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 光明中医2010年11月第25卷第11期 CJGMCM November 2010.Vol 25.11 辨证结合胃镜辨病治疗胃脘痛验案举隅 蔡家璧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200235) 关键词:胃脘痛;辨证;辨病;中医药疗法;医案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1.098 ’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11—2102-02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 证。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消化 性溃疡,残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胃腑病证从中医学辨 证均属此范畴。大凡治疗胃脘痛根据具体病机中医分 别采用温清、消补、祛邪、理气的辨证方法。随着现代 医学的不断发展,胃镜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胃镜检查作 为中医望诊的延续,扩展了望诊的视野,充实了望诊的 内容。通过胃镜可以直观地看到上消化道的管腔及钳 取的病理组织活检的微观所见,准确、细致地观察胃黏 膜改变以及蠕动、通畅、分泌物、潴留物等,使发现病变 情况成为可能,补充临床辨证的不足,从而为辨证与辨 病有效地结合提供了诊断、治疗、转归的客观、可靠依 据。多年来笔者运用辨证结合胃镜辨病的方法治疗各 种原因引起的多种胃脘痛病证,每获良效。体现了宏 观与微观、辨证与辨病结合论治胃脘痛的内涵,乃为中 医学的特色。作为中医治疗胃脘痛的主要方法,其优 势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现举验案如下。 1疣状胃炎 蒋某某,男性,55岁。患慢性胃炎5年。近半年 来上腹部反复闷胀疼痛,加剧1周。刻下胃脘灼热痛 伴针刺感,食后疼痛明显,嘈杂泛酸,口苦咽干,食欲不 振,舌质暗红带瘀点,苔黄腻,脉弦。胃镜检查:胃窦、 胃体黏膜散见疣状隆起,顶端糜烂且凹陷,呈丘状的 表面糜烂,形似痘疹,诊断为疣状胃炎。辨证为肝胃郁 热,胃络瘀阻。治拟疏肝和胃,泄热化瘀。处方:柴胡 9g,八月札10g,赤芍12g,白芍药12g,莪术15g,丹参 15g,刺猬皮10g,浙贝母10g,黄芩10g,苏梗10g,乌贼 骨15g,白花蛇舌草20g,白英12g,菝葜12g,蒲公英 15g。服药7剂后上腹闷胀疼痛减轻,饮食渐进。效不 更方,原方继服,共30荆,诸症悉平,舌质瘀点消失。 胃镜复查:疣状隆起消失,胃黏膜基本正常,仅见局部 少许糜烂点。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本例疣状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系肝胃 郁热,胃络瘀阻所致。西医认为是一种具有一定转化 趋势的胃黏膜慢性增生病变。因此瘀阻是其病机关 键,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方中柴胡、八月札、苏梗疏 肝理气;赤白芍药、丹参、莪术、刺猬皮活血化瘀,消肿 通络止痛,改善胃黏膜循环;黄芩清热化湿;浙贝母、乌 贼骨制酸保护胃黏膜。结合胃镜表现,加白花蛇舌草、 白英、菝葜、蒲公英清瘀热,消炎,祛热毒,以防癌变。 2胆汁反流性胃炎 林某,女性,40岁。病程2个月。1周来胃脘部隐 痛灼热明显,胀满不舒,嗳气频多,口苦咽干,泛酸,泛 恶,大便不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检查显 示:胃黏膜充血、水肿。胃镜下可见黄色胆汁由幽门管 口反流入胃现象,幽门螺杆菌涂片阳性。诊断为胆汁 反流性胃炎。辨证为肝胆失疏,气机失调。治拟疏肝 利胆,和胃降逆。处方:柴胡6g,枳壳10g,白芍药10g, 甘草3g,香橼10g,广郁金10g,木蝴蝶10g,半夏10g, 陈皮10g,黄芩12g,连翘10g,竹茹6g,蒲公英30g,全 瓜蒌15g,旋覆花10g,赭石30g。服药20剂,舌苔转薄 白,大便已畅,诸症基本消失。继以上方辨证加减。服 药3个月后复查胃镜未见胆汁反流,幽门功能正常,幽 门螺杆菌阴性。病理报告提示:胃黏膜慢性炎症。 按:本例胃脘痛属肝胃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方中 柴胡、枳壳、广郁金、木蝴蝶、香橼、陈皮疏肝理气和胃; 全瓜蒌、黄芩通腑泄热。结合胃镜所见,加旋覆花、赭 石、半夏、竹茹降逆止呕,抑制反流;连翘、蒲公英清热 消炎杀菌;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且可松弛平滑肌痉挛。 3胃黏膜脱垂症 陈某某,男性,49岁。胃病史3年余。近1个月 来消瘦明显,中上腹隐痛不适,食后尤甚,伴下坠感,少 腹部胀满不舒,右侧卧位加重,泛酸,大便溏薄,便后脱 肛感觉,神疲乏力,纳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胃镜检查:胃窦部收缩时胃黏膜随蠕动经幽门进入十 二指肠;舒张时脱垂的胃窦黏膜可自幽门以下回复至 胃腔,胃窦幽门前区皱襞增粗,充血,水肿,糜烂伴溃 疡。诊断为胃黏膜脱垂症。辨证为中阳不足,无以温 养胃腑,脾胃气虚。治拟益气升阳,健脾和胃。处方: 党参12g,炙黄芪10g,炒白术10g,白芍药10g,淮山药 10g,扁豆10g,升麻6g,柴胡6g,延胡索10g,半夏10g, 陈皮10g,枳壳12g,瓦楞子15g,炒谷芽12g,凤凰衣 10g,白及10g。服药半个月胃脘痛已瘥,腹胀亦轻,大 便转成形。宗上方随证加减,服药半年后,面色转润, 光明中医2010年11月第25卷第11期 CJGMCM November 2010.Vol 25.I1 ・2103・ 体重增加,随访1年无复发。