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佳灵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厂
二〇一七年
前 言
安全培训教育是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公司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有效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
新入职员工由于对公司生产现场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技能等原因等,极易酿成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入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熟悉和遵守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安全操作技术,树立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的发生。入职安全教育是公司新员工(包括其他新调入人员)的必修课,既是企业的法定责任,也是员工的法定义务。
本教材主要是针对公司新入职员工岗前安全教育而编写,也可作为公司各单位日常安全培训的教材。
第一章 公司安全生产概况
机修厂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下料、压型、拼焊、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设施有切割机、卷板机、液压机车床、铣床、钻床、磨床、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机械设备和起重机、空压机、行车等辅助系统。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至少存在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高处坠落、爆炸、中毒、摔扭挫擦等类危险因素。
机修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了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厂长、副厂长及班组长。
第二章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第一节 安全生产基本概念
一、安全生产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安全与本质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状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
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
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是生产中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作业活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整治和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三)安全生产方针
1、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
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虽然在生产活动中还不能完全杜绝事故的发生,但只要思想重视,预防措施得当,事故还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综合治理:是指安全生产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推动要素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
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四)危险源
危险源即危险之根源,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五)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因此,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六)工伤和和工伤保险
工伤,又称“职业伤害”、“工作伤害”,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一般而言,意外事故必须与劳动者从事
工作或职业的时间和地点有关,而职业病必须与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或职业的环境、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和时间有关。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工伤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方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的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七)“三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八)“三违”
“三违”是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简称。 要杜绝违章,首先明白什么是违章;违章就是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章程,违反安全技术措施及所从事的活动。“违章不一定出事(故),出事(故)必有违章”,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事故与违章的关系。根据全国每年上百万起事故原因进行的分析证明,95%以上是由于违章而导致的。违章是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是违章导致的后果。
(九)特种作业人员
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
机械行业常见特种作业及人员主要包括: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作业,厂内机动车驾驶人员,压力容器作业、电气作业等。
(十)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是生产经营单位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根据各工种的特点和作业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总结、提炼的员工安全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通过血的教训,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是职工在在生产操作时必须遵守的安全行为准则。
