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6659497 A(43)申请公布日 2017.05.10
(21)申请号 201580035019.2(22)申请日 2015.07.03
(30)优先权数据
2014-137886 2014.07.03 JP(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6.12.27(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5/069276 2015.07.03(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6/002932 JA 2016.01.07(71)申请人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 市川裕章 岛津明宏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8页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 张会华(51)Int.Cl.
A61B 17/06(2006.01)A61B 17/28(2006.01)
CN 106659497 A(54)发明名称
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57)摘要
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护套部的顶端部;操作线,其连接于一对把持构件并能够相对于护套部进行移动;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护套部;以及牵引构件,其固定于操作线的基端部并且以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移动的方式安装,该牵引构件使操作线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移动,在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自身的顶端部与第1槽部的基端部相连,且该第2槽部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绕长度轴线延伸,在护套部设有能够在第1槽部和第2槽部内移动的凸部。
CN 106659497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缝合持针器,其与缝合针组合进行使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部的顶端部,通过使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接近并闭合从而能够把持所述缝合针;
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通过使该操作线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部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以及
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所述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护套部,
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槽部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从该一端向绕所述长度轴线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该一端延伸至该另一端,
在所述护套部的基端部设有向所述护套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1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2状态,
在所述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牵引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槽部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闭合而把持所述缝合针,
在所述第2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一步牵引所述第1状态的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着所述缝合针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绕所述长度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第3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该基端与所述第2槽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该第3槽部从该基端到该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进行延伸;以及
第4槽部,其以连结所述第3槽部的顶端与所述第1槽部的顶端的方式绕所述长度轴线延伸,
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3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3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4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4状态,
在所述第3状态下,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3槽部内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以释放所述缝合针,
