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任务与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的基本分析与教学进度安排: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共设置了12个单元38个课题,从编排上看,教材打破了严密的学科体系,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科学探究和科学方法顺序,学生能力递进和心理情感发展顺序,具体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1、单元和课题的设置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和逻辑性
该教材均以社会和生活热点问题设置单元名称,呈现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承担着继教材绪言之后,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单元二开始讲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空气,让学生直接了解到化学研究对象的有趣,大大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三开始讲人类离不开的水,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在讲第三单元中讲分子和原子之后,开始在第四单元讲到抽象的物质构成:原子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等。这些内容放在空气和水之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情景出发,引导学习分子、化合价等概念,这种编排方法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
化学式与化合价之后,马上安排学习单元五化学方程式,从质量守恒定律到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到计算。
1
在第六单元中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收窄了知识范围,只认识碳的几种单质和化合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而把复杂的知识放到酸、碱、盐一单元中。
在学习认识二氧化碳之后,马上学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涉及到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涵盖了环境保护的概念,让学习知识现在的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生活紧密相联。
2、知识点的编排富有情境性、发展性和探究性。
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将许多知识的学习融合在大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去学习。另外还将知识点与科学探究和科学方法穿插在一起。
总之,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学生好学,体现了教学规律和教育观念,教师好教。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至第三周 绪言和走进化学世界 第四周至第五周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六周至第七周 自然界的水 第八周至第九周 物质构成的秘密 第十周至第十一周 化学方程式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 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十四周 燃料及其利用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 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十七周 溶液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叙述;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了解化
2
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
2、在过程与方法上: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措施:
1、学习课标,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其特点,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做到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2、化学教学中,将采取科学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与巩固,及时回收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3、加强学生的课外辅导,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讲解。 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大体设想: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这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人体观等方面的评价。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在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六、渗透德育的总体构想:
1、教学中始终贯彻物质不灭,物质不断运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原理,人们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适时地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学现象。
2、了解旧中国化学工业的落后状况,学习我国化学工业的一日千里的发展,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创新精神。
3、通过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化学实验总计划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科学的态度,学生对实验并不陌生,但虽然做过生物和物理实验,但技能较差,况且化学实验规范操作要求较高,在学生了解实验一般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外,还应加强指导、示范,做好每一个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的重点是掌握常见的仪器的基本操作和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水的净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难点在各种仪器的操作与使用及实验操作中注意的事项。
实验安排:
演示:每课节中的实验 分组: 上学期:
第二周: 认识仪器、仪器的基本操作 第四周: 氧气的制取
第八周: 水的净化(学生自备材料) 第十周: 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十二周: 酸雨的危害研究 第十五周: 金属与合金 第十七周: 配制溶液 下学期:
第三周: 酸与碱的反应 第五周: 化肥的检验
5
第1节
课 题: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三维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和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教学手段与方法:自学与讲解,小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白花变红(氢氧化钠溶液遇酚酞变红)实验用品; 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材料、用品的说明书。 教学步骤: 1、导入:
实验:纸花变红(把先用氢氧化钠浸泡过的纸花放入酚酞溶液中) 化学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那么什么是化学呢?带着这个问题,看书。 2、学生解读插图,初步形成化学的概念
①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感性地去读,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物质相联系,形成初步的认识。
3、调查展示:
以学生为主体,说说自己通过观察得知生活中的哪些物质与化学有密切的关系,必要时要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加以说明,联系物质的组成结构等。
4、讨论:
主题:我心中的化学(讨论化学这门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研究生活中的化学,交流感受。
6
5、归纳总结:
深化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 总结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联系实际,积极探究。 重点常识:②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③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④生活中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 6、拓展研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利用种种途径获取知识,充分利用信息,树立课程意识。 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化学研究的对象 物质 旧物质(举例) 新物质 作业设计:
①、下面叙述中属于食盐用途的是( )
①日常烹饪中做调味品 ②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制造氢氧化钠 ③制盐酸 ④腌制食品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全部
