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熹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2023-05-07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3期 2006年7月 南平师专学报 J OURNAI OF NANPING TEA(;HERS COI EGE Vo1.25 No.3 July.2006 朱熹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兰宗荣 —一,J、/I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朱熹的和谐观,体系庞大精深,涉及人心修养与社会人际交往等诸多问题,具有古今社会之通义,许多观点对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 仁义 忠恕 和谐 诚信 礼法 理智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3一OO09—05 Contemporary Value of Chucian Harmonious Viewpoint IAN Zongrong (Tourist Department of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Fuj ian 354300) Abstract Chucian harmonious viev ̄int widens and deepens its system.There are∞many fields.such as a quite—cultixrated public feeling and inter—persanal caTrnunication in,mciew,etc,shotlfd be invoh,ed.It has popular meaning in both ancient and nx:xJem society and enlightens people to build a n ̄xlem harcmMo ̄society with its points. Key words kindheartedne.ss benevolence and loyalty harmony honest ethiCS reason 朱熹要求人们处世要以“和”为纲。他说:“喜、 说:“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敬 怒、哀、乐,情也.其未发,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 非严恭俨恪之谓,以此为敬,则误矣。只把做件事,  j敬既是 种心理,也是一种行 巾节,情之上E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喜怒哀乐 小心畏谨,便是敬。”【 的情感还没有发动时,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这叫 为,它可以传达爱意;而敬如果缺乏内在真诚的爱,呻}l伪敬。 作中;如果情感发出来合乎节度,无过而无不及,合 则只是‘情合理,这叫情正,这叫和。人际和谐可以说是人与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卜,公心是仁心的前提。朱 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能使复杂的人际网 熹认为公所以能仁,公是仁之方法。他说:“公而无 络和谐地运作,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 私便是仁;”“仁是爱的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则  ]惟公然后才能正其心。公是广大无 结,甚至国家的统一,真正构筑一个里仁和美、国泰 仁,仁则爱”。[ 民安、风 l 气顺、人和业兴的社会。人们常说“家和 私意,正是不偏不倚,有了公心,才会心里无所偏袒。 万事兴,人和国太平,”说明家庭成员如果能和睦相 公心要求人们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一心为人民。良心是人内在固有的。孟 把恻隐、羞恶、辞 处,就会万事顺遂;扩而充之,进一步搞好社会关系, 让、是非之心分别作为仁、义、礼、智四端,就象人的 就会一国兴和,整个社会出现祥和温馨的局面。尽 四肢。人丧失了四肢只是个肢体残废,然而丧失了 管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纷呈、冲突对抗仍在,但和平与 “四端”,就是非人了。作为本性的仁,是每个人都具 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人们渴望用和谐的方式去谋 有的,只不过有的人是被私欲蒙蔽而已。所以只要 求人类的发展,朱 和谐观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 克己复礼,体认自身的仁,就会发现本心之全德。 广仁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本然天理之良心,存而不失,在所作为,自有序而 儒家讲求以“仁”为巾心的品格修养,把仁作为 和。”[ ]和谐就是这种良心发挥出来的必然结果。 人性的起码标准。“仁”是一种没有表露出来看不见 自然的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恕是施仁过程 形影的的心性。仁表露出来后,就叫着爱,也叫恻 巾的道德底线及重要的方法 恕字按字面解释就是 隐,是感觉得到的,包括恭敬、辞逊、是非。