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6期 2011年6月 棉噍织技术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高强维纶混纺纱纺纱工艺探讨 杨祖民 (山东东营市半球纺织有限公司) 于迎春 张 燕 施楣梧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摘要: 探讨高强维纶混纺纱生产工艺。针对国产高强维纶的性能特点以及混纺纱的技术难点,通过对 纺纱工艺流程、混纺比、纺纱方式、捻度以及各工序纺纱工艺参数的试验与优选,确定了合理的纺纱_T-艺,使T/ CJ/V 60/20/20 19.6 tex高强维纶混纺纱纺纱顺利进行,成纱强仲性能、条干和常发性纱疵都达到了较好的水 平,满足了军、警作训服等工装面料对高强维纶混纺纱的质量要求。 关键词: 高强维纶;混纺比;捻度;隔距;速度;强力;条干 一~—ae ~ 一一一~~一一~m 一~m一艏~射 一~∞ 一~6 b~一∞ ~P一 中图分类号:TS10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415(2011)06—0013—04 通过添加部分高强维纶制得的面料,强度大 和较高的伸长率;调整凝同浴配方获得纤维的致 幅度提高,耐平磨次数有数倍甚至十倍左右的提 密皮层实现高耐磨性能。具体的加工路线有短纤 高,并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和舒适性,可制成性价比 维路线和长丝束路线两种。短纤维路线生产的高 较高的工装面料,目前已应用于军、警作训服,油 强维纶强度≥7.5 cN/dtex、断裂伸长率≥10%、卷 田、坑道施工部队以及外军和国外工作面料。本 曲数3个/25 nlm~4个/25 mlFl、水中软化点≥ 文针对高强维纶的性能特点,根据工装面料对高 1 12℃;长丝束路线生产的高强维纶强度≥ 强维纶混纺纱线的质量要求,进行了混纺比、单纱 8.0 cN/dtex、断裂伸长率≥12%、卷曲数≥ 捻度、纺纱方式及各工序相关纺纱工艺参数的试 l5个/25 mm、水中软化点≥114 oC。短纤维路线 验研究,优选并确定了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 和长丝束路线生产的高强维纶均有显著高于普通 维纶的力学性能,并且目前已有上万吨的生产应 1高强维纶基本性能 用,质量较稳定。高强维纶的少量使用即可显著 提高面料的强度,特别是耐磨性能。 国产高强维纶采用湿法加硼纺丝和醛化相结 合的技术路线加工而成,兼顾高强度和耐热水性 2 高强维纶混纺纱工艺优选 能,并通过牵伸及负牵伸的合理配置获得高强度 作者简介:杨祖民(1961一),男,工程师,东营,257300 2.1 纺纱号数及工艺流程 收稿日期:2011_01 28 根据典型工装面料的规格、采用粗纱号低密 棉噍 技术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第39卷第6期 2011年6月 度实现良好透气的设想以及一种规格纱线通过组 织变化加工一组不同厚重程度织物的思路,初步 选定成品单纱的号数为19.6 tex。由于高强维纶 抱合性较差,而涤纶的可纺性比较好,两者混和均 匀后,利用涤纶短纤维稳定的卷曲,将低卷曲维纶 夹带着运行,减轻因高强维纶卷曲数低而造成的 的配方,例如C/T 60/40。因此,纱线混比的设计 思路是在T/C 65/35基础上,用高强维纶作为增 强元素,替换一部分涤纶。并考虑到维纶仍存在 大量羟基,有良好的吸湿性,故也可以替代一部分 棉纤维。同时考虑到高强维纶的断裂伸长率偏 小,选用断裂伸长率偏小的涤纶,并通过织物结构 加工困难问题。因此,涤纶与维纶预先在开清棉 工序混和,梳理成条,经预并后与棉精梳条进行三 设计和定形工艺设计来保证面料仍然具有足够的 断裂伸长率。为选取较合理的纤维混纺比,我们 道混并,再经粗纱、细纱、络筒纺制成筒纱。 对5种工装面料用纱的混纺比进行了优选试验。 2.2混纺比确定 其中采用329细绒棉、1.33 dtexX38 mm涤纶纤 目前,我国常规工装面料多采用T/C 65/35 维,1.56 dtexx38 mm高强维纶,试验纺纱号数为 的混配方式,对于追求舒适性、不强调高强耐磨的 42.4 tex,捻系数380。