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

2024-05-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元地理 91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

尹昭滢I

余晶2

利\\青3

(1.澳门科技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2.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云南昆明;3.昆明市第十中学,云南昆明)

摘要: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在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傣族孔雀舞的历史渊源、傣族孔雀舞的演化阶段、旅游开发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等角度,探讨旅游开 发中如何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下,通过产业化手段将孔雀舞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 游经济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传承保护;傣族孔雀舞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蕴含着华夏民族 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团体、有时 特有精神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 被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 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13年12月,**总书记在 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我听说,在云南 艺品和文化场所[2]。具体包括六大类:①口头传统、 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 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 术;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 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1]”2019年7月,在考 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技艺和经验,如传统的生 察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聆听古典民族史诗《格萨尔》 产技术、医药、体育健身活动等;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段说唱后,**总书记 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 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 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 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 体现在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地域 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性、民间性等方面W18W87。

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 基于以上论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界定 护传承。”由此可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为:是各少数民族经过历代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或者 承和保护,在当下更具有时代和社会价值。

是文化产生的地方以及相关的场所。傣族孔雀舞作为 长期的开发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给一些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其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较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融合传统舞蹈、音乐、戏剧的表演艺术,涉及民俗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礼仪、节庆,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4]。

护重心已逐步从申报向传承和保护转变,有关少数民 二、傣族孔雀舞的历史渊源

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 傣族民间孔雀舞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 题,一些研究成果在指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自治州的瑞丽、潞西以及西双版纳州、孟连、景谷、沧 保护和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以云南傣族孔 源等傣族聚居地区(如图1所示)[5],是我国傣族最 雀舞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人探讨旅游开发 负盛名的民间传统表演性舞蹈,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

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2006年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作者简介:尹昭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管理。

frurii 教学参考

2021年第4期•下

多元地理

〇傣族分布K

KN

孔雀舞上要

分布区

图I孔雀舞主要分布区

孔雀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 孔雀舞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认知:①神话传说演绎论。 相传在很久以前,森林里的孔雀精灵能歌善舞,只要 它们跳舞,整个森林就会充满欢乐的气息。有一天, 林中出现了两个恶魔,它们不仅占领了精灵们生活的 区域,还要求孔雀公主做它们的妻子,在成婚当天,孔 雀公主将恶魔引人林中沼泽,恶魔们在沼泽里越陷越 深,再没有起来,从此森林恢复了往口的欢乐。俸族 人民在演绎这一神话传说的过程中,为了再现孔雀精 灵们的优雅体态和生活场景而创设出舞蹈。②地域 环境决定论。研究发现,任何一种民间舞蹈的起源, 地域环境都是它的决定因素。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 南部的河谷平坝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年均

温21 T,高温多雨的气候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孔雀是 这里的常见动物。由于孔雀外表高贵大方,性情温顺 善良,与傣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民风相似,很多村民都 喜欢词养孔雀,因此非常熟悉孔雀的生活习性,长期 接触,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对孔雀优美动作进行模仿而 形成舞蹈[7]。③文化环境决定论。傣族人信仰佛教, 温厚敦实的大象、美艳灵动的孔雀成为他们的图腾, 人首鸟身的孔雀存在于古老的傣族图腾中。傣族先 民一致认为孔雀与傣族部落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 种古老信仰可以在戴孔雀面具(如图2所示)的舞蹈 中获得启示[8]。在佛教故事中,孔雀的形象也频频出 现。可见,孔雀舞是在傣族人生活的地域环境、图腾 崇拜、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最 能体现其民族特质、民族性情与信仰的体育乐舞,表 征着傣族人民与自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图2孔雀舞道具

三、傣族孔雀舞的演化阶段1. “模仿论”阶段

此阶段的孔雀舞一般由男子表演,民间艺人为了 真实再现孔雀原始形态,需要身着厚重的孔雀舞服装 道具(如图3所示),动作缓慢且沉重有力,形成躯干

特有的三道弯造型[9]3'艺人在表演时会将竹片裙子 的下摆拉开,用以模拟孔雀开屏时的场景,由于道具 笨重,不方便进行复杂的体态演绎,使得观赏性大打折 扣。同时,道具孔雀舞多是在傣族部落节庆时跳,少有 登上舞台的表演,并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有了既 定的严格表演程序,以及固定的姿态、舞步和手型等舞 蹈技巧,在艺术审美的品格上属于“模仿论”阶段[9]39。