职工从事本工种工作,就要遵守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减少或消除可能导致人身伤亡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有效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 安全教育
安全培训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明确要求:“加工、制造业等单位的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
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一、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的基本制度。教育的对象包括新入职员工、代培人员和实习人员。
(一)班组长必须普及新员工以下知识: 本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有关事故案例等。 (二)车间岗前安全教育
各车间有不同的生产特点和不同的要害部位、危险区域和设备,因此在进行本级安全教育时,根据各自的情况内容为以下8项:
1、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2、所从事工种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 3、所从事工种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 4、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5、安全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 6、本车间(工段、区、队)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 7、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措施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8、有关事故案例;
(三)班组安全教育
班组是企业生产的“前线”,生产活动是以班组为基础的。由于操作人员活动在班组,机具设备在班组,事故也常常发生在班组,因此,班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班组级安全教育应包括: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 有关事故案例; 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三节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我国颁布的安全生产及相关法律法规很多,主要有《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消防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安全生产监管部分发布的相关规定及规范标准等等,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法律法规:
一、《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同年11月1日颁布实施。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修改通过,2014年12月1日起重新发布施行,共七章,一百一十四条。主要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作出了基本的法律规定。
《安全生产法》第三章规定了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享有的、有关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的权利:
职业健康安全保障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知情权和建议权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批评检举控告和拒绝违章指挥权: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从业人员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必须有确实可靠的直接根据,凭借个人猜测或者误判而实际并不属于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除外;二是紧急情况必须直接危及人身安全,间接或者可能危害人身安全的情况不应撤离,而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三是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首先是停止作业,然后要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采取应急措施无效时,再撤离作业场所。
从业人员在享有以上安全生产权利的同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1.遵章守规,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2.接受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素质的义务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条规定: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
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3.发现隐患及时报告的义务
《安全生产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二、《职业病防治法》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2002年5月1日起施行。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改后重新发布,共七章八十九条。其立法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管理的原则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职业病防治管理需要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才能达到预防为主的效果。
《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了劳动者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职责以及职业病诊断和职业病人待遇等。
《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工伤保险条例》
2004年1月1日颁布实施。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修改,2011年1月1日重新发布施行。目的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
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第四节 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一、安全色