②、使人类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的主要因素是( ) A、火的发现与使用 B、制得了铜器 C、酒的酿制 D、黑火药的发明 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人类可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7
B、利用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
C、研究非典疫苗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④、自己以“绿色化学”为主题,查找资料,下节课前以演讲的形式说明绿色化学会将使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第2节
课 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教学三维目标:能区分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能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了解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了解哪些是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区别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小实验,讲解。
教学准备:水的蒸发实验、胆矾的磨碎实验、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学步骤: 1、导入:
生活中我们遇到很多现象,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2、演示实验:
水蒸发遇冷凝结的实验、块状胆矾研碎成粉末的实验;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放出的气体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师逐步演示,学生在书上做好实验现象的记载。 3、小结概念:
8
①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演示实验1和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演示实验3和4) 4、②化学变化中常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可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生成新物质 作业设计: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然后辅导课后习题:
第二题:第1、4、6、7、8是物理变化,另外为化学变化。 2、练习:(我们要掌握什么?)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北京中考) A、蜡烛燃烧 B、纸张粉碎 C、冰雪融化 D、酒精挥发
第3节
课 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
教学三维目标:能区分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能及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了解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了解哪些是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事例区别化学物理变化。
教学准备:水的蒸发实验、胆矾的磨碎实验、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9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 教学设计:
1、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2、导入:
①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烧、易生锈、有腐蚀性、等)
5、复习了解熔点和沸点、密度的概念。
6、小实验:木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
说一说实验结论,氧气和二氧化碳各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从生活中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举例说明) 8、小结②闻气味的方法。
让鼻子靠近容器,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实验:闻氨的气味(分组) 作业设计:
课后第四题:
第1、2、5、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另外为物质的化学性质。 完成课堂作业。
第4节
课 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
教学三维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
10
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
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教学难点: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过程。 教学准备:蜡烛燃烧实验。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结合填写实验报告)
1、点燃前:(观察)白色半透明、圆柱状固体,较软、具有轻微气味。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2、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淡蓝色的焰心,暗淡的内焰,明亮的外焰。
11
火柴梗测火焰温度:放入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比内焰部分的火柴梗烧得焦一些。 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燃烧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可能是石蜡的微小颗粒)
4、对实验中有异议的地方提出,共同讨论。
5、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蜡烛的熔化属于物理变化,但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作业设计
填写实验报告(在《探究指导》上)。
第5节
课 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5)
教学三维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
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教学难点: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过程。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
教学准备: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不同实验的器具。 教学设计:
1、导入: 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回答:
A、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有什么现象?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12
B、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C、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问题: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3、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活动探究:
①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在呼出气体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不变)因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②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在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马上熄灭,在空气中的木条燃烧一会儿后熄灭)原因同上。
③对着玻璃片呼气。(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因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 5、交流各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6、有什么异常的情况没有,可不可以做出解释?
7、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证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了,水蒸气的含量增加了。
8、完成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
①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下列在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计算 B、测量 C、实验 D、推导
②阅读:“用小刀切一块金属钠,投入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上,并跟水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使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你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密度比水小, 熔点低,是固体, 硬度小。化学性质:常
13
温下,钠可与水反应。
③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一定有颜色、状态的变化 B、一定有气体的生成 C、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一定有新物质的生成
第6节
课 题:走进化学实验室(6)
教学三维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解 教学准备:各种实验仪器。 教学设计: 1、导入:
在家中厨房里,我们倒食用油、醋等可以随心所欲,那么实验室里的药品应该怎样倒呢?
