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1 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 1 1.1.1 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 1 1.1.2 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 2 1.1.3 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 3 1.2 小卫星星座 .......................................................................................................................... 5 1.2.1 科创航天 ..................................................................................................................... 5 1.2.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 6 1.2.3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掘 ......... 9 1.2.4 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 13 1.2.5 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14 1.2.6 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 14 1.2.7 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 15 1.3 其他 .................................................................................................................................... 18 1.3.1 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VR .............................................................................. 18 1.3.2 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 19 1.3.3 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 28 1.3.4 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 29 1.4 国外航天互联网 ................................................................................................................ 30 1.4.1 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 30 1.4.2 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32 1.4.3 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 33 1.4.4 铱星通信公司——早期卫星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 34 1.4.5 Kymeta——卫星通信服务 ..................................................................................... 35 1.4.6 三星——要4600颗卫星建太空互联网,但仍是“纸上谈兵” ....................... 35 2 互联网大佬公司对航天的投入 ................................................................................................. 37 2.1 国外 .................................................................................................................................... 37 2.1.1 Google ...................................................................................................................... 37 2.1.2 微软系 ....................................................................................................................... 37 2.1.3 Facebook ................................................................................................................. 39 2.2 国内 .................................................................................................................................... 40 2.2.1 腾讯 ........................................................................................................................... 40 2.2.2 阿里巴巴 ................................................................................................................... 40 2.2.3 百度 ........................................................................................................................... 41
1
1.1 火箭研制及商业航天飞行服务
1.1.1 零壹空间——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器的研制、设计及总装
今年6月才成立的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One Space)为国内一家民营航天企业。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款低成本的小型运载火箭,并计划于2018年发射。
据介绍,该小型运载火箭高22米,直径2米,起飞质量为59吨,起飞推力为120吨,火箭LEO运载能力为500公斤、SSO运载能力为350公斤。该公司计划于2017年设立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2018年发射小型运载火箭、2022年左右发射中型运载火箭、2023年设立穿梭机项目。
公司愿景
广阔寰宇一直是人类之梦,但这探索的旅程却一直充满坎坷曲折。时间之轮转至今夕,大洋彼岸已不断吹响探索太空的号角,以spaceX为代表的新一代民营航天公司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类探索太空之路。在这同样仰望浩渺苍穹的炎黄大地上,一个创新性太空探索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精英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火箭军、中航工业等。此外,公司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
创新机制
1
公司计划分阶段建立以民营为核心的配套体系。核心零部件方面,通过与相关院所建立联合研制关系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配套。非核心零部件方面,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民用级零部件,最大限度实现高可靠性和低成本。
机构股东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民参军”号召,开创性地成功引入优势社会资本进入运载火箭的研制领域。目前,公司引入的机构股东包括有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和春晓资本。其中,联想之星是我国龙头民营企业联想控股旗下的投资公司,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到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成立的智能装备集团。
1.1.2 翎客航天——从探空火箭起步
深圳市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Linkspace Aerospace Technology ,Inc.)成立于2014年1月,是国内首家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与制造的民营公司,公司注册地点为深圳前海。目前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共有8人,涵盖航天器总体设计、液体发动机、固体发动机、结构设计、航电、测控等主要专业,研制能力覆盖设计、仿真、试验、制造等航天产品研制全流程,同时公司聘请到多位曾经在航天院所工作多年的航天专家作为专业顾问,为公司提供技术、行业分析以及政策方面的指导。
翎客航天通过高效整合市场资源,深度研发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效率优势,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目的推动我国航天产业的商业化、民用化发展。公司运营初期以新型探空火箭作为主要产品,并为科研院所及高校提供定制化航天发动机原型机等技术服务,目前已具备液体发动机、测试控制系统、固体发动机、探空火箭等多款初样产品;通过初期的技术积累和团队成长,翎客航天计划在3至5年内开始小型可重复运载火箭的研制。
2
2016年1月,翎客航天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朝阳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关于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基于该协议,开展空间推进技术,运载火箭推进技术,特种阀门及压力容器,发动机地面试车技术等多个方向的联合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合作。
贵州航天朝阳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生产民用航天器用姿轨控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产品,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试验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1.1.3 金海洋航天——太空边缘跳伞
我国民营航天公司金海洋航天在会上公开了其“太空探险”项目计划。一期工程目标是2016年年内实现中国首次“太空边缘跳伞”。目前,总体设计方案已完成,太空跳伞专用航天服正在研制中,将于2015年12月问世。二期工程实现普通人“太空边缘观光”。
