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重要构件灯光的运用
光是摄影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他要件重要且难得多。光不仅仅是使目标在相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影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
任何--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
强光通常是由强光源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所造成的,当然较弱的光源通过集聚,光线也可以形成很强的光束。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的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以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以强调物体表面的纹理、不同色彩或色调之间的反差。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起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影的照明,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
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
向性局限小,是较为理想的光源,在剧情片的拍摄中,散光使用得最多。 [光照度]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1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当于l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l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 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拍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1ux以下,一般的摄像机都可以在这种照度下摄影。不过,照度越低,拍出灰色或颗粒影像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最好增加照明。较理想的拍摄条件是光照度在10000 1ux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拍摄,很容易得到清晰亮丽的影像。
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 [光的方向]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
基本的类型(图一1);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摄像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摄像机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摄像机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摄像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摄像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摄像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我们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摄像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 2°逆光
逆光是摄像机对着、而被摄主体背着光源而产生强烈的逆光下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容易形成剪影状:主体明亮,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表现得尤为突出。
逆光拍摄历来是摄影的一大忌。逆光拍摄,容易使人物脸部太暗,或阴影部分看不清楚。运用不当还会产生主体色彩不正确、曝光不足等现象。如果你不是在拍摄另类影片,那么,应尽量避免逆光拍摄,如果非要这种条件下拍摄应利用反射板等增加辅助光。 3°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摄像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接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 4°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原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
而俯射光是这四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摄像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如果再采用侧顺光位,效果会更好。
平射光跟正顺光一样,不是很理想的光线。即使在侧顺光的位置,所形成的阴影也有点呆板生硬,不如俯射光来的自然。仰射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
[光的色调]