朱熹把仁 “如心”,朱熹说:“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将去,”_6j即 比作种子,侧隐之心,便是种子所生的苗,侧隐之爱 己心如人心,或人心如己心。其实质是以己之心度 心正是从仁产生出来,进而扩大爱的外延为爱人爱 人之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以已 人,对人宽容。 物。“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 j可见,仁是爱的 它讲求平等,己所不欲,勿施f人 在一‘定的条件 前提。是爱之理,心之德;仁与爱是体用关系,没有离 下.人们生活需要的某些共i亩=J性,我所不欲者,存很 开爱而说仁的。 大程度卜也是他人所不欲的 要把所不欲的东西 朱熹主张为爱而敬和为敬而爱,敬爱一体。他 一、收稿日期:2006一(13--20 作者简介: 宗荣(1969一)。男.汉族。副教授。t婴6Jf究方向:福建历史与文化、『翊掌、宗教文化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平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 强加于他人,给他人造成人为的痛苦。与此相联系。 也是作为个人安生立命的根本道理。成己就在于追 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做到。“和而不 求人生的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朱熹认为<大学》之 同”也是恕的表现,即和谐地保持个人甚至国家的独 道是成己成物,真诚待人待物,惟其如此。才能达到 特天性,不强求一致。推己及人还涉及己所欲的问 圣人所说的“诚者自成而道自道”的境界。<礼记・巾 题。朱熹认为恕道的内涵应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 南>提出了“尽人性”和“尽物性”的课题,并提出了 面,己所欲者与他人同欲,己所不欲者,不强加于人。 “成己成物”之具体要求,最终归宿于天人合一的境 先富的人要帮助未富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符合 界。朱熹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充分肯定了人存在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恕道。人的 至上价值,尤其高度称颂了圣人成己成物、“继天立 社会,乃由一个大群体所组成,故人与人和谐相处, 极”品格。 所谓的处世待人,必定要有一定的守则。恕道便是 一种和谐相处的守则,然其精神,必本于人心,将心 比心,才能相互感通。 恕是仁之用,忠是仁之体。朱熹说:“忠由恕见, 恕由忠出。” J‘‘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是无一毫自 欺处,恕是称物平施处。”“尽己之心而无隐,所谓忠 也。” 儒家之道,不离日用之间。尽己而谓忠。及物 谓恕。尽己是尽自家之心,诚实不欺,不要有一毫不 尽。忠强调的是下对上、私对公要竭尽心力。诚实无 欺,毫无隐瞒。它要求人们敬重上级,忠于职守。忠 于国家,忠于党,忠于社会。同时上也要以仁待下。 仁爱之心不受时限,通于古今。忠、公、仁、恕形 成了一套体用关系。仁者怀有公心、忠心、宽容心及 同情别人的恻隐之 tL,、爱心,就不会与人争、与国家 社会争,就不会有伤恶之心、嫉妒之气,所以就会“其 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 平易和理” J。仁更强调博爱之 tL,及社会责任感。 由科学发展出来的现代社会,较偏重于物质而忽视 了人心;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经济模式也使人与人的 沟通产生了疏离。社会如果能广兴仁恕之 tL,,并一 以贯之,必然更易消除人心隔阂而达和谐。 二、诸行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义即仁之宜,就是合理地行事。只有各种行动 都符合道义,才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动而正日道.用而和日 德”u 0】,说的是行动必须符合正道,应用中关系和谐 才会得之子身。 首先,成己是对己之义。 朱熹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作为他的理想。对个人的利益不是看得很重。 他看不惯尸位素餐,饱食终日者,他强调勤奋有为, 量入为出,务本节用。朱熹的“成己”更值得注意的 是人格之培养,满足个人的人生欲,以达和乐。所谓 人格有知、情、意三个方面,现代教育只重客观知识 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格的培养,这是一一个缺陷。个人 智慧、品味和修养的形成,要靠个人不懈的努力,这 一10一 其次。利人是对人之义。 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义十种,即孝亲、慈功、兄友、 弟恭、夫和、妇柔、长惠、幼顺、上仁、下忠。前八种是 亲亲之行,表现在家庭及长幼关系中。为人子女要 孝敬父母。“为人孝悌,则和顺温柔,必以齐家,则推 之可以仁民”【儿 ;作为家长要疼爱(而非溺爱)子女; 而丈夫的“和”与妻子的“柔”构成了家庭和睦的的基 础;弟弟要对兄长尊敬,兄长要对弟弟友爱;长辈则 要对晚辈有恩慧,晚辈则要对长辈恭顺;上级对下级 要讲仁义,下级对上级则要尽忠心。朱熹认为凡说 义,各有分别,如:上下、父子、夫妇、兄弟之义。自不 同,似不和,然而各正其分,各得其所,则和。所以, 人义就是要各依本分行事。 亲亲之情的扩展则在仁民,即恤民、利民、执政 为民。朱熹接近下层,态度随和,乐于与普通百姓交 朋友。关心民间疾苦。