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事欺诈怎么认定

2021-05-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民事欺诈认定方式如下:
1、主观方面,须有欺诈的主观故意。通常认为,欺诈必须是行为人故意或者恶意,过失不构成欺诈。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具体是指欺诈人主观上对于欺诈行为有所认识,并且主观上希望表意人陷入错误而为意思表示,或明知其行为会隐瞒真实情况,会使得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该种结果的发生;
2、客观方面,须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包括积极作为与消极行为。积极作为强调行为人的积极表示,是指积极地将不真实的事实表述为真实,而使他人陷于错误、加深错误或保持错误。一般而言,故意告知交易相对人虚假信息的积极行为属欺诈行为。消极缄默则是指消极地隐瞒事实。单纯的不告知真实情况的消极缄默行为,只有在根据特别的法律规定、诚实信用原则或者交易习惯的要求,可以认为有这种告知义务时,才能成立欺诈行为;
3、欺诈行为与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存在因果关系。错误的意思表示,是指对方基于该欺诈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基于该错误的认识而作出的意思表示。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被欺诈人是因为欺诈人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而陷入错误认知,并由此作出的错误的意思表示。须是行为时的意思表示。欺诈是对被欺诈人行为时意思自由的违法干涉。错误的认识必须是进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动因,才能构成欺诈;
4、欺诈的法律后果。欺诈是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事由。存在欺诈情形时,受欺诈一方可依据相关法律行使撤销权使合同归于无效。欺诈方应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承担返还不当得利、侵权责任等义务或责任,而无惩罚性赔偿请求权。
欺诈的构成要件如下:
1、欺诈方具有欺诈的故意,即明知自己告知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2、欺诈方将欺诈故意表示于外部,实施欺诈行为;
3、被欺诈方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
4、被欺诈方基于错误的认识作出了意思表示,并实施了民事法律行为。
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区别如下:
1、民事欺诈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而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或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
综上所述,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对于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也有权请求撤销。民事欺诈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行为无效,从行为开始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