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中国语言文学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专业代码:0501)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必读书目
[1] 吴俊、李今、刘晓丽.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 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2] 谢冕.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7] 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 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 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 骆寒超.新诗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
2
社,1990年版.
[12] 朱寿桐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14]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 佩里·诺得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天卫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17]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版.
[18]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19]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20]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2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32]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2]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4] 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5]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 [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27] [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 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
3
出版社,1987年版.
[20] 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 王嘉良. 辉煌“浙军”的历史聚合—
—浙江新文学作家群整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版.
[25] 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32] 曹禧修.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批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 王侃.叙事门与修辞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选读书目(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1]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初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2] 高玉.跨文学研究论集二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王嘉良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5]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身体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付建舟. 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 潘正文. 两浙人文传统与百年浙江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 骆寒超.新诗主潮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 孙玉石.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
4
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10]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11]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2] 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 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14] 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版.
[15]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16] 王泉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文论选.接力出版社,1996年版.
[17] 吴其南.中国童话史.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18]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未来出版社,2001年版.
[19]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21] 谭霈生.电影美学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3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32]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4] [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5] 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26] 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
5
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27] 王嘉良.地域视阈的文学话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28] 王嘉良.浙江20世纪文学史,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推荐专业期刊
[1]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2] 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合办.
[4] 文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5] 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合办.
[6] 鲁迅研究刊.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博物馆合办.
[7] 当代作家评论.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 [8] 儿童文学选刊.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9] 儿童文学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10] 中国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11] 中国少儿出版.中国少儿出版社主办. [12] 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
6
学科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必读书目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 [2]《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 [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5]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
[6]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7]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2009年.
[8]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9] 锺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 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1] 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9年.
[12] 钱钟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
[12] 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14]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2年.
[15] 郭英德等著《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7]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
7
[18]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2年.
[19] 韩兆琦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0] 徐朔方著《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 王水照著《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 陈尚君著《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 梅新林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4] 梅新林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学林出版社,1995年.
[25] 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26] 俞樟华等著《古代杂传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27] 陈玉兰著《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8] 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9] 葛永海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 陈洪著《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0] 陈大康著《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二、专业期刊
[1] 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
8
院.
[4] 红楼梦学刊.双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 [5] 明清小说研究.双月刊.江苏社会科学
[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双月刊.东北师范大学.
[8] 文献.双月刊.北京国家图书馆.
[9]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0]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
9
学科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一、主要著作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叶蜚声、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力《汉语语法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7] 吕叔湘、江蓝生《近代汉语指代词》,北京:学林出版社,1985.
[8]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0.
[9] 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0]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 石安石《语义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 孙常叙《汉语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
[16] 陆俭明《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7] 张先亮、范晓《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
[19]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0]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1] 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2]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2]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 1981.
[25]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
[26]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7]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8] 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9]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0]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1] 郭在贻《训诂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2] 王宁《训诂学原理》,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11
[32] 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5.
[24]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5] Comrie, 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沈家煊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2] 克劳夫特(W, Croft)《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研社,2000.
[27]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8]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9]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0]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1]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42]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2009.
[4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
[44] 萧统编选《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5]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46] 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47]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
12
[49]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0]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1] 黄灵庚《楚辞集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2]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
[52]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二、专业期刊
[1] 《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4]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
[5] 《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 [6] 《语文研究》, 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7] 《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 [8] 《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9] 《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0] 《文学遗产》, 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1] 《文献》,季刊,国家图书馆 . [12] 《古籍研究》,季刊,安徽大学. [12] 《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 [14] 《文史》,季刊,中华书局.
[15] 《中华文史论丛》,季刊,上海古籍
13
出版社.
