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试题: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word版含解析

2020-06-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综合 一、选择题 题号 易 1 2 中 3、4、5 6 7 编者选题表

1.如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解析:A 由图片中“列宁参加义务劳动”,可判断这一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C、D三项表述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

2.(2017·河北石家庄月考)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英法等国家认为:“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B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是在1918年,是俄国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获得经济发展的喘息机会而实行的,与英法利益无关,故A项错误;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的一项措施,此措施是在坚持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的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在二战后与美国冷战时所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美俄外交关系始终存在,并无建立不建立之说,只是存在紧张和缓和之分,故D项错误。

3.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

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解析:B 从题干中的时间“1923年秋”和私营“商贩”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36年,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故D项错误。 4.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 ) 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B.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B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情景,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故A项错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时期,C、D两项错误。

5.(2017·河南郑州期末)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D 据材料信息“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可知A项错误;据题干中“按照国家计划”可知B项错误;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延续了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租让制,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仍在沿用,故D项正确。 6.(2017·山东潍坊期末)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D 1928~1953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材料说明农产品价格下跌,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7.(2017·湖北荆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小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2)问,结合材料“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及所学可得出减轻农民负担,调动积极性;据“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据“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及所学可得出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等。第(3)问,“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问实际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1)错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2)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3)消极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