.古城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南京:南京林 业大学,2010. 通过对塑头古村落保护利用的现状分析,从整体景 观——建筑环境——街巷景观进行设计实践,总结并探 [6]高远.基于地域文脉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 讨古村落景观的改造方法: 大学,2008. 第一是母题提炼与重复,既从传统建筑中截取部分 有代表性的语言片断作为母题,自成体系地拼贴到建筑 [7]贺安.亟待保护的花都古村落——塑头村[J].神州民俗, 2010(140):9-11. 中去,使得建筑既具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又具有当代 [8]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J].南方建筑, 特征(张燕,201 1】,如本次设计实践提取了当地古建 1999(1):49—51. 筑门楣上的海浪纹造型,应用于景墙、基础设施的立面 [9]李敏,魏忆凭,蔡艳文.景观设计引导的古城活化实践一一 造型中,使古建筑景观环境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形成强 以广东龙川佗城历史街区修复设计为例[1】].南方建筑, 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2011(3):ll一15.  第二是重构,此处理手法可以从民居的传统形式要 [1O]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素中提取相应的形式语汇并加以简化、变形和重组,通 [11]陆琦.传统民居改造更新与持续性发展一一从化松柏堂古 过这种手法的处理,追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精神联系, 可以获得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语言形式:如塑园的入13, 村落改造设想[C].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I)研讨 会,广州,2008. [12]陆元鼎,廖志.广东传统村镇民居的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 发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1):65—69. [1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4. 从传统民居的镬耳墙的形式语汇进行重构,形成独特的 语言形式;中心的廊架以门进行重构,将楹联文化以现 代的语汇进行演绎; “趟拢门”演绎的广告标识牌等。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古村落不可复制的具 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本文尝试通立体的展示代替传统的 [14]余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 四川I建筑科学研究,2006(4):196—203. [15]孙薇.古建筑的社会保护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平面照片展示,如利用的半浮雕墙展示民俗活动情景, 游人可参与其中;或者营造旧时的情境如书院文化展示 等手法。满足现代人猎奇的心理。打造直观的趣味互动 性景观。 [16]孙杨栩,唐孝祥.岭南广府地区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探 析[J].华中建筑,2012(10):164—168. 花都塑头毗邻广州,是我国南方珠三角地区传统文化 [17]唐莉英.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一成 以及聚落发展史的见证,加强对花都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 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保护及更新设计[J].装饰, 与利用,不仅丰富了广州周边的旅游资源,且对今后在传 2008(2):l30一l31. 统村落文化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发挥一定的作用。 目 [18]王路生.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 学,2012. [19]王帆.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8. 图、表来源 [2O]张燕.传承与创新一一传统民居的现代演绎[J].中外建筑,  图1、2: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塑头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01I(5):51—53.(2013—2020年)》: [21]彭殷.武网浪石古村落环境景观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  图3:《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塑头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画册》 技大学,2009.文中其余图、表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22]伍国正,周红.永州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类型与特点研究.华 中建筑[J],2014(9):167 170. 参考文献 [1]鲍威.古村落建筑与景观风貌更新设计[J].中华建设, 20I1(9):l20一I21. E23]徐文廷,林建群.文化生态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J].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2—88. :■ 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