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忆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格外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在其他有关领域。对比语言学最早起源于西方,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是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但是对比语言学形成独立的学科实在二十世纪后,它有欧洲和美国两个源头。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马氏文通》,但是那时的汉外对比研究并不以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所以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是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的。我国的对比语言学真正的开端在1977年以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这篇演讲为标志。开始有自觉地学科意识,有了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
从1977年到2019 年的四十多年间我国的汉英对比研究不断进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从知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汉英对比研究的论文共有4607篇,此外从超星电子书以及其他途径查询得到的相关书籍共103本。 因为理论部分前面也已经涉及,在这里不再赘述,本节内容将1977年后的汉英对比研究分为汉英语言对比研究重生阶段(1977——1989)、汉英对比研究快速进展阶段(1990——2001)、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进展阶段(2002至今)三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
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
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对比的方法出现在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之前,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1977年,但早在1932年,赵元任先生就曾发表过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出版了《开明英文文法》,以对比为手法将汉语和英语进行比较,同年黎锦熙出版了《比较文法》。20 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可以说各个语言学家在语言对比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70年代末的事情。
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①的演讲。在演讲中吕叔湘先生提出 :“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 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 要认识平常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正是在吕叔湘先生这篇文章的指引之下,对比语言学在我国迅速建立和进展起来 ,并且逐渐进展,四十多年以来 ,研究者们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汉外对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形成以这篇文章为标志。
二 汉英对比语言学重生时期(1978年——1989年)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动荡,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重新向外打开国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逐渐增多,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也逐渐深入,这使得我国英语教学,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进展,有的学者开始注意到了汉语与英语的不同。这时吕叔湘先生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强调使用对比的方法对语言进行研究,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吹响了对比研究的号角。(潘文国 100年)此后关于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也陆续出现,1978年桂灿昆发表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1979年赵世开先生发表了《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同年王文学发表了《谈谈英汉语音的异同》、1983年连淑能发表了《略谈汉英语法特点》、1987年何善芬发表了《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1988年刘乃华发表了《汉英语音系统主要特点之比较》,除此之外《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等重要期刊上还发表了相关论文共477篇, 1978年到1989年这二十多年还出版了相关专著共八本②,(杨自俭 管窥)涉及到了语音、语法、语篇等多个方面。
这个时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是为了第二语言教学服务。这一时期语言学家们通过研究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不同,找出了学习英语过程中,中国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利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这个时期对于汉英语音对比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①这是吕叔湘在北京语言学院作的报告,载《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 1977(2)。
② 八本专著分别为:《习语汉译英研究》张培基(1979)、《英汉比较语法纲要》张今、陈云清(1981)、《英汉语法比较》赵志毅
1981、《汉英比较语
法》任学良(1981)、《英汉语法手册》吴洁敏(1982)《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余三立(1985)、《英汉语比较语法》徐士珍(1985)、《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邓炎昌(1989)、
1语音
这一时期的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所以这一时期两种语言语音方面的对比大多集中在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方面,很少有生成语音学方面的研究。
1978年桂灿昆发表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③一文,从音位、声调、语调、节奏和发音衔接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了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不同。
1987年何善芬发表了《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④一文,强调了在语音课堂上要注重语音理论的教学,同桂灿昆一样从音位、声调、语调、节奏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的同时,还研究了英语和汉语在音节结构和重音两个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帮助中国学生找准英语的节奏、重音、语调,也帮助中学学生找到了元音读不准,辅音连缀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得学习英语的读音不再单纯依靠听音模仿。
何善芬《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旨在纠正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与何善芬相反,1988年刘乃华发表的《汉英语音系统主要特点之比较》⑤从如何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如何读对、读准汉语入手,将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外国学生读不好汉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有利于帮助外国学生解决“洋腔洋调”的问题。
这一时期还有学者对音强、音高、音域、语速等超音段音位和送气音、耳语、哭声、笑声等副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找到了英语很汉语在语音上存在的差异,为日后编写英语语音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提供了参考。
2 语法
③ 桂灿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J].现代外语,1978(01):44-50.
④ 何善芬.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06):72-75. ⑤刘乃华.汉英语音系统主要特点之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79-84.