[16] 《国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国学院. [17] 《历史研究》,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8] 《中国典籍与文化》,季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14
学科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主要阅读书目
[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5年。 [2]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年。
[2]叶斯柏森《语法哲学》,北京:语文出版
社,1988年。
[4]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洪堡特《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
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7]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
[8]高名凯《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
[9]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年。 [10]陈原著《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
1982年。
[11]齐沪扬 陈昌来主编,《应用语言学纲
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
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4]马蒂尼奇《语言哲学》,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8年。
15
[15]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李国正《生态汉语学》,吉林:吉林教
育出版社,1991年。
[17]萨利科科.S.穆夫温著,郭嘉、胡蓉、
阿错译,《语言演化生态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18]陈 平《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
法与事实》,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19]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戴浩一、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
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32]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24]刘 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26]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
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7]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
美部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28]王 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29]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
夫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6
年。
[20]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 [32]徐烈炯《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0/1995年。
[24]徐杰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
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3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7]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8]张先亮 范晓《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
[2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1982年。 [40]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6年。 [41]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北京
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4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2]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44]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7
[45]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
性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46]廖秋忠《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47]傅惠钧《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年。 [32]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增
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 [49]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5年。
[50]苏培成《语言文字应用探索》,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年。 [51]周有光《新语文建设》,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2年。
[52]王建华主编《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规
范论析》,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李建国《汉语规范史略》,北京:语文
出版社,2000年。 [54]吕冀平主编《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
化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5]刘兴策《语言规范精要》,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6年。
[57]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58]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2年。
[59]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60]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
18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1年。
[62]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年。
[62]Chomsky, Noam. 1964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The Hague: Mouton.
[64] Chomsky, Noam. 1971 Deep Structure,
Surfa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Steinberg D. & Jakobovits, L (1971) Semantic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ader in Philosophy,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pp.182-2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5]Chomsky, Noam. 1982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 Pisa Lectures. Holland: Foris Publication.
[66] Chomsky, Noam. 1986 Barriers. MIT
Press.
[67] Chomsky, Noam. 1992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o appear in Kenneth Hale & Samuel Jay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Essay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 MIT Press, 1992.
[68]Chomsky, Noam.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MIT Press.
[69]Chomsky, N. & Lasnik, H. 1991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ory. To appear in J. Jacobs, A. von Stechow,
19
W. Stemefeld, and T. Vennemann (eds.) Syntax : An Introductional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
[70]Comrie, Bernard. 1981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1]Croft, Williams.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72]Fillmore, C. 1968 The Case For
Case.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ed. by Emmon Bach and Robert T. Harms,1-90.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72]Goldberg, E. Adel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4]Halliday, M. A. K. 1994[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second edition.
[75]Jackendoff, R. 1972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A: MIT Press.
[76]Langacker, R. W. 1991[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20
Stanford C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7]Lyons, John 1968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8]Sapir, E. 1921 Language. Rupert:
Hart-Davis.陆卓元 译,商务印书馆,1985
[79]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1: Concept Structure Systems. Volume 2: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80]Ungerer, F. & Schimid, H.-J.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二、专业期刊
[1] 《中国语文》,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方言》,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当代语言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4] 《语言文字应用》,季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
[5] 《语言研究》,季刊,华中理工大学. [6] 《语文研究》, 季刊,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7] 《古汉语研究》,季刊,湖南师范大学. [8] 《语言教学与研究》,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1
[9] 《世界汉语教学》,季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10] 《敦煌研究》,年刊,敦煌研究院.
22
学科方向“古典文献学”
一、主要阅读书目 [1]《十三经注疏》 [2]《二十四史》
[2]《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4]《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5]《说文解字》及其诠释研究著作 [6]《昭明文选》
[7]《重修金华丛书》
[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9] 黄宗羲《明儒学案》 [10] 章学诚《文史通义》 [11] 钱穆《国学概论》
[1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12]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14 余嘉锡《古书通例》, [1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
[16]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17]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
[18]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 [19]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20]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简编》
[21]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32] 黄灵庚《楚辞集校》
[32] 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 [24]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 [25] 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
[26]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 [27]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 [28]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
23
二、专业期刊 [1]《文史》
[2]《中华文史论丛》 [2]《国学研究》 [4]《历史研究》 [5]《文献》
[6]《文学遗产》 [7]《文学评论》 [8]《敦煌研究》
[9]《中国典籍与文化》 [10]《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4
学科方向“文艺学”
一、书目
(一)文学理论部分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础》(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5] 潘梓年《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25.