试验时从各混纺比方案中 较高端的工装面料,则采用棉纤维比例超过50% 抽取15个满管纱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5种工装面料用纱的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T/CJ/V 60/20/20混纺比 的关系,临界捻系数一般在380左右。本次研究 成纱强力最高,强力CV值最小,断裂伸长率接近 以捻系数380(捻度85捻/10 cm)为基准,向更大 最大,成纱条干没有多少差别。由此确定工装面 和更小两边扩展,做5个捻度试验。使用混纺比 料用纱采用20%高强维纶。 为T/CJ/V 60/20/20的相同粗纱(高强维纶为长 2.3单纱捻度的优选 丝束路线生产的高性能维纶短纤维),在同台细 合理选择捻系数是提高强力和条干水平的主 纱机上按照相同工艺纺制5种不同捻度的 要措施。根据以往化纤产品成纱强力与捻系数间 19.6 tex纱并测试其成纱性能,结果见表2。 表2 5种捻度成纱性能对比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高强维纶,不同 验。利用同机台、同原料纺制T/CJ/V 60/20/20 捻系数下的成纱强度都很高。当设计捻度为 定量分别为5.2 g/lO 113、3.25 g/10 m的两种粗纱, 80捻/10 cm时最高,成纱捻度在90捻/10 cm、 在细纱分别纺捻度均为85捻/10 cm的19.6 tex 95捻/10 em时断裂强度逐渐减小。综合考虑成 传统环锭纱与赛络纱,成纱指标比较如下。 纱强力和条干水平,并兼顾抗起毛起球效果,管纱 项目 环锭纺赛络纺 成纱捻度选定为80捻/10 cm比较有利。 实际号数/tex 19.75 19.66 2.4纺纱方式试验 断裂强度/cN・tex~ 27.2 28.0 选择传统环锭纺和赛络纺两种方式进行试 单强CV/% 7.46 8.42 第39卷第6期 择 织技术 2011年6月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断裂伸长率/% 9.08 9.33 伤纤维而形成棉结。棉卷干重398 g/m,长度 断裂伸长率CV/% 6.44 7.14 31.6 m,卷重12.7 kg。清棉工序要重点解决以下 实测捻度/捻・(10(3m)~82.6 84.4 几个问题。 实际捻系数 367 374 (1)涤纶和维纶混棉称重排包。应根据实际 捻度CV/% 3.9 2.61 回潮率,按照T/V 75/25干重混比计算出涤纶和 条干c % 1 1.37 1 1.26 维纶纤维每盘实际投入称见质量。 细节/个・km 0 0 (2)维纶纤维蓬松度差,需提前松包,涤纶和 粗节/个・km 15 15 维纶要求按均匀、对称、垂直的原则放置;回花按 棉结/个・km 26 25 比例回用;排好包后必须削齐、添平、踩实。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赛络纱的单纱强度比 (3)注意盘头和盘尾卷的色泽是否与正常卷 环锭纱高3.5%、成纱断裂伸长率高2.75%,条干 色泽一致。挡车工要注意观察,将盘头色泽发白 水平接近,两种加工方式得到的纱线质量差异不 或盘尾发黄卷作退卷处理,或将盘尾剩余原料全 大。考虑到赛络纺的加工能力及加工成本,对于 部做回花处理。 大量生产的军、警作训服面料用纱,采取环锭纺方 (4)涤维卷在退绕时黏卷现象严重,可在成 式生产;对于国内外工装面料用纱,目前生产量不 卷机前罗拉加装加热棒产生熨烫效果,或同时在 是很大,可采用赛络纺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成卷时夹入3根~5根粗纱条,以解决此问题。 2.5各工序工艺技术措施 2.5.2梳棉工序 2.5.1 清棉工序 在梳棉加工T/V 75/25混和原料,参考正交 由于棉花组分的开清棉、梳理加工属常规生 试验方法,在FA226A型梳棉机上采用同卷同机 产技术,故开清棉、梳棉工序只对涤维成分的工艺 台进行工艺对比试验,棉卷定量400 g/m,盖板速 及生产技术难点加以介绍。涤维清棉的丁艺原则 度99 mm/min。每个试验方案至少运行5 min~ 是采用与涤纶化纤相似的短流程,多梳少打,轻打 10 min,保证输出棉条的质量状态接近该方案条 少落,防黏防绕。适当选择重定量,降低打手速 件下的实际质量,再取样做相应的测试。试验方 度,放大打手与给棉罗拉的隔距,避免过度打击损 案及结果见表3。 