胃镜复查:未见胃黏膜脱 垂.仅表现轻度胃窦炎。 按:本例胃脘痛属中阳不足,脾胃气虚所致。方中 血瘀。治拟调气活血,和胃安中。处方:党参10g,太 子参10g,白术10g,淮山药10g,扁豆10g,半夏10g,陈 皮10g,炙甘草3g,川芎10g,丹参12g,徐长卿10g,白 英15g,赤芍12g,白芍药12g,白花蛇舌草15g,莪术 12g。服药2周后,胃脘痛大减,1月后纳谷有增,大便 改善成形。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后,舌下静脉增粗渐 党参、黄芪、炒白术、淮山药、扁豆健脾益气;柴胡、升麻 升提阳气以助复位;半夏、陈皮升中有降,升降协调;枳 壳理气宽中,增加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延胡索、白芍药 柔肝理气止痛;瓦楞子止酸。结合胃镜所见,加用白 及、凤凰衣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修复。组方立药忌壅 退。持续治疗一年后,诸症悉平,病情稳定。复查胃镜 显示:胃窦炎。病理报告提示腺体萎缩,中度肠化消 补太过,易滞胃气,应升降有度,使升中有降,降中有 失。 升。 按:本例胃脘痛系脾胃不和,气虚血瘀所致。遵循 4慢性萎缩性胃炎 审因论治“中虚应益气,络瘀当活血”,方中党参、太子 刘某,男性,65岁。一年来胃脘部反复隐痛,食后 参、炒白术、淮山药、扁豆健脾益气;陈皮、半夏调气止 胀满,胃纳不佳,泛呕,面色少华,神疲无力,大便不调, 呕;川芎、丹参、赤芍、白芍药、莪术活血和营通络。结 舌质暗红,舌根黄腻,舌下静脉增粗,舌边伴齿印,脉弦 合胃镜所见,加白英、白花蛇舌草、徐长卿抗炎止痛逆 细。胃镜检查: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下血 转肠腺化生,以利胃黏膜腺体修复再生,改善微循环, 管纹显露。胃黏膜病理报告提示:腺体萎缩,中度肠化 加速病变部位侧支循环的建立。 生。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为脾胃不和,气虚 (本文校对:周建华收稿日期:2Olo一05—05) 小儿咳嗽验方1则 郭素芬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安阳455000) 关键词:咳嗽;中医儿科学;验案;验方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1.09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1-2103-01 笔者自幼随家父学医,父亲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 些都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 结出许多简便验廉的小方,每每用之效果显著。如中 幼稚和不完善的。 药治疗/bJL咳嗽、流涕,现介绍如下。 sJ,JL生理特点之一,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病因单 l 方药组成 纯,又少七情的伤害,在患病以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 荆芥穗,灯心草,清半夏,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疗及护理,病情好转比成人快,更易恢复健康。张景岳 分两次服。 在《景岳全书・IJxJLN》中提出的“其脏气清灵,随拔 2病例举隅 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 刘某某,男,3岁。门诊当时症见:稍咳嗽,鼻流清 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 涕不止,无发热、咽痛,查体T 36.3℃,咽无充血,扁桃 咳嗽是 ̄JxJL肺部疾病中的一种常见证候,一年四 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哆音。查血常 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为多,受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 规正常,服上方2剂即愈。 常能直接影响到肺,若风寒犯肺,肺气不宣可见咳嗽、 3辨证与方解 流涕,属风寒袭肺,方中:荆芥穗辛温,人手太阴肺经, dxJL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灵 足厥阴肝经,它的特点是性质温和,以辛散疏风为主。 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 清半夏燥湿化痰,因清半夏辛温有毒,性燥,故用量宜 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指出:“/bJL脏腑之气软弱。”另 小。灯心草甘淡微寒,人心、肺、小肠经,气味俱薄,性 外《瘟病条辨・解儿难》则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 质缓和,取其轻轻上浮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 机体柔嫩,气血未足,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 解表散寒,从而达到咳、涕即止的目的。 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 (本文校对:王林收藕日期:201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