在所述第4状态下,若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4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则在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向与所述第2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的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和所述操作部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在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设有牵引构件,该牵引构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移动
2
CN 106659497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的方式安装,用于使所述操作线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棘轮机构,
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1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移动,并且限制所述牵引构件向顶端侧移动,
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2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和顶端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
在所述第2槽部的顶端侧的侧面的靠所述第1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没入部,该没入部朝向顶端侧凹陷,且能够收纳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
在所述第2槽部的基端侧的侧面且与所述没入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其中,
在所述第1槽部的侧面的靠所述第2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突出部。9.一种内窥镜系统,其中,该内窥镜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持针器;以及内窥镜,其具有软性的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中形成有能够供所述缝合持针器贯穿的通道。
3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
1/11页
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用缝合针的缝合持针器及具有该缝合持针器的内窥镜系统。[0002]本申请基于2014年07月0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4-137886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0003]以往,作为在腹腔镜下手术中或经由软性的内窥镜的处置通道缝合脏器等的方法之一,有将安装有缝合线的缝合针与缝合持针器相组合的缝缩手法(日文:縫縮手技)。[0004]作为这种缝合持针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缝合持针器。[0005]专利文献1的缝合持针器构成为包括具有挠性的线圈护套(护套部)、安装于线圈护套的顶端的处置部(把持部)、连接于处置部的线(操作线)、连接于线圈护套的基端的主体以及连接于主体的操作部。[0006]处置部包括用于把持缝合针的第1钳构件、第2钳构件(把持构件)。在第2钳构件上连接有线。[0007]主体由树脂等形成,具有硬性。[0008]操作部包括安装于主体的第1手柄(操作部主体)和以能够在恒定范围内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1手柄的第2手柄(牵引构件)。[0009]第1手柄的顶端安装于主体的基端。贯穿于主体的线的基端朝向第1手柄的基端侧延伸出来。[0010]第2手柄的第1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第1手柄。第2手柄在安装于第1手柄的第1施力构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施力以自第1手柄离开。[0011]在第2手柄上,以能够在第1手柄与第2手柄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连杆构件,该连杆构件在第1端部连接有线的基端。连杆构件的第2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第2手柄。[0012]如此构成的缝合持针器若把持两手柄使两手柄相接近,则线被向手边侧拉动,处置部的第2钳构件向顶端侧转动而使处置部闭合。若放开两个手柄,则在第1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下,第1手柄与第2手柄分开。线向主体侧前进,第2钳构件的顶端向基端侧转动而使处置部打开。[0013]现有技术文献[0014]专利文献[001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3690号公报发明内容[001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0017]若将使用了缝合持针器的穿针操作较大地分解,则能够分解为使把持缝合针的把持部绕护套部的长度轴线旋转的运针(护套部的旋转操作)和重新抓获缝合针这两个操作。[0018]在该重新抓获时,需要在一边与缝合针的状态相匹配地细微调整把持部的角度一
4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2/11页
