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抗险救灾工作报告

2022-11-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院系:历史与文博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考察时间:20xx年6月18日至20日

  二、考察地点:河南大学、龙亭、延庆观、城摞城遗址、河南博物院、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院、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

  三、考察对象: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

  四、考察方式:参观各个景点、遗址和博物馆,在指导老师和解说员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思考,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的内涵,记录和拍摄相关照片。

  五、考察报告(内容)

  前言:本次外出考察是在院系的组织下11级历史学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在开封、郑州和洛阳进行的为期三天的考察。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是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外出实地学习、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更深切的感受历史内涵,了解历史真实性,以激发我们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为我们更深切了解河南历史文化,以开阔我们视野,增强地域自豪感。第一站,便是参观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下午一路龙亭风景区、延庆观到城摞城遗址;第二天一早参观了省博物院,下午到偃师、白马寺;第三天首站龙门石窟,下午从邙山区洛阳古墓博物馆驱车返程。

  不可否认,这次考察我们玩的很开心,整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篇考察报告我不打算每个地方都详写,那样显得没有主次了,也跟记流水账差不到哪儿去,所以以小标题的方式来分四部分来写,也都是我本次考察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历历在目”

  人们通俗的理解历史就是,指一切过去的事实,或者已经过去的经历或事迹(的痕迹)。当然,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们还应该知道,历史还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过去事实的记载;或者就是指历史学科。关于这个词的意义,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提到这个,只是想说明历史不是狭义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想学历史很容易,想学好历史却有难度。所有历史教材仅仅是一个初级的工具,局限于这个简单工具上,靠几张好几年才更新一次甚至不更新的图文说明,是学不到更深层次知识的。

  人人都说,学习在于兴趣。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博物院就是个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的地方。在这里,鲜活的实物,生动的说明再配以场景的再现、复原,可谓完美。浏览下来似乎一切都历历在目,不是发生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过去,仿佛就在刚才,穿越了一般欣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在这里,我详细说明下我们参观考察的省博物院的一些情况和感想。参观河南博物院是考察第二天的第一个目的地。它创立于,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可谓“汇集历代文物瑰宝,一展中原流金岁月”。它成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

  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现为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其藏品近四十万件,国家一级文物就五百余件,藏品主要以河南境内出土的文物为主脉,上起远古、下迄近现代,种类繁多、一脉相承,在青铜、陶器、瓷器、玉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六个陈列展览,分布于主展馆四层十多个展厅,展出文物达5000件之多。我们一行首先参观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它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厅内,是河南博物院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也是按照古代中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序厅、文明曙光、定鼎中原、制礼作乐、逐鹿争鸣、有容乃大、盛世荣华、东京梦华等本部分组成。该展览汇集石器、陶器、青铜铜、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配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再现了中原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与科技文化成就,可谓一次让我们了解、感知中原古代历史文化的美妙之旅。

  在一楼的华夏古乐厅。我们还欣赏了当天的古乐表演,由编钟、陶鼓、陶埙等合奏出来的一曲曲犹如天籁的华夏古乐,让人难以忘怀,都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了。在一楼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我们没有太充足的时间细细观摩赏玩,仅仅是浏览就“举步维艰”。另三楼的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等,及四层天经地纬陈列因为时间关系,行程安排不允许参观了,很可惜,也有点小遗憾,就只有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来了。类似的体会还有在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院及洛阳古墓博物馆。

  (二)“触目惊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那么,那些没有被用文字记载的事情呢?难道就不称之为“史”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可以说了解历史真实性的更直接方式就是那些遗址遗迹了,开封的龙亭、城摞城遗址暂且不细说,就只洛阳龙门石窟就足以让你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了。我家(郑州)虽离洛阳不算远,但龙门石窟还是第一次来。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据介绍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又历经东魏到隋、唐、五代等朝代连续百年的大规模营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可以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来看,都堪称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的瑰宝。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佛,也是我们拍集体照的地方,通高17米,仅头部就高达4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数莲花洞中的那些小型佛像了,最小的每个只有约两厘米高。这前后一大一小的巨大落差,真叫人拍手称奇。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佛像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让人触目惊心的毁坏,早已残缺模糊,我想这对我国甚至世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变化研究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还有延庆观、白马寺、古墓博物馆,古代壁画馆,一处处用手都能触摸到了“历史”,很难让人说不是“心惊肉跳”的一次接触。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除了让人惊叹,还有更多合适的词汇去形容吗?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时,我们带着无限好奇的心理进入古代墓葬,用双手触摸冰冷的石块,用双目去观察阴暗的墓室,让触觉、嗅觉、视觉去捕捉那种阴森又神秘的感觉与体验。从两汉展厅的永康元年成氏家族7人墓到唐李嗣本墓,再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园,我们从墓葬形制、年代、随葬器物、墓志再到壁画都做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说,没有比这更“触目惊心”的考察学习了。

  (三)“回味无穷”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三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第一站河南大学文物馆,到最后一站洛阳古墓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几乎充斥每一我们所及之处。从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到开封地下3—12米,上下6座城池构成的“城摞城”景观;龙门石窟的万佛洞、香山寺;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园,只恨自己知之甚少,不能真正感知大历史的无限风采。三天的考察,除了所谓的从中借鉴学习古人繁荣、精深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更激发我们学习探究历史的浓厚兴趣,令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这次11级历史系学生的外出考察活动,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美好回忆。在归途中,累并快乐着,回想起这三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开封、郑州、洛阳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我们感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能力。我们的考察虽然结束了,但却仍是值得回味的。以前在网络、电视、书本上也很多的了解过这些历史遗址和名胜,但是只有亲眼看过后才发现身临其境的美妙,大家也都很珍惜

  这样的考察机会。在以后的历史方面的学习上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相信这次考察也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宝贵记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