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
目的:分析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在临床上的病理特点以及术后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7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例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分级、命名和分期;分析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4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5例(35.71%),病变发生在胃底、贲门最多,为64.28%(9/14),接受手术治疗13例(92.86%),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在治疗后生存率在12、36、60个月分别为100%,80.00%和80.00%。同时,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引发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以及肝肺转移,临床表现为腹饱胀不适、吞咽困难、呕吐或恶心、便血以及腹泻等症状。结论:不同分类的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其预后不同。
标签: 临床病理; 预后; 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在临床上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消化系统肿瘤的新分類标准划分为神经内分泌瘤、神经内分泌癌以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三大类,其中神经内分泌瘤又可以细分为1级和2级两个分支[1]。由于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在临床疾病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国内和国外对其预后的因素尚不明确[2]。为了验证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特进行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7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例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愿意配合研究,且符合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因严重内科疾病、其他肿瘤疾病以及并发症死亡。14例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32~83岁,平均(54.7±4.2)岁。
1.2 研究方法
分析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消化系统肿瘤的新分类标准将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划分为不同的分级,进行命名和分期;分析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临床治疗方式以及预后因素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不同分类、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手术方
式、术后病理显示以及在12、36、60个月的生存率。
2 结果
2.1 临床结果
临床表现:57.14%(8/14)出现上腹饱胀不适;14.29%(2/14)出现吞咽困难;14.29%(2/14)出现呕吐或恶心;7.14%(1/14)出现便血;7.14%(1/14)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研究发现:(1)在14例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5例(35.71%)是神经内分泌瘤:3例(21.43%)是1级,2例(14.29%)是2级;8例(57.14%)为神经内分泌癌;1例(7.14%)是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2)64.28%(9/14)病变发生在胃底、贲门,21.43%(3/14)在胃体发生病变,28.57%(4/14)在胃窦发生病变。(3)92.86%(13/14)接受手术治疗,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60.00%(3/5)选择根治性胃切除,20.00%(1/5)选择内镜切除,20.00%(1/5)选择胃壁局部切除,术后病理显示38.46%(5/13)淋巴结转移,60.00%(3/5)在黏膜、黏膜下层。其余9例患者中11.11%(1/9)选择单纯探查手术,44.44%(4/9)开放式根治性手术,44.44%(4/9)选择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显示88.89%(8/9)淋巴结转移,88.89%(8/9)穿透浆膜以及肿瘤侵入,55.56%(5/9)脉管瘤栓。(4)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在治疗后有40.00%(2/5)局部复发,40.00%(2/5)远处转移,20.00%(1/5)死亡,生存率在12、36、60个月分别为100%(5/5),80.00%(4/5)和80.00%(4/5);8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87.50%(7/8)远处转移,75.00%(6/8)死亡,生存率在12、36、60个月分别为75.00%(6/8),62.50%(5/8)和25.00%(2/8)。(5)1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100%(1/1)死亡,生存率在12、36、60个月分别为100%(1/1)、100%(1/1)、0。
2.2 临床病理
神经内分泌瘤1级细胞在光镜下细胞状态:核型单一,大小中等,胞质丰富,圆形以及椭圆形,以小的巢状、微叶状以及梁状结构聚集,规则排列,嗜伊红且少有核分裂像。神经内分泌瘤2级细胞在光镜下细胞状态:核型复杂,大、密集、梁状不规则排列,胞质中等,多角形、圆形或梭形,大泡状核,核仁小,实性聚集,核分裂像多,有时可见不典型核分裂像和少量坏死。神经内分泌癌在光镜下细胞状态:核型复杂,圆形、多角形和梭形,以巢状、片状或梁状结构排列,胞质少,核大,核分裂异常活跃。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及CD56用于免疫组化染色表达。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3 cm。在1级神经内分泌瘤中1例是多发病灶。神经内分泌瘤1例是侵及浆膜,1例是淋巴结转移。神经内分泌癌与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中除1例是侵及肌层外均为穿透浆膜。3例淋巴结转移,1例伴发肝转移,2例脉管瘤栓。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3]。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引发淋巴结转移、脉
管瘤栓以及肝肺转移,临床表现为腹饱胀不适、吞咽困难、呕吐或恶心、便血以及腹泻等症状[4-6]。为了验证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本次研究。本研究2006年7月-2010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4例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标准。统计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不同分类、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显示以及在12、36、60个月的生存率,发现不同分类的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其预后不同,神经内分泌癌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侵袭性强,致死率较高。高鑫艳[7]证实在临床上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时因其分类和特征不同,其治疗的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显示、预后均不相同。文献[8]证实在临床上对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时针对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案,但无论何种类型改善预后的关键均是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李剑昂等[9]在临床上通过对44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容易引发肝肺转移、脉管内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需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加强术后维护。
综上所述,不同分类的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其预后不同。
参考文献
[1]王俊伟,金心富,张发强,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56例的临床病理及预后[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2):3759-3762.
[2]楊洋,李良庆,郑建涛,等.胃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情况[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25):3831-3834.
[3]冯强,郑朝旭,冯晓莉,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6):704-708.
[4]胡世超,邓跃华,李广鑫,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74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5):58-59.
[5] Zhang Y,Li W,Yan T,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2015,29(3):387-390.
[6]郑桁,张伟,王康,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24):1898-1901.
[7]高鑫艳.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1):5-6.
[8] Foley R N,Parfrey P S,Sarnak M 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14,9(12 Suppl):S16-S23.
[9]李剑昂,韩序,方圆,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0):784-7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