和万物一样,光同样具有色彩,不同的光线其色调不同。通常我们用色温来描述光的色调,色温越高,蓝光的成份就越多;色温越低,橘黄色的成份就越多。而在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射下,被摄主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表现得最为明显:在60W灯泡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色色彩,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摄像机是靠调节白平衡来还原被摄主体本来的色彩的。
用模特拍服装的一些灯光布置方面的技巧?
第一种方案:采用双灯头的反光伞两把,配四个灯泡,反光伞高度2米,安放角度为正左一把,正右一把,光源选择5500K的节能灯.特点:亮度足够,拍摄范围大,颜色比较正,而且鲜艳.光线柔和均匀
第二种方案:采用柔光罩,安放位置和效果同上差不多,但使用不如上面的方便,但感觉更专业,一般情况,灯泡的数量可以增加一倍,从而光线更亮,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详细说明:服装广告摄影 服装广告的拍摄技巧
主、副光在被拍摄对象面部的亮度比通常为2:1或3:1。副光又分为阳副光与阴副光。
阳副光灯位在主副光的翼侧,用以消除阴阳两面的分界线,使面部光线的明暗连接均匀柔和,有一种过度作用。
① 眼神光、 ②发光、 ③脚光、④背景光(背静光设置在被拍摄对象身后的背景上,但其最亮的部分不应超过对象面部阳面的高光部
分。它主要用于表现空间深度,使对象同背景分离开来,从而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层次效果,丰富画面影调)⑤轮廓光(是一种逆光照射,要求光束集中,照度强,用于勾画被设对象的轮廓。灯位于被拍摄对象的后侧方,略高于主光)
高色调用于拍摄浅色的时装,其背景也应该是浅色的。
低色调则与高色调相反,要充分表现丰富的阴影细部。画面的整体色彩以暗色为主,只有局部为明亮色与中明色。拍摄对象主要为深沉色彩的时装 测光,聊聊吧。
你会测光吗?哪种测光方式好?点测真的那么重要吗?说起这个问题,在坛子里也算是热门话题了,很多迷失在书本和现代相机复杂的测光功能里的朋友常常感觉到非常困惑。我也是这种迷失者之一,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对待相机上的各种测光方式,在自以为是的对测光方式进行了一番的大大调整和应用后,却发现死得很难看,相机自己设定的区域测光方式是最佳的,自己的增减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测光方式的都不是很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摄影水平太差吧,简单的办法,把相机当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线环境复杂,没有把握的时候,只有用包围法。虽然没有什么,对摄影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拿起相机的时候都有一点不安,心里始终对最终的效果没有把握,这不是好现象,没有事的时候再把安塞尔·亚当斯的《论摄影》重读,安大师的预先理论是我踏上摄影路途的入门指引,也是我梦想
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复翻阅区域曝光法后,甚至那几句简单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实际的应用却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里之遥?!为什么会这样?相机的每一个测光方式对同一个环境测出来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个结果为基准?18%灰卡的测光是最准的吧,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很难用灰卡放在实际的场景中去测,照理说以这种情况下,相机里的点测是最为有用的,这大概是坛子里的大虾一直对
相机有点测与否作为依据的最终心结吧。
现代的照相机,尤其是进入AF时代以后,相机的功能朝着复杂化和齐全化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台最低档次的机型,都拥有以前几年不敢奢望的技术和功能,也就是这复杂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复杂了,不过,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朝着智
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进。
对于现代相机的测光评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的相机的测光变得更加难以猜测,天知道电脑会以什么为基准得出结果,虽然它对场景判断的成功率远高于自以为富有经验的象我这样的高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很难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机的测光方式其实由来已久,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用外测光方式,象禄莱的双反,康泰克斯的高级平视,他们都是以一个外感光元器件作为测光的依据,这种测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准的,它是在黑白片当道的时候出现的。大家都知道,在胶片中,以黑白片的宽容度和后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这种测光方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误差太大,但却是适合当时的使用条件的。
