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触媒与旧城织补

2024-03-18 来源:客趣旅游网
激活城市——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Activates the City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and Urban Historical Block Renewal

■ 彭 颖 刘大平 ■ Peng Ying Liu Daping

[摘 要]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城市触媒”与“城市织补”像城市发展的“催化剂”,能够带动和激发城市的建设与复兴并有效地解决城市历史街区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本文在解读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同时,将城市触媒理论与城市织补理论应用于其中,力图找出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最大化的方法,并对哈尔滨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实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城市触媒 城市织补 历史街区复兴

[Abstract]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is the precious historical culture wealth of city which is accumulated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Urban catalyst and urban darning are the catalyst which can lead and stimulate urban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vival of c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applies the urban catalyst theory and the urban darning theory in it and tries to discover the method which the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can be maximized and also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Harbin history block's protection revival.

[Key words] Urban architecture cultural capital, Urban catalyst, Urban darning, Historical block renewal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1-04一、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与城市历史街区

1.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 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

14

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

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

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

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

15

城市建筑|主题专栏|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FEATURE-THEME

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 “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

1 索菲亚广场(摄影:刘大平)

2 索菲亚教堂(摄影:刘大平)

3 中央大街(摄影:彭颖)4 犹太老会堂(摄影:彭颖)

5 犹太新会堂整治效果图6 犹太中学(摄影:彭颖)

7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街景(摄影:彭颖)

8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街景(摄影:彭颖)

9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再利用整治:南二道街街景效果图10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再利用整治:2号院院落景观透视效果图

16

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7~图10)。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

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本文不仅希望可以对城市建筑文化资本这一概念进行梳理,也希望对如何更好的经营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在这里抛砖引玉,为使建筑文化资本在城市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浅掬一份薄力。■

(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