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蓬镇中心学校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组 编录
主 编:周德凤 责任编辑:周本玉
2010.10
目 录
《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 2 对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 .............................................................. 9 对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 12 对学区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 1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15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 16 多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 18
谈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20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22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 23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 24 文本解读——语文教师必练的苦功 ................................................................... 25 浅谈在小学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方法 ........................................... 26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张扬个性 .......................................................................... 27 上好农村小学体育课之我见 .............................................................................. 30 用好新教材 培养学生能力 .............................................................................. 31 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入 ....................................................................... 33 让学生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主体...................................................... 35 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 .......................................................................... 36 浅谈三年级习作教学 ........................................................................................ 37 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 38 在“吵闹”中安静下来 ..................................................................................... 39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41 超越过去,与时俱进 ........................................................................................ 43 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 44 我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 46 推进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怎么做 ....................................................................... 46 ■封面:紫蓬镇中心学校鸟瞰图 ■封二:有效教学研究掠影 ■封三:紫蓬镇中心学校简介 ■封四:中心学校主教学楼
《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郭古风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紫蓬镇中心学校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毕竟是农村学校。中心学校所辖小学均是村小,校本部也是2009年10月由三所小学合并组建的。我们和全县大多数农村小学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质量不高,和城市小学教育难以相比。追赶城市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赶上城市的教育质量。要追赶上城市教育,我们必须深刻剖析自己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09年4月新的中心学校运转之后,我们深刻反思,分析了这样一个事实:学区内专职教师少,大家兼课多,精力分散,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的人很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效果差。认为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引导学区内全体教师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在提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这样写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段话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而在目前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普遍欠缺,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能力不强,获得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记忆色彩,常常不能有效迁移,灵活运用,教学的低效成为长期突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我们学区未能让很多教师正视,至今有人信奉死记硬背那一套,高耗低效,缺乏策略,严重影响“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课改理论学习,进一步改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强大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是提高我们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撑。但我们在运用“农远”资源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备课、上课费时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思考、动手的机会少,这往往是一节煮生饭的课,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2009年5月,我们又上马了数字图书馆工程,但这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利用数字图书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能落到实处。
“农远”和数字图书馆两个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它理应促进有效教学。将其视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引导教师用足用好,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果,出高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主要观点 (一)研究内容
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最佳考虑。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在课题研究中要深入研讨。具体来看,重点是:
1、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基于“农远”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围绕上述两个重点,从“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练习”“有效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开展研究。
(二)研究目标
通过系统的全员参与式的研究,让教师自主地更新有效教学的观念,掌握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本学区催生一批高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真正提高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主要观点
有效教学是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性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就是指教
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现在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理念转变;第二阶段:反思现行教育教学;第三阶段:组织开展实践研究;第四阶段:经验推广,提炼总结。结合学区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和特点,我们采取的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理念转变
从2009年6月起,中心学校课题组就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通过集中与分散、面授与自学、座谈与报告等形式,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理论的积累与沉淀。经过近2个月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自身教育理论的匮乏,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行为特别是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必须有紧迫感,必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已深入人心。
第二阶段:反思现行教育教学,制定实验方案及计划
1、开展问卷调查及分析,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计划。2009年6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实际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中存在的不足,积极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有效、高效教学行为实施的可能性,思考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组织教师开展对现行教学行为的反思、撰写心得体会。学区上至中心学校校长,下至一线教师,全员参与,针对自身教学行为中的不足,进行思考、反省,共撰写各类教育教学类反思文章91篇,其中电子文本65篇。中心学校实时进行评选,镇级获奖16篇,县市级获奖5篇以上。
3、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立足校情、学情、师情,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及反思,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针对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进行专门培训,为全学区每一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
4、建立紫蓬镇中心学校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其中:“教师发展、教研教改、学校论坛、资源中心”为课题研究专栏,便于及时反馈课题研究进程,交流课题研究心得、呈现课题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阶段:组织开展实践研究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了实质性转变,通过反思现行教育教学的低效、无效行为,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实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急需改变的必要性、迫切性,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针对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进行专门培训,为全学区每一位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
2、认真开展校本培训
2009、2010年暑期,分别开展了以“上好课”、“评好课”为主题的校本培训,2009年8月、2010年9月开展了英特尔培训,2009年10月、2010年4月举行了农远管理员培训。另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学科年会学习也能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及时参与或完成。
3、积极参与“农远”应用新星、语文素养等竞赛、评比工作
2009年10月12—13日,紫蓬镇中心学校组织实施了紫蓬镇中心学校“农远”应用新星评比工作。全镇共有7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农远”应用新星的评选。最终,苏先好老师获县级三等奖,胡继飞老师获合肥市“农远”教学应用新星二等奖。2010年9月紫蓬镇中心学校再次组织实施了紫蓬镇中心学校“农远”应用新星评比工作,推荐的三名教师与10月10日皆进入县级复赛。其中沈瑞芹、王霞两位同志获得县级农远应用新星称号,并代表肥西县参加合肥赛区比赛。2010年3月,我校有11位教师在“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大赛”中获奖,15名同学在“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大赛”中取得名次。,
4、认真开展教学开放周、观摩课活动。
2009年10月中旬以来,紫蓬镇中心学校认真开展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截止2010年10月共举行公开课112次。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交流课,农远应用新星观摩课,名师示范课;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评课,跨学科评课,专家评课、领导评课,学生及家长评课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归纳、总结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各教研组通过同课异构课、交流课、展示课、骨干教师引领课,从备课的预设与生成、上课的有效与低效、反思的深度与广度、评价的实效性与多样性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通过公开课视频回放的方式,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与低效进行研讨等不同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尝试和探讨,力求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求发展,更好地为学区教育教学服务。
5、利用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农远资源网,国家教育资源网等平台为课题研究服务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为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提供平台,及时发布课题研究的信息和动态,进行互动和交流;整合农远网、教育网资源进行有效备课,指导有效教法、学法;利用数字图书馆学习经验理论,进行公开课评议,进行经验积累。
6、积极启动校本课题研究、提升各校教科研水平
为了积极探讨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提升各学校的教科研水平,2010年3月,中心学校积极启动校级课题,目前教导处批准立项并进入实质性研究的课题共有10个,基本上做到了校校有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带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
7、及时总结教研成果,撰写论文、设计、案例(叙事)、反思等作品并积极评选。
2010年9月,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91篇,其中电子文本65篇,镇级获奖16篇,县市级获奖6篇。撰写论文78篇,其中冯立云、张波涛、夏义云、周本玉、陈娟等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篇以上,李缙同志的作品省级以上获奖2次以上,另外,教师作品县市级获奖、交流55人次以上,镇级获奖102人次以上。