虽然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涉及到了语音、语篇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一时期汉英对比研究的重点还是集中在语法方面,1978年到1989年与英汉语音对比相关的论文有23篇,与英汉语法对比相关的论文共有86篇,从论文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在语法对比,因此这一时期汉英对比在语法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最大的。
这一时期很多语言学家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对汉语是否是形态语言,是否有时、体、格的改变进行了研究。吕叔湘先生早在1942年发表的《中国文法要略》艺术中就将汉语和英语与法进行对比进行研究,这一时期他陆续将汉语和英语语法进行对比,得出了英语中有关于“格”的改变,如名词的变格,有关于时态的改变,英语中存在名词的复数形式,但是这些情况在汉语中都是没有的。同样的观点也曾出现在1985年朱德熙先生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朱德熙先生将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了汉语和英语相比最根本的特征是缺乏形态改变的结论。吕叔湘先生除了以上发觉外,他还得出了“汉语中有量词,语气助词等也是英语中没有的;在汉语中不仅连词、代词、介词可以省略,甚至连宾语,主语都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英语中是很少见的”等结论。
不同于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连淑能先生从翻译的角度入手,将汉语和英语语法进行比较,从英汉互译中用到的翻译技巧中找出出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他认为形态改变是汉语和英语之间最大的不同,汉语没有形态改变,而英语有形态改变。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是得出的结论和吕叔湘、朱德熙大致相同。
除了以上几位学者外,这一时期的多数学则也有着相似的结论。可见这一时期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是否具有形态改变是汉语和英语语法的主要区别。
二 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深入时期(1990年——2004年)
1977年到1989年这十年是我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重生时期, 1990年——2001年我国汉英对比研究更加深入,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汉英对比研究不论是在论文和专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会议以及研究人员数量上都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我国90年代汉外语言…许高渝)很多关于汉英对比的著作都是
在这一时期发表的,根据潘文国的统计,在1900——2001年这十年间发表了521篇与汉英语对比研究相关的论文⑥,出版了专著16本,还出版了9部论文集。(杨自俭 简论…几个问题)1990年杨自俭、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出版、1991年刘宓庆发表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1992年许余龙编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出版、1995年赵德梅编写的《英汉比较语音学》出版、1998年沈家煊发表了《英汉语法对比三题》、1997年潘文国发表了《换一种眼光如何——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1998年周流溪发表了《谈谈英汉语音对比》……这些论文和专注不仅涉及到了语音、语法、词汇,还涉及到了语篇、语用、修辞等多个方面。这一阶段学术会议频繁1990年1991年英汉比译学会召开了井冈山会议、合肥会议;1998年召开了英汉语比较学会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90年——04年研究汉英对比的学术队伍不断扩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语言学家,杨自俭、王菊泉、潘文国、李国南、伍铁平、许余龙、刘宓庆、沈家煊、李瑞华等都自成体系,有所建树。
上一时期的汉英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在语音、语法等微观方面,主要目的是为汉语和英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研究的角度也从微观转向宏观,研究角度也扩大到了句群、语篇、修辞、语用、文化等层次,弥补了上一时期汉英对比研究在这些方面的空白,使得这一时期汉英对比研究更加深入。
1990年杨自俭、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出版,将对比研究的方向由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转为注重于理论的探讨和建设。使得研究由微观转向宏观。这本书将语言对比提高到语言学理论的地位,奠定了1990年以后中国对比研究的主旋律。这成为中国学者此后从事对比研究的根本指导方针,使得中国的汉英语对比研究取得了与西方不同的成就和局面。
1语音
这一时期汉英语音对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进展,此时的语音对比涉及到了发音语音学对比;音位系统的构成和特征对比;语流中的音变对比;音节对比;音高体系对比;重音对比和节奏对比等七个方面。
⑥见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世界汉语教学
2002年第一期
1995年赵德梅出版了专著《英汉比较语音学》,在这本书中赵德梅对英汉语言系统中相似的元辅音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在前一阶段汉英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英汉语的重音、语调、节奏方面的异同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
1997年张莉、赵玉闪两人发表了《英汉语音系统比较》一文,他们认为学习外语的人难以读准外语是因为受到了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用母语中与外语相似的音位代替外语中的音位。二人将汉语和英语的因为进行了对比,找出了两种语言再因为方面的不同,并在声调、语调、音渡、节奏方面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找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系统方面存在的差异。
1998年何善芬发表了《英汉语语流音变探微》⑦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英语和汉语语流音变的类型,两种语言音变的共性和格外规律,将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语流音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有利于英语和汉语语音教学。同年,周流溪发表了《谈谈英汉语音对比》
2002年许高渝、王之光发表了《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总结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汉英语音对比在发音语音学、音位、音节、语流音变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以上是这一时期多数学者是将汉语和英语语音进行共时的对比,但这一阶段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将汉语和英语语英进行历时对比,1999年潘永梁发表了《英汉元音改变的比较》;这一时期英汉语音对比主要集中在英语与汉语平常话对比上,但是也有学者将英语与汉语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如马川冬、谭伦华将英语与四川方言进行对比发表了《四川方言音系与英语音系的初步比较研究》⑧;金玉将英语与与辽宁地区方言进行比较发表了《汉语方言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关系》⑨;乐云眉,凌德祥将汉语和湘方言进行对比发表了《湘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调查及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二)》⑩。
