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考生共有5690人,其中70分以上652人,占11.4%;60分以上2671人,占46.9%;48分以上3612人,占63.4%;不及格的2078人,占36.5%。最高分80分,最低分8分。
二、试题分析
本份试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但题干设计巧妙,学生需认真审题才可以作出答案,非选择题的小题设计也是。
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中的5、6、7、11小题,非选择题的第23题,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
三、试卷分析
(1)选择题
本试题满分30分,学生得分主要在20分左右。容易出错的有3、4、5、6、11、12小题。3、4、6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对历朝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记忆不准,混淆导致出错。5、11、12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2)填空题
本试题满分5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之间。本试题学生的错字、别字太多,失分严重,尤其是16、20小
题,错别字更严重。另外出现的问题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准确,张冠李戴。 (3) (4)材料分析题
21试题满分8分,学生得分在4—5分之间,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导致答非所问,对“平城现在是哪个城市?”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导致出错;出错较多的还有“北语”“正音”等的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22试题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第1、2小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字不会写,错字、别字较多,另外出错较多的是把两次战役相混淆,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记忆不准,第3小题出错最多的是“图中的哪个地方是现在的南京?”很多学生不审题,答案写成“吴”,没答出“建业”。 (5)材料题
23试题满分9分,学生得分在6分左右。第1小题学生不能认真审题,试题问“从西汉到南朝经济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其中一个方面,不能答出引起的变化,还有部分学生读不懂文言文表达的意思,照搬原文;第2小题,很多学生答不出经济变化的原因、影响,答成了“人口南迁的原因及影响”;第3小题,“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记忆不准,对知识点没掌握,胡乱拼凑。 (6)探究题
本试题满分16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分左右。
国家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对,但错别字较多。 人物篇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存在的问题还是错别字较多,“嬴政”的“嬴”出错率较高,很多学生写成了“输赢”的“赢”;出错最多的还是最后一个试题,大部分学生不知亡国之君。
措施篇中,秦皇、汉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掌握不到位,错别字也较多。
分合篇中,很多学生朝代顺序模糊,没记忆准确,出错最多的还是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势理解不深刻。
四、采取措施
1、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
从这次初一学生的历史试卷来看,出现了很多空白试卷,且学生的试卷书写相当潦草,胡写乱写的学生很多,不及格人数占参考人数的1/3,成绩令人瞠目,同时为初三历史教学埋下了隐患。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从而导致成绩低下,对此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使学生下半学期成绩能够得到提高。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初一阶段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认真答题的训练,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读题,规范答题,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作者:admin 范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229 更新时间:2009-4-23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末考试初一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5411人,其中70分以上的有1040人,占参考人数的19%;64分以上的有1940人,占参考人数的35%;48分以上的有3766人,占70%;均分为55分;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15分,总体来看,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从这次初一年级历史试题的题型来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综合探究题等,题型与中考试题相吻合。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来看,考查的知识面非常广,中国古代史的上册知识都涉及到了,且试题的综合性强,如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第三大题的2、3两个试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
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如第三大题的第一小题,对丝绸之路的考查,第二小题对三国知识的考查,第四大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考查,都紧扣课标要求,突出重点。有如第三大题(一)题的2、3小题设计较难,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
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如第一大题的1、8、9试题,第三大题的(一)的2、3小题等,命题灵活,侧重对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是题量有点大,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时间有点仓促。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部分学生得满分30分,70%的学生得分在24分左右,有一少部分学生成绩太差,得分4—8分。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7、13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非选择题
1、按顺序排列朝代,全对的占30%,得2分的占40%,有个别学生得0分。2、3、4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主要是3题的A、C,学生不能正确的书写答案,错别字较多。整个(二)大题,学生做的不错,失分较少。
(三)材料分析题
1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学生得分大多在6---8分之间,失分主要是(2)、(3)小题,学生对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地名不能准确掌握,知识学的比较死,从西域引进的水果,学生能全回答正确的较少。
2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所出的题目不难,但考查面广。其中(1)(3)题比较简单,(2)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尤其是,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答不出来。这个试题学生得分大多在7---8分。这个试题不仅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还把学生的档次很好的拉开了。
3题考的是两次改革,学生得分多在5分左右,失分主要是(1)题和(3)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试题的问法,很多学生产生了歧义,因而导致出错。
(四)综合探究题
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四、教学建议
1、落实好基础知识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
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
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进而能掌握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