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猎枪
杨世祥
麂木匠家是海螺村的傈僳族狩猎世家,麂木匠白天是木匠,晚上是守猎者,专门猎取那些夜幕下出来觅食的动物。一到天黑,麂木匠就诡异地出现在密林里悬崖边,一把电筒一杆铜炮枪一只纳撇(傈僳挎包)就是麂木匠的装备,当然他的傈僳纳撇里装有夜猎者最关键的东西,铜炮、火药和铁砂子。麂木匠的猎物五花八门,有飞禽也有走兽,还有马蜂蜜蜂细绿蜂葫芦蜂牛角蜂。
麂木匠是海螺村唯一不穿鞋的人,麂木匠不是没钱买不起鞋穿的人,麂木匠在村子里的同龄老头中算是有钱人,麂木匠熟悉海螺寨后面的菩萨山所有的药材,他是木匠、夜猎者还是挖药人。他每个月都把挖的茯苓、门冬、苦良姜、天花粉等药材晒干后下一次
华坪街,卖给县医药公司的郑胖子,然后买一筒方砖茶和几斤肥肉回村,那时,麂木匠对杀猪匠卖的瘦肉嗤之以鼻,个中的原因你懂的,麂木匠就喜欢吃肥肉时下巴淌油的感觉,他觉得是那样的惬意和满足。
麂木匠不穿鞋是因为他不喜欢穿鞋,麂木匠在一九四八年当新郎时穿过一双布鞋,后来就再也没有穿过了。他的脚因为长时间不穿鞋已经不适应鞋子了,五个脚趾张开呈扇形,且一穿鞋子就出汗,难受得很,后来干脆就不穿了。脚底一层老茧踩到花椒刺上都没事,在怪石嶙峋的悬崖边也健步如飞,这是撵麂子练出来的特技。
傈僳族姓氏麂是个很特别的姓,华坪全县也就只有海螺村的一百多人,傈僳族是个崇拜自然的民族,
028
这个麂姓的意思就是狩猎麂子的家族,所以说到打麂子,这个家族的猎人都会眉飞色舞地炫耀自己的战绩,个个都有自己打麂子的传奇故事。当然,最传奇的还属麂木匠。
麂木匠的第一支枪是支火铳,当然,火铳是规范的称呼,我们这里叫火老弯枪、或者叫弯火杆、闻鼻子枪。火铳由枪管、弯木托和火绳夹组成,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狩猎工具,这种狩猎装备是山上的傈僳族自己造的,那些傈僳族狩猎者用兽皮到坝子里找汉族铁匠换无缝钢管,把一头焊接死,再在旁边钻个洞,剩下的活计就回山上自己做了,至于火药,其实只要有硫磺,造土火药不是什么高科技,山上很多猎人都会自己造。麂木匠的这支火铳是他爹传给他的,枪管上贴满了代表猎人荣耀的麂子、獐子、老熊的头皮,像一串串军功章,时时证明着麂木匠狩猎世家的辉煌。
麂木匠足以炫耀狩猎世家辉煌的火铳有段时间失去了它的优势,村子里的麂天宝在坝子里的楠木村认了一个汉族干亲家,他干亲家李顺才也是一个喜欢撵山打猎的主,换新装备把自己的铜炮枪送给了麂天宝,那年头,铜炮枪可是个新鲜玩意,用钢板击发铜炮带发新式火药,有三点一线瞄准,面对四五十米的目标,一枪一个准,比起火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把个麂木匠的堂侄麂天宝得瑟的不得了,不时拿起铜炮枪在麂木匠等前辈和村子里的老猎人面前显摆。但麂木匠却没有多少惊奇的反应,麂木匠是很深沉的老猎人,虽然在村子里是一个不穿鞋的人,但见过的世面比那些穿鞋的猎人多,见惯不惊特立独行。而村子里其他的老猎人对麂天宝的铜炮枪羡慕得不得了,争先恐后的请麂天宝喝酒吃肉套近乎,然后借他的枪去过枪瘾打兔子打野鸡。
当猎人们还在着迷麂天宝的铜炮枪的时候,麂木匠却不动神色地带回一支比麂天宝那支更加精美的铜炮抢,人们多次询问麂木匠的好枪是从哪里搞来的,
麂木匠都笑而不答,后来无意中才透露了一点消息,说是从西昌搞来的,人们这才想起麂木匠在年轻时认过一位西昌的彝族干亲家,那个彝族干亲家也是一个猎人,是打过老熊打过野猪的高手,人们猜想他那个干亲家也是换装备把旧枪送给了麂木匠。
有了好枪的麂木匠如虎添翼,再加上那时的县供销社、大队基社的商店里公开卖火药、铜炮和铁砂子,也就是说那时村民拥有打猎枪支弹药是合法的。那时是大集体,不许农户养猪养鸡,只有集体养的牛羊,一年三次杀了分肉给社员,当时叫做打牙祭,就是祭奠一下牙齿的意思,平时菜里连油珠子都见不着。村子里的人想吃肉就靠家里男人的那把猎枪。
