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确对待孩子的

2021-10-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表现”

招数一: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许多家长便重视对孩子个人修养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在很多父母看来,好表现往往会因其行为的过激而不被认同。其实,父母可以换一个角度不以大人的喜好去评价孩子“好表现”的行为,试者从孩子本身的角度、从欣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表现”,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好孩子。 招数二: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孩子好表现,除了是在满足其自身顽皮的心理需求外,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表现自己而得到别人的肯定。在自我表现和别人的肯定声里,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其它一些能力,体验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缺少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家长们应当努力做一个有心人,适时为孩子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端茶送水、适当参与大人们的谈话等,以满足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

招数三: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表现”行为 孩子的“好表现”行为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好表现往往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家长们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家长们在纠正孩子好表现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时,应当以适当的方式突出其行为中的闪光点,这样做既能避免挫伤孩子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又能使孩子适时改正自己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此外,对不同的孩子可以采用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鼓励为主、而对性格外向、调皮的孩子,则可以适当加以批评。从而能够使孩子的好表现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试分析“孩子不愿吃饭”

孩子的吃饭问题,往往成为当今家长困惑和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我们上海地区物质丰富、家庭经济比较优裕,因此孩子普遍存在挑食的现象。试分析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源于家庭形成的饮食习惯。今天我们向家长推荐一篇有关专家的论述,文章从“孩子心语”、“症结所在”、“尝试改变”三个方面剖析,希望能给予家长点滴启示。 孩子心语: 1、“吃饭真烦人”

每天吃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好烦,他们总怕我吃不饱、吃不够,每次都要让我:再吃点,再吃点。吃得我都难受极了,好多次都吐出来。而且一吃饭他们就开始唠叨:“这个好吃,那个有营养”,“快一点,咽下去”,“宝宝乖,多吃点” „„我吃饭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视”下,弄得我情绪很不好,再好吃的东西也不想吃了。他们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吃呢?为什么非要管着我呢? 2、“我一点也不饿”

其实我一点也不饿,刚喝过牛奶和饼干,又吃水果,一会儿又要吃点心了。有那么多东西吃,干吗还要吃饭呢?等我饿了,我自然会吃的。有一次姑姑带我出去玩,一路上什么也没有给

我吃,就喝了一点水,等回到家里,我象头饿狼,自己到处找东西吃呢?另外爷爷奶奶总是不让我跑:怕我摔了、碰了,遇到难走的地方还抱我过去,只吃不动,你说我会饿吗? 3、“我是故意的”

其实我就是故意不好好吃。譬如:平时大人是不给我喝饮料的,可一到吃饭我就说:“给我喝雪碧我就吃饭”,于是他们就会乖乖地倒给我喝,我说看什么电视就能看什么电视。我已经好久没有自己吃饭了,我不吃他们旧会喂我吃,我就可以边吃边玩了! 症结所在:

孩子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呢? 1、 大人的过度关注引起的“适得其反”

“吃”是人最本能的活动,孩子天生就会吃,要不早就饿死了。而如今大人却过度在意“吃”了:吃多少;吃得好坏;吃得快慢,都成了大人关注的焦点。孩子在若干双眼睛的注视下执行着“吃”的任务,原本享受的过程变成了“受罪”。

在这个过程中,还得遭遇不当惩罚、恐吓、责骂、甚至打,这么一来“吃饭”就更让孩子难受了。所以,孩子不爱吃饭,实际上是孩子不喜欢“吃饭的氛围”。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吃饭,在幼儿园里却吃得挺好。

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自然自在的“进食空间”,就是不被关注的、自然地进食,这是每个人“享受吃”的必要条件。不信,如果你去注视一个正在很投入“吃奶”的婴儿,他会马上做出调整位置的举动:扭头、转嘴或者其他。试想,如果你吃饭,有一群人围观,你会怎样?或者在餐馆里,有人站在你的身后等座位,你还能自在吗?所以“众目睽睽”是孩子倒胃口的重要原因。

