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2024-04-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青青子衿

  第二单元

  一、单元课文特点

  1、从文体上看,《纪念刘和珍君》是杂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演说辞,《过万重山漫想》是散文,《简笔与繁笔》是文艺随笔。

  2、从表达方式上看,四篇文章虽根据文体特点各有侧重,但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主题。

  《记》在叙述了刘的生平经历及遇难经过后,以议论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训及其深远意义。《简》作为一篇文艺随笔,论述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道理 。《过》和《讲》两篇也是叙述、议论、说明、抒情综合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透彻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体会演说辞、文艺随笔的特点 ,学写演讲稿、文艺短评。

  3、理解文中比喻、比拟、反复、反语、设问等修矢的运用及表达作用。

  4、复习初中单句、复句知识,掌握常见关联词。

  5、了解旧社会的黑暗,继承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2、这四篇文章,写作时间上各不相同,跨度较大,文章文体特点、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体特点理解全文,才能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这也可算作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3、演说辞、文艺随笔都属于应用性文体,我们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而且应该积极指导实践,学习它们的一些写法,为今后的自觉运用服务。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计划8课时。依课本安排,精讲课各两课时,自读课各一课时,重点落实本课“理清思路”的教学重点,其余内容留作课下深入理解,一节作文指导课,一节实践课。

  第六课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预习:本文内容深刻,时代距离较远,难度大,课前的预习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意义;

  2、记下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课前交老师及时汇总);

  3、思考一个问题: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骤:

  第一步:检查预习情况。可请一两位同学着重汇报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也可由教师汇总介绍同学预习中提出的疑问。目的在于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第二步:简介“三·一八”事件的有关背景及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三步: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接着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读二至五部分)。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视学生实际而定。

  第四步:讨论分析课文。

  1、课文纪念刘和君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问题1,讨论内容见“课文说明”一,目的在于弄清课文的中心思想;问题2,讨论内容见“课文说明”二,目的在于弄清文章的思路。

  讨论方法:问题1,可先请若干同学,按预习笔记,讲述课文所记刘和珍的事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师示范分析一件事,余下的让学生通过小组议论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2,可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先后反复出现的“有话要说”,“无话可说”的语句,然后逐一分析有关语句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针对什么而言,含义是什么。同样,可由教师先示范分析一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余下各句。

  在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顺带归纳课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讨论时,教师巡视辅导;讨论后,可分别请几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第五步:小结

  1、讨论问题1时,体会作者“悲”的感情;讨论问题2时,继续体会作者“悲”和“愤”的感情。教师小结时,应注意将“悲”与“愤”汇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2、布置作业 

  (一)复习课文,着重探讨课文第六、七两部分的含义。

  (二)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任务:理解鲁迅先生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体会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进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骤:

  第一步: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第二步:讨论分析课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内容较深,可主要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诗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是如何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为人类历史的前进而付出的代价,这血就不会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讨论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而联系第三段,理解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回顾历史高度评价刘和珍等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对“中国女子”、“压抑至数千年”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以上的讨论、讲解,学生对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已有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组 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关重点语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讨论的内容及顺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

  3、“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思考和练习”二、三中还提到的其他语句,也应在讨论中顺带加以解决。

  第四步:总结。

  1、归纳学生讨论情况,明确对有关语句的理解;对学生 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某些问题,也可不急于统一意见,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争论。

  2、明确本文的中心:纪念、揭露、歌颂,三者统一而以“纪念”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感情;理解作者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3、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写一则三至五百字的简讯,报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