8、注重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努力提高了学区整体教科研水平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心学校注重从细节做起,从长远考虑,抓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30分钟时间对部分早到学生分学科进行早辅导,并努力将工作做实,要求各班级堂堂有教师,科科皆参与,扎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另外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定期进行成长之星评比,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长。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学生合作学习推介,自主学习推介,创新学习推介。一年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风、班风日渐纯朴,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学生获奖明显增多,(其中:省级以上10人次,市级以上25日次,县级以上42人次,镇级获奖75人次。)
(2)、提供发展平台,关注教师成长
我校在认真开展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举行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同时,还注重校际间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学校听课、参观、考察、座谈、支教,及时了解其他学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课题开展,校本培训等情况,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探讨教育问题,分享教育成果,积极推行校际间教育教学交流,为教师发展提供合理平台。另外,我校还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别的学科交流、培训及学习反馈。一年来,我校教师进步明显,李缙、冯立云同志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刘静、胡继飞、沈瑞芹、王霞获省市级农远应用新星称号,周先耀获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苏先好、成娟、周先耀、张少林在县级课题教学评比中获奖。
10、立足课堂,反思提炼,进行教学模式研讨、论证
学区各教研组(小学校以校为单位)在3月上旬提出六个模式,即:“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练习”“有效教学评价”。 3月下旬全学区各教研组(小学校以校为单位),进行教学模式推广。即:学生合作学习推介,自主学习推介,创新学习推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展示。从2010年4月起在学区推广,通过典型引路,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师交流,同课异构课,年轻教师公开课,农远应用新星观摩课,名师示范课等积极探讨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丰富完善有效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坚持走教师专职化、专业化道路,促进学区教育均匀发展 (1)实施了教师支教、跑教制度
就我镇教育现状而言,龙头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师充足且趋于年轻化,而村小老师却严重不足,并趋于老年化。两者之间教师的工作量,业务水平,不能同日而言,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上的巨大落差.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首先合理分配全镇教师资源,改变村小师资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现状,其次建立教师支教帮扶制度,为村小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了提升我校的教科研水平,实现学区资源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实施了教师支教、跑教制度。一年来共有5位年富力强的教师分别到新农小学、长刘小学支教、跑教。
(2)坚持走教师专职化、专业化道路
为了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更大程度的发挥教师专业素质、挖掘其内在潜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坚持走教师专职化、专业化道路。09-10学年上,学区共有13名专职教师,09-10学年下,专职教师的比例又有所
提高,同时出台了《紫蓬镇中心学校小学考查科专职教师教学实绩认定暂行办法》,从制度上给予支持与规范。10-11学年开始,校本部、烧脉小学、罗坝小学全部实行了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教学点教师任课也做到了相对集中,摸索出了学区教师专职化的基本思路,在大大提高学区教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受到了县局主管部门的首肯。
11、及时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和经验、成果汇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并及时梭理成效,实现动态管理,紫蓬镇中心学校定期召开《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会议。总结会由周本玉副校长主持。史晓鸣校长作近期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通报,郭古风主任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经验推广,提炼总结出指导学区课堂教学的“六个一”模式
课题研究组在对各校模式实践成效进行反复推敲,实际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指导学区课堂教学的“六个一”模式,即一份独立备课,一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堂观课活动,一次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一次议课活动、一份教学反思。并于2010年4月在学区推广,通过典型引路,,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教师课堂讨论、交流,同课异构课,年轻教师公开课,农远应用新星评比,语文素养大赛,教学开放周活动,名师示范课等认真、扎实的推进,效果显著。
12、出台了相关文件或细则,为课题研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为了从制度上引导和保障校本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建立新课改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的通知》(肥教字[2005]116号)和《关于加强校本研究制度建设的意见》(肥教字[2005]166号)精神,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中课题的管理制度,更好地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从而为课题研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制度有
《紫蓬镇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肥西县紫蓬镇小学校本研究制度》。
《小学考查科专职教师教学实绩认定暂行办法》。 《紫蓬镇中心学校教学检查细则》。 《紫蓬镇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组》。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性成果 1、《反思集》 2、《案例、叙事集》 3、《教学设计集》 4、《论文集》
5、典型课例(教学实录光盘)。
6、《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7、 推出了一个有效指导学区课堂教学的“六个一”模式。
全学区各教研组(小学校以校为单位)提出六个模式,即:“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互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练习”“有效教学评价”。中心学校在各村小充分论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学区教学的课堂教学的 “六个一”模式,即一份独立备课,一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堂观课活动,一次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一次议课活动、一份教学反思。
(二)实践性成效
1、教师利用农远资源、整合媒体资源的水平逐步上升
一直以来,我校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认识原因、对农远资源、媒体资源不够重视或有抵制情绪,认为农远资源、媒体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还不如传统教具使用方便、实用。我们通过因特尔培训,农远应用培训,课件制作培训,媒体资源整合利用培训,使广大教师的电脑应用能力、农远应用水平更上一层楼,中老年教师基本上能利用农远资源、多媒体设备上课。教师的电教实力不容小视。拥用因特尔省级主讲教师5名,省级农远应用新星1名、市级农远应用新星3名,县级农远获奖8人。
2、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效显著
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通过对教学现状的深刻思考、反省,通过对课题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提炼、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有效性成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逐步提高;后进生转化落在实处,成绩斐然;综合评价位列全县前茅。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良性发展,能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努力进行和谐课堂、民主课堂的尝试构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技巧、机智日益成熟。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有2位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1名教师成长为省级农远课堂应用新星,3名教师获得市级农远称号应用新星,8名教师在市县级课堂比赛中获奖。
3、教师的教学观念、认识得到改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通过对教学现状的深刻思考、反省,通过对课题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提炼、总结、推广,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学实际中的无效、低效教学行为,明白了什么是有效、高效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高标准、高起点要求自我,努力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认真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在发展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飞跃。
一年来,我校教师进步明显。冯立云、张波涛、夏义云、周本玉、陈娟等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篇以上,李缙同志的作品在省级以上评选中多次获奖。另外,教师作品县市级获奖、交流55人次以上,镇级获奖102人次以上。李缙、冯立云同志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刘静、胡继飞、沈瑞芹、王霞获省市级农远应用新星称号,周先耀获市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苏先好、成娟、周先耀、张少林在县级课题教学评比中获奖。
对农村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
周本玉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有六个年头了,它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它又像滚滚大潮,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掀起了轩然大波,出现了可喜又可忧的局面。新的课程改革,在城市已见成效,然而,在农村小学中却出现了瓶颈。经过对本学区的教师调查了解、问卷座谈等,感觉到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
1、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对实施新课改的自觉性不高,强调起来就“动一动”,没有督促就“不动”;得过且过,出于应付。
2、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强,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对课改内容知之甚少,教学起来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3、学生少、课程多,无暇顾及课改。农村小学一般只有几十名学生,但却有六个学段,必须要开设六个班,按教师编制一个学校给六名教师已是多了又多,这样每位教师几乎要承包一个班级。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去安心搞研究,必须要做时,只能摆摆花架子,与课改实质相差甚远。
4、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得不到保证。每天按学校安排的课程总表上课,整天为了学生安全,把学生关死在教室里,学生没有活动的空间,只有整天啃书本.对外界的事物无法接触,无法了解。大纲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5、社会的不认可,家长的不理解,导致了教师不敢改,恐怕在课改中出现波折或失误,引起家长的不满,甚至是指责。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的分数是家长最为关注的。因此,教师们特别是老教师们都不愿意把“一世英名”丢在课改中,他们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保持着迎合家长口味的应试教育模式。
6、有些年轻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没有经验可循,没有专业引领,加之学校的课改氛围不浓,久而久之,他们也随了大流,淡化了课改意识。个别教师付出比常人好多倍的努力,坚持下来,在课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还没来得及推广经验,他们已经通过考试或绿色通道纷纷调入城市。学校刚刚有了课改的领军人物,却又“鱼跃龙门”。
总之,农村小学的新的课程改革推动进程很慢,有的也只是零零星星,小打小敲,断断续续。很多村小教师整天包班,丢下语文又是数学,一本书一支粉笔,早上进班,放学出班,真正是“坐班制”。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教师的反映,对以上情况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如下: 1、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有待提高
现在的村小学额严重不足,但又必须分为六个年级段,教师按师生比已经超编,可是就课时数来说,教师严重不足。工作负荷重,学生少但课程不少,教师担任的课程多,每周课时数20节左右,村小有的30节,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基本上是上两门主科,有的学校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学科,都由一位教师担任。教师基本上是包班。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理念,去研究教学新现象。此外村小教师年龄都较大,普通话、计算机以及音、体、美等学科都是他们的弱势,加之学校经费又以学生数拨付,学校根本没有资金添置学具和器械。甚至连订一份教育刊物或买一本教学指导书的经费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去谈课程改革是不是有点不够实际,是不是显得苍白无力。
2、教育发展不均衡,使得农村小学的改革缺少动力
从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学校硬件配备,城市学校好于农村学校,农村中学好于农村小学,街头小学好于村小。从教师的配备来看,竞争上岗的教师,前几名留在了县城,平时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通过考试或绿色通道进了城市或县城,这就像从水上取油一样,舀去的是油,剩下的是水;从硬件情况来看,农村学校根本无法同城市学校相比。村小还整天为教室漏雨而担心,为桌椅维修而烦劳。城市小孩早早接触电脑,视野大大开阔。他们在实验室里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而农村孩子呢,这些离他们都是遥远的。由于农村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没有音、体、美、信息的专业教师。课程安排上真有点“拉郎配”窘况,把课程给教师搭搭配配,难怪人们称农村小学教师为“万精油”教师。什么课都能代,什么课都代不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次,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城市教师的待遇也悬殊很大,不说奖金之类,就是保吃饭的工资也有很大的差别。
3、一些制度不合理,影响小学课改的推进
学校管理离不开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制度的制定必须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不成熟或不合理的制度,往往束缚教师的手脚,阻碍新课改的推进。