2、走进化学实验室,观察各种实验仪器。
A、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了解其名称、用途等。 B、看书、交流药品的取用规则。
C、在实践操作中探究科学、规范的药品取用方法。 3、讲解示范:
14
①取用块状药品的仪器及方法; ②取用粉末状药品的仪器及方法; ③取用多量液体的方法探究及方法; ④取用一定量液体的仪器、读数及方法; ⑤取用少量液体的仪器及方法。 4、注意事项:
①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
②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实验教室,以及仪器、设备和药品柜等,并结合实物,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等做一简单介绍。
③安全教育,可利用多种媒体或实物表演为学生提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所带来危害的事实,以使学生从中领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5、小结:
①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并防止打破容器; 液体药品盛放在细口瓶中。
②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液体药品取用1—2ml,固体药品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
③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向下,加热液体药品试管口向上。
④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瓶口紧挨试管口慢慢倾倒,标签要对着手心,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放回原处。
⑤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要注意选用合适的量筒。使用量筒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数。
⑥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使用胶头滴管时,要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者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胶头,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15
第7节
课 题: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三维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讲解。 教学准备:各种实验仪器。 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在生活和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常要对物质进行加热,对器皿进行加热和洗涤等,你知道几种可以加热的器皿和能源?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的探究:
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以工业酒精为燃料,最高温度可达800 ℃。灯身、灯帽由玻璃制成,灯芯管由瓷制成。市售产品现多改用塑料灯帽。其规格以酒精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0 mL、150 mL。酒精易挥发、易燃,故使用时应注意:
(7)往酒精灯内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添入酒精量不能超过灯身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
(8)使用酒精灯的三个绝对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灯内酒精耗到少于容积1/4以下时应及时补充,因酒精过少既容易烧焦灯芯,
16
又容易在灯内形成酒精与空气的爆炸混合物。
必要时在点燃酒精灯前用镊子调整外露灯芯的长短,可以改变火焰的大小。一则为了便于操作,二则可以节约酒精,如图1-4。此外灯芯最好松紧适度,过紧则灯芯容易烧焦。为了减少灯焰摇摆和跳动,可用铁纱网卷一圆筒做防风罩,兼起拔火筒的作用,如图1-5。它能使火力集中,并稍提高灯焰的温度。
熄灭酒精灯只允许用灯帽盖灭(使灯芯与空气隔绝),绝不准用嘴去吹!用嘴吹气不仅不易吹灭,还很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甲醇与空气混合的爆炸范围用甲醇蒸气的体积分数表示是6%~36.5%,乙醇是3.28%~18.95%,因此夏季无论是灯内还是酒精容器中,都会自然形成达到爆炸界限的混合气体!)
灯帽应直放桌上,防止滚动。灯帽如系玻璃磨口的,则将灯熄灭后,尚需趁热将灯帽再提起一次,放走热酒精蒸气同时进入一部分冷空气,再盖好,以保持灯帽内外压强一致,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如果是塑料灯帽就不要盖两次了。
不用的酒精灯必须盖严灯帽,否则不但酒精会挥发,而且由于酒精的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水分而使酒精变稀。
3、活动与探究:
取3支试管,分别用外焰、内焰、挨着焰芯加热,看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防止被烫伤;试管外壁有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热,以防试管破裂;热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破裂。
试管内的水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倾斜45度,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层,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4、仪器的洗涤:(自学,实践操作。)
17
第8节
课 题:空气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空气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2.通过共同设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3.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难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与讲解。
教学准备: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燃烧匙、导气管、弹簧夹、烧杯、水、红磷、 教学设计:
一、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导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
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吗?(放松心情,激发举兴趣。)
学生设计实验并汇报交流。
教师阶段小结,提出问题:以上事实说明实据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二、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汇报交流空气中已知的气体成分。 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然后组间交流,上台展示本组方案,共同讨论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得出较好的方案,学生演示。
学生自我小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18
二氧化碳、水蒸气。
三、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2-1。
学生观察、描述现象,从不同角度得出多个结论。 1.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的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的量要充足,为什么?)
⑤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为什么要温度冷却下来后再打开弹簧夹?)