边使缝合持针器整体向沿着长度轴线的方向进退从而使把持部靠近缝合针的基础上,利用牵引构件操作把持部而把持缝合针。[0019]在如此借助于缝合持针器的缝合中,需要组合护套部的旋转操作、牵引构件对操作线的操作以及缝合持针器的进退操作这3者,操作性较差成为使手法的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0020]在软性的内窥镜中,由于一边由手术人员操作内窥镜一边由辅助者协助操作缝合持针器来来进行处置,因此特别受到该操作性的不便利产生的影响。[0021]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使牵引构件和护套部的操作性提高的缝合持针器及具有该缝合持针器的内窥镜系统。[002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002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0024]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与缝合针组合进行使用,其中,该缝合持针器包括:护套部,其能够向体内插入;一对把持构件,其设于所述护套部的顶端部,通过使该一对把持构件相互接近而闭合从而能够把持所述缝合针;操作线,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通过使该操作线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所述护套部相对移动从而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进行开闭动作;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的轴状,并以能够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及绕所述长度轴线移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1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以及第2槽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槽部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从该一端向绕所述长度轴线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该一端延伸至该另一端,在所述护套部的基端部设有向所述护套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1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1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2状态,在所述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牵引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1槽部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闭合而把持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2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一步牵引所述第1状态的所述操作线,从而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2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并且在所述一对把持构件把持着所述缝合针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绕所述长度轴线转动。[0025]根据第2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操作部主体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第3槽部,其具有顶端和基端,该基端与所述第2槽部的所述另一端相连,该第3槽部从该基端到该顶端沿着所述长度轴线进行延伸;以及第4槽部,其以连结所述第3槽部的顶端与所述第1槽部的顶端的方式绕所述长度轴线延伸,所述凸部具有以卡合于所述第3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3状态和以卡合于所述第4槽部内的状态移动的第4状态,在所述第3状态下,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3槽部内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移动,并且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以释放所述缝合针,在所述第4状态下,若使所述凸部从所述第4槽部内的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移动,则在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相互分开而打开的状态下使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向与所述第2状态下的所述一对把持构件和所述护套部的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0026]根据第3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护套部和所述操作部主体。
5
CN 106659497 A[0027]
说 明 书
3/11页
根据第4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操作线
的基端部设有牵引构件,该牵引构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移动的方式安装,用于使所述操作线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移动。[0028]根据第5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4技术方案中,该缝合持针器还具有棘轮机构,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1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移动,并且限制所述牵引构件向顶端侧移动,当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第2槽部内时,该棘轮机构容许所述牵引构件相对于所述操作部主体向基端侧和顶端侧移动。