他认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 于恤民,平易近民是为政之本,要养民为本。爱民如 子,“认百姓是自家的百姓”[1 ]俗话说民为邦本,本 固邦宁。可见,以人民为重,以人民为先,亲民、爱 民、安民是为政之通义,当今我们要党风正,政风清,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让改革和发 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要把 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政治文明的表现,这样才 会使基层和谐。民 tL,Jt ̄畅。 再者。成物是对物之义。 朱熹强调尽物之性,善待天地万物。<易・乾・文 言>里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唐孔 颖达注疏为“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 也。”朱熹解释说:“义,本是个割截裁制之物,惟施得 则和,此所以为利。”所以利是合理和谐地协作与融 合,义之和是指把利放在和谐合宜的地位,不是简单 以义制利,而是具有自动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 和利益的深刻内涵。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 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顺和物性,各得其宜.自然 无所不利。 利物首先要爱物。天为人之所本,人为天之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宗荣:朱熹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至,天人同源。生命与人类是自然界中物质演化、天 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求之极,则争夺而至怨仇, 地生生不息的结果。北宋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 这是殊可鄙厌令人伤心的!】1=。这就有必要发扬天理 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 良心,与私欲大战一场,并最终战胜它。他说,当良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 心与私欲交战时,必须是大力与他战,一次杀不退, 与也。”将天地视为父母,以此揭示天人关系,认为天 只管杀,杀数次时,须被杀退r。只有理智战胜欲 地之气构成我的身体,天地的精神,构成我的本性, 望,才可避免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张。在现代市场经 把人民大众作为同胞,将天地万物作为同伴和朋友。 济中,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但现代市场经济也是法 朱熹在<西铭解义>中进…步发挥张载的思想,肯定 制经济,其逐利行为必须严格限制在法制轨道上进 了《西铭>的主旨是“以事亲之道以事天地”,即以象 对待至爱亲情一样来关爱世间自然万物,体现了儒 者之道,爱及万物,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合一以及“参 天地,赞化育”、“成己成物”的至境。这是对人与自 然关系与和谐状态的最深刻表达。它体现的是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 最后,利国是对社会之义。人的行为要有利于 国家社会。朱子理学的主旋律或灵魂与核心,是中 华“大一统”思想及“尊王攘夷”、“严华夷之辩”的爱 国主义精神。它贯穿于《紫阳纲目>以及大量奏章、 诗文、书信言论中。例如在《紫阳纲目>中,明确提出 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作为区分“义”与不义的界 限,认为凡是正统和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就是顺的、 义的,凡是僭伪篡夺和分裂国家的,则是逆流的,不 义的。讲和谐,并不是当和事佬,抹杀个性;宣扬为 人宽宏,并不是宣扬无原则让步。对于事关社会法 度、民族国家危亡的大是大非问题,是不能讲宽宏 的。对金人的入侵,朱熹认为讲和者,有百害而无一 利。持求和之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以和要我,而 我不敢动,力足则大举深入而我不及支。这就是金 朝统治者的狼子野心。如果有人胆敢冒天下之大不 韪,分裂国家,又怎么能以和平对之? 朱熹强调官无论大小要对国家尽忠,对人民公 正。他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是做 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n 】他又说: “政之为言正也。”“正人之不正也”。“ 作为管理 者,应该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并能正人之不正。只 有政风好了才能要求民风好,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为人不义,必成邪恶;治国不顾义,定会沦亡;凡 事处制得宜,利便随之。这就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形成良好的重德氛围,杜绝出现损人利己、自 私自利、嫉贤妒能、非礼害命、取不义之财等人情沙 漠、道德荒原;在财利面前,要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 义,唯利是图;要谨身节用、爱护公私财物,不要铺张 浪费。