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翻译的复习方法,强化演练。 文言翻译的技巧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文言翻译》 一、考点精析 “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重要的考点,是准确理解文章文二、真题体验(试题见《金榜》P45) 1、实词题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需要做到两点: (1)读懂内容。阅读全文,弄清文中人物、事迹、品性等要素,把握 解释为“躲藏”,那整句话的意思是“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躲藏离开”,显然解释不通,所以,“敛”应是“结集、整理”的意思。(答案:C) 2、人物概括题解题指导 做好本题,要进行三点审查: 一审是全部还是部分;二审对象行为现状,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行为;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行事有成”。最后用排除法选择。②说何灌神勇善射,而有辽人“惊以为神,逡巡敛去”;③说何灌临敌劲射,而有“羌惧而引却”;⑤是何灌建言献策的功效;⑥显示何灌射技超人,“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这四者都体现了何灌“行事有成”。(答案:D) 3、内容判断题解题指导 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对选项,排除错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常常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放在同一个题目中考查。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内容要点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照,加以区别,注意“无中生有”和“曲解文意”的干扰,找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由“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句可知,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也望风溃败,所以“何灌阻止溃退未成”理解有误。(答案:D) 4、翻译题解题指导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读——理解文句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第二步:审——确定考查重点 要通过审题,结合题目赋分领会命题意图,确定考查重点、关键词语和句式。 第三步:切——划分翻译单位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逐一加以翻译。 第四步:连——连缀词义成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 第五步:誊——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特别提醒】 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得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 2
文言词汇知识,有了储备,才有实力,在做题时才可以加以贯通。还有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短文,借以增强语感。 三、点击考场 高考专家如是说: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本题设置考查的重点是对文中实、虚词的准确理解和文言句式(省略句)的把握。翻译句子时不仅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还要有大视野的意识。即翻译时不能只盯着句子本身看,还要将句子放进其所在的语境中看,看其所在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这样更能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对多义词的义项的选择和语言的组织更有针对性。如第(2)句,要想将省略的内容补齐,就必须有这种意识。 高考状元如是说:我做本题,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先读懂文章,把握文意大概;第二步,锁定要翻译的语句具体位置,结合上下文全面理解语句的含意;第三步,推测得分点,找出语句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如文中的实词“整”“诵叹”“劳”“控守”“西隅”,虚词“而”,力求把这些词语以直译的方式准确译出。第四步,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一下语句的含意,若语句中使用了一些特殊句式,如“(灌)乞入见(帝),(帝)不许,而令(之)控守西隅”是文言省略句,翻译时要使之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做到文从句顺。 阅卷老师如是说:在阅卷过程中,有两类问题比较集中:(1)部分考生能大致读懂文意,但在具体翻译时,不能准确判断得分点,对于句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翻译不到位,如有些考生不能准确理解翻译“劳”“控守”“西隅”等词;(2)部分考生语法知识薄弱,对于一些文言特殊句式理解不到位,翻译时不能使之符合现代语言习惯,做不到文从句顺,如有些考生不能根据上下文把第(2)句中的省略成分补译出来,翻译的句子就不够通畅明白。 四、方法归纳 文言翻译常用的八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高考常考题型。要做好文言翻译题,可借鉴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3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6.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可译为:“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7.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 8.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五、文言翻译过程中需处理的四个关键问题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之”“相与” “俯仰”都是关键词,它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词汇的理解有较大区别。句 4
中“夫”是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与”是“相交往”的意思;“俯仰”指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2.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 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句中“而今安在哉”正确的语序应是“而今在安哉”。 3.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 认真领会原文,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到全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穷”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贫穷”“穷困”,从上下文看,应是“困厄,处境艰难”的意思。 4.一般词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敲扑”指代严酷的刑罚;“鞭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抽用竹板打,比喻说法,意为奴役。此句若用直译,上下文意就难以贯通了,因此,在这里用意译就比用直译好。 【文言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紧密联系。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六、即时演练:完成《金榜》“知能巩固”和补充练习。 教学札记: 东安一中教务处设计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