⑦ 何善芬.英汉语语流音变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13-17.
⑧ 马川冬,谭伦华.四川方言音系与英语音系的初步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13-18. ⑨金玉.汉语方言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02):3-4.
⑩ 乐眉云 ,凌德祥.湘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调查及常误分析——汉英语音对比系列研究(之二)[J].外语研究,1993(04):49-52.
这一时期相较于上一时期的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两个方面,而是扩展到了发音语音学、生成语音学听觉语音学等多个方面,关于重音、语调、音变、音节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这一时期的英汉对比语音研究的侧重点还是让英语学习能能够掌握英语的读音。此外,这一时期的英汉语音对比也不再局限于共时对比以及和平常话进行对比。
2语法
在这一时期的韩英语法对比中,学者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意识到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提出了不只是有主、谓、宾、定、状、补的西方语法模式才是唯一的语法模式,汉语也有着自身的语法和语法传统,要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汉语的语法模式,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汉语自身的语法结构进行了探究。
1993年傅新安、袁海君《汉英语法比较指南》出版。虽然这本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没有新的突破,但是这本书比上一时期的汉英语法对比研究更加细致,内容和举例也比上一时期要丰富,并且修正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虽然缺少创新,但是却使这一时期的围观研究更加深入。
1997年潘文国先生发表了著作《汉英语对比纲要》,本书不再像之前的对比研究一样大多将英语作为参照物,而是从汉语出发,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致力于研究汉语自身的特点,如音节、节奏、偶、停顿等建立一套不同于英语的汉语语法体系。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了宏观对比的重要性,强调从全局出发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通过一系类的对比研究潘文国先生还否定了前人提出的“助词是汉语中独有的、汉语的构词法和造句法是一致的、汉语是有形态的、汉语的构词和造句法是一致的、助词汉语中所独有的”等观点,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不同,进而推动了我国汉英对比语言学的进展。
1999年赵世开先生主编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出版,这本论文集里收集了国内从事汉英对比研究的几位代表性人物的论文,包括赵世开、胡壮麟、王泉菊、杨自俭、沈家煊、王还等人,从从“指称”、“方所”、“时间”、“比较”、“数量”、“正反”、“关系”七个方面对汉语和英语进行了对比。拓宽了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的广度。
汉英语法对比研究在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国关于语法的研究最终不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开拓了自己的道路,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
3词汇
词汇对比一直都是汉英对比研究的一个热点,词汇的对比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包括词汇、词源、词典 、颜色词、成语、谚语、构词法、外来词等,关于动物词、颜色词、成语、谚语的研究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篇相关论文发表。
1997年连淑能在《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讲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他将两种语言的词汇细分为成语、谚语、俚语、敬语、俗语、熟语、委婉语、禁忌语、交际语、问候语、礼貌语、称谓语、歇后语、双关语、体态语、拟声语、重叠词、颜色词、数量词、动物词、植物词、食物词、味觉词、政治词语、含有典故和神话的词语以及其他共26类,并将每类进行对比,如此细致的分法在之前是没有的。
关于汉英颜色词、动物词的研究很多,在知网上分别以“汉英动物词对比”和“汉英颜色词对比”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文章94篇,其中闻名的有1986年伍铁平板的《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2002年曹成龙的《汉语颜色词研究》、《颜色词“红”和“red”的语义对比》和 1992年喻云根、张积模的《英汉动物词的比较与翻译》、1994年周淑清的《动物词与修辞格》、2000廖光蓉的《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这些文章对汉语和英语当中的颜色词、动物词进行分析,最终都得出了动物词和颜色词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这和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有关的结论。
这一阶段的汉英词汇对比和上一阶段相比,改变不大,取得的成果也是大同小异,总体来说对词汇的对比研究,分类不断细化,研究越来越深入,学者们一致认为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是因为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上一阶段。这一时期学术成果数量增
长显著,且这一阶段出版了通论性的理论专著、语音修辞专著和应用对比专著,许余龙编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版的,这部书的出版在汉英对比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我国第一部对比语言学概论性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对比语言学的教材,标志着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成立。论文、专著、研究人员数量在这一时期都有了显著地提高,学术会议召开频繁、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大增加,仅90年代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就有8项。11
三 汉英语言对比稳定阶段(2004年——2018年)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决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到21世纪这一政策已经施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进展,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展,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下图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来华留学生人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多与此同时来华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二者成正比。