一个满腹私欲的人,必然丧失理智、贪婪索 取,从而导致仇怨与争夺.最后身败名裂。朱熹认为 行,实现经济法则与道德法则的统一。 三、守礼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与法律保障 仁是礼之本,礼是仁之序。蕴藏人心之仁,通过 礼的方式表达出来,若无内心之仁,礼将失其意义。 礼仪是为了达到和谐。朱熹说:“礼之用,和为贵”, “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礼者, 履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u 5I,说明礼 是履行自己答应做的事或应该做的事,在行事过程 中,要用尊敬的言语动作或遵守一定的礼节仪式。 这些礼仪的设置约定俗成,符合自然之理,在人和人 之间起调和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礼必须是不偏 不倚、无过而无不及.和谐地奉行才是可贵的,毫厘 有差,就会失其中正,就会失礼。有所不行,知和而 和,不以礼节制,也是不行的。过则落于表面形式, 让人觉得是阿谀奉承,是拍马,别有用心,如此则非 敬;不及则表现其心不敬,其意不诚。 礼之体主于敬。无敬不生礼。敬由心生,心诚发 于外则敬。心与理一是朱熹中和观的基本精神,朱 熹认为敬、和都具有共同之本体,都是心做出的。朱 熹说:“敬与和,亦只一事。敬则和,和则自然敬。” “和是碎底敬,敬是合聚底和。盖发出来无不中节, 便是和处。”“自心而言,则心为体,敬和为用;以敬对 和而言,则敬为体,和为用。”“敬是喜怒哀乐未发之 中,和是发而皆中节之和。才敬,便自然和。敬存于 此,则氤氲磅礴,自然而和。”n ,在朱熹看来,敬与 和是相同的,必然地构成敬与中和、礼乐的融通合 一。 居敬既是德性修养工夫,又是学习方法。朱熹 说:“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致知者,以 敬而致之也。力行者以敬而行之也。”[I7]又说:“方 无事时,敬于自持;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 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必无时不存。”¨副可见,敬 不仅指人的身体而且还包括人的精神达到整齐纯 一,合乎规范,既是内在心性的道德自律,又是外在 的道德行为,体现在人们应事接物的日常活动之中。 它意味着坚定专一。身心收敛,不怠慢,不放纵。它 对德性修养来说是信守不渝;对学习知识来说,便是 一l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平师专学报专心致志。有此觉悟无此行为或有此行为无此觉悟 2006年第3期 智是仁之知。儒家强调认识自己,行有不得,反 都非敬。他说:“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着主一之 求诸己,以此体会良知、悟证良心。对人施礼没得到 敬,遇事不济之以义不义,辩其是非,则不活。若熟 回报,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敬”;爱别人却得不到别 后,敬便有义,义便有敬,静则察敬不敬,动则察其义 人的亲近,就要回过头来审视自身的“仁”;治理人而 不义。”[I9.持敬之心,理与心一。学者工夫,唯在居 不太平,就要回过头来检查一下“智”。儒家以“智仁 敬、穷理二事。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 勇”为三种要德,这是肯定智性学习的用处。而格物 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致知、即物穷理是一个人达智的途径。朱熹认为天 法律是礼的底线。这就要求人们知法守法,依 下之人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致,推极也; 法管理,依法行政。朱熹强调要谨身奉法,不作非 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 2 ]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 违,不犯刑宪;又主张德刑兼施,德主刑辅。他说: 也。”_“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 上之理而已。他认为如读书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 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为可 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否,都属穷理。 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 穷理应于日用之问,随时随处留心,勿令放逸,而于 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 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才可穷得物 当深探其本也;”[20I“先之以法律禁令,是合下有猜 理。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  疑关防之意,故民不从,又却齐之以刑。民不见德而 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一书之道理;事不穷,则阙一事道理;一物未格,则阙r一一物道 谓威,但图目前苛免于刑,而为恶之心未尝不在;” 一“专用刑政只是霸者事。”