2. 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温度下降后,白烟慢慢消失,打开铁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原集气瓶空间的1 /5 。
3. 实验结论:
① 红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固体)
②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掉了,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
③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不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四、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历史史实 由学生阅读。 五、空气成分:
19
点燃
空气的组成相对固定,其主要作用: 1.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支柱; 2. 调节气候;
3. 工业上制氧气的原料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试回答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O2,N2,CO2,H2O,空气,做本节课中的实验后剩余的气体。
六、师生总结交流本堂课知识要点。
作业:识记有关物质的化学符号,完成课中的两个“讨论”,预习下堂课的内容。
第9节
课 题:空气
教学三维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交流、归纳出几种常见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解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各种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空气不仅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0
二、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支持燃烧、潜水医疗、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等。 三、氮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引导学生讨论25页的一组讨论题,分别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1.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充氮气以延长寿命,食品充氮防腐,医疗上液氮冷冻麻醉,还是制造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
2. 氮气的物理性质:(完成教材上的表格。) 3. 氮气的用途:(阅读教材。) 四、稀有气体:
教师简介其主要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1、稀有气体主要为氦、氖、氩、氪、氙等气体,在空气中比率不大,但很重要。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它们常用作保护气,又因为它们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还用来制造各种电光源。
五、保护空气。
1.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空气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防治方法。 六、课堂小结。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阅读“资料”: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第10节
21
课 题:氧气
教学目标: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道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氧气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通过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比较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教学重点:三个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解 教学准备:
木条、木炭、火柴、药匙、镊子、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试管、
玻璃片、研钵、水、硫酸铜晶体、硫、铝箔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习过氧气,大家知道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 标准状况、通常状况 2. 三态变化等
3. 工业上一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 设计实验:是否其他可燃物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得也比在空气中更旺? 2. 学生实验,并根据现象完成下表:
反应前 在空气 物 质 硫
反应后 在空气 中燃烧 22
在纯氧气中燃烧 生成物(气味、 颜色、状态) 色、态 中放置 木炭 铁丝 3. 思考与分析:上述三种物质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说明了什么?
4. 指导书写:
(黄色粉末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白光,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四、氧气的用途。 五、课堂小结。
我们在探究氧气性质时,为什么要用纯净的氧气?整理出本节课的体会,并列出你未解决的问题和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11节
课 题:氧气
教学目标: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知道一些化学反应现象,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氧气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化合反应。 教学难点:分析与综合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讲解
23
教学准备:投影片、自己设计的表格。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写出硫、铝、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比较分析。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观察硫、木炭、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变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1.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因此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2、可燃物的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
3、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这种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酿酒和酿醋、农家肥的腐熟、钢铁生锈等。
4、化合反应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物质的种类。分析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水 电解 氧气 + 氢气 B、 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
C 、酒精 + 氧气 点燃 水 + 二氧化碳 D 、木炭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___色___味,___状,固态、液态时为___色,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氧气_______溶于水。这是氧气的____性质。
24
氧气比较活泼,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是氧气的_____性质。 四、课堂小结。 作业:教材32页“习题”。
第12节
课 题: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了解分解反应。
4.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重点: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指导
教学准备:用双氧水、氯酸钾制氧气的演示实验用品各一套。有关催化剂的投影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氧气呢? 二、实验设计:
1.学生猜想。阅读教材,分别交流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
A、取少许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并加热,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
25
B、单独加热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C、引导学生交流,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所起的作用。正确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D、归纳出催化剂及催化剂作用。 3.氯酸钾制氧气。 引导学生看书P35。
教师对该实验中的有关注意事项给予指导。
了解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束注意事项等。
4.引导学生分析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特点。并与化合反应相对比。 5.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通过对比,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 三、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阅读“化学、技术、社会”,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得出氧气的工业制法与实验室制法具有本质区别。
四、归纳与反思。
本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1、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试管里装药品;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⑤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移离水面;⑦熄灭酒精灯。将带点的字连起来读则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2、原理:(书中三个文字表达式)
3、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没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4、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五、知识应用。
26
P40:第1、2题。
第13节
课 题: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了解分解反应。
教学重点: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指导
教学准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药品。 教学设计: 一、回忆与再现。
看谁写得又快又准,写出实验室制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指导。
二、设计实验装置。
要求学生对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特点,分组设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学生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设计实验装置,自主选择仪器,对装置进行组装。
三、设疑激趣,讨论交流。
1、展示某一组设计的实验装置,提问:
27
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给试管加热?
实验结束后是先把导管从水中移出来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进行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注意什么?
