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灿烂辉煌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试题答案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西域地区汇聚;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2)发展:到达的范围更广,可以穿过北非到达西欧;交往的程度更深,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定居、任官,和中国人通婚;传播的文明更丰富,同时广泛地吸收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丝绸;生产技术:桑蚕技术;科技:四大发明。(其它的符合史实均可)
(3)唐朝。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放;积极与邻国及欧非国家交往,传播先进文化;邻国努力向中国学习。
(4)原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意义和影响:符合海外各国人民的利益,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的友好关系;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5)角度:反对神权;强调理性。特点:充分肯定和赞扬。 原因:①法国当时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间矛盾尖锐,启蒙思想家渴望用理性的武器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中国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引起启蒙思想家的向往;中欧缺乏密切联系,西方对中国了解不充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