_2IJ可见,道德的自律与刑 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J人之心本有认知 法的他律要相结合,礼法不可偏废,但是德礼是法的 事物之理之明的,只为物欲所蔽,其明便发不出,通 基础,只重刑法则治标不治本,不会使人心向善。所 过格物,可以扩大并恢复其心知之明,并能知得到, 以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人有微小触犯自己而未构成伤害者,可以不去计较 知得彻底,格物越多,其心知之明愈明愈尽。因而君  朱熹对于非礼违法者坚持他的处世准则:对他 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求知精神,以求得理智。崇智要求崇尚大智,不但要自智,还要智人,提 的;人有大过。也可以理而论之;如果是形成大的威 高全民文化素质。朱熹毕生办书院、育人才、兴文教 胁和危害的话,就要针锋相对,犯而必校。他说:“故 正是他崇智的体现。智是未发之性,是非是己发之 人有小小触犯处,自不觉得,何暇与之校耶?”【丝]而 情。仁是仁、义、礼、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贯穿四端 对于作恶多端的恶人是不能讲宽宏的,“虽日杀之, 始终。仁智的风云际会,会产生千万种结果。人有 而仁爱之实已行乎中,今非法以求其生,则人无所惩 小过,含容忍之,人有善则扬之,人有恶则掩之;对待 惧,陷于法者愈众,虽日仁之,适以害之。”【 ]除掉害 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见人有嘉言善行思与之 群之马并不为过,本身就体现了仁爱。所以他对欺 齐而后已等等,都是依据一定是非判断而形成的人 压百姓的恶棍、贪赃受贿者、兵痞、侵夺百姓钱财等 际交往中的大智慧,它们可促进入际关系的和谐。 一切违法乱纪者深恶痛绝,犯而必校。 礼法规范r人们的言行。人无礼法则不和;事 五、讲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伦理体现 诚是万善之根。“诚”与“诚之”的关系就是“巾” 无礼法则不成;国家无礼法则不宁;道德仁义,教训 与“和”的关系。朱熹说:“问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 正俗,非礼法不备;纷争诉讼,非礼法难决。守礼、遵 之道也,此言天理至实而无妄,指理而育也。诚之  法必将有利于人际间团结友善、家庭和睦、政通人 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之道也。 和。礼法的形式虽有时代性,但现代社会也需要有 此言在人当有真实无妄之知行,乃能实此理之无妄,现代的礼法来规范。 四、崇理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 指人帮而肓也。”【2 ]朱熹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 也,须是隐微显明,小大表里,都一致方得;”“为恶于 智是办事的主干与才情智慧综合的智能。智者 隐微之中,而诈善于显明之地,是所谓自欺欺人 27]朱 认为诚是表里如一,真实无妄,尽心不 所为恰当,所行顺遂,其身利而无患,能福及子孙,德 也。”[加万民;智者能预见祸福,早见利害,能知道世 的 欺,是人的情态卜的真情实意,是不能有虚假的,诚 变化,见始而知其终,前后不相悖;智者行动符合伦 其意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如果能格物致知分别善 理,其言语切中时务:智者能 确判断是非。对任何 恶,然后致其帧独之功,而力求割去物欲之杂,而后 物要处理平实,致中和之境,就需要极高的智慧。 可得诚意而不自欺r。自欺者,1:非不想为善去恶, 一1 2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宗荣:朱熹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只是常有一念在内阻隔住,外面如此做,心巾其实有 身之本,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才会保持和谐有 些不愿,不让表里如一。自慊是外面如此,中心也是 序。诚信也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市场经济运行 如此.表里一般。 的“帝王伦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 意有善恶之殊,意如果不诚,就会为恶。没有不 济。市场经济中契约的践行,除了靠法律的保护外, 格物致知而能诚其意的,也没有不诚其意而能正其 也要靠诚信来维系。当前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 t3的。诚意是去除里面许多私意,正心是去除外面 道德失范、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从道德方面 许多私意;意不诚是私意上错了,心不正是公意 错 讲主要是诚信伦理的失落。这些行为只顾眼前利 了。<中庸>重内外、先天后天兼修以达诚,既讲“自 益而没看到长远的利益,没有认识到“诚生友,信生 明诚”,又讲“自诚明”。自诚明重先天善性之培养, 自明诚重后天克己修行。前者即“尊德性”,就是由 自己天赋固有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后 者即“道问学”,是通过学习,使自身固有的诚明白起 来,这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朱熹认为“诚”的道德向外发用就是忠实守信, 是人们品行操守上的真实态度。忠信要求凡事要 实,用自己实的心与之交,有就说有,无便说无。