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海青浦、嘉定成了中国新建筑师的实践大场地,可以说比较公认的代表了目前中国新建筑师的教高成果,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指明了一定的道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目前处于一个转型的重要时期,因为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理论思想先进的建筑师正在逐步成长起来。而且,大家都知道,要想作为“上层建筑师”,都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才能服人,才能成为眼下建筑“明星制”的幸运儿。所以,上海这些地区的建筑实践活动可谓是新建筑师们实践自己所追求的新建筑理论的大角斗场。下面,我们选取几个青浦区著名新锐建筑师的作品中的建筑改造实践部分进行分析,期望会对提高我们整体设计水准,以及我们的设计学习和工作会有所指导和帮助。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郊区的发展更多地呈现出新城区的状态,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延伸,也是城市中心区的补充。上海的新城建设正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和定位,其发展既是中国城市新城建设的先导,也体现出中国城市新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青浦和嘉定为代表的上海的新城建设中,一大批中国年轻建筑师有探索意义的作品得以在此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中国建筑新理念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从建筑到城市重要的文化建构过程。
青浦区域
在传统城镇的改造实践中,建筑创作几乎都被期望实现“创新”与“继承”的双重使命。于是乎,太多的尝试结果都走入了这样的尴尬境地:创新就是对西方建筑盲目拙劣的模仿,继承变成对自身地方文化遗产的滥用。在青浦,建筑师们以积极的态度直接转向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思考,转向对传统建造经验的深层理解与重新阅读,以寻求属于现代人的、建造活动的智性发现。虽然,青浦新建筑的“新”仍然无法掩饰西方建筑的直接影响,但建筑师们对消化外来经验是富于机智的,他们将地方传统资源加以转换也是富于创造的,两条途径的巧妙汇合为青浦城镇带来了既植根地域又清新别致的当代建筑。
一个最显然的事实是,走进青浦新建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师们对其作品全新形式理念与空间意象的执意追求,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刻意地要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过去对一些建筑的固定认识原来可以如此机智地做出改变。于是,我们在青浦看到了全新概念的商业中心和私营协会会所,还有与众不同的幼儿园、办公楼建筑等等。
青浦实验的意义在于对建筑与城市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其中地域性特征探索与国际化内容表述之冲突与整合似乎在诠释着中国建筑创作的理想与追求。”就象两个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中间夹一个翻译,那种语意的错位和误读根据译者的水平总在20-70%之间,要完全重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超大众审美”的建筑就是在“要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沿续传统文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这种语境下的作品,至于怎么解读,那是每个观赏者或使用者自己的事。
新城建设展示中心(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根据地形特点,以简洁超长的线型配合周边的广场、湖面、电视塔、大路、操场等城市性大尺度,形成对夏阳湖的围合性边界。由外而内,以临路水体、休闲平台、青砖院落及凹入建筑的空间等层层递进的景观设计,表达出由城市公共空间到建筑内部的不同开放关系。通过对同一黑色石材的不同加工,赋予简明的体量以丰富细腻的细节。运用色调、密度、材料、空间等抽象元素,传达出江南传统气质。
建筑三面用水池环绕,入口道路跨水而过,营造出“水乡”的氛围。简单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通过虚实相间的空间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有”与“无”的长久命题;无间桥(章明工作室)--板条状的素砼表面无论在色彩或肌理上都与北菁园中的青砖黑瓦在气质上形成一统,双层夹卵石的玻璃步道与双层夹草玻璃层顶,明显刻有对乡间石径与茅草屋顶的回忆痕迹。
浦阳阁
00
同样出自马达思班事务所的作品浦阳阁,作为一个公共建筑或许更让人感觉意外,但弱化以往的建筑形象概念以最大程度地拓展公共空间使用的可能性是设计这幢建筑的主旨。建筑以不知不觉的方式从所处的绿地环境中开始,伸入宁静的夏阳湖结束,没有堂皇的入口,没有宏伟的立面,甚至屋顶与立面无法分清,它有点无头无尾,它是建筑?还是公园?其实它意味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如何建构环境,建筑如何与人相融,如何与自然融合。当然,笔者认为,浦阳阁构思巧妙,但实践结果仍有遗憾,建筑终究体量过大,占据了太多的湖面。
私营企业协会大楼
