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礼彬
摘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历来存在争议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双向互动,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我们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
作者简介:廖礼彬,四川外语学院后勤集团党总支副书记。(重庆400031)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1-0019-04
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实践互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关系。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至今,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至今尚有学术争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既有观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办[2005]64号文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学科属性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际上,这两个规律分别是立足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角度讲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主要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讲的,这两个规律辩证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开展及其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存有争议的前沿话题。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概念出发,认为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1](P88)这种主客体说主张教育者是主体,同时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的主客
体二分,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说,只是体现了其中的一个过程或方面。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教育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导主体论。[2]这种观点承认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但这种地位是由教育者规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为主客体(双主体说),即从施教过程方面来说,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而从受教过程方面来看,两者的地位又是相反的。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3]这种观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两极各自的主体性,把活动过程中两个统一的过程割裂开来分析,相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而言,其实质仍是主客体说。
由此看来,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者都是人,而人特有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完成,必须把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看做是平等的主体。因此,有学者从主体性模式出发,以民主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和双向互动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料)——主体(教育对象)”模式,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说。它包含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但二者都是因为对方而存在的,有一定程度的客体性,因此又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有主体——客体关系。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教育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与其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但教育资料背后又有其创造者和设计者,因此又包含了主体——主体关系。[4](P357)可以说,主体间性理论为
2012·119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09期学科建设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一定阶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品德的塑造。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代表执政阶级意志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来讲,他自身具有阶级属性,因而会用一定的社会要求教育、影响教育对象。教育者始终代表着社会的要求并直接决定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方向,主导着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
教育者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速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传递信息,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要使教育对象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从思想“现有”水平向“应有”水平的提高和转变。因此,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速度。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层次高、素质好,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就大,其发展速度就快。
教育者是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自我教育是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但是,这种积极性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否则,教育对象就不易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主导作用完全正确地得到发挥,就能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条件,使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主观能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因此,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分析
学术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辩证统一,构成一个基本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具体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区
分。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对象思想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传播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在解决这一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诸多方面彼此区分。
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是
首先,二者在地位、角色上是相互区分的。就二者的矛盾来说,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控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教育对象则居于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就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社会或特定阶级的代言人,而教育对象则是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的“被控制者”。
其次,二者在素质上是相互区分的。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都要经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严格挑选、培训、锻炼和考核的环节和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认同和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教育者自身的、符合和代表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相比教育对象而言在素质水平上是有很大优势的。同时,教育对象在未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甚至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和教育之后,其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与特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仍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最后,二者在活动方式上是相互区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一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完成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务,是被培养者,二者是教与学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指
2012·1动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个人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动的选择性、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不是消极地接受灌输和传播,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者的活动,实现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过滤选择和能动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能够能动地反映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能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进行自我认识,然后自我反省,从而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之间的差距,激发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在不同程度上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教育者灌输的思想、观点、理论达到统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的选择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储备,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结构、心理结构、道德价值体系等作为参照物,根据个人兴趣等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
导性。教育者制约着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思20学科建设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尤其对教育者传递的思想信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接受。当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了认同感,能适应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之后,就会心悦诚服地接纳教育者,通过对信息的同化和顺应,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意志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配合教育者实施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再造和完善自我,并以教育者为认识对象,以自己的长处和活动去影响教育者,向教育者反映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态度。这样,教育者也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自身状况,促使自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从而确立合乎教育对象实际的新的教育目标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实现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发展。当教育活动能够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时,教育对象就能自主自觉地行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目的也就能更好地得到实现。
4.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辩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09期“外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信念之后,外化为其具体行为。第三阶段,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联系,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评价,以便通过反馈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实施两个转化行为,并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良好品德,即反馈调节阶段,其实质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开始。简单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灌输、传播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同教育对象的实际思想、政治观点和理论水平等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方式进行互助,通过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上逐渐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施教决定影响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的思想又反作用于教育者,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本质联系和矛盾运动形成了二者之间辩证运动的规律。这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运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启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辩证关系,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
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依据一定阶级、集团的思想政治等社会意识对教育对象施教开始的。如果没有教育者,那么施教就无从谈起;没有教育者的施教,就没有教育对象的接受,也就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同样,如果没有教育对象的接受,教育者的施教就失去了对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性、政治性与价值性的
象和目标,也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二者互相依存,共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互相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在面对自身所不接受的思想、理论或观点时,会劝说教育者改变思想,主张自己的观点,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就互换位置了。另一方面,教育者本身必须首先是教育对象,通过教育具备教育主体基本素质和技能后,才可以充当教育者。此外,教育者在某一特定场合是教育者,在另一场合则可能会成为教育对象。如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是教育者,但接受上级部门的培训时又成为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从发展的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教育的影响,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即“内化”;第二阶段,教育者促使教育对象把个体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动和行动习惯,即
统一,不但要以理服人,还要能够提供人们解决问题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使人们觉得“有用”,有价值。而以人为本则就是我们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与对待教育对象,认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的层次性等,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尊重、保护和发展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主动地研究当代人的思想发展的新变化,适时提炼出反映当代人发展的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创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也要积极主动,用实际行为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二者双向互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实现平等对话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途
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平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二者之间理所当然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不存在支配和中心地
2012·12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09期学科建设要的功能。一方面,从个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促进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自身等各种外在社会化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依赖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外,还得依赖于人们对自己的本质需要和能力的自我认识、改造、丰富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挖掘和发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行的完善,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其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其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品德高尚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1.2000.2001.2006.
[2]刘振忠.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M].济南:黄河出版社,[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位。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中的一方是相对于另一方而言的。没有教育对象,教育者就没必要存在;没有教育者,教育对象也不能健康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的,都不把对方看作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视为讨论共同话题的双方,作为平等身份交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要力求相互理解,认识到二者共同从事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建构并互相积极影响。在平等对话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二者可以相互激励和促进,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大力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
性的根本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教育对象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给以
践活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大
“教化”引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并将这种“内化”的道德素质“外化”为外在行动,通过用高尚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教育对象,从而带动教育对象,使之“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进而“外化”为具体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基本知识并灵活运用,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是思想政治教
育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成长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其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
责任编辑朱雁
(上接第7页)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90.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3]高清海.欧洲哲学史纲新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2201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社,1985.1974.
[8]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57.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张永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