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国民生产总值 (注: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单位亿元)
11
八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自助的项目:《英汉语信 息结构对比研究》(张今 ,1993 —1995),《英汉语篇修辞对比研究》(徐有志 ,1994 —1996),《英汉对
比语言学》(何善芬 ,1996 —1999),《话 语 分 析 的 英 汉 语 比 较 》(罗 选 民 ,1996 —1998),《英汉语篇综合对比》(彭宣维 ,1996 —1998),《英汉比较语义学》(王 逢鑫 ,1997 —2000),《对外开放中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研究 ———英汉比较语用学》(陈治安 ,1997 —1999),《英汉修辞语用比较 研究》(徐 鹏 ,1998 —2000)。
来华留学生人数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来华留学生人数 (注: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xx》,人民教育出版社(如2011年数据,则书即为《中国教育年鉴2011》)
自从2004年我国在韩国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我国已经在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内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03个孔子课堂,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汉语热,随着汉语热的到来,为了帮助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学好汉语,汉英对比研究进一步进展。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的掌握汉语。
1语音
这一时期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增加,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语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英汉语音的对比研究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相关研究的成果不多1980年——1989年共发表了6篇相关论文,90年代相关论文稍有增多,1990年——2000年共发表了相关论文7篇,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开始进展,论文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在2000年到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前,相关论文共有20篇,到了2004年以后相关论文猛增,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关于汉英对比研究背景下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已经达到了679篇,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如何让来华留学生和海外的汉语学习者发出正确的汉语读音的论文逐渐增多,2004年以后开始快速增加。
之前也有学者讲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进行对比,但是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学生读对、读准英文。这一时期与之前不同,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语音研究是以对外汉语教学为重点,目的是为了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读对、读准汉语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者们在语音教学的方法、英汉语音的不同、偏误分析、汉语语音教材等方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且了一些成就。
2004年郝小明发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几种方法》,提出了图示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实践法和趣味法六种对外汉语中语音教学的方法,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为例,详细的解释了这六种方法,并且说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不足和具体的使用方法。
2005年柴俊星发表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效途径的选择》一文,文章从英语和汉语元音、辅音、声母、韵母中存在的差别出发,强调了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元音、辅音的重要性,指出了当时语音教学是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有利于提升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
2006年许光烈发表了《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一文,文章首先提出母语的负迁移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因素,所以为了幸免母语的干扰所以应该找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然后将英语和汉语的进行对比,找出了两种语言在音节、音位、节奏方面的不同 ,针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学习汉语语音的方法。
同年严彦发表了《美国学生习得平常话第三声的声调变异研究》,彭玉康、胡袁圆发表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两篇文章都从声调的角度进行分析, 找出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说汉语时产生的偏误,对偏误进行分析,找了出留学生偏误集中的部分 ,这样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进行语音教学。
这一时期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侧重于如何学习英语转变到了如何让外国留学生读准汉语。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加,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
2语法
语法研究一直都是汉英对比研究的一个重点,前一个时期学者们对语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找出了适合汉语自身的研究方法和道路,这一时期汉英对比语法研究陆续进展,相比于上一时期的对比研究,这一时期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要更加的细致,往往就一个语言现象就能写出一篇论文,这一时期的汉英语法对比研究包括对错位修饰状语、语法衔接手段、虚指词、隐喻性量词等的研究。