[0029]根据第6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2槽部的顶端侧的侧面的靠所述第1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没入部,该没入部朝向顶端侧凹陷,且能够收纳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0030]根据第7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6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2槽部的基端侧的侧面且与所述没入部相对的部分形成有朝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0031]根据第8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也可以是,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1槽部的侧面的靠所述第2槽部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突出部。[0032]根据第9技术方案的内窥镜系统,也可以是,该内窥镜系统包括:上述第1技术方案的缝合持针器;以及内窥镜,其具有软性的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中形成有能够供所述缝合持针器贯穿的通道。[0033]发明的效果[0034]根据本发明的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能够提高牵引构件和护套部的操作性。附图说明[0035]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一部分剖切的整体图。[0036]图2是所述内窥镜系统的缝合持针器的基端侧的侧面的剖视图。[0037]图3是图2中的切断线A1-A1的剖视图。[0038]图4是所述缝合持针器的护套部及操作部的立体图。[0039]图5是图2中的切断线A2-A2的剖视图。[0040]图6是将所述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的图。[0041]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2]图8是说明所述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侧视图。[0043]图9是说明所述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4]图10是图9中的切断线A3-A3的剖视图。[0045]图11是说明所述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侧视图。[0046]图12是说明所述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0047]图13是说明所述内窥镜系统的作用的侧视图。[0048]图1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的图。[0049]图1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的图。
6
CN 106659497 A[0050]
说 明 书
4/11页
图1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图1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缝合持针器的操作部的外周面展开后
的图。
[0051]
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0052]以下,参照图1~图17说明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的一实施方式。[0053]如图1所示,本内窥镜系统1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持针器2和内窥镜3。内窥镜3具有插入部11。在插入部11中形成有能够供缝合持针器2贯穿的通道12。[0054]内窥镜3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窥镜3具有从口向胃的内部插入的软性的插入部11。[0055]在此所说的软性是指具有手术人员等操作者能够挠曲的程度的弯曲刚性(挠性)。[0056]缝合持针器2与例如是曲针的缝合针D1组合使用。[0057]在缝合针D1上安装有缝合线D2(参照图8)的一端部。[0058]如图1和图2所示,缝合持针器2包括:护套部20,其能够向体内插入;把持部30,其设于护套部20的顶端部;操作线40,其连接于把持部30,且能够沿着护套部20的长度轴线C1相对于护套部20相对移动;以及操作部50,其连接于护套部20。[0059]以下,将相对于操作部50的把持部30侧称作顶端侧,将相对于把持部30的操作部50侧称作基端侧。[0060]如图2和图3所示,护套部20具有软性的护套21和连接于护套21的基端部的转子22。在护套21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凸缘21a。在凸缘21a的外周面的靠护套部20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从凸缘21a的外周面向护套部20的径向外侧突出的键突部21b。[0061]护套21由线圈护套等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凸缘21a和键突部21b利用不锈钢、钛等金属形成为一体,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护套21的基端部。[0062]转子22的形成于转子22的基端侧的大径部22b的内径大于形成于形成为圆筒状的转子22的顶端侧的小径部22a的内径。[0063]在小径部22a的内周面上,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卡合槽22c。[0064]在卡合槽22c的底面的周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从卡合槽22c的底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键槽22d。[0065]如图2和图4所示,切掉隔着支承部22e的径向的两侧而形成缺失部(省略附图标记),从而大径部22b的基端部形成为该支承部22e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棒状。在支承部22e的基端部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22g。凸部22g例如形成为圆柱状。[0066]在大径部22b的基端部的内周面的与凸部22g相对的位置设有卡合部22h。卡合部22h形成为例如沿周向延伸的肋状。[0067]小径部22a、大径部22b、支承部22e、凸部22g以及卡合部22h利用不锈钢、钛等金属形成为一体。[0068]护套21贯穿于转子22,护套21的凸缘21a卡合于转子22的卡合槽22c,护套21的键突部21b卡合于转子22的键槽22d。卡合槽22c与凸缘21a之间、键槽22d与键突部21b之间利
