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 传播,一切 、 、 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是靠 作介质传播的;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 声 波 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 ,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不同 (同、不同)。声在 中传播最快,在 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 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 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 。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 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 振动 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声波 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P31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 、 、
① ,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② , 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越大。
③ ,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音色 是不同的。用 音色 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它的单位是 赫兹(HZ) 。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 20000HZ的声叫做 波;把低于 20 HZ的声叫做 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声。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 (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音色
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丁甲乙丙 ;.
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丙乙甲丁。p37
第3节 声的利用
1、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 信息 ,还可以传递 能量 。
2、 利用声来传递 信息 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能量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能量 的例子。
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乐音 。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振动 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 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 分贝(dB) 为单位 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0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 50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 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 介质 传播声音---鼓膜的 振动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 产生2)阻断噪声的 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 声源处减弱 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植树造林、修隔声墙 。(3)在 人耳处减弱 如用手指堵住耳朵。(你的建议?) 5、右图是 的标志。
第三章 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 温度、温度计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 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 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4.70C”读作 或读作 。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 和 ;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接触 ,待温度计示 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 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相平。如图4
中 正确、 和 错误 ....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0C,每10格是 ,分度值为 0.1 0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 ,第二次使用时要 。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 ;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 。
图4 图5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固态 、 液态 、 气态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物态变化 。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 变为 叫做熔化,要 热;从 变为 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 热。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得出结论。 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保持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晶体 。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不断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 。 4、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温度 叫做熔点,
5、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
(1)是熔化图像的是 ,是凝固图像的是 ,是晶体图像的是 ,非晶体图像的是 (2)丙图中,EF段物
质处于 状 态,FG段处于 固液共存态,GH段处于
固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48 c ,甲图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BC 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① 该物质是晶体 ,② 是晶体的熔化图像 。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 固态、 固液共存态、 液态 状态。
8、熔化 热,凝固 热。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 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 2、(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
时的温度叫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但要持续的 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 温度 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 (同否?) 右图 沸点为 ℃。
(3) 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 ,必须继续加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3、蒸发:(1) 是在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 (2)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 、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它要从周围物体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5、液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所有的气体,在 降到足够低时,都 可以 液化;而有的气体 不能 单靠 压缩体积 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气体液化时要 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2、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例子。下图中填出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吸放热。
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 、 ,吸热温度不变的是 、 ;放热的物态变化有 、 、 ,放热温度不变的是 。 3、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 ,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 ;冰冻的衣服干了是 ;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
早上打霜是 ;白炽灯灯丝变细是 ;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 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 吸热,空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遇暖气流 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 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 水蒸气 遇冷 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 ;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 ;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 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后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