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培养
浅谈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培养
[摘要]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不失时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决定于一个东西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太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也不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这东西和他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所以学习者对新颖适度的教材和资料最感兴趣。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颖适度的东西求知欲最旺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关键词]小学生、好奇心、保护、培养
好奇心是指:人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与物觉得新奇,并产生了兴趣,进而想对事物追根寻源,这个心理过程被称为好奇心理。任何具有科学成就的人都从童年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是由于这种好奇心的驱使,才使得他们一步一步登上了科学之巅。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正是由于对“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产生了好奇心,才在后来得出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说,好奇心是科学探讨过程中的第一个强烈的火花,正是由于这个火花,才打开了人类智慧的大门。所以说,青少年如果能培养和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据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智力超常的儿童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好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孩子一出世,犹如降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什么都感到新鲜,都想了解和探索。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求知的需要和欲望。我国有人曾对北京市的四名超常儿童进行过追踪观察研究,发现他
们都较早地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认知的兴趣,爱学习,求知欲比较旺盛,有进取心。如一个五岁的男孩,对动物发生兴趣,去动物园,他不是一般地看看动物,而是逐个看文字介绍,了解每种动物的产地以及习性等。这种单纯的好奇心,还只是一种初级的、直接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因势利导,爱护培育,求知欲就可以发展成为浓厚的认识兴趣,就能促使他们去从事学习或活动,去探索世界科学的奥秘。
孩子是积极的“探索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就会从对一些新奇事物的惊讶和好奇,转化为向成年人发问了,这就表明儿童的好奇心已逐渐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儿童的“为什么”种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力。因此,教师要用较好的方法将孩子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培尔说过:“渴望知识的孩子,会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如——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每一稍能满足孩子的答案,都能给孩子开拓一个新的世界。”作为教师,必须珍视和爱护这种十分可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最大的可能给他们以满意的解答,千万不要有丝毫的不耐烦。如果有的问题在这个年龄阶段还不可能讲懂的,也要耐心地告诉他们:“长大了好好读书这个问题就会懂了。”对孩子
这种爱问的精神要给予肯定和赞许。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本不懂,要事实求是地告诉他,自己也不懂。同时,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查资料,不把问题解决不放手。这样做对学生的影响就不是问题本身了,而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严肃认真、探求真理的可贵的榜样。
但是,学生的发问的出现和发展,也不是自发的或自然进行的,这其间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发问的积极性和使问题扩展和深化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善于向学生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求知欲。教师向学生提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善于抓住发问的时机。
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不失时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以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决定于一个东西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体的过去经验的关系如何。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太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了;也不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这东西和他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所以学习者对新颖适度的教材和资料最感兴趣。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颖适度的东西求知欲最旺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要善于选择问题的内容。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激起儿童的思维。问题性质和内容以及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多了,就要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只回答现成的知识,不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并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那就不会产生思维。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式,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问了很多问题,看似很热闹,学生回答得也不错,但仔细一想,就可以看出来,教师的好多问题都没有大的价值,有些是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有些甚至是学生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回答的,像这类问题,不问也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答,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这些知识因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的,心情会特别愉快,以后也会更乐于动脑筋。
第三,问题的范围要尽量广泛。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应该从各方面着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认识范围,有利于将来的学习。
第四,对学生发问要有一个全面发展的观点。
向学生发问,要坚持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思维的原则,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只有全面考虑才能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发展。
第五,在和学生问答的过程中,对他们回答的比较正确的问题,和善于思考勇于回答的精神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积极探究精神必不可少的强化手段,
同时也能使积极的思维与愉快的情感产生联系,使学生更乐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第六,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作为一个“受业解惑传道”的师者,当然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解答学生各各样的问题。
第七,学生的家长更应该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孩子的启蒙人,幼小的三四岁的孩子更是问个没完没了,作为父母,要保护自己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
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这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不感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
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给孩子好奇心的提问以满意的回答,如果不懂就带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家长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的更强的好奇心。
再其次,允许孩子探索(拆东西,)。家中如果有贵重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只在他看到了,给拆了,就千万不要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孩子问了超出他的年龄应知道的事,怎么办呢?家长也不要责备他,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有个家长的做法很好,每逢孩子问了无法给孩子说清的问题,也许以后用不着父母回答,他自己慢慢也明白了。但是这种做法,让孩子感到他的提问是受到了尊重和鼓励。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程度不同,作为教师,只有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廖飞.好奇是摇钱树.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79年4月.
金壮烈.好奇心与科学.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
刘娴.学者有约(在好奇心中成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日
柏华.善用好奇心创造财富.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