2010年管春林发表了《汉英否定对比研究》一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否定形式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将英语和汉语的情态否定句、并列否定句和量词否定句等形式进行对比,找出了汉英两种语言否定形式的异同,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探讨本研究对于对外汉语否定句教学的启发。
2012年许清然发表了《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一文,之前学者们对于插入语的研究多局限在对插入语基本概况、使用规律和表义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从未出现过将两种语言的插入语进行对比研究的情况,但是这篇文章将汉英两种语言的插入语进行对比,找出了汉英插入语在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异同。文章具体分析插入语结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位置,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2014年安蔷薇发表了《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主语对比研究》,文章从汉英主语对比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汉英主语构成形式的异同,并依据两种语言存在差异对对外汉语主语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了预测,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文章还深入分析汉英名词代词数词数量词,汉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联合短语同位短语主谓短语作主语的情况,意在帮助外国留学生在句子中能够正确使用主语。
这一时期将汉语和英语与法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存在的差异,是留学生清楚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便面出现类似的错误。
3文字
前面两个时期很少有学者对于英语和汉语德文字进行对比研究,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字本位”理论复兴,研究汉语和英语在文字方面的差异的学者逐渐增多。2004年杨自俭先生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字本位”研讨会 , 就 “字本位 ”的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的协商 ,并编写了 《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
究 》;2005年徐通锵发表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一文;同年山东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套《汉语字本位研究丛书》邀请戴汝潜 、鲁川、吕必松、孟华、潘文国、汪平、杨自俭徐通锵八名字本位理论的支持者、实践者参加图书的编写。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英语和汉语在文字方面的不同,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汉语和英语的文字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汉字是表意文字,英语中的文字是表音的。在1990——2004年这一阶段的语音对比中我们曾提到过英语的音素和拼合过程都是清楚的,所以英语适合使用以字母与音素相对应为基础的字母文字体系;汉语的音节清楚但是音素不清楚,所以汉语需要使用一个个孤立的音节为单位的文字。
字本位理论推翻了之前研究时所用的“词本位”的方法, “词本位”的教学方法针对英语、法语等拼音文字来说是合适的,有利于人们分清一个一个的词,但是汉语与英语不同,汉语是表意文字,并不适合西方的“词本位”,于是学者们根据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不同改变了研究方法,使用“字本位”的理论对汉语进行研究,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研究道路。
我们进入21世纪后的汉英对比研究成果中,微观对比语言学 、语言哲学领域的研更深入,理论视角更独特;宏观对比语言学、语言对比与翻译领域都更加注重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比语言学史领域更是迈出了参加世界语言学建设的第一步 。由于这一时期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多,汉英对比研究的重点也有所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汉语研究也不再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西方方法,而是有了自己的意识,开始寻觅适合汉语研究的道路和方法。
四 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
从1977年到2019年的四十多年间我国的对比语言学不断的进展,尤其是在汉英对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语音 、语义 、语法 、语用、翻译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汉外对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四十多年间对比研究的学科意识越来越猛烈,对比研究开始的与传统的语言学不分彼此,到后来英汉对比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并且成立了专业的学术团体,开始编纂专题论文集,在各大高校开设英汉对比
课程,为英汉对比研究培养人才。而且我国的硬汉对比研究也逐渐脱离了教学与法系统,开始进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研究,研究从语言表层结构开始逐渐深入,开始研究语言表达方法在再到研究语言的哲学,甚至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使得学科理论的自觉意识越来越猛烈。此外,我国汉英对比语言学的围观研究越来越细化,并且注意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在进行研究时引进了很多西方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进行创新。当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英汉对比语言学还存在着不足,即:(1) 缺乏共同对比基础:语言进行对比过程中的参照物,它通常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 或至少是两种语言所共有的) 某种属性或范畴 ( 许余龙,2002: 36)。在汉语与英语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类型上既相去甚远,在研究的深透程度方面也并不相当,而且汉语语法的研究较英语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汉英对比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对比基础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结论缺乏说服力:沈家煊指出,“有些英汉对比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重视语言内部的证据,二是不重视证据的系统性”。 (3)缺乏宏观的理论基础,排列描写多,分析解释少(4)在研究中仍存在着注重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有用价值的有用主义思想的确这些是我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陆续保持研究中的优势,并且针对不足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英语法比较举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7(02):5-9.