3.1、教学质量评比,大多数教学质量评比,往往最终是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这就让教师轻易不敢去尝试改革,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因为改革的效果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应试教育模式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又有谁敢拿自己开玩笑,因为评比的结果是与奖惩、评优、职称评聘、晋级、晋职相挂钩的。这就误导教师以应试为主,课改为辅。
3.2、责任状的签订,教师要与领导签订许多责任状,“班级公物保管”、“疾病预防”、“学生安全事故”等等,这些责任状的签订,一下子把许多责任统统放到教师身上,教师因为这些责任,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哪还敢“越雷池半步”, 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整天把学生关在学校,放学、上学成路队回家。学校、路上、家庭三点成一条直线。小学生就是这条直线上蚂蚁,爬到头又回来,丝毫不敢有半点超越。可想而知,学生怎么能自主探究。现在学校安全比教育教学重要许多。层层责任状。教师宁愿看紧学生,不犯错误,也不愿去冒险改革。
4、社会和家长不理解,是课改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课改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到现在,参与、支持课改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课改的实验工作需要一种自上而下、坚实的支撑力量,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然而,在现实中,参与、支持农村课改的氛围却难以形成。 4.1、教师课改热情普遍不高,干劲不足。
4.2、农村家长长期以来形成了“望子成龙”的观念,对教学理念持有异议。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对于课改,家长们惊诧不已,愤懑纷纷:“课堂怎么全乱了套?”“孩子怎么没作业了?”,有的家长找上门,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理由是:教师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孩子会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就白上了。家长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严重阻碍了课改的推进。
5、评价制度的滞后,制约着课改的实施
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价,很多条款没有涉及到课改方面,对学校的评价仍然以创品牌、创示范等作为评价的目标,对教师的评价,通常是用合格率、优秀率等考试成绩论英雄。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用分数来衡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观仍然停留在向学生要分数,向课堂要成绩的模式上。《课改纲要》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走过场的学习方式,对推进课改缺少帮助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各学科、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实施新课改,其关键是教师,可是农村小学教师近年来老化现象严重,他们对教育的忠诚,对教育的热爱有加,但让他们去实施新课改似乎有点力不从心。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不能适应的。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已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上级主管部门也多次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讲座、学习、培训,但总体来看,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各种培训零散性突出,没有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缺少专业的引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教师缺少交流、互动的平台,加之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不是去反省自己的不足,去学习和研究,不断的提高和改变自我,而仅仅把新课改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仍然是老一套,甚至对新课改抱以怨恨和砥触。对于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改培训,不少教师并没有觉得这是自己提高、充电、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难得机会,而是看成包袱,能推则推,能应付则应付。这使得各种学习、培训成了走过场,成了空架子。
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途径宣传课程改革意义,做到家喻户晓,提高学生家长的教育素养,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改。
2、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结合学区的布局调整,适当地撤并一些规模过小的村小。同时加大对村小的人力、
物力、财力的投入。
3、尽快修改教育评价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不要让教师和学生整天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去转。
4、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优秀教师、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
5、建立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长期的结对子,一帮一关系,使城市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小学辐射。
对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
余 姐
目前我们的许多语文课存在这样的现状:精读课文需要两课时的,实际上成三课时;略读课文需要一课时的,实际上成两课时。原因是一节课或两节课讲不完,再加上处理作业,一篇课文实际所需时间可能更长。深入有效教学课题研究,观摩学习别人的课,以及听周围同事的公开课,我认为我们在阅读课中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普遍偏低。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一般是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把握主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就学习生字新词这一项教学任务可能就占据了课堂一半时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概括一下课文大意,估计已经下课了。没有时间去指导反复朗读,没有时间去了解写作背景,没有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那么高效的第一课时究竟应该怎么上呢?
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个人体会。
一.给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从五年级开始,要求有预习的习惯。要及时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习惯。预习课文,不是把课文读一遍,老师的预习任务一定要提的细致,认读生字词,查阅工具书,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等等。当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预习都能有质有量,所以第一课时的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不要担心这段时间老师什么也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在津津有味地自读课文,效果比老师讲要好得多。自读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顾及成绩好的学生,自读前要进行巧妙的引导、造势,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我们有时候给学生读书,常常要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好多学生干脆不老老实实读书,直接找问题的答案去了。所以自读的时候要不要提问题,问题提多少,难或易,这还值得探讨。
二.词语教学要讲究方法。如果每课的新词语都一一指导读音,指导书写,指导理解意思,碰到新词语多的课文,恐怕一节课也只能学写词语。现在好多第一课时的公开课都淡化词语学习,甚至不提词语,被批第一课时做了第二课时的事情,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词语学习要靠积累。我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教,要有方法地教。
每篇课文都有几个关键性的词语,抓住这几个关键性的词语,也许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词语的学习还是要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中,由读一个词进而把一个句子读熟,把一段话读熟,反过来再由这段话、这个句子进而推测理解词义。也就是说,词句段的学习是一个有机体。
关于书写、识记字形,我们老师可能要多了解一些汉字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构字方面的知识,我们在课堂上说这个字是左右结构,那个字是上下结构,这个字上面没有一点,那个字旁边不要多一撇,这往往都没有用,到学生写的时候,错还是错。如果老师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给学生讲讲字形背后的故事,可能效果更好。举个例子,“休息”的“休”是个会意字,与“身体”的“体”容易混淆,教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一个人靠在树边表示休息,那么学生在写休时就知道是单人旁加个木了。识字是积累的过程,第二课时还可以默写,订正字形。
三.朗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词语教学,基本上就可以把课文串读一遍了,而生词所在的句子,往往都很难读,可以在学词语时就把这些句子多练读几遍,甚至在理解词义后根据词语的感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朗读教学除了融入在词语教学中以外,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教学任务时更要重视。怎样把握主要内容呢?无非是读,浏览、默读、轻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了解课文的大致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的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把课文看一遍,我们常常为了空出时间来讲解,一再地压缩学生读书的时间。尽管前面已经给学生自读了,这里还是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可以换换形式,就某一两个重点段落反复练读,就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指导朗读(如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你深受感动的句子,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这样一读,重点清晰了,学生对主要内容真正把握住了,教学任务扎实完成了。
四.有关细节问题。语文的阅读课,基本上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为方法,以读为目的。需要补充的课外知识,如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关作者的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可以灵活插入,如穿插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在读到某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在概括小结时。这样可以把整节课上得既扎实有效,又灵动活泼。
以上是我本人对阅读课第一课时怎么教学的一点儿思考,希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逐步完善,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高品质的教学。
对学区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郭 古 风
作为教导处负责人的我,回顾一学年的任职工作历程,自认为自始至终都是紧密团结在校长室周围,并和其他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捧着一颗下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重视合作意识、突出服务意识。
1、重视合作意识。作为一名部门负责人,必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因此,我
正确认识自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尽自己的能力支持校长搞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合力。
2、突出服务意识。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教导处的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为此教导处深入教研组,参加教研组活动,全面了解教研组工作情况,走入课堂帮助教师、学生不同层次地提高,做好服务意识来做好学校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处处以大局出发,时时为教师着想,常常带着思考深入到师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捕捉他们的意愿,从而使得各项决策、措施符合实际和大家的要求。其次,积极团结协调好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一起调查我校教学常规和教学研究工作中存在有哪些突出问题,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找准工作切入点,有条理、分阶段逐步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做好业务范围内的各方面工作。努力抓好教务处工作,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在工作中勤奋苦干,善于思索,不断创新,坚持原则,出以公心,及时协同校长调配老师,为了学生,为了学校的发展而不辍劳作,使教学工作运作正常,教育教学任务有序完成。
二、教科研工作常态化,科学化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抓教师的思想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因此,我们注重如下主要措施:
(1)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导处中心枢纽职能作用,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常规要求。
(2)抓好教研组建设, 这学期,校本部成立五大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教导处认真审查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检查教研组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交流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各教研组积极申报了校级课题,截止6月下旬,全学区共申报并被中心学校教导处立项的有8个校级课题。
(3)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力度,抓好每学期学初各种计划制定,每学期对教师计划、备课、上课、教案及对学生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教学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督促,并认真落实教师教学的五个环节,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前预习指导,课堂精讲精练,布置批改讲评学生作业,做好单元测试和复习巩固,使教师能按要求完成好各科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按照县局文件精神,进行校本部的常规月查、村小的间周检查并及时上报。
(4)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教导处以数字图书管和有效教学两大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题的开展。推动教学改革和教改实验,努力积累教学资料,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努力促进我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5)数学教改课题通过市局评审立项。合肥市2010年度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结果公布,紫蓬镇中心学校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经肥西县教育局推荐,经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并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查批准,确定为2010年度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紫蓬镇中心学校此次市级课题的申报成功,为该学区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有效