表3试验方案及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方案2的结果比较好,但生 99 mm/min,出条速度80 m/min,锡林~盖板隔距 产效率太低,不符合生产配置要求;方案1的结果 0.3 mmx0.28 mmx0.28 iTlm×0.3 mm,给棉板~ 也比较好,但出条速度太快,如果正常生产时生条 刺辊隔距0.305 mm,锡林~道夫隔距0.127mm, 内的棉结数量可能会大量增加。综合生产与质量 除尘刀位置平、90。。此外,梳棉T序的相对湿度 两方面考虑,应该采用方案10,方案10与连续生产 控制在60%~65%时可纺性较好。 7 h的生条质量没有大的波动。因此,梳棉工序的 2.5.3 并条工序 主要工艺参数确定为:生条定量19.4 g/5 Ill,锡林 对混并各道工序定量、牵伸倍数、罗拉隔距、 转速325 r/min,刺辊转速710 r/min,盖板速度 出条速度进行了试验优选,确定头道6根并合 择瑶 技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第39卷第6期 2011年6月 (4根涤纶条子、1根精梳棉条、1根维纶条子),定 量18.5 g/5 In,总牵伸5.6倍,后区牵伸1.714倍; 二道8根并合,定量20 g/5 m,总牵伸7.48倍,后 区牵伸1.618倍;三道8根并合,定量l9.5 g/5 m, 总牵伸8.2倍,后区牵伸1.31倍;头、二道罗拉隔 距12 mmx24 mm,三道罗拉隔距10 mmx24 mill; 当加大为5.20 g/10 m,粗纱机选择A458型。粗 纱工序工艺参数试验优选方案及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方案2的条干CV值最小。 确定粗纱主要工艺参数方案为方案2。 2.5.5 细纱工序 在前罗拉转速180 r/min,成纱捻度 各道速度均为290 m/min。 2.5.4粗纱工序 85捻/10 cm的条件下,对细纱有关工艺参数进行 试验优选,结果见表5。 由于细纱机牵伸性能较好,粗纱定量可以适 表4 粗纱工序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结果 + 罗拉隔距/ram 后区牵伸/倍 钳口隔距/ram 胶辊硬度 断裂强度 伸长率条干CV /度 /cN.tex /% /% 细节 粗节 棉结 /个.km /个・km /个・km 从表5可以看出:从单纱断裂强度考虑,方案 7最好;从条干CV值分析,方案7和方案2都较 的临界捻系数会有变化,为充分发挥高强维纶的 高强性能,生产时成纱捻系数最好先优选后上机。 好,但方案2成纱千米细节较多。因此,方案7作 为较优方案。 经过工艺优选后,T/CJ/V 60/20/20 19.6 tex 高强维纶混纺纱纺纱顺利进行,成纱强伸性能、条 [1] 上海纺织T学院棉纺教研室.棉纺学(上)[M].北 京:纺织工业 版社,1982:121—125. 参考文献: 干和常发性纱疵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较好地满 足了军、警作训服等工装面料的用纱质量要求。 [2] 上海纺织T学院棉纺教研室.棉纺学(下)[M].北 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1:250—251. 3 结束语 (1)高强维纶纤维与涤纶纤维具有同样好的 可纺性,含高强维纶的混纺纱成纱强力更高。 [3] 施楣梧,高慧芳.用TRIZ理论和方法促进纺织技术 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137.138. [4] 邵珠莲,刘承晋.提高细纱条干均匀度的工艺优化 配置[J].棉纺织技术,2007,35(1):9—12. [5] 吴翼翔.改善并粗条干CV值的体会[J].棉纺织技 术,2009,37(10):4I一42. (2)由于高强维纶纤维卷曲较少,混纺时最 好在开清棉工序先与其他纤维混和,以改善可纺 性,但要注意色差(混比)问题。 (3)生产含高强维纶混纺纱时,车间相对湿 度要求稍大一些,尤其是梳棉工序。 [6] 周宏杰.在A454型粗纱机上改善条干CV值的实践 [J].棉纺织技术,2009,37(2):9—12. [7] 余建武.FA4421型粗纱机纺制高含涤混纺纱的生 产实践[J].棉纺织技术,2008,36(6):44.47. (4)高强维纶混纺纱因维纶纤维断裂伸长率 偏小,随高强维纶含量的变化成纱达到最高强力 [8] 范尧明,涤棉混纺纱混和问题的评析与探讨[J].棉 纺织技术,1999,27(12):2l-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