[6] 田汉《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 [7] 舒舍予《文学概论讲义》(1921)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8]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64.
[9] 蔡仪主编《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 张法、张旭春、支宇、章辉《世界语境
中的中国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1] [日]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25.
[12] [美]韩德《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2] [苏]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14]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
[15] [英]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安,
2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6] [美]卡勒《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 [俄]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 [印]《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上下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9] 黄宝生《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 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1]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2] Moore-Gilbert, Bart, Stanton, Gareth,
and Maley, Willy. Ed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7.
[32] Rice, Philip and Waugh, Patricia. Eds.
Modern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 4th edition. London,A Hodder Arnold Publication 2001.
[24] Richter, David H.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Classic Texts and Contemporary Trends. 2nd Ed. Bedford Books: Boston, 1998.
[25] Rivkin, Julie and Ryan, Michael. Eds.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1998.
[26] Castle, Gregory.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27] Julie Rivkin and Michael Ryan ed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Edited
26
b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二)文艺美学部分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 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4] 叶朗《美在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张法《美学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7] [德]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8]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9]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10] Herbert Sidney Langfeld, The Aesthetic
Attitude,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Inc, New York, 1920.
[11] George Dickie,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n Analytic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三)中国文艺学部分
[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论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年.
27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
[5] 钱穆《中国文学讲演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6]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 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8] 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 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 王 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 朱良志《曲院风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12] 金学智《书法美学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
[14] 袁 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15] [英]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主要期刊
[1] 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艺研究,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 [5] 文艺理论,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
[6] 美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
28
心.
[7]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季刊,英国美学学会主办.
[8] Aestehtics and art criticsm, 季刊,美国美学学会主办.
29
学科方向“儿童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
一、书目
(一)儿童文学史类
[1] 胡从经. 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
[2]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2] 张香还. 中国儿童文学史 现代部分.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
[4] 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
[5] 吴其南. 中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
[6] 邱各容.台湾儿童文学史.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7]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8] 张永健主编.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年.
[9] 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10](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二)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类
[1] 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2] 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2] 张圣瑜编. 儿童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4] 赵侣青、徐迴千.儿童文学研究.上海:中
30
华书局,1932年.
[5] 陈济成,陈伯吹编. 儿童文学研究. 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丛书社, 1924年.
[6] 葛承训. 新儿童文学. 北京:儿童书局, 1924年.
[7] 仇重、金近等.儿童读物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
[8] 穆木天等编. 儿童文学参考资料第1、2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年.
[9] 陈伯吹. 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
[10]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现代儿童报纸史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11] 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
[12] 汤锐. 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
[14]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长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
[15]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
[16]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
[17] 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
[18] 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19]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20] 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21]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31
[32]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 朱自强. 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
[24] 王泉根.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年.
[25] 梅子涵、方卫平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
[26]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年.
[27] 吴其南. 童话的诗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28] 周作人著,止庵校订.儿童文学小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9]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0] 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32] 李利芳. 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
化进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32] 姚伟. 儿童观及其时代转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4] 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25]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 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年.
[27] 丁海东. 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8] 彭懿.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32
[29] 彭懿.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年.
[40] 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
[41] 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2] 方卫平.享受图画书.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年.
[42] 方卫平.刘宣文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44](日)上笙一郎著;徐效民译. 儿童文学引论.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
[45](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世界与
童心世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6](俄)别林斯基.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
周忠和编译.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
[47](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32](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49](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
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法)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1](加)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2](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
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
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33
[5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
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5](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6](俄)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7](美)凯萨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
—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58](美)桑德拉·L. 卡尔弗特(Sandra L.