单反相机的出现是一个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摄影的准确率和大大开拓了摄影的视野,日本的旭光学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镜后测光单反相机,从而把相机的内置测光技术全面的推广普及开来,当时的想法是或者是技术条件能达到只用一个光敏元件对整个视野测光,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为平均测光的最为基本原始的一种方式。相机上有了测光,比起没有测光的机器来说当然成功率大为提高,但是用户很快发现,这种测光方式的失误率同样非常惊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只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结果来达到的,而在与此同时出现的相机内部的光敏元件只测中心很小一部分的中心重点测光也就是现在简称点测的,又表现为另外的一个极端。它的使用极不稳定,完全依赖于使用者的经验,有经验的它就是很完美的,没有经验的,它比平均测光还要糟糕。
后来出现了两者的结合,偏重中心测光,这时的相机可以在机内设计两个测光元件了,这种测光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变种。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盖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对中心面积的确定上。早期的相机各自厂家的设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换一个品牌的话,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应,以至于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大浪淘沙,这一测光方式经过很长时间(20年以上)后,逐渐统一到光比75:25,中心7.5%(还有些为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测光可以说是机械相机时代的统治者,当时几乎每一台相机上都有这种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对这种测光方式都应该很亲
切。在当时看来,这种方式最为理想了,不过当时最为流行的测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么,对着自己的手背测光,哈哈,这个直到现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见有人用了,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的推出为测光方式的变化打通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域式测光。尼康费尽心机的新产品,它是后期所有相机的楷模,尽管这款相机技术尚不成熟生命相当短,但是,紧接着的AF时代,把测光全面提到区域式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由于电脑的介入,测光的区域也越变越多,而且在测光中引入了距离和色彩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业噱头。不管怎么说在测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现代相机中测光光敏元件的对蓝光和紫外线过于敏感的毛病,对于大面积单色块的场景测光有所帮助,但是很快发现对于F5这先进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对于复杂场景的测光,并不比其竞争对手的准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测光的分析评估的标准上,这种貌似完美的测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则还是基于18%灰,尽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统中好像没有完全以色光为评估基准,还是以合成后的18%灰度为原则,难怪是换汤不换药,测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系统差距并不明显。
在测光上,作为单反相机里最为有实力的厂家,尼康和佳能在测光系统上的变化非常的大,从最开始的5区(尼康)6区(佳能)开始,频繁在测光上做文章,尼康的花样是和焦点系统的距离相结合,对于尼康长期的单焦点来说,与原来的5区测光相比,测光的精度主要在于区
域数量的提高,加上的D距离信息,对自然光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多大的帮助,而对闪光系统倒是一流的。到了F5,由于在EOS1N的阴影下,F5要是没有一点比较亮眼的热点,恐怕会没有卖点,所以加入了RGB测光,和后来出现的F100相比,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两者的差别几乎小到可以不计。不能说是RGB测光系统不好,只能说是现在F5上这套系统还不能发挥RGB的能力,现在的RGB还只是个商业意味多过实际意义的系统。
佳能的路主要是不断的增加测光的分析区域,加上他比同僚领先的多焦点控制,倒也发展的很不错,从EOS10开始,佳能的相机的焦点数一直迅速上升,这是它的优势,和焦点连控的测光,以及不断细分的分析区域,这也是很理想的测光方式,但是佳能的问题在于:焦点和测光区域的变化实在是太频繁了,没有彻底的了解和反复的测试,这种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就象EOS3的出现,极为先进的技术,却带来不稳定的结果,开始的产品还是在测光上出了问题,被迫在软件上升级,给用户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和烦恼,但是这样的问题却给后来的EOS 1V带来很好的测试和验证。不过这种测试方法,还是和当初的5区6区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有很多场景会出现测光不准,和尼康的一样,也是一种貌似完美的系统。
除了NC之外,只有美能达可以算是独有风范,它是个喜欢创造而不喜欢守成的,不过说起来它在测光上倒是最为单一的,自从14区蜂巢测光出现以后一直坚持在这个系统里发展它的测光系统,虽然也不完美,但是从α7的出现倒是让人看到一点曙光,它的测光评估可以