海螺村后面的菩萨山当年的猎物品种数量多,但大货还是很少,比如老熊、麂子、獐子、野猪这类大猎物,其他的野鸡(雉鸡)、寒鸡、豪猪、钻山甲之类很多,当然能打到大货的猎人是很少的,以前只有麂木匠的老火铳打到过,老火铳弯木托上贴着的老熊、麂子头皮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火铳打老熊麂子不但要有好的枪法还要有技巧和体力,这点村子里的猎人是比不上麂木匠的。
世上的好事一般都不会集中在一起让你碰到,麂木匠也是如此,以前,没有好枪的时候,山上的猎物大货多,但有了好枪,菩萨山的大货猎物基本上都没有了。这让麂木匠很失落,他需要那种击中大猎物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段时间里,海螺村的猎人都陆陆续续把火铳换成了铜炮枪,当时县基社、供销社都有国家造的铜炮枪出售,海螺村的男人再怎么穷都要想办法卖羊卖兽皮去装备一支,没有装备铜炮枪的都会被别的猎人嫌弃,出去打猎都不屑叫上他。
海螺村是竹屏镇唯一的一个傈僳族村子,也只有这个村有猎枪存在,以前,海螺村的猎枪被收过一次,那次不怎么严格,派出所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收枪任
务玩了一个技巧,安排村委会的干部叫海螺村的村民把猎枪拿到派出所办理持枪证,说是有持枪证就合法了,可以到江那边去打麂子。村子里的猎人听了很高兴,说有此等好事,他们听说温泉江边的麂子獐子很多,早就想去那边过枪瘾了,于是都争先恐后挎枪去派出所办理持枪证。
到了派出所被告知上级还没有把持枪证发下来,枪先放在派出所,等办好了通知大家来领证领枪,然而猎人们一个月后接到村委会的通知,说派出所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收缴猎枪,于是海螺村的猎人们的铜炮枪就这样被派出所销毁了。
枪被收缴销毁了,海螺村的猎人们伤心欲绝,一到下午就特别难受,这个村的猎人一到下午四五点就有进山打猎的习惯,这下枪没了,还打个鸟的猎!但有个老头却例外,看到这些人的伤心场面,他不说话就那么不易察觉地冷笑了一声,这个人就是麂木匠,当初大家邀他一起去派出所办持枪证的时候,他就猜到这个结局,麂木匠可是解放前就和国民党的警察玩过技巧的老猎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下全村就只有麂木匠这只饱经风霜的铜炮枪了,村子里的猎人一天想来借他的猎枪,麂木匠就是不借,麂木匠认为自己除了私藏猎枪有点违法外,其他方面都是守法的好老头,借枪出去伤到人那可负责不起,麂木匠心里的利弊权衡还是很恰当的。
其实当时麂木匠也是响应号召把枪拿去办持枪证的,只是他交去办持枪证的不是那支虽然陈旧却很精致的铜炮枪,他交的是那把用了几十年的老火铳,那支老火铳和一批铜炮枪一起放在派出所的仓库里显得很另类,派出所刚来的年轻警察都想象不出持枪证的枪号应该打在哪里,因为上面贴满了代表猎人荣誉的动物的头皮。
麂木匠除了私藏猎枪打猎以外,还有一个隐藏得很深的违法行为,就是抽鸦片,他这个恶习可是从解
029
放前带过来的,但解放前的海螺村,抽鸦片不是恶习而是习惯和时尚,特别是抽了鸦片去打猎,更是精神抖擞精力充沛。但麂木匠抽鸦片基本上没有人知道,麂木匠的鸦片来源也很神秘,他把自己家的自留山中间砍空一片灌木林当作柴火,然后在空地上种鸦片,灌木林密不透风,人们在外面根本不知道里面种有鸦片,这个秘密直到麂木匠去世一年多,才被孙子麂非鹿发现。
派出所第二次来海螺村收猎枪的队伍有点庞大,有派出所长、镇政府综治办主任、村委会书记村长等一干人,这次派出所的收枪告示是派出所长亲自宣读的,告示里说国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还有是确保社会治安,所以要收缴民用枪支,要求村子里有猎枪的限定时间限定地点上交,而且不能交一支藏一支。按时交枪的不做处罚,如果不交的按私藏枪支判刑处理。村子里其实有猎枪的都是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年轻人对打猎其实不感兴趣,他们兴趣是在飙摩托、唱民歌、喝酒和逗姑娘上。