在 封建道德规范中“信”是“五常”之一,是整个五常的 基石和保障。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顾, 言必行,行必果。失信行为于法不容,于己也有碍。 朱熹说:“信,实也。实是有此,论其体,则实是有仁、 义、礼、智,论其用,则实是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更是假伪不得;”“信,约信也。” 8j常言说:“人无信 不立”,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交往的基础,它历来 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和价值标准,而且也是为 政的三大要领,即“足食”、“足兵”、“民信”的根本。 民信要求政府要作为正义的象征。各级政府机构及 公务员,在诚信建设中要从隐微之处做起,身体力 行。一旦政府的信用缺失,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则是 一句空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会使得失 信者得不到应有惩罚,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鼓励。 现代社会更需要朱熹所说的“自慊”、“毋自欺”、 “慎独”的功夫。进入网络世界,那条由熟人的目光、 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是很容易崩溃的。网络社会 与道德监督机制的新特点(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 和控制)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较高的自律性,能自 主自愿进行活动和管理。这种社会,人们的主体意 识,特别是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主体的 意志与品格得到更充分的锤炼,随之建立起来的应 该是一种自主型的新道德。而诚信是内在道德修养 与真实无妄之知行的统一,符合新道德的要求。诚 信是一切道德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在人际交往中, 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尚承诺重信誉是任何社会正 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人与人沟通的前提、合作的可 能、谅解的条件。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以诚信为立 利”的道理。 总之,社会没有和谐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 朱熹的和谐观。具有普世效应,也符合中央构建和谐 社会的精神。如果能做到广仁恕,诸行义、守礼法、 崇理智、讲诚信,自然人们左右上下、天人的各种关 系就会协调和谐。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和是稳定,是基础;和是诚信友爱,同心同德; 和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和而不同;和既有机会均等的 你追我赶,又有发扬风格的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共 同发展、共同富裕;和是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和 是赞天化育,天工开物。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 工程,需要各方面统筹兼顾。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文 明修身,投身其中,特别是共产党员及其干部更要以 身作则,保持其先进性,以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要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诚信立法、诚信教育及个人信 用制度的建设;也有赖于全体公民自我塑造的意愿、 能力以及努力程度。 注释 [1](宋)朱熹.朱熹集(第六卷)[M].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6版:3383. [2儿14儿15儿20儿28](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学而[M]. [3][4儿5][6儿7](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 三、卷六、卷二十五、卷二十七、卷二十七)[M] 岳麓书社,1997. [8](宋)朱熹.论语或问(卷一)[M]. [9】[24]张立文.儒学精华[M].北京出版社,1996: 506、69. [10儿ll儿12儿1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 四、卷二十、卷一一一、卷一一二)[M].岳麓书 社.1997. [16儿l8儿21儿22儿23][25儿26儿27](宋)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二十二、卷一二、卷二十三、卷三十 五、卷七十八、卷十五、卷六十四、卷十六)[M]. [17][19](宋)朱熹.朱子全书(卷二、卷三)[M]. 一l3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