安全色:是特定的表达安全信息的颜色。它以形象而醒目的色彩语言向人们提供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安全信息。
安全色包括四种颜色:即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
红色表示禁止、停止的意思。禁止、停止和有危险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红色的标记。
如禁止标志、机器紧急停止按钮、交通禁止标志、消防设备。
黄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需警告人们注意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黄色标记。如警告标志、交通警告标志。
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意思。如指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标志、交通标志指示等。
绿色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的意思。可以通行或安全情况涂以绿色标记。如表示通行、机器启动按钮、安全信号旗等。
2.对比色
对比色有黑白两种颜色,黄色安全色的对比色为黑色。红、蓝、绿安全色的对比色均为白色。而黑白两色互为对比色。
黑色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和公共信息标志。
白色则作为安全标志中红、蓝、绿色安全色的背景色,也可以用于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图形符号以及安全通道、交通的表现、铁路站台上的安全线等。
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红色更加醒目,表示禁止通行、禁止跨越等,用于公路交通等方面的防护栏杆以及隔离墩。
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黄色更加醒目,表示要特别注意。用于起重吊钩、剪板机压紧装置、冲床滑块等。
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蓝色醒目,用于指示方向,多为交通指导性导向标。
安全标志
安全标志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使用安全标志的目的是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发生,起到安全保障的作用。当然,安全标志本身并不能消除任何危险,也不能取代预防事故的相应措施。
1.安全标志的类型
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和提示标志四大类型。
2.安全标志的含义
禁止标志是指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的图形标志。其基本
形式为带斜杠的圆形框。圆环和斜杠为红色,图形符号为黑色,衬底为白色。
警告标志是指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其基本形式是正三角形边框。三角形边框及图形为黑色,衬底为黄色。
指令标志是指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才用防范措施的图形标志,其基本形式时圆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为蓝色。
提示标志是指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的图形标志。其基本形式时正方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为绿色。
3.使用安全标志的相关规定
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或者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警告员工,使他们能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所处环境的危险,提高注意力,加强自身安全保护,这对于避免事故发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设置安全标志方面,相关法律已有诸多规定。如《安全生产法》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设置的安全标志,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准移动和拆除。
第五节 职业健康和劳动防护用品知识
一、职业健康知识 (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
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2.职业性皮肤病 3.职业性眼病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8.职业性传染病 9.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
构成《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要件:
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其中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
装置发出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电离辐射;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在上述四个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属于法定职业病。
(二)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三)职业病是如何发生的
劳动者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职业病。造成职业病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同时受一定的个体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的强度;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营养缺乏、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或个人习惯。
(四)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等。职业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
(3)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体内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室外作业)、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
二、劳动防护用品知识
劳动防护用品,是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伤害的个体防护装备。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保障从业人员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基础。