图3架子孔雀舞

2. “表现论”初现阶段

此阶段孔雀舞主要由女性舞者表演,其代表作品 为中央歌舞团版《孔雀舞》和刀美兰的《金孔雀》。该 阶段的表演不仅卸下了笨重的道具,在舞蹈技巧上还 突出关节弯曲、臀部突出的曲线美等女性化的表演特 征。在群舞《孔雀舞》中,编导还加人了戏曲中的跳 跃动作,使其更加“典雅化”。此时期的“孔雀舞”虽 带有模拟孔雀外形的强烈烙印,但已初显“表现论” 的美学含义[9]39。

3. “表现论”成熟阶段

此阶段代表作品为杨丽萍的《雀之灵》,该作品 于1994年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杨丽萍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借 助纤细的拇指和食指所构成的孔雀头造型,把孔雀的 引颈昂首的形态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一颦一瞥都传 达了生命勃发向上的精神诉求[~。《雀之灵》根据舞 蹈的情感需要,创造性地加入新的舞蹈语,没有简单 照搬传统孔雀舞模拟性的动作,而是抓住了其内在的 动律和审美,依据舞蹈的情感需要进行形象塑造,更 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毛相和刀美兰所创作的孔 雀形象相比,杨丽萍的《雀之灵》已经趋于“表现论”

的成熟阶段|9]39。

@

元地理 93

4. “形式论”阶段

其是孔雀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传习活动。与此同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2012年的《雀之恋》,舞 时,孔雀舞也需要借助旅游这一载体,实现它的非物 蹈基本以双人舞的接触关系为主,两条华丽的“大孔 质性遗产的有形化利用[\"]35。总之,体验型旅游产品 雀尾”作为其亮点,完全剥离了传统的傣族舞蹈语汇, 的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孔雀舞的创新式保护,使 该作品从内容和情感出发,大胆地采用了一切能够体 二者相得益彰。

现孔雀情侣浓浓“恋”意的自由语汇,《雀之恋》已经 2.旅游开发推动孔雀舞的传承与发展

形成了一种接近“形式论”的自律性舞蹈语言,既有 李昕认为,西部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 创造性,又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

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旅游开发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 1.旅游活动与孔雀舞的共同文化特征

序发展,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同属文化范畴,都能 相关[12]。孔雀舞作为傣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 满足旅游者对旅游的文化需求。作为本研究中旅游 蹈,是傣族中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具有维系民族 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对象的孔雀舞是云 精神、性格和民族团结的作用。旅游的本质既是文化 南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民 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审美和文化创造的过程[13]。 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舞蹈文化,它反映着傣族人民的 所以,探索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下,通过 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舞蹈的历 产业化手段将孔雀舞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 史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云南傣族地区的典型文化符 经济优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号,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1)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激发和保护的意识 从客体上看,作为旅游开发对象的孔雀舞,其最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外来文能吸引旅游者的文化部分,也正是旅游开发中最重要 化挤占本土文化,地域性孔雀舞的文化和艺术功能被 的旅游资源,而且孔雀舞所具备的多样性还能满足不 忽视

,一

些重要的文化元素即将消失。当前,随着遗

同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使旅游地保持活力 产旅游、民族旅游、文化旅游的流行,应以体验式旅游 和吸引力。

为载体,寻求新环境下的孔雀舞传承和传播空间,通 从主体上看,现代旅游者逐渐从满足于自然山水 过搜集、挖掘大批孔雀舞文化传承人,激活一些即将 景观的欣赏转向体验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同时,旅 消失的文化元素,让游客深人体验并了解孔雀舞的真 游者希望在旅游目的地看到区别于居住地的文化场 正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 景,且区别越大吸引力越强。傣族孔雀舞的独特性和 产的消费和保护意识,进而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自 地域性与旅游者的求奇和求异心理吻合,其历史的悠 信,自觉地形成一股自下而上对孔雀舞保护和传承的 久性、文化的独特性正是旅游市场急需的。

力量。

从展示上看,旅游开发需要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2)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经济价值的认同 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傣族孔雀舞既有静态 根据市场机制,将极富地域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引展示也有活态传承,包括工艺品、博物馆展览、数字化 人到旅游开发中,创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提 保护、舞台表演和学校传习。对傣族孔雀舞的旅游开 供符合市场文化生境的活态生存空间,以满足不同层 发,不仅可以达到广泛宣传、增加群众基础的效果,而 次游客的观赏和专家学者的鉴赏、调研,从而展现孔 且可以带动工艺品购买和博物馆参观,一方面既宣扬 雀舞的最大社会价值。游客对孔雀舞文化价值产生 和传承了孔雀舞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为其文化 认同的同时,也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竞争 内涵的挖掘和价值再创造注人资金。

