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物理课堂有效性的些许思考
一、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针对物理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后续的教学就会变成生拉硬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问”。我们一贯的做法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衔接紧密的问题,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知识上,例如在讲授二力平衡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甲乙两队拔河的例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甲队用力大于乙队时会怎么样,甲队用力等于乙队时会怎么样等等,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这些问题浅显易答,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唤起他们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
二、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好开端。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
三、 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不断出现的挑战性的问题和随之而来的学生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是因
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有些学生可能对操作性实践或某方面知识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但对基础知识不一定掌握得很好,对他们不应采取削长补短、遏制兴趣的方法来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而应爱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进一步动手动脑学好物理。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四、 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从而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还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来研究成像规律;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原色等。
五、 及时反馈是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细节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如果不及时的进行反馈,时间一长,这种存在的问题很可能在学生的心里成为一种“定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障碍,也是我们不愿看的结果,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偷懒造成,所以说解决问题要及时、反馈要及时。
六、 利用好作业及错题集
现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以前我布置作业都是为了应付教导处的检查,认为对于学生来说用处不大,现在想来,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要利用好作业,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学完新知后要及时的布置,及时的批改,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反馈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极大的缩减了我们的工作量,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应付检查,有用与否,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来对待这件事。错题集对于学习物理来说也是非常有效地手段之一,学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题目、易错的题目、常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集上,这样方便以后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也为了长时间以后学生会对知识遗忘,以后的复习也不会大海捞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