(一) 劳动防护用品分为以下十大类
防御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有害因素对头部伤害的头
部防护用品。
防御缺氧空气和空气污染物进入呼吸道的呼吸防护用品。
防御物理和化学危险、有害因素对眼面部伤害的眼面部防护用品。
防噪声危害及防水、防寒等的听力防护用品。 防御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有害因素对手部伤害的手部防护用品。
防御物理和化学危险、有害因素对足部伤害的足部防护用品。
防御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有害因素对躯干伤害的躯干防护用品。
防御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有害因素损伤皮肤或引起皮肤疾病的护肤用品。
防止高处作业劳动者坠落或者高处落物伤害的坠落防护用品。
其他防御危险、有害因素的劳动防护用品。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1、会检查(可靠性)。使用前做一次外观检查,检查的目的时确认防护用品对危险有害因素防护效能的有效性。检查的内容包括外观有无缺陷或损坏,各部件组装是否严密,启动是否灵活等。
2、会正确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劳动防
护用品。
3、会正确维护保养防护用品。
第六节 机械制造企业事故特点及防范措施 一、机械制造企业事故特点
我公司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一般包括:下料、拼焊、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主要设备设施有切割机、液压机、卷板机、电焊机、车床、铣床、钻床、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设备和起重设备、空压机、行车等辅助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伤害事故种类有:
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而造成人体伤亡事故。不包括主体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所引发的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形式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坍塌、飞落、挤压等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或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挤压、碰撞、冲击、剪切、卷入、绞绕、甩出、切割、切断、刺扎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简称“绞辗碰割戳”
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械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物体(吊具、吊重物)打击等。
由于起重机械作业的特点是:将物料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升降和搬运,如果使用、维修等环节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这些事故一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起重事故的特点是重大恶性事故多,常见事故反复发生。如断绳、吊钩吊物坠落,砸,挤伤害。
触电。包括各种设备、设施的触电,电工作业时触电,雷击等。分为电击和电伤。电击时电流直接作用与人体所造成的伤害。电伤是电流转换成热能和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作用与人体造成的伤害。
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的灼伤)、物理灼伤等。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火灾。包括火灾引起的烧伤和死亡。
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害事故。 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
各种爆炸,包括炸药爆炸、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 中毒和窒息。
(12)其他伤害。指除上述意外的伤害,如摔、扭、挫、擦等伤害。
二、机械制造企业安全通则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法规、规定及本厂各项安全
生产规章制度。
新入职员工、调换工种人员及来厂实习、代培和临时参加生产的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和操作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电气、起重、焊接、压力容器、车辆驾驶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操作工必须熟悉产品性能、工艺规程及设备操作要求,会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做到“三不伤害”。
操作前必须按规定正确穿戴好个人的防护用品。披肩发、长辫必须罩人工作帽内。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有可能被传动机械绞辗伤害的作业不准戴手套;不准穿戴围巾、围裙,脖子上不准佩带装饰品;生产作业场所不准赤膊;不准穿高跟鞋、拖鞋、凉鞋。
工作时应集中精力、坚守岗位,不准做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上班前不准饮酒。
操作对人体有发生伤害危险的机械设备时,应检查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可靠,否则不准进行操作。
不准随意拆卸、挪动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安全信号装置,防护围栏、警戒标志等。
检修机械、电气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挂上警示牌。合闸前要仔细检查,确认无人检修后方准合闸。
操作中使用的行灯,其电压不得超过36V,金属容器内和潮湿场所作业不得超过12V。
生产场所应保持整齐、清洁、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堆放合理,安全通道畅通,废料应及时清除。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登高用的扶梯必须坚实牢固,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并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
非电气作业人员严禁装修电器设备和线路。
易燃、易爆等生产作业场所,严禁烟火及明火作业。 禁止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作业场所内进餐、饮水,工作时要戴好防毒口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严禁攀登吊运中的物体及在吊物下通过停留。 生产作业区禁止骑自行车、摩托车。不准在运转设备上跨越、传递物体和触动危险部位。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末班下班前要切断电源,气源,熄灭火种,清理场地,中途停电要关闭电源。