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提供了平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校园文化生活。
为了建设和谐校园,增加学校内涵,本学期如期开展了以下活动: 1、第三套广播操比赛
2、成功举办学区语文素养大赛 3、经典古诗文诵读 4、小学生电脑绘画评选 5、班级板报评选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一学期的教务工作实践当中,我个人认为我校的教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如下: 1、部分教师视野不够开阔,理论水平不高,学习观摩先进经验的机会少,缺乏专业引领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专题研究难出成果。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课程改革创新意识,不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还没有彻底转变。求。
3、在教学常规工作管理上力度不够,工作还不够过细,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反馈和完善。使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4、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难以调动,加上教师专业结构搭配极不合理,没能做到合理分配,造成教师之间工作量不平衡,以致助长了部分教师的懒惰心理,极不利于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5、加强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走教研兴校的新路子,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大练基本功活动。坚持“三个一”,即每个教师每个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学论文、确立一个研究课题。同时致力于培养骨干教师,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6、本人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有限,工作经验欠缺,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今后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教导处将在思想上,教学中,管理上更严格要求自己,吸取经验教训,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扎实努力地工作。并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的为紫蓬镇教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尽心尽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张 具 树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如实地反映食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事物作全面的分析。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思想表现各不相同,可以说后进生过去有,将来还会有。对待后进生,班主任不仅不能有歧视态度,还应更加偏爱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因为后进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更渴望教师给予他们真诚的爱心,更多的信任和帮助,使他们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奋发向上。如果横眉冷对,缺乏教育热情,不可能达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后进生只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童年时代血虚很差,被老师说成是“笨蛋”,被医生说成是脑子坏了,但他却在最了解自己的母亲的帮助下,及时调整心态和目标,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走向成功。我们做班主任的老师不能仅凭一点学习成绩,就一叶障目,全盘否定,从而“爱优厌差”、“重优轻差”。如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可能文体能力突出;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移到其他方面,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有了缺点,就否认优点,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减少缺点,少犯错误,取得全面进步。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心理状况各不相同,班主任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千篇一律,“一刀切”的片面方法对待每位学生。成绩差的应帮助找出根源,提高成绩;思想品德存在缺陷的,应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使其积极向上。
转化后进生没有包治的妙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不同的学生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关于阅读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黄 宜 勤
所谓体验,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亲身经历,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过程,它同时也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也包括心理层面上的亲历,即亲心经历。
由于亲身经历是主体在实践层面上的亲历,主体的身心必须到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虽然如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进行亲心体验。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亲心体验,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亲心体验主要包括生活的、情感的、审美的和认识的亲心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这几个方面都离不开学生对课文充分而有效的读。如果不读课文,学生的亲心经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如果不充分的读课文,学生的亲心经历要么偏离文本,要么很难深入。只有用心去读,学生才能在过程中亲心体验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及其所体现的情感,体验课文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亲心体验,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课文中反映的生活、表达的情、蕴涵的美。
在想象中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的想象。例如,《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星空的文字,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是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的:“同学们,你们看,天空像一个碧玉盘,是那么大,星星像无数个撒在碧玉盘中的珍珠,是那么美。星星一闪一闪的,像是对我们眨眼睛,又像对我们说悄悄话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随着教师的朗读,学生通过想象,仿佛进入了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到星空的辽阔、恬静和美丽,获得一种审美享受。二是补充,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体验。
以移情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移情,走进作者心灵,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生发的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读课文,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例如,学习《慈母情深》,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爱融合起来,从而体验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以回忆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唤起学生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让学生在心理上重新经历一番曾经经历过的生活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习《回声》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感受过回声;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月夜下海边沙地捕猹以及雪地中捕鸟的情景,教师可以唤醒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积累,亲心体验孩提时期作者与闰土的快乐生活。
以联想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有些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过相近的或类似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亲心体验。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首先重点是让学生体会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从而深刻理解他严守纪律、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在如何让学生感受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上,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问学生,“你们被火烫过吗?有多长时间?感觉怎样?”学生们联想到自己被火柴或香烟烧过手指头,或是蜡烛火星落到手背上,虽然时间不
过短短数秒,却疼痛难忍。学生通过联想,就能亲心体验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发出一声呻吟多么不容易,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以情境引导学生亲心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学生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因此学生在阅读时就无法“入其内”,从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利于学生的亲心体验。
多操作 提高创新能力
黄 基 银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形象常常形成矛盾,坚持直观性原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触摸、观察、测量、作图、实验,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协同利用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这样,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察学习的对象,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操作就是学生运用学具按照学习内容和教师要求进行的实际活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实践操作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凡是总想摸一摸,摆一摆,这就是求知的反应,实践操作正好满足了他们心理上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如何开展实践操作?
多年从事数学教学,深感实践操作教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的: 实践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
实践操作是学习的手段,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的目标、重难点及其抽象的程度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来教学例3(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公頃,小时耕地多少公頃?小时耕地多少公頃?)。教学时,我和学生共同操作,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表示1公頃,那么2公頃怎么表示?学生很快平均对折2份,然后涂上红色,表示其中一份,即表示每小时耕地2公頃。提问学生5小时耕地多少公頃?学生很快回答,把1小时耕的地平均分成5份即可,让学生操作,把长方形纸竖向平均分成5份,并将2的5涂上蓝色,这样学生很容易看清2公頃的就是把1公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一份,结果是,仔细观察的分子、分母部分与原式×5。从
15121535111111121
而初步感知计算法则,接着让学生推算5小时耕地多少公頃?即在上面竖向平均分成5份中取3份,即是长方形
3的103,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实践操作的训练,动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操作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并能及时作出操作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确切的感性认识。
操作实践要适时地进行抽象概括。
操作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不能停留在操作阶段,必须适时地进行抽象概括。如教长方体体积时,要求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任意长方体,看看能有多少种摆法,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讲清是怎样摆的,他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他们的体积又是多少?学生分别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方法,边说边想,动手、动口、动脑同步进行,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经过多次摆、数、说,把准确的语言表达和直观操作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学生语言的讲解,把实际操作条理化,使之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摆出了下面6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2、1、2)(24、1、1)(8、3、1)(6、2、2)(4、2、3)(6、4、1),然后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他们体积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发现规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所含相应的长度单位数的乘积。从而自己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计算公式。这样得出的概念清晰、深刻。
实践活动要与思考相结合。
学生操作过程应该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品德。如在学习圆面积公式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的教学过程,把演示、操作、思考紧紧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分割与拼合后圆面积变为近似长方形-----形变;拼合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面积相等------面积不变。相应条件也有以下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从而得出圆面积公式。
在实践操作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求异思维,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实践操作中启发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求得所学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那些不甚合理,甚至错误的做法也不要批评指责,而要重在引导,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压抑容易培养难。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一章中一个实践操作题:拿一个一元硬,投掷50次,记录一下出现正面、反面的次数,并求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投掷100次、200次,出现正面次数大约是多少。学生课后认真实践,投掷50次中,正面、反面两种结论有的悬殊很大,我指出可能是投掷时没带有随意性。在我的启点下,这种悬殊不大了,投掷100次、200次就跟接近一半了。在学生明白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投掷钱正反面次数与社会上一些赌博的输赢是完全相同的,输赢大体上是各占一半的,从而向学生说明赌博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劝自己的爸妈爷爷奶奶也不要参与,从而取得良好的品德教育。