7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5/11页
用未图示的粘接剂、焊接等而相固定。[0069]通过如此构成,从而护套21和转子22成为一体,向沿着长度轴线C1的方向移动,或者绕长度轴线C1旋转。[0070]如图2所示,在护套21和转子22内贯穿有操作线40。在转子22的大径部22b内配置有螺旋弹簧(弹性构件)24。螺旋弹簧24的顶端部与形成在转子22的小径部22a与大径部22b之间的台阶部(省略附图标记)相连接。[0071]在螺旋弹簧24内贯穿有操作线40。[0072]如图1所示,把持部30具有把持构件31和把持构件32。把持构件31借助支承构件33固定于护套21的顶端部。把持构件32被支承为能够绕安装于支承构件33的销34旋转。在把持构件32的基端部,借助未图示的连杆构件连接有操作线40的顶端部。[0073]在图1中,示出了使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21向顶端侧移动、且把持构件31与把持构件32的顶端部相互分开而打开的打开状态。另一方面,若使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21向基端侧移动,则把持构件32向位置Q1移动,把持构件31与把持构件32的顶端部成为相互接近而闭合的闭合状态。在该闭合状态时,能够在把持构件31与把持构件32之间把持缝合针D1。即,操作线40连接于把持构件31和把持构件32,其沿着护套21的长度轴线相对于护套21相对移动,从而能够以在把持构件31与把持构件32之间开闭的方式进行动作。[0074]操作线40由单线、捻线等形成。在操作线40的基端部,利用硬钎焊等安装有图2所示的筒状的固定构件41。[0075]如图2和图5所示,操作部50具有:操作部主体51,其形成为沿着长度轴线C1延伸的轴状、并连接于护套部20的转子22;以及滑动件(牵引构件)52,其以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沿着长度轴线C1滑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该例子中,操作部50是所谓的滑动件方式的手柄。[0076]操作部主体51由手术人员把持。在操作部主体51的与长度轴线C1平行的侧面51a上,沿着长度轴线C1形成有多个齿部54。如图2中的放大图所示,在各个齿部54形成有与长度轴线C1正交的正交面54a和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自长度轴线C1离开的倾斜面54b。[0077]在操作部主体51的基端部安装有勾指环55(参照图1)。[0078]如图2和图4所示,在操作部主体51的顶端部形成有外径比基端侧的外径小的小径部56。小径部56的由与长度轴线C1正交的平面剖切的截面形成为圆筒状。[0079]在小径部56的顶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凸缘56a。操作部主体51的小径部56贯穿于转子22的大径部22b内。操作部主体51的凸缘56a与转子22的卡合部22h相卡合,操作部主体51的小径部56与转子22滑动。由此,操作部50的操作部主体51能够相对于护套部20向沿着长度轴线C1的方向及绕长度轴线C1移动。[0080]如图4和图6所示,在小径部56的外周面56b上形成有第1槽部56c和第2槽部56d。第1槽部56c具有顶端和基端,并从顶端到基端沿着长度轴线C1延伸。第2槽部56d具有与第1槽部56c的基端相连的一端和位于自该一端向绕长度轴线C1的螺旋方向离开的位置的另一端,并从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形成为螺旋状。而且,在小径部56的外周面56b上形成有第3槽部56e和第4槽部56f。第3槽部56e具有顶端和基端,基端与第2槽部的另一端相连,并从基端到顶端沿着长度轴线C1延伸。第4槽部56f以连结第3槽部的顶端与第1槽部的顶端的方式绕长度轴线C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形成为螺旋状的第4槽部56f。[0081]槽部56c、56e形成为直线状。第1槽部56c在长度轴线C1上的长度为多个齿部54整
8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6/11页
体的长度轴线C1的长度(齿部54的间距×齿部54的数量)以下。[0082]第2槽部56d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朝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延伸。第4槽部56f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朝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延伸。第4槽部56f的顶端与第1槽部56c的顶端相连。槽部56d、56f形成为以长度轴线C1为螺旋的轴线的螺旋状。第4槽部56f的导程角α4小于第2槽部56d的导程角α2。[0083]槽部56c、56d、56e、56f的宽度稍微大于转子22的凸部22g的外径。[0084]转子22的凸部22g卡合于槽部56c、56d、56e、56f,且能够沿着槽部56c、56d、56e、56f移动(滑动)。[0085]在凸部22g卡合于第1槽部56c内并移动的第1状态下,通过相对于护套21(操作部主体)牵引操作线40,从而凸部22g从第1槽部56c内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把持构件31、32从打开状态变成闭合状态,把持缝合针D1。[0086]在凸部22g卡合于第2槽部56d内并移动的第2状态下,通过进一步牵引第1状态的操作线40,从而凸部22g从第2槽部56d内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移动,并且转子22、护套21以及把持部30与凸部22g为一体地沿着第2槽部56d绕长度轴线C1旋转。即,在利用把持构件31、32把持着缝合针D1的状态下,把持部30与护套21一起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绕长度轴线C1转动,使缝合针D1穿刺组织。[0087]在凸部22g卡合于第3槽部56e内并移动的第3状态下,凸部22g从第3槽部56e内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移动,并且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21向顶端侧移动,把持构件31、32从闭合状态变成打开状态,释放缝合针D1。