凡进入公司变配电站、危险品仓库等要害场所,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
厂房内外配置的消防器材不准挪作它用,器材周围不得堆放其它物品妨碍取用。
发生工伤事故、重大未遂事故及火灾、爆炸事故要及时进行抢救,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保护好事故现场。
三、金属切削安全操作准则 1. 工作前的准备
①选择和使用适合的防护用品,穿工作服要扎紧袖口、扣全纽扣,头发压在工作帽内。
②检查保护用具是否完好。
③检查并布置工作场地,按左、右手习惯放置工具、刀具等,毛坯、零件要堆放好。
④检查本机床专用起重设备状态是否正常。
⑤检查机床状况,如防护装置的位置和牢固性,电源导线、操作手把、手轮、冷却润滑软管等是否与机床运动件相碰等,并了解前班机床使用情况。
⑥空车检查起动和停止按钮;手把、润滑冷却系统是否正常。
⑦大型机床需两人以上操作时,必须明确主操作人员,由其统一指挥,互相配合。
2. 工作中的要求
①被加工件的重量、轮廓尺寸应与机床的技术性能数据相适应。
②被加工件重量大于20kg时,要使用起重设备。为了移动方便,可采用专用的吊装夹紧附件,并且只有在机床上装卡可靠后,才可松开吊装用的夹紧附件。
③在工件回转或刀具回转的情况下,禁止戴手套操作。 ④紧固工件、刀具或机床附件时要站稳,勿用力过猛。 ⑤每次开动机床前都要确认机床附件、加工件以及刀具均已固定可靠,并对任何人都无危险。
⑥当机床已在工作时不能变动手柄和进行测量、调整以及清理等工作。操作者应观察加工进程。
⑦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形成飞起的切屑,应放下防护挡板,清除机床工作台和加工件上的切屑不能直接用手,也不能用压缩空气吹,而要用专门的工具。
⑧正确地安放被加工件,不要堵塞机床附近通道,要及时清扫切屑,工作场地特别是脚踏板上,不能有冷却液和油。
⑨当离开机床时,即使是很短的时间,也一定要停车。 ⑩当闻到电绝缘发热气味、发现运转声音不正常时,要迅速停车检查。
3. 工作结束
①关闭机床,整理工作场地,收拾好刀具、附件和测量工作。
②使用专用工具将切屑清理干净。 ③进行日常维护,如加注润滑油等。
④关闭机床上的照明灯,并切断机床的电源。 四、拼配焊接安全操作准则
金属构件、钢板、型钢、卷管等材料或制品,应分别按规定位置码放整齐,钢板之间严禁用砖块、石块当支撑,码放不宜过高。卷管的停放应挡好三角木、楔铁或用道木“打掩”。用撬棍时应选好力点,保持身体平衡,移动或滚动物件时前方严禁站人。
组装工作平台,必须接地良好,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施工作业点临时照明电压不得大于36V。热加工作业点距氧气和乙炔(丙烷)瓶的安全距离应不小于10m。大型构
件附近与吊装作业区,不得放置氧气和乙炔等压力瓶罐。
在转胎(滚动台)上拼配焊接应防止工件从转胎上滚落。滚动轮(主动轮和被动轮)两侧应水平,拼装筒体(罐体)中心垂直线与两轮中心夹角不得小于35°,工件转动线速度,不得超过3m/min。
吊装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吊装用的钢丝绳应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更换匹配的钢丝绳,应防水泡、高温和电弧击伤及电流灼热退火,严禁接触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
钢丝绳承载时应舒展,不得扭结、搭压或变形。套索不得沾泥或铁屑及金属颗粒。吊装或捆扎重物时,必须受力均匀,钢材棱角必须加保护垫。
用后的钢丝绳、链条,必须悬挂在架子上或指定,重盘绳应放在垫好的木板上。
吊装作业前必须严格检查吊索、吊具、链条、卸扣、吊钩、卡(夹)具、销轴等。发现裂纹、开焊、压扁变形等缺陷,严禁使用。
针对吊装物的形体,合理选择捆绑位置和方法,重心要低,捆绑要牢,确保平衡。吊装前应先进行试吊合格,方可正式吊装。
挂钩、脱钩应戴手套。往钩上挂或脱钩时应持绳套下端,往重物上挂或脱钩时应持绳套上端。重物捆绑不牢,不得起吊。多人操作必须由专人指挥。
吊运行程下面不得有人,并应避开障碍物。吊装接近吊具满负荷时,必须设专人检查抱闸。吊装易燃、易爆或避震的物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使用的支架、平台、挂架操作前必须认真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架上不得放置零散铁件,严禁攀登、跨越护身栏和随意拆改。
在架上作业时,应穿绝缘、防滑鞋,配合焊接作业应戴防护镜。
起重机翻转工件时,所用吊具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作业人员必须离开危险区域。
禁止在吊起或翻转的工件上进行捶击校正,防止工件坠落。
在装配中,对较大较重工件必须放平垫稳,竖立的工件要有可靠支撑,防止歪倒伤人。
使用撬杠撬压工件时,手指不要放在撬杠下,防止压滑砸手。在撬起的工件下面垫物时,手指应放在垫物的两侧,禁止放在垫物的上下方。
气瓶均应稳固竖立或装在专用胶轮车上使用。 焊接场所周围10m以内,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氧气瓶、丙烷(乙炔)瓶与明火距离应为10m以上;与暖气设备距离应在1m以上;如不能保持上述距离时,须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高处作业应严格遵守高处作业的有关规定,并佩带合格
的安全带。
气瓶不能放空,必须留有余气,如氧气瓶内应留有不小于0.1MPa表压的余气,乙炔气瓶必须留有0.05—0.1MPa表压的余气。
在进行焊接装配时,铆工与焊工需相互配合,防止热工件烫伤,避免工件压坏电线,造成触电事故。
在大型金属构件内部作业时,应有防止触电、碰伤、割伤的措施。
加热后的工件要定点存放。搬动时应先用滴水方法试验,冷却后方可搬动。
氧气瓶严禁与一切油类接触。、固定使用的氧气瓶应固定在固定物体上,移动使用的氧气瓶应放置在专用小车上。
氧气瓶口应有完整的瓶帽。减压器气压表应准确。氧气瓶的工作压力不得超过14.7mPa。
减压器在专用气瓶上应安装牢固,禁止在焊接、切割设备上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减压器。各种气体专用减压器禁止换用或替用。
减压器接通气源后,如发现表盘指针迟滞不动或有误差,应拆下更换,禁止自行修理。
橡胶软管应随时检查各结合部位,应无松动和漏气现象,工作结束后要妥善保管。氧气胶管和乙炔胶管不能混用,不得用其它胶管代替。
操作氧气瓶时,操作者应站在侧面,缓慢开气调试合理
后方可正常工作。
操作中如遇胶管回火燃烧现象,应立即折叠燃烧胶管,关掉气瓶阀门,进行检查修理。
五、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遵守公司劳动纪律。
(2)熟悉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有关安全技术要求。
(3)积极参加各项安全活动和班组安全例会。 (4)进入生产作业现场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从事危险、特殊立体交叉作业或多人作业时,服从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完成工作任务。
(5)对本人使用的设备、设施、工附具与吊索具,在操作前必须认真进行检查,发现缺陷或隐患,应及时处理或上报,并协助予以解决。
(6)严禁违章作业,冒险作业,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7)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从事非本工种的特种作业和无证或学徒工独立上岗操作。一般技术工种操作非本工种设备时应经过单位领导批准,无独立操作能力的不许担任作业