2、学生分组活动,对每一问题进行仔细探讨,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五、讨论交流,归纳反思。
1、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汇报实验收获;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
2、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得出: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气泡连续均匀了才能收集氧气等结论。
检查气密性:双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松开手后,有一小段水柱上升。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以防止回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才可以用排水法或者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这时氧气才纯净)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是因为防止冷水进入灼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3、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体会或想法。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水溶性等来选择适当装置。
六、信息反馈、作业。 检验能力,巩固知识。 P40第4题。
28
第14节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 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 D.玉不琢不成器
3.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冰红茶”“雪碧饮料”“生理盐水”和“矿泉水”均属于( )
A.化合物 B.纯净物 C.混合物 D.无法判断 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
A.食物腐烂 B.动物呼吸 C.电灯发光 D.酿酒酿醋 6.下列物质和氧气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石蜡 B.硫 C.铝箔 D.红磷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29
D.铝箔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 )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一定能改变反应速率 C.只能减慢反应速率 D.不一定影响反应速率 9.在右图所示的装置中放有金鱼藻,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某种气体。下列对该气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不易溶于水 C.铁能在该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D.能与血红蛋白结合
10.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二、填空题
11.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____,描述化学变化的是____,描述物理性质的是_____,描述化学性质的是____。
A.液化石油气能燃烧 B.土豆加工成土豆丝 C.菜刀生锈 D.味精是白色晶体
12.装满氧气的甲、乙两个集气瓶(甲瓶口向上,乙瓶口向下),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由瓶口伸入瓶底,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旺且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若有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各一瓶(如右图所示),其中A
30
瓶盛放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14.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⑴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
⑵实验室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_______,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采用装置B制取氧气时,其试管中应放的药品是 ,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
⑷收集氧气可以选择装置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⑸某同学收集完毕,先停止加热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你预测这种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
15.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1/4,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 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剌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右图)。
你认为两种方法中合理的是 ;
31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验证鳔内含O2 验证鳔内含CO2 三、简答题
16.如何区别水和双氧水(过氧化氢)?
17.有一堆沙子和铁屑均匀的混合在一起。 (1)该物质属于______物(填纯净物、混合物)。 (2)你能用简单的办法将它们分离开吗?
(3)你是利用了沙子和铁屑的 性质不同使之分开的。
第15节
课 题: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准备:电解水的装置 教学设计:
32
方 法 现 象 1、导入:
出示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把它称做“蓝色星球”? 欣赏资料: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等。 结语:这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组成。 2、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从而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的猜想,这种猜想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水是生命之源) 3、实验探测水的组成:
介绍电解水的简易装置,接通电源,做电解水的实验。
你们看到什么?(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它们的体积比为1:2) 那么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
①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氧负氢)它们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因此我们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③检验氢气的纯度: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如果只听到轻轻的噗噗声,则表明氢气是纯净的。
4、指导阅读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两极产生的不是水蒸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观看氧气的检验方法和氢气的验纯,然后实验论证。
5、上述实验证明:在通电情况下,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33
6、传授“化合物”与“单质”的概念。
怎样区分单质与化合物呢?进一步巩固元素的概念。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锰、氧化铁等。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氮气、氢气等。 7、完成课堂作业。
第16节
课 题: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 难点:分子的三点性质的探究。
教学准备:水的挥发实验和品红扩散实验、浓氨水挥发的实验器具。 教学设计: 1、导入: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演示: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上述的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3、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34
的。
介绍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参照书中图片) 4、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可见分子的质量相当小。
5、活动与探究:
A、取少量酚酞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
B、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
在A实验中,我们发现氨水使无色酚酞变红,在B实验中,观察几分钟后,发现无色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这就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氨的分子在空气中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6、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7、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的不同,就是因为分子间间隔不同的缘故。物体的热胀冷缩就是物质分子在受热时增大,遇冷是缩小的缘故。
8、小结。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在桂花树下闻到花香);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物质的三态变化)。
第17节
课 题: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35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分子与原子构成物质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
1、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2、分子由原子构成:
如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强调构成) 让学生根据书上图示说一说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 3、分析讨论:
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4、小结: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化学性质也就没有变化,但是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举例说明。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举例说明。
5、学了本课题,你有什么认识?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
36
6、1+1是否一定等于2?