Calvert)著;张莉,杨帆译. 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年.
[59](美)蒂姆·莫里斯.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60](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
童文学的乐趣.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61](美)维维安娜·泽利泽著,王水雄,宋
静,林虹译.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62](美)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
作为童话的神话.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62](美)杰克·齐普斯.冲破魔法符咒:探
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4](英)彼得·亨特.理解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5](美)凯伦·科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
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6](美)罗伯塔·塞林格·特瑞兹.唤醒睡
34
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7](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儿童文学
中的人物修辞.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8](澳)约翰·斯蒂芬斯.儿童小说中的语
言与意识形态.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9](澳)罗宾·麦考伦.青少年小说中的身
份认同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三)童年研究类
[1] 张倩仪.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 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
[2] 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4](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
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5](美)艾尔金德.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
助长的危机,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四)外文文献
[1] Aries, Philippe.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ans. by Robert Baldick, New York: 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s,1962.
[2] Inglis, Fred.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Hendrick, Harry. Construction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ritish Childhood: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1800 to the Present,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35
Childhood: Comtemporary Issues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ldhood, ed. by Allison Tames and Alan Prout, London,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1990.
[4] Hollindale, Peter. “Ideology and the
Children’s Book,”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ed. by Peter Hu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5] Stephens, John.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2.
[6] Hunt,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4.
[7] Lesnik-Oberstein, Karín. Children’s
Literature: Critcism and the Fictional Chil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94. [8] Rose, Jacqueline. The Case of Peter Pan,
or, The Impossibility of Children’s Fic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4.
[9] Peter Hunt (ed.)Children’s Literatu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 Hollindale, Peter. Signs of Childness in
Children’s Books, Woodchester: The Thimble Press, 1997.
[11] James, A., Jenks, C. and Prout, A.Theorizing Childhoo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12] Farquhar,MaryAnn.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from Lu Xun to Mao Zedong.NewYork:M.E.Shape,1999.
36
[12] Peter Hunt ed.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 Essay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New York: Routledge, 1999.
[14] Krips, Valerie.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Memory, Heritage, and Childhood in Postwar Britain,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2000.
[15] Peter Hunt (ed.)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6] Zipes, Jack. When Dreams Came
True:Classical Fairy Tales and Their Tradition,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二、专业期刊
[1] 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
[2] 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2] 文艺争鸣.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4] 南方文坛.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5] 儿童文学选刊.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6] 儿童文学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7] 中国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 [8] 中国少儿出版.中国少儿出版社主办. [9] 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主办.
37
学科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书目
1.(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商务印书馆,1927年。
2.(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2.(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5卷),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4.(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傅东华译,上海书店,1921年。
5.(法)德•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6.(瑞士)弗•约斯持:《比较文学导论》,廖鸿均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7.(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谢天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8.(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9.(法)布吕奈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葛雷、张连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 15.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79年。 16.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
38
17.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8.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9.曹顺庆:《中外文学发展比较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范伯群、朱栋霖主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2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32.哈洛尔德.纳.孚尔勒:《古希腊文学史》 32.聂珍钊:《20世纪西方文学》 24.布罗茨基主编:《俄国文学史》(上、中、下)
25.冯至等:《德国文学简史》 26.阿里克斯特:《英国文学简史》 27.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 28.雅洪托娃等:《法国文学简史》 29.刘若端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 20.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 21.凯瑟琳.休斯:《当代美国剧作家》 32.董衡巽等:《美国文学简史》(上、下) 32.《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2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32.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27.佛克玛、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28.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29.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 40.叶廷芳《论卡夫卡》
二、期刊
1.《外国文学评论》
39
2.《外国文学研究》 2.《国外文学》 4.《外国文学》 5.《俄罗斯文艺》 6.《当代外国文学》
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