傈僳族人性格温和与人为善,老一点的都很讲面子,都怕五六十岁一把年纪被警察带走丢老脸,自己丢脸不说,还给儿孙丢人现眼,所以,告示的作用立竿见影,宣传效果很好,还不到规定时间,村子里的枪都全部上缴派出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一百三十人的村子,居然有五十支铜炮枪,基本上是一户一支半枪。
麂国华为交枪的事和老爹麂木匠作了深入细致的交流。麂木匠的人品在海螺村无可挑剔,德高望重关心亲戚邻里,做客都是坐上位的主,除了打猎以外,他不会拿枪去做什么坏事,这是全村人都可以保证的,但收缴民用枪支,保护野生动物,确保社会治安是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的,麂木匠必须得面对这个现实。
麂国华鹦鹉学舌般把派出所李所长的话复述了一遍,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到国家综治
030
维稳的大道理,讲完后,麂国华自己都觉得太有道理了,感觉老爹应该会伸出大指姆赞扬他了,但老爹麂木匠好像无动于衷,自顾自抽他的草烟,和孙子说些不着边际的傈僳话。
麂国华只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给老爹讲道理,从以前没有饭吃没有肉吃讲起,到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政府帮助傈僳族群众脱贫致富,有房住有衣穿有肉吃生活无忧,说你又不是没有肉吃,每年杀的两头大肥猪到下一年还吃不完,你干嘛还要残害那些野生动物呢……
当麂国华觉得给老爹做了一夜的思想工作没有效果的时候,麂木匠第二天却主动交出了那支陪伴了他十几年的铜炮枪,村子里的人们想象着麂木匠交枪时那生无可恋的场景,村子人都知道猎人对枪的感情和依恋是寻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出乎意料的是麂木匠是满面笑容来交枪的,交枪的同时还上交了他的火药和铁砂子,留给人们一副他终生不再打猎的样子。
麂木匠交了枪后,派出所和村里人以及家里人都认为这是麂木匠狩猎的最后装备了,当然,作为一个老猎人,如果你认为没有猎枪装备就没有麂子野兔野鸡肉吃了,那你就太小看麂木匠了,虽然没有了猎枪装备,但是麂木匠还是不时在黑夜带回来野兔穿山甲等野味,家里人都知道这是用傈僳族的地弩、刁杆、陷阱、钢夹等工具捕获的,都心照不宣地煮来享用。
但有一次麂国华吃一只麂木匠烧熟的松鼠肉时,咬到一颗铁砂子把他的牙崩下来一块,麂国华大吃一惊。第一个脑海里出现的就是一支枪,一支铜炮枪,麂木匠还有一支枪,这颗把牙崩下来一块的铁砂子就是一个铁的证据,但这支枪绝对没有在家里,一定是藏在野外某个神秘的地方。
麂国华这下为难了,作为一个队长和共产党员,对于公安机关收缴猎枪的规定是坚决执行的,是毫不含糊的,自己还信誓旦旦地向派出所李所长和村委会
的张书记保证村子里的猎枪是全部上缴给公安机关了的,现在却发现自家老爹还藏有一支枪,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直接问老爹麂木匠要枪可能不恰当,前面收缴的枪就做了无数次的思想工作,这老头虽然七十岁了,但猎人的彪悍和倔强还在他身上显现着。以前两父子闹矛盾,麂木匠就会神秘地消失几天,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回来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疲惫和憔悴的感觉,依然是精神抖擞。