此前多位国内知名航天专家对“太空边缘观光”项目进行了论证。中科院著名院士、原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研讨会上指出:“该项目技术方案具备可行性,是实现太空观光飞行中相对稳妥、安全、经济的办法。同时,中国民营企业能和航天科研机构合作,敢于投资、开发航天项目是一件值得赞赏之事,也是未来航天大发展的趋势”。
公司简介
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6月注册成立,是中国首家民营太空探险公司,致力于实现普通人的太空梦。
3
金海洋航天为普通人提供参与太空训练的机会、体验不同高度的太空飞行,同时进行太空商业搭载、科学实验、太空娱乐等活动,并倡导太空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太空科技的发展。目前,公司和国内多家权威的航天科研机构合作,设计了独特的飞行方式,技术成熟、性能可靠,将实现3万米以上高度的太空边缘载人飞行。未来,金海洋航天将以太空探险旅游为主导、产业化开发为支撑,融合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多板块的商业模式来推动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飞行平台
公司目前开发的“太空边缘观光”项目,是和国内多家权威航天科研机构合作,利用氦气球实现太空边缘(平流层)飞行,采用载人航天技术保障乘客生命安全,使用降落伞返回地面。该飞行平台的特点是:飞行速度低、技术成熟、造价相对低,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安全、有效、可控的太空边缘飞行技术。是普通人实现太空边缘观光的理想搭载平台。同时,该飞行平台还可以搭载多种科学科研和实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近40年来,我国科研部门利用这个飞行平台做了大量的平流层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多科研成果。经过相关科研部门多次论证,认为国内已具备开发平流层载人飞行的全部技术。
背景资料
1960年的8月16日,美国前空军上校乔·基廷格搭氦气球来到距离地面31300米的高空:看了一眼“美丽而充满敌意”的地球,做了一次祷告,然后纵身跳下,创造了之后50年无人可破的人类太空跳伞纪录。
4
太空跳伞和任何一种跳伞都不一样。距离地面30000多米的太空是个什么样子?去过那里的基廷格说:“很黑,很恐怖。”去到那里只能待在太空舱里,由氦气球牵引上升。上升过程要3小时,跳下来就快了,但那会快得让人死掉。据推算,跳下35秒后,人体自由落体的时速就会达到1239公里,突破音障,也就是坠落速度快过音速,跳伞者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造成巨大的震波,一般只有超音速飞机才会制造出这种奇观。
在距离地面1500米左右,跳伞者才会打开降落伞,15分钟后到达地面。这种极端情况下,跳伞者已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他们需要高科技装备,那得烧钱。
1.2 小卫星星座
1.2.1 科创航天
科创航天公司成立于2011年,希望通过发射开源的微小卫星,搭建通信网络。他们想做的是微小卫星,重量仅有几十公斤,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生命周期大约 2年左右,主要用于通讯联网。
这个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卫星制造能力。目前,这颗卫星的具体设计指标还在论证阶段。技术主要来源于科创航天论坛。科创航天希望将卫星做成开源。未来,科星一号的代码、图纸、工艺流程等一切设计资料,大众不仅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还可以参与到研发过程中。
科创航天另一个不同于的地方在于其他卫星通讯公司的地方在于,论坛十多年来他们积累了大量航天爱好者用户,未来会由这些用户众包完成下行基站的建设,提升测控覆盖率及通信下行带宽。不过,这个带来的商业价值还有待论证。
5
科创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卫星通信网络。开源卫星计划中使用到的各项技术,比如姿态调节技术,对于下一步将要实现的月球探测器、星际探测器项目,起到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而这也是科创航天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融资情况:团队目前已经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融资,投资方为中科红旗原副总裁黄思源,后者也将会在未来成为科创航天的客户之一。
1.2.2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 公司介绍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管理中心等四个股东单位和41名自然人组建而成,总注册资本10.33亿元。
公司研制与运营的“吉林一号”组星于2015年10月7日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同时也创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成功发射四星的历史。“吉林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也是我国第一次以灵巧方式在轨成功成像、国产CMOS第一次在轨技术验证。
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卫星与无人机系统及其部组件的研发、载荷系统的研发;卫星检测系统、设备的研发;卫星地面系统开发建设,卫星跟踪、控制、监视、显示设备的设计制造;卫星与无人机应用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设计、开发、
6
销售;卫星相关工程的开发及承揽;卫星及无人机遥感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卫星设备的销售和维修服务;卫星、无人机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无人机监控、质保及货运服务。
公司采用“大众开发、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与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联合成立了总规模5亿元人民币的“吉林省航天信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并将在风景优美的北湖岸边吉星大厦内建设可同时容纳2000人的创客空间。此外,占地21.6万平方米的“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落成后,公司将具备年产15颗卫星的能力,并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
公司秉承“团结、创新、拼搏、务实”的“一箭四星”精神,以“用空天地一体化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全球70亿人”为使命,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遥感信息平台、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为目标,愿为推动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并谱写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辉煌明天而全力奋斗!
公司定位
面向航天信息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从事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
发展思路
以科技优势为基础,以一流人才为关键,以研产学相结合为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为核心,以建设航天信息产品开发平台为目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谋划,扎实前进。
7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图
2015年10月份由长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组星上天,共4颗卫星,四颗卫星包括1颗重420千克的主星——“吉林一号”光学A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图像,1颗重65kg的搭载星——灵巧成像验证星,主要用于航天新技术验证,2颗重95千克的搭载星——灵巧成像视频星。
近期规划是预计在2020年之前,要在天上有60颗卫星,远期规划是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颗卫星在轨。而卫星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卫星对地面观测的时间的分辨率。
第一阶段,2015年,在轨卫星4颗,其中2颗视频星,1颗推扫星,1颗实验星。
8
第二阶段,2016年,在轨卫星16颗,完成首次组网,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3~4小时内数据更新。
第三阶段,2020年,在轨卫星60颗,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30分钟内数据更新。
第四阶段,2030年,实现在轨运行138颗卫星,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
1.2.3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公司——不做卫星,只是遥感卫星运营和数据挖掘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是从事地理空间数据销售和信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北京一号小卫星系统(目前已经退役,北京二号在2015年11月发射,基于英国Surry公司的成熟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相关遥感信息资源,在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我国国内土地、农业、森林、水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以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需求,在资源管理、环境和灾害监测,特别是城市精细化监测和管理等方面成功开展了空间信息应用与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服务模式:
公司在开展空间信息应用服务时,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准确理解、深度分析、专题生产、长效运行为宗旨,以整合多源数据、提取多态信息、生产多元产品、提供多种服务为业务模式,全面致力于应用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元化。
9
应用方向
公司始终秉承“专业、专注、领先”的服务理念,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国土应用领域、农业应用领域、生态环境应用、综合应用领域的服务及解决方案。
关于北京二号卫星发射采用PSLV火箭的消息:
10
为什么“北京二号”遥感卫星要交给印度来发射呢?