正是这样,学生在操作、议论中,发挥空间想象力,各抒子见,相互启发,思想活跃。所以充分利用学具,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大有帮助,同时也必将诱发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谈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唐 基 云
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创新,而创新则来自于知识,知识则来源于学习。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就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能力培养既要注意能力的前后联系,又要把某些能力放在适合的阶段。揠苗助长的方法是有害无益的。要遵照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数量上由少到多,内容上由浅入深,要求上由低到高。还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围绕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抓住几个重要的学习环节。主要表现六种学习能力,即预习能力、听课能力、讨论能力、复习能力、自学能力、作业能力。
一是预习能力:预习是学习诸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培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预习能力开始。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就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加强教师讲授的针对性,预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笔记能力、质疑能力。
二是听课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基本形式,听课能力如何,对学生学习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接受能力、小结能力、记录能力。
三是讨论能力:讨论能力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强化学生主体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是复习能力:复习能力是归纳知识、记忆知识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它包括复述能力、记忆能力、总结能力。 五是作业能力:作业能力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的一种实践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写作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
六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是以上五种能力的综合能力,包括计划能力、自控能力、自检能力、查阅、积累和整理资料等的能力。
在这六种能力中,思维能力起主要作用,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实践“我要学”
“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分野,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关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疑是一个好的途径,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课件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情景,以“看了一个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你想说什么?会有什么疑问”质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要学”意识贯穿整个学习中。
二、参与目标制定,坚信“我能学”
在自主学习中,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拿《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这节课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学生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程,学得快的拓展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达到基本训练要求:基本读懂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由于学生参与了学习目标的制定,无论是学优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很大的学习热情,在力所能及的学习成果中,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我能学”的思想。
三、自主选择内容与方式,达到“我会学”
叶澜教授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教学《七步诗》这首古诗,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尽显其能,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四、反思教学过程和成果,作出自我评价,成就“我善学”
学生自主学习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归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对某个问题百思不解时,教师要作适当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要设计精当的练习。如《坐井观天》一课中最后两个自然段——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学生对这两个“笑”一时不能理解。我引导学生回到课
文中找答案:青蛙生活在哪里?他每天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他相信小鸟说的天“无边无际”吗?通过讨论,学生茅塞顿开——原来青蛙在笑话小鸟呢!前一个“笑”是讥笑的意思。小鸟生活在哪里?他告诉青蛙自己飞了一百多里,青蛙却认为自己“说大话”;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青蛙天无边无际,却遭到了青蛙的讥笑。小鸟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能说服青蛙,于是笑了。这是什么笑?学生豁然开朗——是“无可奈何”的笑啊!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促使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事半功倍中,提升“我善学”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教学的天地,实现“我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的逻辑。他还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阅读教学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整个生活相等,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图书馆、电视、网上阅读、旅游„„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增长知识,拓展见闻,增长文化积淀,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参与目标制定、自主选择内容与方式、反思教学过程和成果、拓展阅读教学的天地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赵 胜 华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
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 (解决)→ 数学问题 (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目的是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
周先佩
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紧张的复习,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呢?你的复习是不是还是重复着昨天的习题?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今年胜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感到有点不适应,复习期间注重篇章教学,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因此,在复习阶段我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字词和段落上,但是这样的重复简单的复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复习变得有趣,吸引学生呢?
字词教学我由“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游戏想到了“组词”游戏,学生写很多词语,然后裁开,让大家出,可以组成词语的拿回去,这样类似于学生玩过的一些游戏。还是有点意思的。
背诵课文,我尽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背,可能有人认为不检查,效果没有,其实充分相信学生,还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对于个别学生我们可以检查检查。以督促学生,更多的孩子自己是能够完成。
阅读分析,关键还是在平时,课内阅读在平时的讲读中就注意有意渗透,课外阅读,关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阅读。一定要读,否则,学生很难做题目。一定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拿到阅读题目不忙做,要让孩子先读一读文章。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余 金 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验吧。
一、教师要为学生语言表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意识地为学生语言表达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小学生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联。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一切知识,继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因此,可根据小学生直观感知的特点给他们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在下雪天,引导学生欣赏房子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丽极了。然后向他们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大雪像什么呀?”有的学生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的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春天,可以带学生种植,带学生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边做边说,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开阔了。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说、会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要引导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能就感兴趣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师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共同“拉家常”、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源”而发。尤其是通过谈论动画片、童话故事,更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增大口语交际面。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的准确,听的懂,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给孩子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样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他们会听,听得懂,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三、鼓励创新,不人云亦云
在操作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可能仅停留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白与简单表达中,更应注意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口语交际的操作性,以强化训练效果。在《小兔运南瓜》一课中,
让学生运大南瓜等实物,一边运,一边说,或其他学生一边看一边说;在《我爱画画》一课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再向其他同学夸一夸自己的画重视朗读的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去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如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都是口语练习的好形式。长期训练,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汇,而且能不断增强语感,促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表情达意。
以说带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课上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充分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学生们能较熟练地把一堂课的重难点很好地突破,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语言连贯,口齿清晰,师味浓厚,老师课上几分钟稍加评议,学生便心领神会,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很快。
以听导说,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的录音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交互设疑、解惑,复述故事。总之,不拘一格,尽量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口语交际创造好一切条件。
我认为,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一定会研究出更多的好方法。
文本解读——语文教师必练的苦功
冯 立 云
听名师上课,常常感到,同样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名师上起来总能找到它的几个亮点,而这几个点既是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这堂课最为出彩的地方。但我们上这篇课文时(有的课文都教了好几遍)却依然平平淡淡。这是为什么呢?我曾经给过一个合理的解释:名师有一双慧眼,有对文章独特的感悟能力。但读了李振村教授的《我们与名师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我有了新答案:文本解读的程度不够。即使是老教师,一篇课文教了好几遍,但文本解读还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所以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永远不可能提高。
对于文本解读,名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贾志敏老师说:“备课,首先要能把课文熟读成诵”;窦桂梅老师在备《丑小鸭》时不但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还研读了几个版本的《安徒生传》;王崧舟老师在备《长相思》时,研读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长相思》评鉴文字,写下了1万多字的评鉴笔记„„而我们平时备课呢?大多课文读一遍,《教师用书》读一遍,于是就开始下笔写教学设计了,这也难怪课上的没起色。
我曾聆听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他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一、二自然段中描写人类在没有火以及有火时的生活状况,课文中仅仅两句话(我们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一读而过),而王老师却通过引
导学生想象,使这两句话变成了鲜明对比的两个画面,这也暗示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非凡意义。所以后来王老师在引读普罗米修斯坚定的回答时也就水到渠成:当普罗米修斯俯看大地,看到人们用他盗取的火种在————(驱寒取暖、煮熟食物、驱赶野兽时等),他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更不会归还火种!”