[0088]在凸部22g卡合于第4槽部56f内并移动的第4状态下,凸部22g从第4槽部56f内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移动,并且转子22、护套21以及把持部30与凸部22g为一体地沿着第4槽部56f绕长度轴线C1旋转。即,在使把持构件31、32相互分开而打开的状态下,把持部30与护套21一起向与第2状态下的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0089]如图2所示,在操作部主体51的小径部56的顶端面上连接有螺旋弹簧24的基端部。[0090]操作部主体51在长度轴线C1上形成有狭缝51b。在该狭缝51b内贯穿有操作线40。[0091]在滑动件52的长度轴线C1上形成有凹部52a。在该凹部52a内配置有固定构件41,通过使固定构件41卡合于凹部52a,从而滑动件52固定于操作线40的基端部。[0092]在滑动件52上形成有图5所示的沿着长度轴线C1延伸的狭缝52f。使操作部主体51贯穿于该狭缝52f,从而滑动件5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沿着长度轴线C1滑动。[0093]如图2所示,在滑动件52的基端侧形成有从滑动件52的外表面向与长度轴线C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凹部52b。在滑动件52的外表面上,绕长度轴线C1形成有勾指凹部52c。[0094]在凹部52b的与外部连通的开口52d内贯穿有按钮57。[0095]在滑动件52的凹部52b内的隔着长度轴线C1与开口52d相反的侧设有连结板58。连结板58连接于按钮57。在连结板58的长度轴线C1侧的面上形成有齿部59。如图2中的放大图所示,在齿部59形成有与长度轴线C1正交的正交面59a和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自长度轴线C1离开的倾斜面59b。[0096]在滑动件52的凹部52b的底面与连结板58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60。螺旋弹簧60对连结板58向长度轴线C1侧施力。[0097]另外,利用多个齿部54、按钮57、连结板58、齿部59以及螺旋弹簧60,构成了棘轮机
9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7/11页
构61。
当连结板58的齿部59的正交面59a与操作部主体51的多个齿部54的正交面54a相
接触时,限制齿部59相对于齿部54向顶端侧移动。此时,由于形成有齿部59的连结板58卡定于凹部52b的内周面,因此限制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顶端侧移动。[0099]由于齿部59的倾斜面59b在多个齿部54的倾斜面54b上滑动,因此即使连结板58的齿部59与操作部主体51的齿部54相接触,也能够使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基端侧移动。[0100]另一方面,使螺旋弹簧60弹性变形,并且使按钮57向长度轴线C1侧移动并压入至位置Q2。此时,由于齿部54向位置Q3移动,因此连结板58的齿部59不会接触操作部主体51的齿部54,能够使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顶端侧和基端侧的任一侧移动。[0101]当凸部22g配置于第1槽部56c内的基端部时,多个齿部54中的位于最基端侧的齿部54A与齿部59相卡合。即,当凸部22g配置于第1槽部56c内时,齿部54与齿部59相卡合,但是当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内时,齿部54与齿部59不卡合。[0102]这样,在未压入按钮57的状态下,当凸部22g配置于第1槽部56c内时,限制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顶端侧移动,容许向基端侧移动。当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内时,容许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顶端侧和基端侧中的任一侧移动。[0103]若操作滑动件52使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基端侧移动(拉回),则操作线4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和护套21向基端侧移动,把持构件31、32成为闭合状态。[0104]另一方面,若使滑动件5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顶端侧移动(压入),则操作线4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和护套21向顶端侧移动,把持构件31、32成为打开状态。[0105]接着,说明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内窥镜系统1的作用。以下,以缝合作为形成于患者的胃的内部的处置对象部位的组织的手法为例来进行说明。[0106]在患者的体外,在第3槽部56e的基端部内配置凸部22g,预先将把持构件31、32设为闭合状态。从患者的口等自然开口插入内窥镜3的插入部11,保持为使插入部11的顶端面与作为处置对象部位的组织相对的状态。[0107]从内窥镜3的通道12的基端部贯穿缝合持针器2的护套部20,使把持部30自通道12的顶端部突出。[0108]手术人员将一只手的大拇指穿过操作部主体51的勾指环55,并将食指和中指勾挂于滑动件52的勾指凹部52c,从而把持操作部50。[0109]若压入滑动件52而使凸部22g配置于第4槽部56f的顶端部、即第1槽部56c的顶端部,则把持构件31、32成为打开状态,并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转动。[0110]将利用未图示的输送部件输送到胃的内部的缝合针D1配置在把持构件31与把持构件32之间。从凸部22g配置于第1槽部56c的顶端部的状态拉回滑动件52。由此,如图7和图8所示,凸部22g在第1槽部56c内向基端侧移动并且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部20向基端侧移动,把持构件31、32成为闭合状态而把持缝合针D1。[0111]此时,螺旋弹簧24被比自然长度的状态向沿着长度轴线C1的方向压缩。由于棘轮机构61的多个齿部54与齿部59相卡合,因此能够拉回滑动件52,但是无法压入一度拉回的滑动件52。[0112]手术人员通过压入缝合持针器2,或者调节内窥镜3的插入部11的未图示的弯曲部
10
[0098]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8/11页