简单的说,这个项目是由科技部、北京市、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机关和企业落实的一项空间科学项目。国内主要做的是卫星选型、在轨测控和数据接收,并不关注航天技术的细节,并且大胆采用国际上的商业卫星平台,由英国的小卫星制造商 Surrey Satellite Technology 制造,型号为 DMC-3,由印度航天机构 ISRO 发射升空。
至于为什么是印度航天机构的 PSLV-XL 火箭发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便宜。
DMC 系列是 Surrey 公司比较成熟的遥感卫星平台,DMC-2 是由俄罗斯的运载火箭“第聂伯”发射入轨的,“第聂伯”由苏联遗留的战略导弹改装,十分廉价,羊毛都在苏联头上。
“北京一号”于 2005 年在俄罗斯 Plesetsk 发射中心使用 Kosmos-3M 火箭升空,制造商也是 Surrey,不过 Kosmos-3M 小型运载火箭已经退役。
这次也一样,商业发射,由 Surrey 公司选择发射承包方,甲方也充分发挥了外行不乱指挥、不刷存在感的优点,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人太敏感,不太同意由中国发射。
wikipedia 如此描述此次发射,是 ISRO 有史以来执行的最重的一次商业发射,本次发射也近乎接近 PSLV-XL 的发射限度了。由于印度在世界航天市场上仅在中小卫星领域有所开拓,因此其主打的火箭,即本次发射的这个系列 PSLV,专业承担低轨的中小卫星发射任务。这样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发射时间和安排已你为主,尽管你不是大卫星,但并不影响你作为主要载荷。尤其是这次一共有 3 颗卫星需要分别入轨,需要当做主要载荷
11
去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是“北京二号”,这两次均绕开了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
这是个好的迹象,有效的展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航天之间的国际合作,由于国内的特殊情形,国家航天局并不像 NASA 那样是个技术主体的政府机构,因此难以像 NASA 扶持 SpaceX 那样的企业以防止洛马 / 波音等巨头漫天要价。因此适度的国际化可以有效削减成本以及提高自身技术;
DMC-3“北京二号”卫星的一些参数:
总质量 440kg「“北京一号”163kg」;
采用 SSTL-300-S1 平台「“北京一号”是 SSTL-150 平台」;
设计寿命 7 年「低轨的正常水平」;
太阳同步轨道「保证每天特定时刻经过特定的地区」;
分辨率 1m 全色、4m 多光谱,成像幅宽 24km「“北京一号”为 4m 全色,32m 多光谱,成像幅宽 600km,事实上 SSTL-300-S1 平台可以做到 0.75m 的分辨率,至于这里面是否有猫腻我就不得而知了」;
光谱:红、绿、蓝、近红外、全色「“北京一号”是红、绿、近红外、全色」:
12
DMC-3 总计三颗,共售价 11 亿英镑。
最后,商业和民用的界限是模糊的,我国首个民用遥感卫星应该是“高分一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一号”和“北京二号”的定位类似于“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前者提供宽幅的略低分辨率的图像,后者提供更高分辨率但更窄区域的图像。但“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目前同时在轨运行,“北京一号”已经退役。
1.2.4 九天微星——利用卫星提供大众服务平台 中国公司,成立于2015年。
用 CEO 谢涛的话说,九天微星想做太空界的小米,把这颗卫星打造成一个 IP,围绕卫星打造粉丝和社区,让全民参与进来,一起玩卫星。可以想到的应用包括:用户通过手机,控制拍摄自己想要区域的图像;通过卫星上的 6 个方向的网络摄像头,让用户实时看到太空的景色,以及自己的照片;给青少年,创客们提供纳米卫星做做科学实验等等。他们打算不久后众筹这颗卫星,为支持者们提供以上这些服务,并把支持者们聚集起来,大家一起玩卫星。
九天微星就正在自己设计首款卫星。除了高分辨率相机,他们的卫星还搭载了激光发射器,网络摄像头,纳米卫星等设备,这些都是过去商业卫星不会搭载的东西,加上这些就是为了后续为大众提供服务打基础。
卫星的制造和发射,九天微星还是要依托原航天工业的力量。卫星一部分部件采购市面成熟产品,主要制造他们还是找原来制造卫星的航天集团的院所来做,卫星的发射他们也使用国内的运载火箭搭载发射。“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火箭之一,也有专为发射小卫星研制的型号。航天工业多年来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
13
质量控制体系,发射成功率比 SpaceX 的火箭要高。”谢涛告诉 36 氪。
九天微星公司于 2015年5月份筹备,7月份签署了搭载发射的服务协议,10月份完成种子轮融资,12月完成第一颗卫星“微星一号”的总体设计,2016年2月希望完成 A 轮融资,4月完成样星的研制,预计 12月前后搭载发射升空。
融资情况:公司于 2015年10月完成种子融资,2016年2月希望完成 A 轮融资。
1.2.5 世域天基-----天基互联网与空间计算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orizonBas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c.)是一家旨在实现万物互联互通,提供下一代空间计算服务的高科技公司,融合5G和天基通信,提供物联网节点接入能力,并且依托天基通信平台开展空间计算,数据应用服务场景。
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无人旋翼浮空器,能提供临近空间通信中继,环境监测;HorizonWeb近地轨道卫星星座群 构架基于Ka波段高通量广域卫星通信网络,大力发展星上处理和星间链路能力, 并基于空天一体的通信网络构架研发适用于空中飞行的客机,地面无人驾驶汽车等全新天基陆空通信系统,实现空陆交通管理,信息娱乐终端应用。该公司目前还是中国大学生立方体卫星大赛实际运营方。
该公司资料显示未来可能会和其他商业航天项目打包成立世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6 外空网公司——微小卫星网络平台
公司成立于2009年,外空网(Outernet)的野心是搭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微小卫星广播网络。不同于其他做卫星通信的公司,Outernet 想做的是能够向全世界有卫星接收器
14
的人推送广播。
Outernet 计划借鉴CubeSat的设计方案,快速研发 10cm 见方的小卫星。2015年开始制造,计划在 2020年完成网络的覆盖。Outernet 曾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接收设备 Lighthouse,计划筹集 1000 万美元,最终只筹到了 50 万美元左右。
如果 Outernet 的卫星网络能够搭建起来,每天能够播送多达 100GB 的数据。为了防止网络被滥用,Outernet 计划对播出的内容进行公众投票选举。同时,为了保证广播的内容更本地化,他们也在积极与各地的广播电台、新闻机构、区域性媒体以及图书馆建立合作。
比较有意思的是,Outernet 打算采用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熊买单”的免费模式,未来会针对组织机构进行收费,付费的机构可以获得有限广播权。
融资情况:Outernet 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融资情况。据说在 2014年2月时获得了种子融资,金额和投资方都不详。
1.2.7 华讯公司——“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
华讯方舟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依托华讯自有与现有的卫星宽带资源,以及配套的地面卫星主站和控制管理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VSAT通信、卫星电话、卫星数据专线、卫星视频传输、卫星远程教育等业务。
华讯方舟作为“天地一体”卫星宽带网络综合服务商,致力于建设以天地卫星通信、地面无线网络通信及综合应用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以卫星宽带通信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服务为龙头,以天地卫星通信为主干,以卫星视频业务、3G/4G、WiFi、
15
VPN专网、卫星宽带、卫星广播系统等为接入手段,最终形成完整的无缝隙“天地一体”宽带信息服务通信网络。
华讯的卫星互联网构架
16
卫星宽带通信网络平台
卫星宽带资源
华讯方舟联合多家合作伙伴,着力于发射自己的Ka频段的宽带卫星,进而完成全球Ka频段的卫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
