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2024-05-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学习、掌握文本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课件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

  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从这一幅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

  3.是啊,这首诗写出了中国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凝神静听。

  2.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是生身母亲,一是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怀念母亲》一文感人至深,课文录音如泣如诉,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得情、境共生。“凝神静听”给师生带来的必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文本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

  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季羡林6岁时被送到济南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中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材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他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这篇文章抒发的就是作者身在德国留学时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充分发言,为解读文本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课文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得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认识它们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及时总结识字方法。)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新词: 真挚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朦胧

  凄凉    可见一斑    一篇散文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吗?

  (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6.用心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上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从生字到新词,再到课文中含有新词的语句,从字音到字形,再到词语的意思,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掌握了方法,同时也为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好的句子多练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读得不正确、不流利的地方停下来重新读。

  3.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断句、质疑解疑。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奔丧、弃养、终天之恨等。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及时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4.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师生交流。

  6.自由朗读课文,读令自己心动的段落。

  [设计意图:读,读,读,学生在形式各异的朗读中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朗读和感悟之中,促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历练语感,在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出示生字,指导正确书写

  1.课件出示: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⑴“朦”、“胧”、“凄”、“频”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朦”、“胧”、“凄”左窄右宽;“频”左右相等。

  ⑵“挚”的主笔是“”,一定要写好。

  ……

  ⑶教师相机范写,讲解。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细微处入手,扎扎实实地过好写字关,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自主作业,彰显学生个性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二项:

  1.朗读课文,划出令自己心动的语句,写上批注。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试着完成文后的问题。

  3.收集海外赤子热爱祖国、思念母亲的文章或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摘抄、朗读、收集资料等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解读文本

  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2.自主交流,回顾复习。

  ⑴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⑵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虚心涵泳,以读见悟。

  ⑴课件出示: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身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段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⑵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品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创造的活力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迸发。正如巴士卡里雅所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 ]

  ⑶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只许读,不许说,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大家。

  ②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到困惑的地方吗?教师相机点拨指导,引向深入。

  预设一: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我的生身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第二节,并指导学生读好帮助理解“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出示作者与母亲生活的故事,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

  我的祖国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教学策略:1.出示作者在留德十年中的饱含深情的语句:“我的祖国正处在苦难之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2.介绍我们国家当时的情况。)

  预设二:

  读着这几个句子,哪些词语会跳入你的眼帘,让你久久拂之不去?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简直不能忍耐”、“心潮腾涌”、“一直”等词语感受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充分自主的舞台,书让学生尽情地读,情让学生自己去悟,以实现“情感和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

  ⑷再读课文,捕捉感动。

  ①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弦?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

  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学生交流内心的感受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预设一:

  课件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a.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里的“一样”指的是什么?

  c.“看到她的表情”,我会想到些什么呢?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二:

  课件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a.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为什么?

  b.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三:

  课件出示: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a.“凄凉”是什么意思?

  b.你不觉得这句话有问题吗?(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设计意图:“读令你感动的语句”,充分发挥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认识得到提升,心灵受到震撼。]

  二、放飞想象,再现文本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会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2.如果让你给课文配上插图,你觉得可以配上哪些图画,为什么?

  3.师生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意表达。)

  [设计意图:给课文配插图的过程,既是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解读外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得进,用得出。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历练。]

  三、超级链接,丰富文本

  1.齐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激情: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3.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4.学生自由朗读歌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深情诵读: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6.设境写话。

  ⑴同学们,读过这首歌词,再回首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对谁说些什么吗?

  ⑵学生自由写话,配以舒缓的音乐。

  ⑶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四、布置作业,延伸文本

  1.写一篇读后感。

  2.学唱《我的中国心》。

  3.阅读季羡林的著作《留德十年》,继续深入体验季先生对祖国,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特别建议】

  季羡林先生是散文大家。这篇《怀念母亲》是他留德十年的内心写照,文中既有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之如品陈年佳酿,醉意浓烈且又芳香四溢。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体验作者的“绵绵思母意,悠悠爱国情”。

  1、在课内外联系中生情。

  课文内容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难度。因而,本课教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家境,了解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心境,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意相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爱国的种苗,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

  2、在朗读感悟中品情。

  课堂上,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朗读、自主感悟的时空,保证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把学生完全投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通过研读文本,咀嚼文本,感受文本朴实的语言中包蕴的深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享受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3、在语言实践中融情。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教学时,不要为思想教育所囿,一味追求朦朦胧胧的感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读感动的语句写批注”,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伟大的灵魂抒真情”,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历练中,融入文本丰厚的情感意蕴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