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的誓言》教案

2024-04-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①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②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③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 / 3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

① 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②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③人称的恰当运用。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①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②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③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①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②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3)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

2 / 3

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1)明确该词的本意;

(2)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1)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2)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3)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4)“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