在屏幕上显示,对于略为对测光了解的摄影者都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测光进行合理的增减。以前的各个先进的测光系统最让人不明白的就是不知电脑测光结果的来历,对测光的控制反而不如简单的测光方式容易入手。α7的出现是一个开头,这样的方式还需要细分测光区,佳能的35区比例比较合适,而且最为理想的是要在取景器里显示出来各区的EV正负情况,对于一个有一定水平摄影者倒是能很好的控制了,最棒的是更方便于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的使用,想来这是一个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玩摄影和摄影器材一段时间后都会希望买一只手持式测光表,这是被135相机繁杂的测光方式和神鬼难测的取舍给弄得脑子发晕的结果,大体上来说入射式测光表的使用会比反射式的简单,它的结果非常准确一般使用这种测光表时,只需要注意测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为简单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轴线对准相机镜头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得到的读数就是很准确的结果了,可以这样说,入射式测光表的的测光结果相当于用点测光对在同样位置的标准灰卡测光,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对这个结果有什么调整,但是如果遇到胶片的曝光容度的问题的时候就要适度的考虑增减了,特别是使用专业反转片,象维尔维亚这一类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胶片,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层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细节和色彩表现,是他成为最为常用的胶卷之一,在用它表现白色或黑色的时候,为了得到应有的细节就必须要对曝光做出偏移,这个偏移量各胶卷有所不同,需要对一种胶卷的曝光特点非常了解才行。
室内摄影技巧攻略
在室内拍摄的一个缺点就是光线不够理想,在大部分情况下室内光线都会太暗。 值得注意的是,室内拍摄时,最好是关闭闪光灯,同时将相机放在三脚架上,否则照片会变模糊。实在没有三脚架,你也应尽可能找到稳定的支撑点,这些方法虽然没有三脚架的效果好,但也能适当减弱因相机晃动造成的照片模糊。在释放快门时,将相机靠在硬物体上――凳子,柱子或墙壁,只有是稳固的东西就行,然后非常轻地揿下快门,释放按钮。有可能的话,还可用自拍器来释放快门。
在光线不足或不稳定的环境下拍摄时(如禁止使用闪光灯的场所),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加感光度,高档相机都有\\\"强制增感\\\"功能,你可以从一系列的ISO值中进行选择双倍或四倍感光度。不过这种方法会大大影响到图片质量。当然哪,这是避免因晃动导致的影像模糊的唯一方法,特别是在随意拍摄照片或拍摄活动的被摄主体时,尤为有用。
此外室内摄影还应注意合理利用窗户光。 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 摄影的用光,包括:
1、主光,即决定被摄者照明格局的首选灯光。
2、补光,也叫辅助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对阴影进行补充照明,使阴影变得浅淡。
3、背景光。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摄者都与背景拉开一定的距离。由于光源的照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弱,而背景比被摄者距离光源更远,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摄者暗许多。
4、头发光。由于人像摄影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头发光已由原来投射到头上的不那么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渐演变成为一只或多只更加宽广而柔和的灯光,不仅使头发避免成为漆黑一团,而且还能勾画出被摄者的轮廓,因而它又被称为“分离光”。
充分利用室内的光源,尽量不要开闪光灯,如果快门速度慢的话就用三脚架好了。被摄主体和旁边的光线反差不要太强,否则会出现亮度溢出或者曝光不足的情况!在购买数码相机之后,您就会发现其最让人失望的部分就是室内摄影。室内摄影不仅对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影响很大,即便对胶卷相机也是较大的拍摄难题之一。因此,拍摄活动大多在摄影棚、照相馆等具备了充分室内照明的场所进行。但是,不能因为有困难,初学者就要止步不前。如果对数码相机进行适当的设置,并且巧妙地利用好室内普通照明,也能获得效果较好的图片。
不论是数码相机还是胶卷相机,在快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间,如果发生相机震动现象,就只能得到影像模糊的图片效果。因此,为了避免拍出带有震动干扰的图片,一定要使用三脚架。
为了防止在室内拍照时发生这种相机震动,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闪光灯,但是凡是用过这种方法的人都会有很深的体会:利用数码相机中的闪光灯拍摄人物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不使用