所弯曲的方向,从而调节组织P1与缝合针D1之间的位置关系。[0113]若进一步拉回滑动件52,则如图9~图11所示,凸部22g在第2槽部56d内向基端侧移动,并且把持构件31、32和护套部2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转动。此时,螺旋弹簧24被进一步向沿着长度轴线C1的方向压缩,利用缝合针D1的顶端部穿刺组织P1。[0114]螺旋弹簧24的基端侧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扭转。[0115]这样,手术人员仅靠拉回滑动件52,就连续进行把持构件31、32成为闭合状态而把持缝合针D1的动作和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的动作。由于当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内时把持构件31、32为闭合状态,因此能够在可靠地把持着缝合针D1的状态下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0116]当这些缝合针D1的把持以及组织P1的穿刺的动作结束时,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的基端部。[0117]另外,当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内时,由于棘轮机构61的多个齿部54与齿部59不卡合,因此通过压入滑动件52而使把持部30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转动,能够从组织P1中拔出缝合针D1。此时,无法利用棘轮机构61使凸部22g移动至第1槽部56c内。[0118]调节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的位置,拉回滑动件52而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0119]若手术人员从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的基端部的状态使拉回滑动件52的力松弛,则在螺旋弹簧2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如图12所示,凸部22g在第3槽部56e内向顶端侧移动,把持构件31、32成为打开状态而放开缝合针D1。由于第4槽部56f的导程角α4小于第2槽部56d的导程角α2,因此放开缝合针D1时的把持构件31、32的位置更靠顶端侧。[0120]若使拉回滑动件52的力进一步松弛,则在螺旋弹簧2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凸部22g在第4槽部56f内向顶端侧移动。此时,把持构件31、32和护套部20相对于操作部主体51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转动。即,把持构件31、32的绕长度轴线C1的方向向把持构件31、32把持着缝合针D1时的方向返回。[0121]之后,根据需要拉回滑动件52,如图13所示将把持构件31、32设为闭合状态并设为重新把持缝合针D1的顶端部的、所谓的重新抓获。[0122]若进一步拉回滑动件52,则把持构件31、32等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转动,缝合针D1贯穿组织P1,缝合线D2穿过组织P1。[0123]这样,手术人员仅靠压入滑动件52,就连续进行把持构件31、32成为打开状态而放开缝合针D1的动作和把持部30的方向返回的动作。重复拉回或压入滑动件52的动作,缝合组织P1。[0124]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持针器2及内窥镜系统1,若拉回滑动件52,则连续进行把持构件31、32成为闭合状态而把持缝合针D1的动作和使护套部20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转动而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的动作。因而,仅靠拉回滑动件52,就既能够进行护套部20的旋转动作,也能够提高滑动件52和护套部20的操作性。[0125]即使使在凸部22g配置于第2槽部56d内时(使把持部30绕长度轴线C1旋转时)拉回滑动件52的力松弛而打开,凸部22g也不向第1槽部56c内移动。因而,不会意外地释放缝合
11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9/11页
针D1。
在操作部主体51的外周面56b上形成有槽部56e、56f。若压入滑动件52,则能够连
续地进行放开缝合针D1的动作和使护套部20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转动的动作。因而,仅靠压入滑动件52,就既能够进行护套部20的旋转动作,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滑动件52和护套部20的操作性。[0127]由于缝合持针器2具有螺旋弹簧24,因此即使在拉回滑动件52之后不压入滑动件52,也能够利用螺旋弹簧24的弹性力使滑动件52向顶端侧移动。[0128]由于缝合持针器2具有棘轮机构61,因此不会放开利用把持构件31、32一度把持的缝合针D1,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缝合针D1对组织P1的穿刺位置的调节。[0129]当齿部59未卡定于多个齿部54时,凸部22g从第1槽部56c向第2槽部56d移动。因而,利用多个齿部54与齿部59之间的卡定,能够感知把持构件31、32的开闭状态,能够容易地进行把持构件31、32的开闭操作。[0130]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持针器2能够如以下所说明使其结构进行各种变形。[0131]例如,像图14所示的缝合持针器2A那样,也可以在第2槽部56d的顶端侧的侧面65a的第1槽部56c侧的端部形成没入部65b。没入部65b朝向顶端侧凹陷,能够收纳凸部22g的至少一部分。[0132]借助螺旋弹簧24,在凸部22g上作用有箭头B1这样的欲使凸部22g向顶端侧移动的弹性力。[0133]若凸部22g收纳于没入部65b内,则即使箭头B1这样的弹性力作用于凸部22g,凸部22g也难以自没入部65b内伸出。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凸部22g从第2槽部56d内向第1槽部56c内返回。[0134]另外,像图15所示的缝合持针器2B那样,除了上述变形例的缝合持针器2A的各个结构以外,也可以在第2槽部56d的基端侧的侧面65d上形成突出部65e。突出部65e形成为在侧面65d的与没入部65b相对的部分朝向顶端侧突出。