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自主到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再版有感

2024-05-26 来源:客趣旅游网
2012年7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Ju1.,2012 Vo1.28 No.4 第28卷第4期 从自主到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再版有感 刘自团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江苏南京 210013)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历史的实录,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 为其特殊意义在于它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并非依附理论。自主性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研 究史》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历史发展道路的最好诠释,而立足国内实际,加大开放的力度,全面走向世界是该书对我 国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做全面展望之后所提出的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 自主;开放;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2)04—0077—03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伴随着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的产生而发轫,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成 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当时,以潘懋元先生为首的老 一展历程。 辈高等教育研究拓荒者曾矢志不渝、筚路蓝缕地 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 自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对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历史发展道路的诠释 一、为这个新开辟的领地和事业奔走、呼吁,先后成立了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与西方高等教育研究间 是否存在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学术界的看法并不 完全一致。一些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其直接理由 有三:首先,从时间顺序上看,西方高等教育研究起 步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专门研究领域,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严格意义上讲是从1978年 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 育研究室成立算起,整整比西方晚了近20多年。其 次,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建前,阿什比、阿特巴赫等 一校教育研究室,招收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 部高等教育学系统专著《高等教育学》,在世界上率 先把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进行研究 ……创造了数个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 第一,书写了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的奇迹。然而 不知何时,这段燃情的岁月正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 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并逐渐开始变得鲜为人知。 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专著,李 均博士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为系统考察这段即 将被尘封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书的意义不 批国外学者的著作就陆续被翻译引进,包含这些 著作在内的一些国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部分 分支学科和专题研究产生了不小影响。特别是近年 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 的西方高等教育的经典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国外一 些流行的高等教育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并引起国内研 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习 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无原则盲目搬 用的现象的确存在。再次,在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进行高等教育研究时,我们将面临这样一种状况:无 仅在于其系统地叙述并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 究的历史,完整地保存和整理了当年建立学科时的 一些原始资料和访谈记录,更特殊的价值体现在它 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并非依 附理论。日前,该书再版,借此机会,结合读该书的 体会谈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从自主到开放的发 [收稿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刘自团(1975一),男,河南汝州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一77— 论是高等教育学赖以依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是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学、经济学、 政治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几乎全是欧美学说的产物。 在中国,这些学科从其产生之日就由西方引进,直至 今日我们仍在源源不断地移植西方的理论。这些学 科如果去除了西方的学说,几无内容可言。特别我 们在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时,就 等于是用西方的学说来对高等教育做出解释。_l 当 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所走的完 全是一条非依附性发展道路的学者并不占少数,但 是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已有研究对该观点进 行的论证还不够充分,尤其缺乏用确凿的历史资料 进行实证。李均博士的专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史》,正是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中国高等教育学 科的创立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在这本专著中,李均博士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 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研究范式转换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研究重点的转移、标志性事件或成果的产生 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宏观背景的变化等因素,按照历 史发展顺序,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以 下4个时期:前学科时期(清末一1977年)、学科建立 时期(1978年一1984年)、规模扩充时期(1985年一 1991年)和稳步提高时期(1992年至今)。[21 21)虽 然此前也有学者对其所叙述的高等教育研究进行过 分期,但对分期的依据却很少做出解释。这种缺乏 依据的分析或探讨,往往导致很多研究多停留于表 象而无法深入,从而研究成果可参考的价值和意义 不大。在这里,李均博士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 立和发展为主线,以研究范式转换作为划分时期的 依据,可以说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命脉。 之所以这样下结论,一是因为“学科建制”是我国高 等教育研究与西方高等教育研究价值指向的根本区 别所在,抓住了本质,研究才有可能深人;二是从科 学发展史来看,“范式”的转换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发 展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更替的主要依据,通过 考察研究范式的变革和更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 高等教育研究前后两个时期是否有质的变化。当然 这本书只是把范式的转换作为历史分期的一个主要 依据,并不是唯一依据,除了范式转换外,研究重点 的转移、标志性事件或成果的产生及高等教育研究 宏观背景的变化等都是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史阶段的 依据。_2l( “ 科学地对历史时期做出划分是将历史 研究推向深入的前提条件,从这点来讲,李均关于中 国高等教育研究史4个时期的划分是成功的。 一78一 在对高等教育研究历史做出科学分期的基础 上,李均博士经过大量的考证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 究立足于本国实际,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并 非依附性地发展。其立论的依据如下:1978年以前, 中国还没有出现高等教育研究这个概念,高等教育 研究也还不是专门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一些自发、零 散和无组织的研究,这一时期所谓的高等教育研究 工作只能算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历史轨迹的起点, 依附问题根本无从谈起。