教师对于课文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是基础、是底气。有了这个功底,教师才能挥洒自如,无论怎样教皆成格调;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最好的方法,用起来也会弄巧成拙。
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我查阅了刘章写《搭石》的前前后后,读懂了作家写作的主旨:山民们纯朴的美德对照城市中对公益事业的漠然,读懂了作家以“搭石”为题的含义:搭石是家乡特有的风景,搭石是淳朴的乡民们,只求奉献,不求回报;更读懂了作家对这种美德的追忆与赞美。有了这些作准备还不够,我又阅读了刘章的《刘章散文选》进一步了解作家的作品风格。所以那节公开课,我成功了。
钻研教材,细读文本是中国教师的“中国功夫”,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是名师成功的秘诀之一。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苦练这个基本功。
浅谈在小学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方法
蔺 荣 甫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培养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才迫在眉睫,而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会影响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成败。于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仅仅是将为学生提供哪些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重要考虑的是学生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多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学生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做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其学习的知识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知识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知识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和情愿的过程。这就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育的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方法。 一、注重社会实践
任何知识都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价值和作用。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的探求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培养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的意识态度、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等方式。这些科学素养是学生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养之一。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既不仅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而是看作是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对教师来说,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示出来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地组织而转化为学生要求探索关于自己生活的问题,以便自己更好地利用知识来帮助自己。
三、发展创造的潜能
社会离不开创造,单凭已有文化的传递与复制,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前进。而今社会的创造最终是人的创造。要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能,作为老师,传道解惑的同时要充分地抓住时机,尽量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力,让他们具有一种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二十一世纪以人才为主体的背景下,创新成为一种精神,这一切需要的是创造的潜能作为前提条件。
四、加强感悟体验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的情感素质则是学生在社会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学生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能否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更是关系到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尤其是数学学习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特殊的符号,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信息,输入活动。因为,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加强情感体验。以上是我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张扬个性
周 先 耀
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数学教师该怎样去面对数学课堂——这块我们生命力价值所在地?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
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我主观地认为可否这样试试: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张扬学生个性。
课程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我们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行动上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交流起来就会充满感情,就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学生也会充满信心地去探索,去交流、去创造。
例如:“有50个小朋友去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小船每条坐4人,大船每条8元,小船每条6元。要几条大的、几条小船?” 面对这样一道生活实践题,一开始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插了一句:“看了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各自的意见尽情讨论,再开展全班交流。一开始学生只抓住表面现象:租大船与小船是一样贵的,理由很充足:大船比小船多坐2人,价格多2元。然后一个学生马上反驳:小船6元4人,说明每人1元5角,如果照这样计算大船6人要9元,而题目说只要8元,所以租大船便宜。于是学生提出要尽可能租大船。我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要几条船共需多少钱。于是有的学生都用了大船,马上又有学生反对:租8条大的,1条小的比9条大的便宜。于是我问:“为什么会便宜?”经过观察、分析原来空的位置少了,就便宜了。于是再次得出结论:1、尽可能用大船,2、尽可能坐满,不空位置。于是题目得到了圆满的解答,然后我又问了一句:“学了这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以后去游玩时要算算、怎样最省钱,要做到合理安排、节约开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尽情谈论着,享受着数学,尽情挥洒飞扬的个性,迸发潜有的灵性,使他们在数学课堂里快乐成长。
这样本来我认为十来分钟可以完成的题目而让学生讲了30几分钟,但我觉得值得,因为各种方案都是经过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亲身经历体会得到的,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使他们享受一辈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学会耐心期待、倾听每一个细小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同学们研讨。这样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验。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张扬学生个性。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在讲《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节课,老师请同学们都当校长,比一比看谁有领导才能。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向学生家长承诺四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一天,李明奶奶找到校长说:昨天李明的作业写了70分钟,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请问各位校长,面对这个问题,您准备怎么办呢?同学们针对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想出了多种办法,最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对全班同学的作业时间进行统计,形成一个表,看看全班其他同学的作业时间是不是在40分钟之内,只有李明例外。这种方法最有说服力。新知的教学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展开。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
因而,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探究性学习方式,张扬学生个性。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如在“年、月、日”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过程。⒈观察手中的年历卡(学生每人手中各有一张年历卡,分别是2001年~2012年及1800年、1900年、2000年、2400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判断方法。⒉设疑,老师出生在1972年,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让学生产生寻找新的判断方法的欲望。⒊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可以先统计每人手中的年份数,寻找规律。⒋观察统计出的学习材料,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⒌反馈得出“4年一闰”的规律,并通过猜想树立假设“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是平年”。⒍验证假设。⒎引导学生质疑:1800年、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是平年。⒏阅读书本,知道“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这样设计就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四、尊重个性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人人参与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性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用一个梯形推导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各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富有张扬的一面。
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教师如果不能成为这浪潮中的浪花,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教师应该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的自然的发展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将得到顺利实现,学生的个性也将得到充分张扬。
上好农村小学体育课之我见
陈 文 强
体育教师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也要在不断地钻研新课程标准中有关体育课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体育课真的不好上,我宁愿多带上其它几节课,也不愿带体育课。追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反映体育课既无教材,又无较好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特别是我们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如何让教师、学生改变观念,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每位体育教师深思。那么怎样上好一堂小学农村体育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教师要打破教学常规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学校常常是给体育教师一份年度计划表甚至什么也没有,体育教师只好如法炮制了一份课时计划表,这样体育在学生的头脑中印下了一个准备部分、一个基本部分、一个结束部分,这种三段式的教学给学生的体育锻炼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好玩和对任何新生事物的好奇性,不喜欢墨守陈规。教师训兽式的程序教学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轻松、快乐的氛围,而且还会使学生厌倦上体育课,反感体育锻炼。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一堂体育课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好的体育课会使学生从快乐中体味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从而树立积极锻炼的信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首先,体育教师要解决“计划”的束缚。小学生对新东西很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内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耐心地说教、优美及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打破以跑步为主的练习,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简单地韵律操。在欢快地旋律中翩翩起舞,这样既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热身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何乐而不为了?
再次,打破原有体育课的常规。讲授新内容时,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学生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伙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就使课堂气氛显得平等、和谐而富有生机。
最后,体育教师还要像导演一样,富有创造力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授课内容,设计成趣味无穷情景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体现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教材枯燥单一,而使学生厌倦体育课。
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按兴趣上课使学
生的特长从小就有所发展,体育教师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体育骨干。小学生的可塑很强,只有合理训练,才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发展,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这样以来,学生由兴趣开始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
其次,按性别分组。针对性别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授课内容。女生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选择跳绳、健美操、羽毛球等授课内容;男生则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全面发展,选择篮球、足球等授课内容。通过这样的授课形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唤醒他们自觉锻炼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项目,并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地坚持锻炼,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
最后,一定要对班级中有病变的学生了如指掌,根据他们的病情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防止因盲目的锻炼使病情加重或缺乏锻炼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力争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三 、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同时要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
体育运动的是不可避免出现意外伤害的一种活动,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在进行体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也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了解,明确自己参与的体育锻炼对自己那些部位有利,学生会有目标的参加锻炼。这样一来,他们会知道过量的运动带来伤害,所以在锻炼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懂得合理的运动负荷会使自己更加强健。从小建立一个科学锻炼的概念,减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感并有利于“终身体育”地开展。
四、教师上体育课时,要有始有终,同时要注重学生“放松活动”
体育教师还应该注重授课结束后的放松活动,不能随意解散学生。我认为它是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活动做得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快乐体育”。体育教师在选择放松活动内容时,应将那些学生易学又有利于放松的游戏或韵律体操教给学生们,让你的体育课在快乐中开始在轻松中结束。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终身体育”等思想和信念,不能因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应忙碌而淡忘体育。有一句话说的好:“体育不好是废品”,的确是这样。所以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了祖国的未来,请每位从事体育教育的同仁重视每一堂体育课,并且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这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用好新教材 培养学生能力
凌 东 华
进行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已有几年的时间,在教学中我感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一幅生动的图画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动物园。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准备好的数学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多少?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老师适时地指导观察的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非常认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5”所表示的物体,如“一头大象”“一位老师”“一个太阳”。经引导又说出“一幅画”“一个动物园”等多种答案,使观察更深入。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学生就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学生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使用的都是生活语言,但我仍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
比如,在进行课本第9页“长短”、第10页“高矮”的概念教学中,当我出示了实物——红、绿两支铅笔以后,开始,学生只能笼统地说:“红的长,绿的短。”我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又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这时,我又拿出一支黄色的铅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又说:“黄铅笔短,绿铅笔长。”我说:“刚才你们说绿铅笔短,现在又说绿铅笔长,到底绿铅笔是长还是短?这三支铅笔比较,谁比谁长?谁比谁短?谁最长?谁最短?这个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黄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黄铅笔比绿铅笔短。”“红铅笔最长,黄铅笔最短,绿铅笔比红铅笔短,绿铅笔比黄铅笔长。”学生发言很热烈,积
极性很高。接下来我又让每个学生拿出三支长短不同的铅笔,放在桌子立起来比长短,同桌互相说,学生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长短、高矮都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说得连贯、完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新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入
闵 媛
写文章讲究一个好的开头,这样能紧扣读者的心弦,讲课也要讲究有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这样才能先声夺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兴趣是求知的良师。导入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那么,怎样导入新课呢?下边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小学课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法。
疑是提出问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可这样导入: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他为什么这样形容地球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找一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二、复习旧知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已经学过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例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时可这样导入:你能背诵我们已学过的《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吗?我们知道和我们有着密切关系的太阳都属于谁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文章——《太阳是大家的》。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的知识,又紧密地联系了新授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这种方法更可广泛地用于第二课时的教学。
三、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
(一)故事导入。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教材的
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教运用一些与课文有紧密联系的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甚至自己编写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样既可引起学生注意,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二)音乐导入。
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又可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掌声》时,可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到掌声想起来的心情怎样?再导入新课。
(三)猜谜导入。
小学生特别喜爱猜谜语游戏,教师可把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编成谜语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画风》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让同学们猜一谜语,看谁猜得快?云见它让路,花儿见它低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学生猜完谜后再导入新课。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文章本不是无情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就不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例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第二课时,热爱祖国是教师应在孩子的人生画布染上的底色。那一
面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五星红旗”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对孩子理解文本中的“我”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的哪部分内容让你特别感动?”这个问题情境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全文的整体性回顾之中,开始不由自主的回忆旧知。与此同时,也被文中“我”的行为感动着,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还有:设置悬念导入、直观导入、名人名言导入、释题导入、简介导入等等。只要我们把握导入要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概括性、艺术性的原则,恰当运用以上导入方法,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最大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最优化。
让学生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主体
夏 本 迅
今年伊始,我校秉承紫蓬中心校的指示精神,学校教学教师专业化。为此;教导处在年初的分课中,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查科目的课程分配。由于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一些考查科目缺少专业教师。又因为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导处依据学校现有教师的情况分配我授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当我拿到这套三至六年级教科书,翻开一看,呵,知识也太多了,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可谓包罗万象。这可咋办?教师用书上相关内容又不多,硬着头皮自己解决吧。
首先想到的是网络。在百度里打上“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只有几条信息。想走捷径,不通,改道。脚踏实地吧,我找黄主任要了一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浏览一遍,一头雾水,也没览出个头绪来。我一遍又一遍地看了三遍,有了指导思想,又利用课余时间看教材和教师用书,并运用网络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付诸行动。
现在回家就是上网查资料、备课,真忙。但一个月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自己也觉得充实了,课堂上也从容多了,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
教学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活动,课后延伸和知识延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课堂中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努力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生活经验和道德认识水平。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启发学生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为人民服务。学习历史时,不仅让学生们认识祖国辉煌的历史,还了解了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的顽强抗争,进一步爱国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读书学习,加进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体验、讨论、反思、写调查报告,并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放平心态,教哪科爱哪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上好每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
张 少 林
自从小学增设了英语课程以来,我已经教了四五年的英语了,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发现了让学生爱上英语,让英语课堂活跃起来的“秘密”!