如果说当代建筑的形式无可避免地成为业主身份的表达,那么,青浦有两幢新建筑似乎对以往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有着颠覆性的改变。出自大舍事务所的青浦私营协会大楼设计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建筑没有华丽的入口,没有厚重昂贵的石材饰面,没有金灿灿的装饰,更没有满眼豪气的古典欧陆风韵,它出人意料地轻盈、通透、飘逸和优雅,它彻底扭转了关于当代财富拥有者的审美趣味与大众形象。而这种“新”也并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另类”游戏,而是关于地域环境、空间品质与时代特征高度整合的、富于诗意的精心打造。玻璃幕墙的围合既考虑到了私密环境,又融合了绿地景观;内院既是宜人的共享空间,其底层通透和宁静的水池又是调节建筑小气候的巧妙安排。
朱家角行政中心
私营协会大楼的设计比起马达思班设计刚刚落成的朱家角行政中心来,并不算走得“太远”。如果我们问,一个现代的、小城
镇的地方行政中心究竟应是何种形象?而朱家角行政中心的设计摆脱了一切可能与高大、气派、中心感、对称、威严甚至拒人以千里之外有关的所有形式,它是一群建筑,又似一个村庄,它摈弃了所有光鲜的材料,展现着平民的姿态,甚至那个形似大桶的会议大厅很有点来自大众文化的幽默与调侃。自然,这个全新的行政中心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构思过程,又能在什么程度上为当地行政部门与镇民接纳,也会让许多的人好奇观望的。
对材料的重新阅读,构造语言的重新书写,建筑因此既与地方保持了亲和,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时代感受,这样的设计策略在众多青浦新建筑中都可见到。这其中江南传统材料青砖和木材的再演绎是最受青睐的手法。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材料的转换性使用并非那么陌生,并非青浦独有,但出现在青浦的这些作品还是值得我们格外关注,因为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建筑师群体既有设计的机智和职业的追求,同时又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对于任何一幢建筑的诞生过程,所有经验的吸纳、灵感的唤起和巧妙的创意,最后都要以较高的职业技巧才能完成其作为建筑艺术的创造,这既有设计过程的反复“打磨”,更有施工过程的不懈关注与坚持。青浦新建筑的品质正是由此而来,它们中的大多数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有职业完成度的建筑创作。
从这些建成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大都市旁的小镇在几年里已经成为一群有着强烈艺术追求和相当职业水准的中外建筑师乐于出没的创作基地,这在当代中国实属少见。而且,这种创作实践完全不是那种由某个房地产商精心策划的明星集群建筑展,而是渗透在小镇更新的进程中,散布在真实生活的空间里的。虽然,这些新建筑在落下施工脚手架时多少会让当地人感到意外和陌生,甚至不少职业人也会认为它们有点“自我”,不够通俗,但这其中却隐含着地方管理者清晰的理念和不懈的坚持,那就是,建筑终究是一种公共艺术,城市精英建筑师的汇集能够克服当今小城镇人才局限的弱势,这种设计智慧的投放必定可以迅速地为小城
镇环境品质和审美趣味的提升带来转机。
近年来在青浦出现的新建筑现象,引起了中外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著名摄影家尔冬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热点,尔冬强以他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艺术地再现了这批活跃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的中国建筑精英的优秀作品: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设计的浦阳阁在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形成空间和能量的连续流动;著名设计师刘家琨的青浦新城建设展示中心通过虚实相间的空间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有”与“无”的长久命题;美国著名建筑师本*伍德担纲设计的康桥水乡灵感来自朱家角那悠悠的小桥流水和青青长巷;曾经设计过上海博物馆等建筑的著名建筑大师邢同和的青浦博物馆充分体现了现代博物馆设计中休闲和求知相结合的最新理念;大舍建筑事务所的私营协会大楼充分利用玻璃墙简洁单纯的体量式建筑在空旷的环境中依然力度不凡……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播的摄影师,尔冬强拍摄此画册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人展示中国建筑创作的新实验、新成果,寻求国际性对话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以一个历史文化学者的眼光探索地域性特征与国际化表述之间的冲突与整合,对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尤其马清运老师做的曲水园一带的商业区。
桥梓湾商城。
马达思班设计的桥梓湾商城建成伊始很可能给青浦镇带来一种“陌生感”,因为它既不像一个大城市市中心的百货综合体,也没有了作为一幢整体建筑的完整形象,它甚至有点支离破碎,形式上明显不统一,但这些却贯穿了值得我们深刻体味的一种当代建筑设计理念:新建筑首先是组织城市空间的基本元素。商城东面的城隍庙是曾经的城镇中心,而现在,商业中心无可避免地代替城隍庙成为城镇生活的中心空间,那么,广场空间和商业空间的多样性,新建筑与老城镇景观的衔接,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这种城市主义的建筑原则中,商场建筑本身的完整性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城市中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包容,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我们最终发现,这组建筑的个性也毫不缺失。