闪光灯,同时为了确保不过于降低快门速度,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高记录介质的感光度。在最近问世的数码相机中,普及型相机支持的感光度为ISO 400~800;而专家专用相机最大可以支持ISO 3200,根据不同的型号,数码相机可以支持多种ISO介质。 感光度高表明感光介质在微弱的光线条件下也能产生感光反应,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抗噪音的能力比较差。但与带有震动效果的相片相比较,存在部分噪音本底的相片似乎要稍好一些。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比最高ISO低一级的设置,这样就会表现出正常的画质。而且,我们还可以将咖啡桌作为三脚架使用,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在野外,色温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在室内进行拍摄时,各种色温常与其他人工照明相混合在一起,而且照明度也不够,此时利用WB(白平衡,White balance) AUTO设置方式所拍摄的图片将略带红色。对于模拟相机,我们可以根据照明色温的差异,分别采用与日光灯、钨丝灯等照明相对应的专用胶卷。而对数码相机来讲,则可以通过详细的白平衡数值以及对白平衡的设置,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适当的颜色。WB(白平衡,White balance)设置是一种不受外部照明影响的、可以正常表现白色的调整功能。
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测定白平衡,需要利用曝光测光专用灰板(用灰色纸板作为中级灰表面),但是,如果对操作的精密度要求不是很高时,不妨采用白色纸板。在不具备这些条件时,也可以在相应光源之下,利用手背测定白平衡,这种方法的效果也不错。根据数码相机制造商不同,测定白平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最好要
参考相应的数码相机操作手册。现在,我们通过例子比较一下与W白平衡变化相对应的图片变化。
除了已熟练掌握中心测光的用户之外,一般摄影者主要采用平均测光方式,在室内摄影环境条件之下,这种方法常拍摄出过亮的图片。此时,摄影者一定要进行曝光补偿操作。最近问世的数码相机一般都采用了自动包围曝光功能(以适当曝光作为基准,分档次拍摄出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相片的功能),因此,对非自然曝光,均采用这种功能进行拍摄。
产品摄影之布光规律
任何一个专业的深圳摄影师,都是布光的高手,南方龙摄影也不例外。对光的认识决定着产品摄影图片的质量。在产品摄影中,要通过光线处理,配合其他造型手段,努力表现各类产品的特征,增强感染力。
在此要强调的是,产品摄影不只是一种光线的运用,而是各种光线的综合运用,各种光线的灵活运用。
南方龙摄影谈光源的性质,并分析在产品摄影中的布光规律: 1、硬光和软光
一般由光源直接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称为硬光。它包括直射日光,带反光罩的点光源和束光灯发出的光。这种光的亮度大,有一定方向、照射到物体上能产生投影。在产品摄影中,宜用于塑造强反差的立体形状、勾划轮廓、表现粗糙面和毛皮质感或透明体的强烈质
感。
软光是指光源的光经过反光屏反射回来或经过毛玻璃、硫油纸等透光物质透射过来的漫射光。这包括天空散射光.云天、阳光散射光、伞灯、回光灯、散光灯箱等发出的光。这种光的亮度小、无一定方向、照射到物体上形不成投影。在产品摄影中,宜用于表现柔和和细腻的丰富层次、能充分表现光滑表面质感。 2、强光和弱光
不论硬光和软光,光的亮度都有强弱之分。这主要与光源功率大小、距离远近、照射角角、照明器具位置有关。功率大、距离近、正面光、用灯的光心光照射,光线就强;反之,功率、距离远、侧面光、不用灯的光心光照射,光线就弱。这不仅与曝光有关,更主要的是对调整被摄物体反差有密切关系。如被摄物体反差小,可用强光硬光照明,以加大亮度反差;如被摄物体反差大,可用弱光软光照明,以减低克度反差。 3、宽光与窄光
这两种光线是指照射的范围而言。照射范围大的称之为宽光,照射范围小的称之为窄光。聚光灯光线可以调节光线的聚散,其照射范围有大有小。散光与聚光比较,照射范围有大有小;灯光与天花板、墙壁反射光比较,照射范围又有区分。
在产品摄影中,针对不同的产品,需要限制照射范围,除了用调节光的聚散、加挡板、套筒之外,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光的办法,即在镜子上贴上有孔的黑纸,由黑纸上孔洞大小和形状决定镜子反射灯
光范围和形状。
总之,摄影有“光画”之称,产品摄影要充分认识光的性质,充分了解产品的特点,灵活布光,拍出好效果来。
产品摄影重要的(构图)七点
产品摄影中构图的作用极为重要。构图出色,能使画面主次分明,给人以美感。产品摄影照片,若不具备良好的构图形式,往往无法引人入胜,更不能尽兴地表达内容。只有掌握其基本规律和标准方法,才能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之现象。 产品摄影之构图欣赏-1 产品摄影之构图欣赏-2
初学产品摄影者常犯的错误有: 1.产品摄影画面撑得太足
产品摄影者拍照时喜欢让被摄主体顶天立地充满画面,这很不利于照片后期制作过程中进行裁剪。 2.产品摄影地平线倾斜
为了将一些高大的产品拍全,便在取产品时采取了让画面倾斜的方法。这实在是个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此,势必造成地平线倾斜,画面失衡,视觉感受不舒服。 3.产品摄影时头撞南墙
拍摄侧面的产品或带有向前冲势的产品时,没有在画面主体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间,给产品一种头撞南墙的感觉,画面显得沉闷、压抑。
4.产品摄影时画面分裂
取产品时没有处理好地平线的位置,将其置于画面正中,于是画面被一分为二,呈分裂状,缺乏和谐、统一之感。 5.产品摄影时喧宾夺主
在画面中过多地表现了陪衬体,使主体物处于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6.产品摄影时缺乏趣味中心
取产品时缺乏忍痛割爱的精神,“鱼”区,“熊掌”亦取,意欲兼收并蓄,反而造成了画面无主次、小头绪、结构松散、杂乱无章的现象。 产品摄影之构图欣赏-3 7.构图时画面失衡
在构图时没有顾及画面的影调结构、色彩结构的协调,造成画面色彩,影调失衡,影像照片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