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重庆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复习资料(重庆)

2023-05-06 来源:客趣旅游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复习资料

目录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2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4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5第五章宋金元文学理论............................................................6第六章明清文学理论................................................................8

1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诗言志”从文论的角度看来,有哪三点值得注意?(论述题)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志”即“意”,指人的内心意念,汉人《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适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地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现的、抒情的。二、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待言志辨·序》),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论诗注重表现的“缘情”、“贵意”和“神韵”、“意境”,都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书写“诗言志”三字赠给文艺工作者,给这一理论注进了新的内容。“以意逆志”说(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以致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述孔子的思想主张。(论述题)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学诗有多方面的功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三、重视“中和”之美。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孔子一方面肯定了情感追求的合理性,一方面又主张这种情感追求要受到一定的理性制约,使之处于适度状态,这样才能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理想。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善”与“美”两个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但实际上孔子是把思想标准(善)放在第一位,而把艺术标准(美)放在第二位的。孔子推崇更符合“礼”义的“禅让”,而反对暴力革命,所以扬《韶》而抑《武》。又,他肯定《诗三百》是因它“思无邪”,即思想感情的内容没有离经叛道的东西。这些都说明孔子为了文学更好地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教化目的,总是把思想标准放在首位的。试述墨子的思想主张。(论述题)墨子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非乐”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活、生产是不利的。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因此一般地否定文学艺术超功利的审美娱乐作用,则带有很大的狭隘性。“三表”说,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2很常考必背“诗言志”★★很常考必背“以意逆志”说★★很常考必背孔子的思想主张★★★很常考必背墨子的思想主张★★★很常考必背很常考必背很常考必背优先级很常考必背表”乃是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他说没有一定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及实际功用的理论、文章,等于痴人说梦,胡言乱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见墨子的“三表”说,从客观上说明了文学应根据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并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性质和功能,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简述对孟子“以意逆志”说的三种不同说法。(简答题)对孟子“以意一种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如赵岐、朱熹乃至逆志”说的三朱自清等);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如种不同说法吴淇、王国维等);还有一种认为从作品全篇的立意,推求诗人之志(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我们认为,作者之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试述庄子的思想主张。(论述题)其一,庄子主张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庄子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观”,认为“道”是“自本自根”的。是“无为”的,所以“自然”(自然而然,一种道家所理解的万物本身的自由,天然状态)就为其表现形态或根本特征,就最接近“道”,也就是最“美”。因此他主张“灭文章,散五米”,反对通过任何人工的手段去破坏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状态,要求让万物保持或“复归于朴”,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的思想主其二,论述了“言”与“意”和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言”说。张在“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属于“言不尽意”派。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其三,《天下》篇概括了庄子的超现实主义的特色,提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庄子认为当时“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就是说面对现实的黑暗、罪恶,不能同它正面严肃地讨论问题,主张采用自由而不规范的形式和超现实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这就形成了一种离奇荒诞和奔放不羁的思维方式和作品风格,其中往往包含着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挪输、嘲弄和不满。这对于突破封建礼教发展人的个性,开拓思维空间和艺术想象的能力,以及丰富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风格,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试述荀子的思想主张。(论述题)第一,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要用“言”的工具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形成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第二,荀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而荀子的思想主明道是其核心。这一点贯穿了他关于“言”、“文”的全部论述。实际上就张是为文学创作提出明道的原则,这就为后世扬雄、刘勰等人的原道、宗经、★★★征圣的正统文学观奠定了基础。第三,荀子十分重视乐教,高度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他说:“乐(yue)者,乐(le)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认为音乐具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对整个社会的民情风俗以至国家的安危治乱都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第二章两汉文学理论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简述司马迁的文学主张。(简答题)司马迁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他的《报任少卿书》和《史记》的《太史司马迁的文学公自序》、《屈原贾生列传》等篇章之中。把他的文学主张概括起来,可以主张说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其二,给屈原及其作品以高度的评价,明确指出“屈原之作《离骚》,3较常考得背优先级很常考必背很常考必背盖自怨生也”,对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超奇》篇涉及了哪几个重要的问题?(简答题)《超奇》篇,主要的内容是对作家的品评,可以看成是古代文学理论《超奇》篇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它涉及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提出了★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其次,强调了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再次,在评价作家作品的问题上,王充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知识点名称主观题试述《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论述题)《典论·论文》是曹丕在建安时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关于政治、道德、社会和文化的论集。《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对中古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很多问题都有所涉及。其中有些问题、虽然仅仅是略引端绪,但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肯定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不分贵贱地给予个人的文章以很高的评价。一方面他本着文以致用的精神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一方面从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指出了它的不朽意义。