卫星通信服务提供商/运营商
华讯方舟联合美国休斯网络等国内外卫星行业巨头在全球共同建设卫星通信网络,为国内外各大通信运营商、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Thuraya及众多行业客户等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17
华讯方舟落地深圳“中国天谷”拥有完善的卫星运营控制中心,将以卫星宽带通信技术研发、卫星通信产品产业化与行业应用为轴线,形成以华讯方舟为龙头的,包括空间通信技术及产品研发、卫星宽带运营、云计算系统集成、行业应用开发与运营在内的国内外知名空间通信企业及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空间通信产业集群。
卫星通信设备生产供应商
华讯方舟湖北荆州天谷生产基地,是EUTELSAT、INTELSAT、SES等世界五大顶级卫星通信公司卫星设备主要供应商,并且作为卫星通信设备生产供应商,为休斯等国际知名卫星通信厂家提供集成及生产服务。
华讯方舟在微波领域如卫星天线、功放、LNB等部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大系统,可兼容Ku、Ka、Q波段完整而成熟的产品系列。华讯方舟Ku、Ka波段的超高频产品及系统得到世界行业寡头的广泛认可。
卫星通信集成商
华讯方舟作为一家拥有通信系统集成资质公司,在全国分设八大区服务平台,拥有超过100余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水利、电力、石油/石化、煤矿、教育、公安、工业安监、银行等行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卫星宽带地面系统安装、调试、运营及维护服务。
1.3 其他
1.3.1 鹊迅信息----太空虚拟现实VR
18
鹊迅信息官方提供的信息显示运营主体是一个叫做天际线X计划,该公司主要通过氦气球携带全景吊舱,搭载全景摄像头,将其送到亚轨道空间,然后通过天地间的链路将存储的信号传播下来,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互联网直播等手段,实现让普通人只需要购买一个虚拟现实的眼镜就可以在家中观看地球美景的效果。创始人郭正标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曾经创办过一家在线旅行的互联网企业。目前看来,将商业航天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思路比较新颖,也能体现民营企业的优势。
1.3.2 光启科技——卫星天线
光启是一家通过引领新兴技术革命为用户带来创新产品解决方案及卓越体验的高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光启以“改变世界的创新”为宗旨,开创性地开发了Meta-RF电磁调制技术、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所从事的业务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工业、临近空间探索、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
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实验室依托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建立。实验室自组建以来一直瞄准国际超材料研究发展方向和技术前沿,开展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光启科学(00439.HK)是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专注于颠覆式空间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主打产品有“云端号”浮空器、“旅行者”号临近空间飞行器、JETPACK马丁喷射包以及SOLARSHIP太阳能方舟等。
智能光子技术是一种以光为介质实现授权、识别及信息传递的新兴技术,它能够有效防止电磁捕获及干扰,具有高安全性和使用便捷性。智能光子技术在光子认证、光子覆盖、光子防伪与光子支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19
依托先进的超材料天线技术,光启吹响了进军卫星通信市场的号角,我们相继开发了便携式卫星通信天线、船载卫星通信天线、低轮廓车载动中通天线等产品。目前我们可提供多频段(C、Ku、Ka)、多口径(0.3 米至3.7 米)、多用途(便携、车载、船载、飞艇)、系列化的VSAT天线产品。
光启卫通产品技术先进,性能卓越,质量稳定,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是机动应急通信、海上通信、空间通信的理想选择。
但是这家上市公司存在话题炒作的嫌疑,虎嗅网的报道如下:
光启科学,假作真时真亦假
说起深圳知名的科技企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华为、腾讯、中兴,还有华大基因、大族激光,再就是最近炙手可热的大疆科技。你听说过光启么?——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只去了两家民营企业(机构),一家是腾讯,另一家就是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2014年5月,在香港主板买壳。交易于7月份完成,壳公司被更名为光启科技(代码00439.HK),市值迅速飙升至180亿港元以上。
2015年2月24日,马丁飞器公司(Martin Aircraft Company)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ASX :MJP,开盘价0.6澳元。2月27日,收于0.78澳元,市值约1.6亿澳元。而光启科学正是马丁飞行器公司的控股股东,于是有媒体称其为“钢铁侠背后的中国大赢家”。
20
看来,光启科学果然是深圳又一家很NB的企业。出人意料的是,光启科学在香港的股价波澜不惊,在马丁飞行器公司上市的当周放量收出一个小阴线,5.18港元的收盘价较去年6.38港元的高点仍有18.8%的差距。
马丁飞行器公司是家什么公司?
根据2014年11月7日提交的招股文件,马丁飞行器公司成立于1998年,前身是创始人格伦•马丁(Glenn Martin)1981年在新西兰的丹尼丁(Dunedin)创立的马丁喷射包公司(Martin Jetpack)。正如现年55岁的格伦•马丁所言:“这不能算是一夜成功的故事,对吗?34年了!”
招股文件披露,2010年以来,该公司的飞行包累计进行了228小时飞行试验(其中92小时为载人飞行)。最新一代模型(Prototype 12)由一台四缸、200马力汽油发动机驱动两台风扇,可以垂直起降,最大载重120公斤。实用升限为海拔1000米,续航时间为30分钟(油箱容积20升),理论时速达74公里(实测速度为34公里)。
马丁公司的飞行器
21
马丁飞行器公司称竞争对手产品的飞行时间只有33秒到75秒,而且还要使用过氧化氢为燃料。
马丁公司的飞行器描述
2010年,马丁飞行包被《时代周刊》评为50个最佳发明之,一时间其名声大噪。但这个榜单也不能过于当真,除了苹果iPad,其它如飞行汽车、牛脂驱动火车、水下滑翔机、无水洗衣机尚处于“奇思妙想”阶段,距离实用比较遥远。马丁飞行包上榜后没有立即引来风投趋之若鹜,多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格伦•马丁奋斗34年,飞行包才接近实用,根本原因是当年的想法太超前。Prototype 12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既轻又省油且马力强劲的发动机,还有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而降落伞则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凡此种种不是“小而美”的马丁飞行器公司可以胜任的,都要通过外包解决。
根据招股文件披露,马丁飞行器公司2012、2013、2014三个财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3万澳元、92.4万澳元和123.9万澳元,合计287.6万澳元,折合人民币1400万元。2014年9月,公司才搬入380平米可容纳30名员工的办公室,并配有1364平米可设置10个组装工位的生产场地。
22
多年来马丁飞行器公司一直在烧钱,只在2004年获得新西兰8号创投(No.8 Ventures Nominees Ltd)一笔投资。上市前创始人格伦马丁股权已降至17.5%,除技术工作外只在公司担任非执行董事。
2014年12月19日,马丁飞行器公司宣布向光启科学发售新股及可换股证券,总对价为4400万澳元(折合2.79亿港元)。如可换股证券全部转为普通股,光启将持有马丁飞行器公司总股本的52%。
总之,马丁公司上市可喜可贺。如果人类出行方式由此改变,马丁的成就将远超特斯拉。但马丁飞行背包仍在探索中,招股文件披露第一批产品将于2016年面世(主要用于消防、公安、救护、抢险等领域),不确定性很大。
光启是又一个新岸线?