现在小学的英语课时较少,第周只有两节到三节,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有效教学的时间。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秘密”。
一、教学形式多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一探究竟的欲望。英语对他们来说也一样。但这种兴趣如果得不到加强,英语课很快就上不下去了,要学的内容太多了,时间太少,学生难以招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他们喜欢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提供给他们。比如分角色表演读、小擂台(听写、朗读)等都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为了能在类似的学习方式中“露一手”,在我讲课时,同学们个个凝神细听,生怕漏了什么,学习效率自然高。
二、难易结合,化整为零
英语教学的难度在于我们平时难以接触,练习少,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学生很难掌握,在课堂上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难易结合,不会让学生因太难而失去兴趣,同时将较难的知识反复出现在每次教学中,巩固练习,由难到易,让学生拥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学生情绪,改变教学策略
要想在课堂上时时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眼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要想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疲劳时,可利用小游戏、小笑话等形式将学生
拉回课堂,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不顾学生感受,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四、课后督促,巩固所学
教学活动不仅是课堂上的活动,也应该延伸到课堂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让这短暂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功效,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功不可没,有了预习,课堂教学时学生心中有数,自会有的放矢,老师也能减少教学中的无效行为。
浅谈三年级习作教学
李 云 然
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与学习交流中,深深体会到:指导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难点。学生惧怕习作,一方面学生对眼前的事物,熟视无睹,另一方面,学生又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中年级是习作起始年级,学生习作更是难上加难。中年级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习作的兴趣与自信心,乃至习作水平逐步提高。笔者一直在高年级教学,苦于学生习作水平逐年低下,去年有幸参加三年级语文教学,了解并尝试起步习作指导,经过近一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起步作文,可以把指导的重点放在积累素材上,习作前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累语言,习作时对习作基本结构作指导,然后学生在基本程式下,我手写我心。下面谈谈自己从事中年级习作教学探索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的最重要的素材源泉之一。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在学校,经历学习、文体、课余娱乐、交流等活动;在家里,参与家务活动,与家人亲密接触;社会上,目睹市场经济繁荣,家乡日新月异,充满着时代气息。学校、家庭、社会赋予了孩子们丰富的自然、人文的环境,这些都是孩子们习作的素材,可是,孩子们对这些素材熟视无睹,或者习作中轻描淡写。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孩子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关注身边的生活,以此积累生活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我的做法有:
(1)美画生活。如在教学“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一单元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利用一周的时间观察校园内春天景物的变化,把自己发现的点滴现象讲给身边的人听,最后把春天的校园画下来,涂上色,参加班级《美丽的校园》画展。为了便于学生交流,之前我特意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内的不同品种的花草树木、景致,以及高告诉这些花草树木的外形结构。
(2)感受生活。如在教学“感受关爱”单元时,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经历的印象最深的事,边说边
演。这一单元课文学完,评选最佳“小演员”。
(3)讲述生活。建议学生与教师平时多交流。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想说的先告诉老师,,然后老师推荐给班上交流,另一方面,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生活,从中发现学生感兴趣有内容可说的话题,与学生主动交流,然后让学生班上交流。
总之,我尝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在激励中逐步学会主动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表达交流的积极性比较高,能感受到学生逐步在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潜移默化中学生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素材。
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沈 学 兵
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全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
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在“吵闹”中安静下来
胡 继 飞
在新教育理念下,上课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一言堂”。在提倡学生参与,注重学生主体的口号下,课堂也变的活跃起来。这些有趣、有新意的教育方式下,确实让大家看到了成果,但教学中我也发现课堂活跃时会像开水溢出水杯,收不回来,变成难以控制的“吵闹”场面。那么这样课堂教学质量便不能保证了。如何将学生在“吵闹”中安静下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呢?我简单谈一下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以求共勉。
一、交流“闹”起来。
新课标一直着力强调学生交流。萧伯纳曾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这段话说明了“课堂交流”的益处,而现在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爱表现自己。只要老师允许学生交流,那么学生就
会迫不及待的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往往学生的交流内容会只停留在某一层面,或交流的内容南辕北辙等等。而这时的课堂往往也变的沸沸扬扬,老师难于驾驭,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效。那么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既不能让交流变成在教学中的“虚晃一枪”,又不能不满足学生发表对某一问题看法的愿望。现在有一个词叫做“脑力风暴”,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进行一场交流风暴。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正确的认识,深层的理解,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萌发灵感,发现新知,激活创新的火花。如何让课堂有序、有效的“闹”起来呢?
1、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要做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有效准备。我在教学前总会准备大量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剖析文章。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让交流落到实处。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激起学生积极交流的愿望,才能让有效的交流走进课堂。
3、关注学生学习。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其特定的特点,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学习的内容是不可能给予的,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发现它,在交流讨论中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二、课堂“静”下来。
歌德曾说过“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那么如何让“闹”的课堂如何变的“静”下来呢?
1、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梳理讨论结果,并适时做好记录,总结交流结果。再请对交流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进行发言,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获得的感悟。这样就可以让学习的内容在“取长补短”中饱满起来!
2、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孩子发言时,教师就应该在这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楚、听明白,让学生了解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什么好处,再向学生提出课堂上倾听的具体要求。一边听一边思考等。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本人也要言传身教。在课堂上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专心倾听孩子的发言,让我们的课堂在“吵闹”中真正的“安静”下来!