学生总结家庭实验的结论后得出:因为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所以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 。
7、完成课后习题:
第一题第二小题:化合物的分子由 多 种 原子构成,单质的分子由 同种 原子构成。
第二大题: (1)B (2)B (3)C、D
第三大题:第一小题用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分子构成道理来解释,第二至五小题用分子是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第六小题用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观点来解释。
第18节
月 考
第19至20节
课 题: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重点: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
难点: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教学准备:过滤和制取蒸馏水的装置,检验软硬水的装置。 教学设计: 一、导入:
37
你理解“水是生命之源”吗?你周围的水环境怎么样? 你周围是否存在水污染的情况? 二、新课:
1、了解城市中生活用水的来源:
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说一说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2、实验:
过滤水的操作:将滤纸贴在漏斗壁上时,应用手指压住滤纸,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赶走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气泡,以利于提高过滤速度。
①过滤操作要求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三靠:漏斗颈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三层一侧;盛待过滤的烧杯的嘴部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应手持玻璃棒中上部。
教师演示。
3、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操作之后的水仍然不是纯水,还要除去水中许多溶解的杂质。
②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者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③我们通常采用肥皂水来检验硬水和软水,硬水遇肥皂水没有泡沫,有浮渣;软水遇肥皂水有很多的泡沫,因此软水洗衣容易洗干净。
④硬水可以通过软化变成软水,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工业上用蒸馏的方法。我们一般把蒸馏水看作纯水。
实验: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4、实验:制取蒸馏水
(1)蒸馏烧瓶内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馏烧瓶球体容积的2/3,但也不能少于1/3。
38
为了避免发生暴沸现象,瓶中应预置一些沸石或碎瓷片等。
(2)温度计应插入瓶颈中央部分,其水银球上限与支管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 (3)烧瓶的支管通过木塞和冷凝管相连,支管口应伸出塞子2 cm~3 cm,防止被蒸馏液体腐蚀塞子而引入杂质。
(4)冷凝管由下端进水,上端出水,上端出水口向上使冷凝管内保持水满。 (5)接引管与冷凝管用塞子相连接,接引管下口伸入锥形瓶中,使其与大气相通。 (6)加热蒸馏烧瓶应垫石棉网,使之受热均匀。
(7)仪器的选择大小应合适,装配后应使仪器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以保持协调整齐,增加美感。
对于蒸馏操作:
(1)加料时,应通过漏斗,漏斗管应插入蒸馏烧瓶的支管口以下。 (2)加热前应先检查气密性,通入冷却水后再开始加热。
(3)加热后液体温度逐渐上升,温度计读数也开始上升,当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时,应将火焰适当调小。蒸馏时,合适的加热温度通常以每秒蒸出1~2滴馏出液为宜,要使温度计汞泡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此时的温度即为液体与蒸气平衡时的温度。
(4)蒸馏至液体少于烧瓶球体容积的1/3时应停止加热。
(5)蒸馏结束时应先停火,再停水。拆卸仪器应与装置仪器的顺序相反,先拆下接收器,再卸下冷凝管,最后取下蒸馏烧瓶。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⑤采用沉淀(明矾)、过滤、吸附(活性炭吸附色素、异味、毒素)、蒸馏的方法可以净化水。
三、完成课后习题:
1 、(3)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蒸馏;3;沉淀,过滤,蒸馏。
39
第21节
课 题:爱护水资源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学会净化水。
难点: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教学准备: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除离不开空气以外,还离不开什么? 为什么把水称为“生命之源”呢? 二、新课:
1、介绍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出示图片)
①地球表面被71%的水覆盖着,包括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各种形态。但海洋水占总储水量的96.5%,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我国淡水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海洋水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淡化海水成本太高) 2、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危机很严重的国家,城市供水紧张,农村用水不足.但实际上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节水大有潜力可挖.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单位耗水量比经济发达国家高出5倍~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发达国家为70%以上,我国平均为20%~30%,每年大约有70亿m3的工业用水白白流掉.如果改变一些生产工艺,
40
并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则工业节水大有可为。
3、我们应该怎么做?
解决这样的矛盾只有开发新的水源或走节约用水的道路.目前,开发新的水源一是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再者,靠近人类居住区的水源都已被开发殆尽,而开发路途远、偏僻地区的水源,成本又太高.因而前一个方法相对来说比较难以做到,而后者则可贯穿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且据调查,节水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对水资源进行节约使用应该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
4、怎样爱护水资源?
②爱护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做: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5、水污染:
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来自哪里?
③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水体自净能力:受污染的水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说一说你看到的防止水污染的口号,自己说几句防止水污染的广告语。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