根据公开资料,刘若鹏生于1983年,9岁时随父母来到深圳。2002年进入浙江大学,2006年赴杜克大学电子工程系(ECE)攻读计算机工程专业。
百度百科称:
2009年,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23
这段多半是由光启公关部门提供的文字有两个很大的疑点:
1) 既然隐身衣在2009年已被刘若鹏“研制出来”并且有可能在5年内投入军用,美方对刘若鹏于2010年归国没有阻挠?
2) 刘若鹏归国后为什么不主攻隐身技术的实用?
刘若鹏归来后,于2010年7月创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有新闻稿称:
光启研究院致力于国际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研发。目前该院已充分融合了电子信息、生物光子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并在新型材料、传感与网络等科研领域内取得核心尖端技术,应用服务于工业、医学、生物、环境等领域。这被认为会对深圳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实现对新兴尖端科技的突破,乃至取得我国占领国际新兴交叉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光启最近极力向媒体与公众大力推销的是它发射了WiFi信号的氦气球。
2013年6月谷歌推出气球网络计划,试图通过热气球实现偏远的地区的覆盖网络:放飞大量热气球并根据大气数据对热气球的高度进行控制以便让它们“捕捉”到不同的气流,从而进行精确的移动和定位,确保地面的用户获得稳定的上网服务。目前,谷歌热气球已经可以留空100天以上,最长的一个漂了134天。
光启科技则通过氦气球,为海陆空商业通讯提供解决方案。既以氦气球作为空中基站平台,搭载WiFi发射装置、高清摄影器材及其它设备,并通过一根复合光缆与地面相连。
根据光启科技披露的计划:2014年9月15日前完成模型实验;10月30日前完成材料研制及实验;12月31日前完成整机测试并交付试飞。2014年12月22日,光启科学
24
的深圳龙岗的“阿波罗基地”正式启用。2015年2月6日,光启科技宣布临近空间飞行器云端号(Cloud)试飞及商用测试取得。在4000米高空向8000平方公里面积提供了WiFi信号。光启科技11月3日公告称,已与刚果(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地广人稀处展开商业化实践。
到目前为止,光启科持只不过放了一个装有WiFi发射装置的系留氦气球(小孩儿抓着绳儿玩气球的放大版),与谷歌气球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下一步,光启科技的氦气球还将进军临近空间(NearSpace)。临近空间的范畴从海拔20公里到100公里,由于大气密度稀薄固定翼飞机和地空导弹都无法到达,而这个高度又远低于人造卫星,有利于遥测、遥感、通讯、广播电视、气象观测及情报侦察,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据光启科技透露的信息,临近空间飞行器将于2015年在新西兰试飞,动物实验、载人实验一气呵成,2015年“临近空间之旅”门票即可开售!埃隆马斯克2002年就成立了SpaceX公司,进度比光启科技差太远了(当然一个是气球、一个是火箭,技术路线不同,不适合比较)。
刘若鹏之牛不由令人想起另一位牛人:鲍东山。2003年曾在洛克希德马丁担任要职的鲍东山“退休”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4年6月,鲍东山创办北京新岸线软件公司。在信息通讯业界,新岸线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其T-MMB被国家五部委确定为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国家标准,却成为部委之争的牺牲品。
新岸线在软件化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技术,视频搜索技术,分级审核技术,基于3G架构的同频,高速率多媒体广播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在国际上都属重大课题。2010年10月,新岸线发布了全球首款基于ARM框架的40纳米A9双核2.0G计算机芯片NuSmart2816。据称功耗仅为英特尔同类芯片的五分之一。
25
此公司拿国家的钱以十亿计,还圈了风投无数资金,但没有哪项研发成果能产生回报。2012年开始断断续续欠薪,流失了一部分人员,但中关村清华科技园A座仍然顶着“新岸线”三个大字。
对于身怀绝技的海归,国家一向重视,不止是对鲍东山。光启牛逼到这种地步简直是国宝,刘若鹏年纪轻轻就已进入国家领导人视野,正如歌里唱的:“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光启会是又一个新岸线吗?但它为什么会落到香港买壳、靠概念换钱花的地步?
“牛逼到闪电”的光启到香港买壳
话分两头,2014财年(截到2014年3月31日),主营纸制礼品及宣传品的英发国际(00439.HK)营收1.13亿港元、净亏损3791万港元。2014年5月29日,英发国际以0.08港元单价发行43.5亿新股,相当于已发行股票的300%,亦即扩大后股本的75%。英发国际卖壳了!