(8)发生各类工伤事故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并抢救伤员和保护现场,协助上级调查分析工伤事故。
第七节 事故应急与现场急救知识
掌握一定的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对于处理紧急事故,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应急管理中的“四个一”
在应急中应掌握“四个一”,即“一图一点一号一法”。其中:
(1)“一图”——逃生路线图。所有作业现场发生突发事故,班组员工除了抢救身边的伤者,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救灾抢险,而是逃生,这是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既然是逃生,就要事先熟悉现场逃生路线,班组应急演习也是为了熟悉这条逃生路线,否则急来抱佛脚,乱了方向,成为无头的苍蝇。
(2) “一点”——紧急集合点。紧急集合地点是逃生路线的终点。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紧急疏散后,集中到此点,便于应急指挥部门点名,核实员工人数,如有缺员,可以立即展开寻救。
(3) “一号”——报警电话号码。报警电话有不同的类别和层次,火警119,急救120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作为班组员工,仅仅知道这两个号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所说的“一号”, 首先是指所在单位的应急指挥中心的电话号码,以及你的直接上级领导的电话。
(4) “一法”——常用的急救方法。突发事件发生后,
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对伤者采取急救措施,争取挽救伤者的机会,对于减少人员伤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现场急救与逃生 1.事故现场急救原则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为了减少和避免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每个职工都应了解一些常见事故发生以后的救护和自救技术,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化险为夷。职业伤害急救原则如下:
(1)遇到伤害发生时,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的秩序。
(2)在周围环境不危及生命条件下,一般不要随便搬动伤员。
(3)暂不要给伤病员喝任何饮料和进食。
(4)如发生意外,而现场无人时,应向周围大声呼救,请求来人帮助或设法联系有关部门,不要单独留下受伤人员无人照管。
(5)根据伤情对病员边分类边抢救,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对呼吸困难、窒息和心跳停止的伤病员,从速置头于后仰位、托起下颂、使呼吸道通畅,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操作,原地抢救。
(6)对伤情稳定、估计转运途中不会加重伤情的伤病员,迅速组织人力,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分别转运到附近的医疗单位急救。
(7)现场抢救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一指挥,不可各自为政。
2.急救时首先要对病人做的检查
现场急救,人命关天,现场急救时的检查不容许像在医院中那样全面细致地进行,但是在给病人做急救处理之前,必须首先了解病人的主要伤情,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特别是对重要的体征不能忽略遗漏。所以现场急救的检查要抓住重点。
首先要检查心脏跳动情况。心跳是生命的基本体征,正常人每分钟心跳60一100次。严重创伤,大出血等病人,心跳多增快,但力量较弱,摸脉搏时觉脉细而快,每分钟跳120次以上时多为早期休克。当病人死亡时,心跳停止。
其次是检查呼吸。呼吸也是生命的基本体征,正常每分钟呼吸16~20次。垂危病人的呼吸多变快、变浅、不规则;当病人临死前,呼吸变缓慢、不规则直至停止呼吸。在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l小片棉花或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病人鼻孔旁,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最后看瞳孔。正常人两个眼睛的瞳孔等大、等圆、遇到光线照来时可以迅速收缩。当病人受到严重伤害,两侧的瞳孔可以不一般大,可能缩小或扩大。当用电筒突然刺激瞳孔时,瞳孔不收缩或收缩迟钝。
3.急救常识
(1)创伤急救
创伤急救原则上是先抢救,后固定,再送医院,并注意采取措施,防止伤情加重或污染。需要送医院救治的,应立即做好保护伤员措施后送医院救治。
抢救前先使伤员安静躺平,判断全身情况和受伤程度,如有无出血、骨折和休克等。
外部出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失血过多而休克。外观无伤,但呈休克状态,神智不清,或昏迷者,要考虑胸腹部内脏或脑部受伤的可能性。
为防止伤口感染,应用清洁布片覆盖。救护人员不得用手直接接触伤口,更不得在伤口内填塞任何东西或随便使用药。
搬运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腰部束在担架上,防止跌下。平地搬运时伤员头部在后,上楼、下楼、下坡时头部在上,搬运中应严密观察伤员,防止伤情突变。
(2)止血
伤口渗血:用较伤口稍大的消毒纱布数层覆盖伤口,然后进行包扎。若包扎后仍有较多渗血,可再加绷带适当加压止血。
伤口出血呈喷射状或鲜红血液涌出时,立即用清洁手指压迫出血点上方(近心端),使血流中断,将出血肢体抬高或举高,以减少出血量。
用止血带或弹性较好的布带等止血时,应先用柔软布片
或伤员的衣袖等数层垫在止血带下面,再扎紧止血带以刚使肢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上肢每60分钟,下肢每8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2min开始扎紧与放松的时间均与书面标明在止血带旁。扎紧时间不宜超过四小时。不要在上臂中三分一处和腋窝下使用止血带,以免损伤神经。若放松时观察已无大出血可暂停使用。
高处坠落、撞击、挤压可能有胸腹内脏破裂出血。受伤者外观无出血但常表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微,气促,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甚至神志不清等休克状态,应迅速躺平,抬高下肢,保持温暖,速送医院救治。
(3)烧伤、烫伤
立即冷却烧(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10~30分钟或冷水浸泡直到无痛的感觉为止。
冷却后再剪开或脱去衣裤。 不要给口渴伤员喝白开水。
伤口全部用清洁布片覆盖,防止污染。四肢烧伤时,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清洁布片消毒纱布覆盖送往医院。
妥善保护创面,不可挑破伤处的水泡。不可在伤处乱涂药水或药膏等。
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搬运时,病人应取仰卧位,动作应轻柔,行进要干稳,并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对途中发生呼吸、心跳停止者,应就地抢救。