六十岁的麂木匠对于狩猎已经不是想吃野味的问题了,就像有些钓鱼人其实是不吃鱼的,他找的是获取猎物时的那种成就感,他把猎物带回家就喜欢看家人吃的那种喜悦。
困扰麂国华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支枪是从哪里来的呢?麂木匠基本没有自己买过猎枪,第一支火铳是他的猎人老爹去世后留给他的,第二支枪来历虽然有点模糊,但基本可以确定是他凉山的彝族干亲家送给他的,第三支枪存在于麂国华的想象中,是火铳?是铜炮枪还是比较正宗的猎枪?这都是一个谜。
困扰麂国华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支枪到底藏在哪里呢?麂国华不动声色,决心把这个秘密搞清楚,但麂国华想得太简单了,麂木匠老猎人的神秘和诡异直到去世麂国华也没有弄明白,他最后一支猎枪到底在哪里。
麂木匠可以在漆黑的密林里和悬崖边不用照明行走,而且能对在五十米范围内轻微的响动极其敏感,想跟踪他晚上打猎的行动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查找的线索只有火药和钢弹的来路,当时禁枪收缴民用枪支包括气枪是大气候,商店里不可能再买到火药和钢弹了,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麂木匠在自己造土火药,土火药的成分其实就是硫磺、岩硝和锯木面,后面两种山上可以找,但硫磺只有去县城买,还不一定能买到,所以麂国华的推测在一段时间之后不了了之。
……
031
麂木匠在七十三岁时无疾而终。
麂木匠的最后一支枪是他去世后一年才交的。二〇一三年,孙子麂非鹿得到乡政府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的项目资助,和女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农业开发种植公司,砍自留山的灌木林种花椒时发现一个一个典范。
后来,麂非鹿隐约感觉到他的今天是狩猎世家的一个归宿,爷爷的猎枪交了,老爹的猎枪交了,他这一代已经没有了狩猎世家的痕迹,但爷爷的最后一支猎枪把他引向一个充满梦幻的溶洞,给他展示了一个十分隐蔽的石洞,虽然隐秘但有人出入的痕迹,里面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空旷无比,该洞入口狭窄,仅容一人潜水进入,洞内豁然开朗,有一大厅,有地下河相连。洞内雪白的次生化学物极为丰富,钟乳石星罗棋布,姿态万千,其形态以低矮的石笋、钟乳石及石柱为主,有酷似观音送子、仙女下凡、二龙戏珠、擎天十八柱、猿人把门、弥勒佛像等,变化多姿,令人遐思神往,纯属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
在一个干燥的角落里,麂非鹿发现了爷爷麂木匠的全套狩猎装备,火塘以及简单的生活工具,麂非鹿能想象爷爷麂木匠在这里惬意地抽鸦片的情景。
麂国华想象中老爹的最后一支枪其实还是火铳,麂国华这才想起以前爷爷去世时留下的火铳是两支,只是有一支后来无缘无故地消失了,没想到三十年后会出现在这个山洞里。
第二天,麂非鹿骑摩托把枪上交给派出所并说明情况。至此,麂木匠的枪全部上缴公安机关,狩猎世家的使命在麂非鹿这一代正式终结。
麂非鹿留下了爷爷那套抽鸦片的装备做纪念:一个小铜碗,一个麂子角和一个小玻璃瓶插一根小竹管。这是一个让我辈打死也想不出来做什么的装备,这装备昭示着一个一九二八年出生的傈僳老人的传奇。
一年后,麂非鹿的农业开发种植公司变成了华坪县牧歌农业旅游有限公司,以开发溶洞旅游观赏为主,开发芒果柑桔等水果采摘体验和民族饮食一体的公司,成为攀枝花——华坪——泸沽湖旅游线路的一个景点,麂非鹿也成为华坪县傈僳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
责任编辑:何顺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