利用该突出部65e和没入部65b,形成了第2槽部56d蛇行的蛇行部65f。蛇行部65f的宽度设定为能够供凸部22g通过。[0135]通过在第2槽部56d形成突出部65e和没入部65b,从而一度进入没入部65b内的凸部22g难以自没入部65b伸出。[0136]像图16所示的缝合持针器2C那样,也可以在第1槽部56c的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的侧面66a的第2槽部56d侧的端部形成没入部66b,并且在第1槽部56c的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的侧面66c上形成突出部66d。利用该没入部66b和突出部66d,形成了第1槽部56c蛇行的蛇行部66e。[0137]若凸部22g从第1槽部56c一度配置于第2槽部56d,则螺旋弹簧24的基端侧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扭转,从而利用螺旋弹簧24作用有欲使凸部22g向绕长度轴线C1的第二侧(第二方向)X2移动的弹性力。[0138]因此,若手术人员使拉回滑动件52的力松弛,则凸部22g收纳于与第1槽部56c的侧面66c的突出部66d的基端侧相邻形成的凹坑66f内。优选的是,突出部66d自第1槽部56c的侧面66c突出的长度为一定程度以上的长度。[0139]通过在第1槽部56c的第2槽部56d侧的端部形成蛇行部66e,从而凸部22g收纳于凹坑66f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凸部22g从第2槽部56d内向第1槽部56c内返回。
12
[0126]
CN 106659497 A[0140]
说 明 书
10/11页
通过不仅形成突出部66d,而且还形成没入部66b,从而凸部22g在第1槽部56c易于
向基端侧通过。[0141]像图17所示的缝合持针器2D那样,也可以在第1槽部56c的侧面66c的第2槽部56d侧的端部形成第2突出部66g。第2突出部66g从侧面66c呈半圆状突出。侧面66a与第2突出部66g之间的距离L稍微小于凸部22g的外径。[0142]在使凸部22g通过侧面66a与第2突出部66g之间向基端侧移动时,利用手术人员拉回滑动件52的力进行通过。另一方面,通过减小螺旋弹簧24的弹簧常数,从而在螺旋弹簧24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凸部22g无法在侧面66a与第2突出部66g之间向顶端侧移动。[0143]在第1槽部56c的侧面66c的靠第2槽部56d侧的端部形成第2突出部66g,也能够起到与所述变形例的缝合持针器2A相同的效果。[0144]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结构的变更、组合、删除等。[0145]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操作部主体51的外周面56b上不形成槽部56e、56f。这是因为,只要在操作部主体51的外周面56b上形成有槽部56c、56d,就能够进行一次把持缝合针D1并利用缝合针D1穿刺组织P1这样的动作。[0146]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图7中的卡合槽22c及键槽22d与大径部22b之间的区域R1、R2的壁部不形成于转子22。即,相对于转子22,护套21只要卡定于绕长度轴线C1的第一侧(第一方向)X1和第二侧(第二方向)X2、以及顶端侧即可,也可以不卡定于基端侧。[0147]弹性构件是螺旋弹簧24,但是弹性构件也可以是橡胶等。[0148]另外,缝合持针器2也可以没有螺旋弹簧24。这是因为,只要手术人员压入操作滑动件52即可。[0149]护套21以贯穿于转子22的状态固定于转子22。但是也可以构成为转子以贯穿于护套的状态固定于护套。[0150]内窥镜3具有软性的插入部11。但是,内窥镜也可以具有弯曲刚性比软性的插入部大的硬性的插入部。[015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50是滑动件方式的手柄。但是,操作部也可以是牵引构件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操作部主体、且在该牵引构件的另一端部连接有操作线40的基端部的、所谓的内联方式的手柄。这是因为,即使操作操作部的牵引构件,也能够使操作线40相对于护套部20向沿着长度轴线C1的方向移动。[0152]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0153]另外,本发明并不由上述说明限定,而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0154]产业上的可利用性[0155]上述一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在内)的缝合持针器及内窥镜系统能够提高牵引构件和护套部的操作性。[0156]附图标记说明[0157]1内窥镜系统;2、2A、2B、2C、2D缝合持针器;3内窥镜;11插入部;12通道;20护套部;22g凸部;24螺旋弹簧(弹性构件);31、32把持构件;40操作线;51操作部主体;52滑动件(牵引构件);56b外周面;56c第1槽部;56d第2槽部;56e第3槽部;56f第4槽部;61棘轮机构;65a、
13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11/11页
65d侧面;65b没入部;65e突出部;66g第2突出部;C1长度轴线;D1缝合针;X1第一侧(第一方向);X2第二侧(第二方向)。
14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1/8页
图1
图2
15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2/8页
图3
图4
16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3/8页
图5
图6
17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4/8页
图7
图8
18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5/8页
图9
图10
图11
图12
19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6/8页
图13
图14
20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7/8页
图15
图16
21
CN 106659497 A
说 明 书 附 图
8/8页
图17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