英发国际截至5月29日的平均收市价为0.322港元,每股净资产为0.143港元。以0.08港元增发300%新股,这样的贱卖只会发生在上市公司破落卖壳之时。股民盼着新主人带来新概念,股价或可咸鱼翻身。
认购代价折合人民币2.8亿,分三次支付:认购生效时、生效六个月内、生效一周年内,每次支付金额大致为总价的三分之一。
认购新股的六家机构中:光启控制的New Horizon最终将持有上市公司51.01%股权;
26
Starbliss和瑞东金融由高振顺实际控制;其余三家分别由Liu、Guo、Yu三位女全资拥有(多半是替不便露面的老公持有)。而且,New Horizon还以将要到手的股票为抵押,向高振顺借了1.8亿港元(期限1年、利率6.5%)。英发国际卖壳是“壳王”高振顺的又一杰作。此人过手的壳不计其数,吴征、黄光裕都曾是他的主顾。
光启禁售期为两年,除非获得上市公司书面同意(留有活口),高振顺禁售期只有一年。
5月买壳之时,光启就向股民表示将关注近地空间技术及其商业应用,受此概念刺激00439开始疯涨。2014年7月28日,交易完成英发国际更名为光启科学。9月12日,光启向10家投资机构定向增发2.9亿股,认购价5.386港元,募集15.6亿港元。9月23日,光启科技股价冲高至6.38港元,市值超过180亿港元。
蓝图虽美但上市公司当下还颗粒无收,支撑股价的只有概念。
高振顺以每股8仙获得的5.8亿股,快要解禁了,赚了60多倍该兑现了。刘若鹏为买壳抵押股票借的钱也该还了。对光启科技来说,今年上半年是个坎儿。
让人想不明白的是,光启这么牛,隐身技术、临近空间飞行技术都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国家为什么不给予更大的扶持:给研发项目,政府或军方采购,甚至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十亿、百亿算得了什么(光启的民企身份不妨碍政府资助,新岸线也是民企)。再说,政府怎么会放光启到海外上市?蚂蚁金服都只能在国内上市。
退一步说,就算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但不反对光启海外上市,那么那些为小米、美团、滴滴一掷数亿美元的风投可以投资光启,过几年拿到美国上市,市值几百亿美元不成问题
27
(不盈利没关系,特斯拉没盈利市值250亿美元)。
但光启却选择了在香港买壳上市!
去年9月29日以来,光启科学不到半年就发了53个公告,连从某家银行获得授信额度都要发个公告,故事讲得有点频了,所以市场对马丁飞行器公司上市的“大利好”反应冷淡。
刘若鹏的确在《科学》上发表过论文、习总书记真的去视察了光启、马丁飞行器公司踏踏实实地做了34年、云端号成功试飞了、高振顺将英发国际的壳卖给刘若鹏……以一这堆事实,并不能还原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象,这才叫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好留待时间来验证了。
1.3.3 深圳东方红海特——小卫星制造公司,无星座部署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2008年10月,航天五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同时,按照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部署,2009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所属515所整建制由汕头搬迁至深圳,并将其资产和业务重组进入深圳东方红。2010年2月,深圳东方红被正式纳入五院科研生产管理体系。
深圳东方红作为航天高新技术企业,秉持“诚信、协作、创新、务实”的理念,全面继承中国航天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技术积累,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形成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的现代微小卫星公用系列平台,努力打造中国微小卫星产业基地。
28
深圳东方红下设综合管理部、科研质量部、市场经营部、财务部、总体设计部、AIT工程部、航天技术应用事业部和检测中心。员工整体素质较高,超过85%的员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和硕士学历员工比例约为65%),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国防军工重点培育单位,并被列入深圳市直通车企业名单。
作为公司微小卫星研制基地的卫星大厦位于深圳南山区高新科技园,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集研发、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和办公为一体。
深圳东方红将牢记历史使命,紧抓微小卫星产业的启动机遇期,充分利用“央企、名校与特府”强强合作优势,充分利用深圳的地缘优势、人才优势,加快推进我国微小卫星的产业化进程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国际一流专业宇航公司”的远景目标。
1.3.4 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微小卫星研制单位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于2003年9月共同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事业单位。工程中心主要从事微小卫星、皮纳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工程中心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从1999年开始自主开发研制我国首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创新一号\"通信科学试验卫星。在工程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一号\"卫星于2003年11月2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工程中心通过\"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在微小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已取得的成果和不断的创新,工程中心接着又于2008年 9月、11月,2011年11月先后成功发射了SZ-7伴星、\"创新一号\"02星和\"创新一号\"03星,从而使工程中心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剧烈的微小卫星研究领域占领了一席
29
之地。
1.4 国外航天互联网
1.4.1 O3b公司——卫星互联网得到Google投资后并不算成功 星球级的移动互联网,科技公司想取代运营商
时间:2015-1-21 就在一周时间内,科技公司接二连三许诺投资“太空互联网”,金额一个比一个高。
昨天,Google 与投资公司 Fidelity 终于敲定了对火箭公司 SpaceX 10 亿美元的投资,占 SpaceX 10% 的股份,使得这家目前还是 Elon Musk 私有的火箭公司估值抬升至 100 亿美元。同时也成为 SpaceX 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
Google 的 10 亿美元将主要用于 SpaceX 雄心勃勃的 700 颗卫星计划:通过在太空中布设卫星,从高空向地面传输高速网络信号。
科技公司想要取代运营商,让地球上 43 亿连不上互联网的人上网,由来已久。也是不久,维珍老板和高通总裁加入了卫星技术公司 OneWeb 的董事会,带去至少 15 亿美元投资。
而去年,GoogleX 实验室已经在南非和澳大利亚测试热气球,Facebook 用太阳能驱动的 24 小时巡航无人机,都是这个严肃的、庞大的星球级移动互联网计划中的几个并行线。我们距离整个星球无差别地用上高速互联网,可能只有 5 年时间。