(4)触电
首先应立即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救护人员切不可直接用手、其他金属或潮湿的物件作为救护工具,而必须使用千燥绝缘的工具。救护人员最好只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己触电。
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触电者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应让触电者安静休息,注意观察并请医生前来治疗。触电后,即使触电者表面的伤害看起来不严重,也必须接受医生的诊治。因为身体内部可能会有严重的烧伤。
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己经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尚未中断,应让触电者安静地平卧,解开其紧身衣服以利呼吸;保持空气流通,若天气寒冷,则注意保温。严密观察,速请医生治疗或送往医院。
如果触电者伤势严重,呼吸停止或心脏跳动停止,应立即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急救;若二者都已停止,则应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并速请医生治疗或送往医院。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不能中止急救。
中暑
当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或轻度中暑时,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
昏倒的患者,应将其迅速抬到环境凉爽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有条件者可在患者头部、两腋下和大腿内侧等处
放置水袋,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身,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上述治疗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肢,以防止周围血循环停滞。
病人清醒后,可给病人喝些凉开水,同时服用十滴水或人丹等防暑药品。
对重度中暑者,应在作上述降温措施的同时,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第三章 典型事故案例
事故案例(一) 一、事故经过
某公司机加车间三级车工张某,在C620车床上加工零部件。当时磁铁座千分表放在车床外导轨上,他用185转/分的车速校好零件后,没有停车右手就从转动零部件上方跨过去拿千分表。由于人体靠近零部件,衣服下面两个衣扣未扣,衣襟散开,被零部件的突出支臂钩住。一瞬间,张某的衣服和右部同时被绞入零部件与轨道之间,头部受伤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分析
从事机械加工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上衣要做到“三紧”女工要戴好工作帽。同时规定不准跨过转动的零部件拿取工具。这是一起严重地违反操作规定和护品穿戴不规范而引发的一起死亡事故。教训告诉我们,遵章守纪,安全才有保障。
事故案例(二) 一、事故经过
某市装配厂机动科机修站划线钳工吕某某(男,51岁) ,在操作台钻(Z512)加工工件的过程中,在未停机的情况下,戴手套清扫工件铁屑,被旋转钻头上所带的铁屑挂住右手食指,缠绕在钻头(Z512)上,造成右手食指两节离断事故。
二、事故分析
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钳工吕某某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在未停机的状况下戴手套清扫工件铁屑。
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一是安全管理不严,对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安全教育落实不够。二是对习惯性违章行为纠正不力,处罚不严。
事故案例(三) 一、事故经过
某公司机修车间大修工段镗工张某,在镗床上加工零件,挂上自动进刀后就背向工件,不慎将身体倾靠在工件上,衣服被旋转的固定刀杆的外露螺钉绞住,将身体绞倒,脊椎骨折,被邻近操作者发现,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分析
固定刀杆的螺钉原是内六角螺钉,后因丢失,张某用长约40mm的外六角螺钉代用,致使螺钉外露30mm,并随轴转动,致使操作时螺钉挂住衣服,造成死亡。镗床刀杆旋转速度较慢,旋转幅度较大,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因此,有些人看到刀杆旋转较慢,产生麻痹思想,不注意安全操作,分散精力,造成惨祸。同时,装卸、校正、测量工作时,一定要停车,穿好工作服。
事故案例(四) 一、事故经过
某公司四车间检修工李某到机加车间切割铁管(因无齿锯已经损坏,不能使用,所以用车床切割)。由于铁管较长,切割时,铁管后部甩动,李某就戴着手套扶着转动的铁管。铁管剩余部分很短时,李某依旧用手扶着,手套被铁管头的毛刺刮住,连同手一起被绞在铁管上,李某在用力挣脱时,将右手大拇指拽掉,造成工伤事故。
二、事故分析
李某安全意识淡薄,车床上转动的工件不允许用手去碰,更不允许戴着手套去扶工件,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是直接责任者之一。车工黄某在李某用手扶工件时,没有去制止,默许了李某的行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黄某对操作规程的学习不认真,对违章作业习以为常,也是直接责任者之一。四车间主任丁某对员工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负有领导责任。
事故案例(五) 一、事故经过
某高校一位男生在铣床上实习即将结束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停车清理工作现场,但该同学工作积极性高,想再赶一件活。当用两把三面刃铣刀自动走刀铣一个铜件台阶时.本应用毛刷清除碎切屑,该同学心急求快,用带着手套的手去拨抹切屑,手套连同手一起被绞了进去。虽然指导教师及时切断了电源,但该同学的中指已被切掉 1 厘米,造成了终身的遗憾。
二、事故分析
该同学未按照指导教师要求进行实习,并且在工作中违反了“严禁戴手套操作”和“严禁用手清除切屑”等安全操作规程,造成了不该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
事故案例(六) 一、事故经过
某机械加工厂镗工张某,与师傅在卧式镗床上加工一种较大较复杂的部件,镗床主轴以200r/min 的速度旋转着。因工件较大,形状复杂,夹持位置较高,张某站在镗床操作台上观察进刀情况。突然,张某痛苦地大叫一声,师傅闻声急忙按下停车按钮。只见张某上身裸露趴在工件上,左臂鲜血淋淋,劳动布工作服、毛衣、衬衣、背心全部被撕破缠绕在镗杆上。经送医院检查救治,张某左臂及手腕多处皮肤撕裂,肌肉严重挫伤,脾脏破裂被手术切除。
二、事故分析
事故调查发现,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张某工作服最下边一粒纽扣未系,在观察工件加工情况时,衣角被镗杆绞住,由此而造成事故。从这起事故来看,正确穿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张某上岗前按工作服“三紧”着装要求,将上衣纽扣全部系好,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