三、效率“提”上来。
一“闹”一“静”,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的精彩和美妙,也可以通过发言和倾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知识的精华。正如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的过程和重点,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这两者的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师生思想共鸣,配合默契的课堂气氛。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条件。
我们的学生思想是无限可能的。他们的思维也是无比灵动的。只要我们愿意为他们搭建一个让他们思维展翅
翱翔的天空。在喧闹中交流,在安静中思考,他们便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周 德 凤
在数学课中,新课标强调主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让学生猜测,谁会跑的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们都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动手实践;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老师的鼓动下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
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超越过去,与时俱进
周先林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没有研究者就没有教育的推进,也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只有主动接触新事物,积极探索,善于观察和总结,才能有不断的发展。
科研反思可以使教师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可以帮助教师打破一些既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教育学领域内自由探索,尽情创造。我认为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科研意识淡薄,所以很多中小学教师理论准备不足,一些师范生以“上好一节课”为己任,而不对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使得许多鲜活的经验自生自灭而得不得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二是科研方法普遍缺乏。教育科研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研反思,才能吸纳最新教育教学行为,从而超越过去,与时俱进,更好地推进有效教学,反思科研一定能让广大中小学教师超出平庸,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目标。
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阮光
新课改中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这离不开“有效”的教学。如何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学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作为教师就是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的一切活动就是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假设一堂教师精彩的课堂教授,学生个个无动于衷,或者学生个个欢天喜地、开心一时而毫无所获,很难想象这是一节课堂教学,自然联想到这是一场戏剧。教师离开了学生,就不能称谓教师;离开了学生的教学,就不是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欲望
学习需要动力——即学习的欲望!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
当然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导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投入学习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即把学习当成一种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的关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很难想象,面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再高明的教师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益。
2.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有了学习的欲望,不等于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欲望,是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的方向
首先,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强,不能形有而实无或者“蜻蜓点水”。
例如我们课堂中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小组实验时,对组长的要求、每一个成员的分工及要求以及实验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当然,实验花费的时间相对少了留给学生思考、比较、总结的时间就相对充沛了,学习主动了,效益也就提高了。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结果依然是在老师的指挥下盲从,就会成了老师手中操持的木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着手点与突破口!
3.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兴趣是一时的动力,意志品质是永恒的动力,而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所以要想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教师又能很轻松愉快地提高教学实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似乎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行为的完善是互为条件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各学科学生扬必须具备的品质。
在的教学中,学生常常表现出缺乏认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等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学习不是看戏,不是做游戏,也不仅仅是笑笑、玩玩就算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学会未知的东西,仅仅有学习的兴趣是远远不够,学习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等可贵的学习意志。半途而废的学习、外力(如教师)压迫下的学习,学生都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关观念,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观念,很难想象,这种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效益。
培养好的学习品质,注重学生学习的意志,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传道的首要内容! 4.让学生动起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教学效益也就也自然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出发点与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追求有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完善。
我对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陈先思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教育者应该深思研究的课题,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有效教学绝不仅指课堂四十五分钟。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想有效地教一定得从课前就做起,为课堂教学做好必要的、充足的准备。最直接的就是首先得进行有效的教学“前设计”,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前,为了上好课所作的第一项工作――课前备课。这是教学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一节好课离不开课前周密的预设。一般来说备课既要仔细研究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及步骤,也就是平常说的备课本,更要备学生,要周密地考虑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所授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怎样的理解;安排的任务学生会完成到什么样的程度。除了形成书面的教学设计外,在教师的脑海里还要形成种种预设。只有做足以上“功课”,对课堂教学进行各种周全严密的预设,才能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学会及时捕捉发生在课堂中的事件,大胆科学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应变能力与课堂机智也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效教学也并非狭义的仅指知识的传授效果,更有情感以及能力教育的有效性。现代教师角色不止传道授业者那么简单,因此除了重视如何更好、更快、更深地传递知识外,还应重视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引导与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促进。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本身除却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上,对学生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很难想象一个不爱教师职业,不受主要工作对象――学生的教师能进行有效教学。
最后我认为教学的有效性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应该运用多元的,过程的评价观,给予每个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这样评价才会既取得激励促进的效果又不至于挫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推进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怎么做
史 晓 鸣
今年初春,县教育局酝酿已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教研管理工作的意见》出台。面对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全方位的管理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对文件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还是总结反思,结合实际探索有效的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深知,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在众多的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最重要的是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抓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
一、教的管理 ,需狠抓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决定教的质量的因素有三方面,即教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教学环节质量和教学研究。所以在教的管理上就紧紧抓住了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环节和教研工作三个方面。
1.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首先体现在师德方面。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就我们学区来说,绝大多数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信赖和尊重,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师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从去年冬开始,我们全面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已扎扎实实完成了学习讨论、反思评议总结提高三个阶段,初步实现教师思想受教育、师德上水平的目标。
教师队伍应该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现代教学的理论修养,并且应该有一批学科带头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现代化教学高要求的需要。我们特别重视教师的校本培训和参加高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我们认为这是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重要途径。二是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育理论贫乏,教育思想陈旧是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理论的再学习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把教育理论的学习规定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学年重在开展有效教学的学习,指定学习书目,安排时间,并制定了检查措施。为了推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还请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到校听课,举行专题研讨,集中解决一些教育思想的突出问题。另外还请各方面的人士来校传递科技方面、改革开放方面、教学改革方面国内外的各种信息,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三是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是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反思是提高的途径。因此,我们把反思规定为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把每人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和教育叙事作为制度贯彻执行,并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奖励并记入本人的教学档案,同教学成绩一样成为教师职务评定、评选和提干的依据。对教师队伍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教学环节的管理。在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中,我们突出了课堂教学的环节。对课堂效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教
师的能力和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来自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探讨共同问题的解决,探索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新的教学途径。而举行各种公开课是开展这种研讨和探索的极好形式。本学年全学区举行了多类型的公开教学活动:一是观摩课,这是最高层次的公开课,请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全学区范围内举行。目的和作用有三:一是展示特色,鼓励创造特色;二是展示教改成果,推动教学改革;三是树立典型,指导教学。二是研究课。由教研组安排,推荐本学科专题研究承担者或由较高水平的教师担任,目的是开展专题研究或成为本学科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这类课在教研组范围举行,每学期每人两次。对这类课要求是,要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课堂教学要进行集体设计,课后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三是校领导推门观课,每位领导每学期要听近50节的课。公开课均实行一课一研讨的办法,就是每次公开课后要有不同形式的研讨会。这样就形成了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和研讨系列,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
3.教研工作。我们制订了《紫蓬镇中心学校教研制度》,从校本研究的管理、校本研究的保障机制、课堂教学开放周、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的常规工作、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使用七个方面进行管理,做到切实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加强教科研制度建设,加强对教研工作的考评。
二、学的管理,重在教会学生学习
加强学法指导,改变学习方式,是管好学生学的应有之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方面。学生的学应该怎样管理呢?我们的做法是管好一个过程,发挥两个作用。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只有管好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怎样才能管好学习过程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只有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各环节的任务,取得学习的高效益。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要有明确的认识
一是什么是会学,它包括哪些要素?只有弄清了会学的内部结构,才能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教会学生学习。我们认为会学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的知识;二是学习的基本技能、技巧;三是学习的优良品质。只有此三项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才能算会学。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习,必须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二是教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有的开学法课,有的搞学法讲座,都不失为一个途径,但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的方法必须随着知识传授而渗透,学习的技能、技巧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训练,学习的品质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离开教学过程的实践是绝不能解决会学的问题。三是教会学生学习主要靠谁?根据上述的知识,靠个别学法教师或专家都无济于事,要完成此项艰苦的任务只能靠全体教师和学生,靠教和学双方的积极参与。
2.要真正发挥作用
发挥作用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三个问题的制约,一是对教会学生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它决定着教师对此项工作能否积极投入。二是教师是否懂得学习的规律和具有学法指
导的知识。三是对会学的实际指导能力,它们决定着教师能否指导和指导的效果。为了使教师在会学指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开展了《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利用数字图书馆促进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转变了观念。认识到教会学习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求,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因此,教会学习和教会知识一样都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会学习和教会知识都是考核教师业绩的标准。二是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和本学科的学法指导知识,写了大量学科学法指导的论文、案例。三是提高了学法指导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则受着学习观念、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三个因素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现代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在学习中对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现代的学习更重视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迎接两个挑战。我们通过校会、班会及课内外的活动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自觉性。二是进行指导,教会学习。其形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方法知识的传授、培养和训练;学校制定和贯彻学习程序规范,使他们掌握学习过程各环节的学法知识和操作手段。
教的管理还有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约束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不仅需要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的研究,还需要刚性的政策支撑;另一方面要研究在教学和科研中如何放手,让教师有自己的空间,不受死框框的束缚,让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中走特色之路。学的管理与现行的主管部门的评价相关,如不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办法,让学生真正会学则难深入推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