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
教学内容分析
“比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重要知识,它是5年级分数知识的延伸,对中学物理、化学方面的学习起到打基础的作用。同时,今后对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建立函数观念起到奠基的作用。
“比例尺”是“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之一。教材特别强调“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又运用解比例知识来解决有关比例尺计算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比例尺”这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例尺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与实际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上过此类型的课,所以计算机操作方面没有困难。
教学环境分析
本课知识呈现需要形象直观,可操作强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已知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测量、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通过猜想——操作——验证——总结结论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比例的应用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根据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 课件、google卫星地球、google平面地图.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播放小品“难兄难弟”片段。激发兴趣,引入概念,设置任务。
二、 知识呈现
(一) 比例尺知识准备
认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概念。为知识生成打下基础。
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二) 初识比例尺
通过对天安门的长、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测量使学生明确知识生成的过程。 (三) 知识生成: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师:图上距离的1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的120米,图上距离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的40米,那么图上距离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的多少厘米呢?
生:都表示10米。
师:你能观察出这几组数据有什么联系吗?
生:两组数据成“比”的关系。
师:在一幅地图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保持不变,尺度相同,我们把这样的尺叫做比例尺。那么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四) 深化知识
引导学生统一单位,认识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观察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特点。
三、 实际操作
(一) 感受新知
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学生亲自测量各地名胜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计算比例尺。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
(二) 实践体验
调整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体会比例尺的变化。
四、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课前设置的问题——帮助黄宏解决从中国北京到日本东京实际距离有多远。(出示google平面地图)。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验证。 五、 知识拓展
(一) 放大比例尺 (常识了解)
(二) 比例尺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常识了解)
六、 知识巩固
引导学生在完成必答题之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习题,巩固新知。
七、 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八、 作业
利用google卫星地图测量自己喜欢景点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计算比例尺。
可以发电子邮件给老师或下次课前汇报。
美好的未来不是等待,而是孜孜不倦的攀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