而在1978年中国高等教 育研究形成专门领域到1984年正式建立独立学科 的这段时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与国外高教 研究界交流极少,渠道也不通畅。尽管阿什比、阿特 巴赫等一批国外学者的著作在这一阶段陆续被翻译 进来,但从这些书中我们只是了解到西方高等教育 发展的一些情况,对西方各种丰富的高等教育理论 和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情况,仍知之甚少。l2_( ”’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创建高等教 育新学科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土生土长”。之 后,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增多,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 特别是其个别分支学科,对西方的经验与理论虽有 所借鉴,但始终以本土化为立足点,紧密追踪中国高 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在反映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与解 决中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富有本 土气息的理论框架。在系统叙述和分析中国高等教 育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这本专著还对阿特巴赫的 “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与学术只能处于‘边缘’,而依附 于‘中心’西方”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其切人点是中 国高等教育研究早期开拓者的情况和中外高等教育 研究的价值取向。从前者来讲,与多数社会科学开 拓者从属于国外理论不同,潘懋元先生等一批中国 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几乎都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实际 工作中摸爬滚打若干年后成长起来的,是地地道道 的“实践——理论派”。_2_( ’他们从实践中来,他们 的理论更多来自对本国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尽 管他们从不排斥国外理论,但不会对国外的新理论 亦步亦趋。反映在价值取向上,与国外“问题研究” 指向不同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更重视学科建 制。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史》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非依附性发展之路的论证 比较深入、严密。 二、开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对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发展道路的展望 立足本国实际,自主性地发展,李均博士在系统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程之后对我国高等教育 研究历史发展道路所做的总概括。但自主性发展决 不意味着与世隔绝和自我封闭,综观我们已有的高 等教育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也 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一是研究队伍的开放性。有高 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 干部等高等教育实际工作者,他们是高等教育研究 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二是研究过程的开放性。高 等教育研究广泛地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自 然科学、系统科学等科学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其他学 科的概念、范畴及方法来形成自己的概念和学科体 系,从而使自己源源不断地获得“新资源”,促进自己 的生长。 三是研究地域的开放性。高等教育研究 大量地介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积极参 与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对话,正逐步把中国 高等教育研究推向国际舞台。在该书的余论部分, 李均博士在对过去2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成 就与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还对21世纪我国高等 教育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及其道路做出了详细诠释 和初步展望。 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强国”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 研究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命。2003年1 1月,潘懋元先 生在第七届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年会的开幕式上 向高教研究界发出了有力宣言:“现在中国已经是世 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 未来的中国,不仅要力争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而且要 力争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强国。”那么,衡量“高等教育 研究强国”的标准是什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 指出,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不仅要在高等教育 机构、组织、人员、成果等量的指标上继续保持领先, 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研究水平、效益上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国内高等教育,其中若干 理论和观点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有重要影 响。“高等教育研究强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中 心之一,将在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发挥一定程 度的引领作用。 儿 删’以上阐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该 书又指明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发展道路。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对我国高等教育 研究进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就已经证明了我国 高等教育研究选择自主性发展的正确性。从西方化 到中国化的演进,是所有靠依附西方理论而发展起 来的中国社会学科必经的历程,虽然限于当时的历 史条件,中国高教研究选择自主性发展的道路似乎 有些无奈,但却客观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 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各国社会科学发 展的历史也证明了选择依附发展的道路具有很大局 限性。各国有各国的问题,各国的社会科学也有各国 的特色,依附发展意味着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永远甘居从属地位,永远不可能占据社会科学的制 高点。 其次。在坚持自主性发展的同时,《中国高等教育 研究史》还要求我们应发挥主体意识,加大开放力度, 尽可能地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秀理论。李 均博士认为,借鉴与依附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借鉴的过 程中发挥了“主体意识”的作用,对国外理论能有选择 地吸收,而不是照搬。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国外学习先 进理论时,我们也要放宽自己的视野,不应仅局限在少 数几个发达国家,而应是学习世界一切国家的先进、优 秀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 当然,这种开放是相互的,我们在介绍、借鉴国 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的同时,还应逐步把自己的 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为国际更多的同行熟知和认可, 以确立自己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并力争在世界高 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发挥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我国 的高教研究界,虽然近20多年来也开展了不少对外 的学术交流,但从总体来看,国际化的水平还比较 低,尤其国际合作研究还相当薄弱。针对这种现状, 该书指出,今后,中国高教研究界除了从形式上加以 重视和完善外,还要在制度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要更 多地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 中外学者能携起手来,以共同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研 究的繁荣和发展。 儿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总之,在我国高等教 育和高等教育研究空前发展的今天,能对我国高等教 育研究的历史做一番回顾,既有助于我们理性地反思 这段历史,又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理清思路,这是笔 者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后最大的感触。 [参考文献] [1]林莉.在借鉴与依附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2]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 [3]刘振天.透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J].高等教 育研究,2000(3). (责任编辑陈晓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