2、“辅食”过多,活动过少,孩子消化不了

现在哪个家庭里没有一些零食呢?零食也有份量,吃多了,还怎么吃“正餐”呢?而且,零食的存在,让孩子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心里明白,不吃饭也不会饿着,因为还有零食可以吃。另一方面,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生活在大人堆里的孩子,都失去了“疯”的自由,也难得能运动,因此,那么多营养丰富的东西可真不好消化啊! 不吃饭成为孩子新的武器

常说,‘哭是孩子的武器’,因为大人怕孩子哭,很容易满足孩子哭的孩子,所以孩子一旦有什么要求就会用哭来“要挟”大人。同样道理,如果大人怕孩子“不吃饭”,那么孩子也会利用“不吃饭”来对付大人。(未完待续) 试分析“孩子不愿吃饭” (续上期) 尝试改变:

一、管住自己,还给孩子“进食空间”

管住自己,包括管住自己的眼睛、语言与动作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尽量不看孩子吃饭。

看到孩子“不吃饭”,尽量忍住,不妨不理不睬,相信“孩子天生会吃”。 坚决管住自己的嘴,不做消极暗示:“你怎么不好好吃?”“你快一点行不行?” 控制自己的手,要夹菜就夹给自己,除非孩子主动要求(最好是鼓励孩子自己来),只要孩子能自己动手 吃了就坚决不喂。

管住“自己”,对大人是挑战,能管住自己的大人肯定对孩子充满信心。 二、遵守必要的饮食规则,激发孩子本能的食欲 1、鼓励孩子“自己吃”

孩子“自己吃”的能力本来就很强,5~6个月大的婴儿就会有自己吃的欲望,他们会“抢”大人手上的勺子,或者用手抓东西吃。孩子“自己吃”的能力本来就很强,只是大人要敢于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在自己吃的过程中不但能协调动作,促进大脑发展,更能享受自主进食的快乐。

2~3岁的孩子应该让他自己吃,可以给他准备一套专用的儿童碗、勺、盘等,让他在自由的空间里尽情享受自主吃饭的快乐。 2、让孩子学会遵守固定的就餐时间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要有基本进食的时间,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他对“正餐”的食欲,也是一种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与人合作的学习过程。时间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大人一起吃饭”开始的时间;二是结束的时间。给孩子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以后逐渐鼓励他与大人“一起吃完”。

另外,要严格限制孩子吃零食(尤其是看电视的时候)。因为这样不但影响食欲,而且导致体重不当增加。

3、不拿“吃饭”与孩子讲条件

吃饭就是吃饭,千万不要让孩子把吃饭当成武器,用吃饭来与大人讲条件,很多的时候,都是大人先拿吃饭当条件的,“好好吃,呆会儿给你买玩具”。久而久之说多了就变成“先答应条件再吃饭”。 4、顺其自然,不逼迫

硬逼着孩子吃,只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更讨厌吃,如果孩子不吃,干脆就由他去,千万不要求他、逼他。你可以建议他吃他喜欢的东西。还有用一些小窍门可以促使他品尝自己不太喜欢的食物:例如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就给他做一些蔬菜泥、蔬菜馅饼、蔬菜汤。 5、让孩子参与准备饭菜

3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插手”。凡是自己动手摆过的东西就比较喜欢。不妨让他们参与拣菜、剥豆子、摆碗筷等等,让他们感受成就感。这顿饭肯定吃得香喷喷、美滋滋的。 三、注意早期饮食习惯培养

专家研究表明:4~6月是训练婴儿句咀嚼吞咽的最佳时期(又称敏感期),7~9个月时咀嚼动作开始富有节奏而协调。大约1岁时这种能力就成熟了,断奶后的摄食行为就比较正常。而过晚添加辅食或者吃得过细的孩子,吞咽能力会相对落后,导致吃饭速度慢,经常含在嘴里不吞咽等等。或许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已经错过了吞咽最佳期,已不可逆转,只能顺其自然吧。其实不然,一方面我们老师不断地在纠正孩子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小班,除个别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能主动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如果您不信可以问问孩子。但是您和家人必须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配合老师,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从而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吃饭关”。家园共育,重视对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早期培养,这将有利于孩子的一生健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