一个最显然的事实是,走进青浦新建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师们对其作品全新形式理念与空间意象的执意追求,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刻意地要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过去对一些建筑的固定认识原来可以如此机智地做出改变。于是,我们在青浦看到了全新概念的商业中心和私营协会会所,还有与众不同的幼儿园、办公楼建筑等等。
私营协会大楼的设计比起马达思班设计刚刚落成的朱家角行政中心来,并不算走得“太远”。如果我们问,一个现代的、小城镇的地方行政中心究竟应是何种形象?而朱家角行政中心的设计摆脱了一切可能与高大、气派、中心感、对称、威严甚至拒人以千里之外有关的所有形式,它是一群建筑,又似一个村庄,它摈弃了所有光鲜的材料,展现着平民的姿态,甚至那个形似大桶的会议大厅很有点来自大众文化的幽默与调侃。自然,这个全新的行政中心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构思过程,又能在什么程度上为当地行政部门与镇民接纳,也会让许多的人好奇观望的。
注释:
青浦康桥水乡(BenWood设计)、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大舍建筑设计)分别获得最佳居住建筑和商用建筑奖,瑞安地产获得大会唯一的“最佳业主奖”。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始于1990年,创始人来自美国,中国及其它许多国家,具有突出的教育背景及敬业精神.自成立起,作为一个学术团体,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参与了大量欧洲美国及亚洲的国际建筑竞赛并获奖.其主要成员曾在一些美国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进行过多年的建筑实践,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成员们的多重文化背景,我们在中国所努力追求的便是一种即能结合中国国情又能反映国际建筑思潮的建筑.达到这一建筑途径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发掘当地的使用特点,施工条件,技术特长,以此为基础借鉴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只有这样,西方建筑才会积极地融入中国;而中国建筑也才会被世界建筑文化所认同。 补:
马清运清华大学毕业后,1989年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1995年 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作品以独创的风格和精良的设计受到建筑界的好评。实践经验跨越多种建筑类型,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办公、居住等。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01年成立于上海,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核准的甲级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合伙人柳亦春和陈屹峰分别出生于1969年和1972年,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青浦的东部新城,青浦新城相对老城而言,尺度变大了,道路通直,建筑离道路的距离因为统一而机械的规划控制呈现出单调与疏离。尺度的变化来源于交通模式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建筑风格则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 在青浦新城的主要道路上,传统江南城镇的人性化小尺度空间已基本丧失,但一旦进入次一等级的公共空间,与江南相关的一些场地记忆仍然可以见到,如北菁园园林、行政学院南侧的小河、沿华青路的小河,还有尚未被拆迁的夏阳村及其鱼塘等,这提示我们在大尺度城市压力下,仍然有构建人性化小尺度公共空间的可能。
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根据具体的使用特点将不同的功能空间分解开来,化为相对小尺度的个体,再利用庭院、广场、街巷等外部空间类型将其组织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建筑群落的聚合体。青少年在其间的活动——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无目的的游荡以及随机的发现——就像在一座小城市里的活动,这也是我们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中日益放大的城市尺度所做出的回应,我们希望在已经被放大了的城市建筑尺度的前提下,仍能创建一个内在的人性化的小尺度公共空间,重建传统城镇的尺度记忆。 在传统的江南居住空间中,建筑的外部空间常常和内部空间同等对待甚至尤甚与之,这个设计秉承了这样的传统,而符合人性尺度的、有趣的外部空间也极好地对应了青少年的性格活动特点。 一个建筑,也可以是一个小城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