30
热气球、无人机和卫星都能作为太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Google 是唯一尝试了三种方式的公司。
去年 2 月,Google 宣布预计将投资 10-30 亿美元发射卫星,第一阶段准备发射 180 颗中低轨道卫星,在环绕赤道上空绕地球飞行。当时卫星由 Google 投资的 O3b 公司发射,这家公司由 Greg Wyler 创办。他是太空互联网忠实的拥护者,也是这一领域的元老。
Google 的优势是,它能够让卫星和无人机配合,通过两个线路一起实现卫星互联网的计划,这样基础建设的速度更快。
2014 年 6 月大概是这个计划最令人乐观的时候。O3b 创始人 Greg Wyler 带着一队工程师加入 Google,这个关键人物还为 Google 带来了一条“频段”(spectrum),用于搭载信号。
但是让 Google 失望的是, O3b 发射的卫星遇到了“性能问题”。据《华尔街日报》透露,Greg Wyler 曾经表示 Google 缺少制造卫星的专家。言下之意卫星的问题,是 Google 没有按照设计制造好而导致的。总之双方互有不满,合作并不顺利。
Google 内部对卫星重量的期待也超出了 O3b 的能力范围。O3b 公司当时能提供的卫星为 700 千克,是普通小型卫星的重量,Google 却期望卫星重量小于 125 千克,介于迷你卫星与微卫星之间。虽然不清楚发射升空的卫星究竟是什么质量,但是预期与结果不符始终是个隐患。
结果,3 个月后 Greg Wyler 不仅离开了 Google,也离开了自己创立的 O3b,带
31
着自己的工程师,加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卫星通讯公司 OneWeb。
后来 Google 的太空互联网计划一直没发展起来,倒是通过热气球给非洲等地提供网络信号的 Project Loon 计划,发展更快一些。太空互联网的中心并没有留在 Google,Greg Wyler 把它带去了两家火箭公司。
1.4.2 一网公司——当前正热的卫星互联网
一周前,维珍和高通两家公司高管加入 OneWeb 董事会的消息最先发布出来。维珍老板 Richard Brandson 和移动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执行总裁 Paul Jacobs 宣布会为 OneWeb 带来一笔数额不详的投资。
虽然投资金额不详,光是部署卫星,维珍和高通可能就要花上 15-20 亿美元。不过 OneWeb 不止看重这些资金,它还看上了高通公司过去一直为低轨道卫星公司 Globalstar 制造卫星电话设备的经验。而 Globalstar 目前拥有 32 颗卫星正在经营太空互联网业务。
而除了投资和管理权以外,整个项目由 OneWeb 运行。Greg Wyler 终于得以发布他的“原版”计划。在没有 Google 的半年里,他有了比在 Google 工作时更有野心的计划:OneWeb 准备在 4 年内建成一个数量多达 648 颗的卫星网络,并真正投入使用。
按照透露的细节,这些卫星重量 130 千克左右,在地球上空 1200 千米的低轨道上飞行。虽然这个高度比 GoogleX 的热气球飞行高度高出不少,但是对于卫星来说,这是在擦着大气层的边缘冒险飞行。
这么低的轨道要求更高的飞行速度,所以预计卫星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将不到 2
32
小时。这就意味着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止一颗卫星提供网络信号,只有越多的卫星成功发射,才能真正让系统顺利运转起来。OneWeb 的 4 年计划看起来长,时间仍然紧迫。
1.4.3 SpaceX——Elon Musk计划打造星球级移动互联网
维珍和高通投资的消息传出来两天后,SpaceX 的 CEO Elon Musk 在西雅图上空抛下一个重磅消息。
他并没有选择和去年 11 月开始接触的 Greg Wyler 进行合作,而是打算自行发射总共 700 颗卫星。据《华尔街日报》说,选择单干是因为 Elon Musk 和 Greg Wyler 两人都是控制狂,凡是打算合作的项目,都要在谁来掌握项目控制权这件事上大吵一番,因为最终无法达成一致,不得不放弃合作。
Elon Musk 计划总计投入 100 亿美元,花上 5 年时间布置卫星。在 Falcon 9 火箭搭载卫星升空的同时,还同步完成载人航天、向空间站运输货物等任务。Musk 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每次发射,刚好借着去年从 NASA 手中获得 26 亿美元的大订单,顺路搭建太空互联网。
这么做另一个原因,也许是 SpaceX 这家私人火箭公司到目前估值还不足租车公司 Uber 四分之一,确实有预算不足的担心。Elon Musk 曾经说过,如果让 SpaceX 上市会招来股东对这些投入巨大、回报时间特别长的项目的反对,他宁愿暂时把它作为一家私人公司。
Elon Musk 为太空互联网计划,找到了更好的合作者。Google 和 Fidelity 投资公司花 10 亿美元入股 SpaceX,将使得 SpaceX 估值超过100 亿美元。而且 Elon Musk
33
依然掌握着项目的控制权。除了这些好处以外,SpaceX 还另外继承了 Google 的星球互联网计划的一些细节。比如使用重量低于 125 千克的卫星,利用无人机配合卫星。
SpaceX 建立的卫星系统和 OneWeb 的卫星系统非常相似,两者不可避免地成为竞争对手。而竞争将让这个计划推进得更快、结果更接近普通用户。
1.4.4 铱星通信公司——早期卫星数据服务公司开始向互联网转型 利用卫星来提供网络信号,早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就出现了。
像所有的通讯服务一样,昂贵的卫星信号也是最先卖给了军事机构和部分商用测量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在 1998 年部署了全球卫星通讯计划“铱星”,但是由于需求超前,价格昂贵,“铱星”计划在投放了约 66 颗卫星之后,曾经因为“缺少订阅服务的用户”而申请破产保护。
在 2005 年之后,依靠美国国防部订单幸存下来的“铱星”开始逐渐盈利,尽管现在卫星的 32 位处理器早已是老古董,传输数据速率仅为 128kbps,它还是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现在民用航班,已经开始实验在飞行上逐渐开放机上 Wifi 信号的使用。前段时间《好奇心日报》体验的东航 Wi-Fi 航班,所用的互联网就由地面基站提供信号。美国各家航空公司也在近几年逐渐开始提供机上网络服务,尽管单次飞行期间的网络使用价格已经在去年降至 5 美元以内,网络却不够稳定,受制于地面基站越洋航班必定不能上网。
即使不飞行这种场景也会越来越常见。随着商业旅行越来越探险化,以前只有探险家才会去的南极大陆、太平洋上土著居民居住的小岛、以及结伴出海打鱼,或者攀登雪山这
34
样的活动,正在进入日常生活。
“铱星”和 Globalstar 等传统卫星电话公司,利用便捷的资源,已经转型开始提供太空互联网服务。但是两者相加(66+32)的卫星数量还不过一百颗,设备又相对陈旧。
Google、SpaceX 等公司的加入,将会在未来五年创造一个投放低轨道卫星的高潮。2013 年全球升空的卫星数量不过 107 颗,而两家公司计划在 4-5 年里发射总计 1348 颗卫星。迅速扩大的规模将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扩大信号覆盖的范围。以后不论是陆地还是大洋,都有可能在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上享受时刻联网带来的便利。
除了让你上网更方便,卫星联网的普及也有望避免去年的数次飞机失联事件,为救援争取时间。飞机失联的原因之一是越洋飞行将所有数据上传至卫星太贵,航班只向地面塔台发送位置信息,有时两次通讯间隔可超过 1 小时。太空互联网的架设,将会增加实时监控航班位置的可能。
1.4.5 Kymeta——卫星通信服务 参考1.3.6
1.4.6 三星——要4600颗卫星建太空互联网,但仍是“纸上谈兵”