力;随着当地经济收人的增加,既能为孔雀舞的保护 从原则上看,两者是一致的。旅游的重点是旅游 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使孔雀舞在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地 者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而傣族孔雀舞的保护 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重点是文化的载体——

人,通过传承者的口传身教将

(3)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路径 该文化一代代传承和弘扬下去[\"]35。体验型旅游产 未进行旅游开发之前,云南民间傣族孔雀舞的传品的开发离不开生境,特别突出当地居民的参与,尤

承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或家庭式的言传身授,其缺点表

4 *_■■■■■■ 1^处枝2021 年第 教学4 期参.下考 •,多元儿地AB理辟-现为传承方式单一、传承面窄、有“人亡艺绝”的风 险。随着孔雀舞这一旅游产品的深人开发,克服了上 述缺点,孔雀舞的传承主体和路径得到进一步的拓 展,出现了以下五类传承方式。

一是民间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又称为自然传承, 主要基于耳濡目染或个人兴趣爱好,在家族长辈或所 拜师傅的传授中,模仿、学习孔雀舞的基本技艺,又分 为家庭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和自学式传承,以前两种 传承方式为主。

二是聚落文化传承。这种传承范围较广,此处聚 落特指傣族聚集地的社区,聚落文化是一个通行于社 区范围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符号,即该聚落的风格 特征和民族特征。聚落(社区)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与 傣族孔雀舞有关的文化活动,让村民熟知、热爱孔雀 舞,进而主动宣传和发展孔雀舞。

*

三是民族舞蹈传承。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 双版纳职业技术学校、云南艺术学院等高校和专业舞 蹈团队等组织有大量高水平的音乐、舞蹈人员,他们 除了在艺术h对孔雀舞进行继承与研究,还做了大量 的创新。

四是教育传承。主要是通过德宏和西双版纳各

县市中小学舞蹈教师传承和由专职人员开办的培训 机构面向社会各界招收学员,教授孔雀舞技艺的一种 社会传承方式。这种学校教育的“活性传承方式”使 孔雀舞的传承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多样性。对傣 族孔雀舞进行规范、多样的教育传承,既可以较好地 完成保护傣族孔雀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使命,又可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的任务。

五是旅游企业传承。傣族孔雀舞历史久、种类 多、易开发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很好的人文旅游资 源,自然成为旅游企业宣传的卖点和吸引游客的亮 点。旅游开发下孔雀舞将文化遗产中具代表性的内 容与现代生活诉求相结合,既保持了其原有的文化内 涵,又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和受教育水平,对孔雀舞 内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广度进行系统研究和科学开发, 使其在传播的同时得以发展。此外,孔雀舞是以无形 方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产品,既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 只有通过体验式旅游,让游客参与到当地居民的日常 生活中,才能完整感知傣族文化概念,深切感受孔雀 舞的魅力,极大地提升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全民认知度 和传播度。

旅游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要实

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实现自然 与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必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追求经济 利益近期目标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远景目标的关系。 同时,旅游开发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 效手段,只有采取开发式的保护措施,才能增强国民 文化认同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新的吸引 力,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农民日报》评论员•着力传承发展提升农拼文明

[N ].农民日报,20194)5-20(001) •

[2] 王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保护及其完善

[D].苏州:苏州大学,2010: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的评审规则报告[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55 次会议文件,2000.

[4]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

OL], (2011-02-25) [2021-01-18]. http://www. gov. cn/flfg/2011 -02/25/content_l 857449. htm.

[5] 梁锋,高敏.浅析近现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及审美

特征的演变: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神州,2013 (25) :233,

[6] 周灿,尹卫东,景德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德

宏傣族孔雀舞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经济研究导 刊,2011(24) : 183-184.

[7] 黄珑.浅谈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的起源与发展[J].

音乐时空,2015(13) :39,77.

[8] 李潇.傣族孔雀舞的特征与传承[门.戏剧之家,

2016(7) :150-151.

[9] 余凯亮.从《雀之灵》到《雀之恋》:试论“孔雀舞”的

前世今生[J] •艺海,2018(8):38-40.

[10] 王晋媛.浅谈我国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8(15) :131.

[11] 杨小花.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湘西凤凰苗族鼓舞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 学,2013.

[12] 李铭.近十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C] •首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成 立大会,2010:381-388.

[13] 杨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探究[J].知识经济,2015(18) :32.

[14] 王宇翔,程道品.近10年来(2001 —2011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综述[J].旅游研究,2014,6( 1) :34-39. A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