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急需状态,巧妙地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其思维的浪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标签: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设计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就可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从教改方面结合当今的社会形式谈一下我个人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之用。
一、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用语文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识,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语文成为快乐的驿站。
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 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教师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能支持、修饰甚至代替言语行为表达出难以表达的感情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舞,那和责备、厌烦、不屑一顾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以鼓舞学生的信心,而后者只会减弱学生的信心甚至激发逆反心理,那课堂的巩固率就会非常低,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三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积淀、年龄和个性心理特征,又要从课标要求和教材资源实际出发,更多的是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更好地组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问题法教学方式上升为一种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苏平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葛志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及其实施策略[D];南京师范
大学;2008年
[3]李爱;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