2015年8月 为了更进一步的普及互联网,从而增加营收,硅谷巨头们都在奋力寻找让更多人接入互联网的方法,比如谷歌、Facebook都在尝试利用无人机、人造卫星和一些其他科技使更多的人接入互联网,这一举动又被称作“太空互联网”计划。而现在,三星也想要加入进来。
35
据外媒报道,三星在周四发表一篇论文中表示,希望发射4600颗微型卫星,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接入。不过相对于谷歌、Space X等公司已经有所行动,三星显然还刚刚进入“纸上谈兵”的阶段。
三星在这篇论文中表示,网络卫星计划可以提供比地面网络更快的接入速度。这些微型卫星将在海拔160公里和2000公里之间的轨道运行,每月可以最高处理1ZB流量,也就是相当于每月为50亿用户每人供200GB的流量。
谷歌在去年就计划为自家卫星项目投入10亿美元,初期就打造180颗高性能绕地卫星,为此谷歌还从Space Systmes、Loral LLC等卫星公司挖来了不少工程师。
由于全球2/3的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对于这些科技巨头来说,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意味着滚滚财源,因此各种尝试为这些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服务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有线连接能够覆盖的范围有限,蜂窝网络也只能覆盖少部分区域,而卫星则会让网络范围大幅提升。所以这些硅谷巨头们正在不断尝试通过气球、无人机、卫星向未联网区域提供服务。无人机能在小区域提供高性能网络,而卫星则能服务更广的区域。
36
如果谷歌、Facebook及三星这些公司的“太空互联网”计划成功,将会对人们接入网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将影响人口规模庞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对这几个公司来说,也将拥有更多的客户和利润。
2 互联网大佬公司对航天的投入
2.1 国外
2.1.1 Google
(1)收购O3b公司,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180颗卫星,为偏远山区接入互联网
(2)收购Skybox,建设遥感卫星网络,以期自产高分辨率卫星数据
(3)入股SpaceX,打造全球卫星互联网
(4)开展Lunar X项目,为月球着陆器的研制提供资金
(5)开展太空天梯研制项目
2.1.2 微软系
(1)比尔·盖茨跟风铱星计划创建Teledesic公司
Teledesic公司1990年由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和蜂窝电话的先驱Craig McCaw共同创建。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Bellevue市成。公司为全世界提供双向宽带电信服务。并计划建设Teledesic卫星通信系统。
37
Teledesic卫星通信系统是通过 288 颗卫星群来提供宽带互联网访问、视频会议、高速语音和其他的数字数据服务的全球性“空中互联网络”该teledesic网络的终端之间的接口卫星网和地面的最终用户,网络网关和网络的运行状态和控制系统,实现网络管理功能,空间部分,可以提供通讯联系和交换之间的终端。teledesic的空间为基础的网络,利用快速分组交换,以提供无缝,全球覆盖。每颗卫星是一个节点在快速分组交换网和沟通,通过跨界通道,以其他卫星在同一和相邻轨道平面上。通讯对待内部网络作为短的,定长的分组。每包带有网络地址的目的地终端,每个节点独立地选择至少延迟航线目的地。
按照原有设计,Teledesic卫星通信系统由840颗均匀分布在空间的低轨卫星组成,这些卫星位于21个高度为695~705km的太阳同步倾斜(约98.2°)的圆形轨道平面上,每一轨道平面至少有40颗工作卫星(至多4颗备份星),相邻轨道面在赤道上相隔9.5°。该系统有很大的覆盖余量,任何时候在地球的大多数地区至少有一颗接收仰角大于40°的卫星,且一旦有一颗卫星发生故障,系统会在两小时内修复全系统。
原计划Teledesic卫星通信系统需要数百亿美元支持,2002年,随着电信业泡沫在全美乃是全球的破灭,这一疯狂的计划也被紧急叫停。
(2)比尔·盖茨2012年开始投资卫星天线公司——Kymeta
参考1.3.6
(3)Paul Allen投资亚轨道太空旅游公司
(3)Paul Allen投资太空船1号亚轨道飞行器
38
太空船1号空射亚轨道飞行器,飞行高度达到了100km
(4)Paul Allen投资Stratolaunch Systems空射运载系统
2011年成立Vulcan宇航公司,研制Stratolaunch System空射运载系统。
Stratolaunch空射系统
2.1.3 Facebook
2014年报道,Facebook将利用无人机、人造卫星和其他科技使那些处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接入互联网。
Facebook从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何艾姆斯研究中心雇佣了航空航天和通讯专家,
39
还有一些英国科学家,为它的“连接实验室”项目效力。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在一篇博文中表示:“Facebook连接实验室正在建造无人机、卫星和激光,向每个人提供互联网,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些细节。”
2.2 国内
2.2.1 腾讯
(1)四维图新公司向腾讯转让股份引入互联网资源,腾讯可以利用其地图资源
(2)腾讯投资的太空体验公司:票价只要7.5万美金
2014年,World View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腾讯加入了World View的投资人序列。
(3)投资卫星图像数据服务商Satellogic
(4)投资载人登月计划的Moon Express
(5)3月30日晚间,Facebook上曝出腾讯正尝试与NASA、CNSA和MDIF沟通合作,打造Wi-Fi卫星计划,据说要实现联通全球Wi-Fi,未来使用任何电子终端通过腾讯Wi-Fi管家都能连接上无线网。
据报道,马化腾是一个太空迷,目前腾讯官网已经设立专门的太空频道。
2.2.2 阿里巴巴
目前没有明确信息表明阿里系或者马云对航天技术的投资情况。
40
2.2.3 百度
(1)百度CEO李彦宏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了鼓励民企进入航天,但是并没有查到投资情况
其提案如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箭、卫星发射等航天领域,提升我国航天产业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国航天与美俄欧等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还落后于日本。
针对这样的产业现状,李彦宏提案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政策修订简化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与发射审批流程;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开展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业务,加深航天事业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开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航天企业的合作,推动航天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逐步解决相关领域现有的审批程序复杂冗长,以及市场封闭、缺乏竞争等问题,促进航天产业降低成本、吸引人才、鼓励创新,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