[2]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 1977(2)。
[3]连淑能.略谈汉英语法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113-125.
[4]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4):8-13+80.
[5]潘文国.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J].外语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01):2-12+16.
[6]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 [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7]潘文国.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1):25-31.
[8]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01):60-86+115-116.
[9]潘文国 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 潘文国 .新形势新对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R] .南昌 :2008 .
[11]王菊泉,郑立信.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6):1-6.
[12]王菊泉.吕叔湘先生对我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奉献——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5):323-330+401.
[13]王菊泉.汉外对比大有可为——纪念吕叔湘先生《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发表40周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5):9-19+147.
[14]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6):5-15.
[15]杨自俭.对比语言学的新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4):59-63.
[16]杨自俭,王菊泉.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三十年:回忆与展望[J].上海翻译,2009(01):1-5.
[17]袁颖.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忆[J].德州学院学报,2009,25(05):43-47+54.
[ 18]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2 :刘重德序 .
[19许余龙.对比与连续俄概论. [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2001重印)
[20]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1]胡壮麟.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01):116-126.
[22]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03):222-223.
[23]朱德熙.语法答问.[ M].商务印书馆,1985(2018重印)
[24]周流溪. 谈谈英汉语音对比[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1998:10.
[25]许高渝,王之光.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51-56.
[26]任翠菊.浅析汉英词汇对比[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4):253.
[27]张国强.汉英词汇对比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98-102.
[28]安蔷薇.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主语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9]管春林. 汉英否定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0]吕必松,朱一之,王力,吕叔湘,周有光,李荣,俞敏,葛信益,林焘,张寿康,胡明扬,张志公,陈章太,伍铁平.《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3):4-20.
[31]桂灿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J].现代外语,1978(01):44-50.
[32]王菊泉.关于英汉语法比较的几个问题——评最近出版的几本英汉对比语法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04):1-9+62.
[33]何善芬.英语语音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几个方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7(06):72-75.
[34]刘乃华.汉英语音系统主要特点之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79-84.
[35]杨自俭.英汉对比研究管窥[J].外语研究,1992(01):13-18.
[36]龚海燕.英汉对比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评《汉英语对比纲要》[J].汉语学习,1998(03):63-64.
[37]许高渝.我国90年代汉外语言对比研究述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6):47-50.
[38]陆俭明.我关于“字本位”的基本观点[J].语言科学,2011,10(03):225-230.
[39]苏章海.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0]朱王芳. 汉英语基本颜色词对比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D].复旦大学,2011.
[41]吴玉璋.从历时和共时对比的角度看颜色词的模糊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05):41-45.
[42]蔡少莲.对比语言学的新成果——《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2007(02):95-96.
[43]郝小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几种方法[J].太原大学学报,2004(01):59-60.
[44]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04):18-26.
[45]柴俊星.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有效途径的选择[J].语言文字应用,2005(03):130-134.
[46]杨自俭.简论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问题[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77-82.
[47]潘文国.对比语言学的新进展[J].中国外语,2006(06):14-19.
[48]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02):88-105.
[49]张莉,赵玉闪.英汉语音系统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7-100.
[50]何善芬.英汉语语流音变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2):13-17.
[51]许光烈.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8):87-89.
[52]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35-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