二、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这是曹丕文学理论的核心。与“知言”的关系,对后代文论具有启发意义。但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的则是曹丕。“气”在他的《典论·论文》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个性素《典论·论质、本性。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主观的个性素质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容取代和模拟的。他说:“气之清浊有体”。他所说的“清”是指俊爽超迈的阻刚之气,★★★★“浊”是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他将一个作家的个性气质及其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风格美,分为这两大类,而他比较倾向于前者,这是很有价值的美学思想。三、区分了四种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和“诗赋欲丽”的著名论点。他所说的“本”,大致指基本性质,规则而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所谓“末”,是指各种不同文章的体裁。前者主要指内容而言,后者主要指形式而言。他认为一切文学作品的内容、特性,在其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其表现形态却多种多样。他把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类八体,即“奏议”、“书论”、“铭诛”、“诗赋”,指出它们各自的表现特色是:“雅”、“理”、“实”、“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将诗、赋归为一类,指出它们的特点是“欲丽”,这是对文学艺术审美要求的自觉认识。四、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曹丕首先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谓已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心雕龙》(名词解释)《文心雕龙》一书一般认为撰成于齐末,与产生于梁代的钟嵘《诗品》,《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最伟大成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这两部巨著规模宏大而又自成体系,清人章学诚曾把它们相提并论,★★★视为双璧。《文心雕龙》全书50篇,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24篇)、自序(1篇)。4优先级知识点名称陈子昂的诗论主张★★很常考必背较常考得背《戏为六绝句》★《文心雕龙·神思》(名词解释)《神思》列为创作论之首,可以看成是创作论的总纲,涉及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而核心是艺术想象。刘勰明确提出了“神思”的概念,并论述了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形成条件,其理论基本上是对陆机关于艺术想象论的进一步发挥。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是什么?(简答题)刘勰认为“神思”即艺术想象的特征有三:第一,形象性,即不离具体感性物象,所谓“神与物游”。第二,情感性,即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点是神思作为形象思维区别于抽象思维的显著特征。第三,神思也不排斥抽象思维的参与,所以需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简述神思的功能。(简答题)第一,它能使作家摆脱身观局限,让思维自由驰骋,才情充分发挥:“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第二,它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中心和关键;“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第三,神思与语言的表达密切相关:“辞令管其枢机。”试述《文心雕龙·情采》的主要内容。(论述题)《情采》篇着重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要内容有:第一,明确提出了文质并重的主张。“情”即“质”“采”即“文”,分指内容和形式而言。刘勰认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文附于质”,“质待于文”。即是说优美的文辞,必须表现正确的思想感情,而正确的思想感情,又有赖于优美的文辞来表现,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第二,指出了“情采”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刘勰把内容和形式,比作经与纬或容貌与铅黛的关系,认为前者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从而生动地说明了“文采饰言的功能。如果主次颠倒,专从辞采形式上下工夫,那就失掉“立文之本源了。第三,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当时“为文而造情”的形式主义之风。刘勰不满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日盛”的不良倾向,提出这种理论,有破有立,很有现实意义。简述《文心雕龙·时序》的主要内容。(简答题)《时序》篇阐述了刘勰的基本文史观,即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指出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决定了文学的发展。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认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及其风格的演变,都与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具有某种同步关系。第二,具体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诸如政治、哲学、时俗对文学发展兴衰演变的影响。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第三,同时也指出了文学本身内在发展的规律,即历史继承关系。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主观题简述陈子昂的诗论主张。(简答题)陈子昂还提出了复兴“风雅”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具体途径:这就是以建安文学为旗帜,创作出“骨气端翔,言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建安文学是“慷慨悲歌”的文学,它内容充实,贴近社会生活,是我国古代继《诗经》之后的又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旗帜。《戏为六绝句》(名词解释)《戏为六绝句》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这六首七言绝句,针对当时“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以及割断历史,笼统否定六朝至初唐的诗歌创作的错误倾向,高度概括地阐明了自己对待六朝作家和古今之争等问题的主张和态度。5简述《戏为六绝句》的结构。(简答题)这六首绝句作为组诗,有其内在的结构层次和统一性。在前面三首中,杜甫以六朝初唐具体作家为例,历史地、发展地分析了这些作家的贡献和地位。在后三首中,杜甫则承接前诗提出文学发展中后代文学应对前代文学采取继承和革新的态度,尽可能吸收历代文学的优秀的精华,只有在“转益多师”中才可能达到新高峰。《与元九书》讨论了诗歌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哪些内容?(论述题)首先,白居易提倡诗歌应该和当前的政治斗争联系,积极干预生活。白居易论诗的出发点同传统儒家以三百篇当读书一样,也是强调以诗为政治斗争服务。这就是“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其次,他强调继承“风”、“雅”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批判了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白居易认为“风”、“雅”的传统就是美刺的传白居易的《与统,他还把美刺和讽喻、比兴都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问题来提倡,这样,元九书》很常考必背比兴就从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演化为对于文学思想内容的要求。《诗★★经》反映现实的传统就成为“六义”的传统,或者说,《诗经》的本质就是“六义”。“讽”是“六义”的关键之所在,他也由此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他自己最重视的是“讽喻诗”。最后,白居易主张诗歌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他在信中对诗歌的要求是:“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和“义”作为根本和结果是指内容,“言”和“华”作为手段和过程是指形式。试述韩愈《答李翊书》的文学理论。(论述题)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手,其理论集中表现在《答李翊书》中。韩愈在书中首先力倡学古文应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他认为:“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想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必须首先从道德修养入韩愈的《答李手。其次,韩愈在书中强调,学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翊书》很常考必背★★的作品。而写作则要有创造性,不论是内容或词句,都要“惟陈言之务去”。再次,韩愈认为,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最后,韩愈认为,写古文要以气为先。他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著名理论。韩愈在这里显然发挥了孟子的“养气说”,认为文章创作与作家的个性人格和写作心态直接相关,简言之,气盛就是古文的主要特征,第五章宋金元文学理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简述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简答题)在宋代改革散文形式体制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的古文理论较欧阳修的文集中地体现在其《答吴充秀才书》中。在此文中,欧阳修首先提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主张重道以充文,学主张很常考必背他较好地论说了文与道的关系,重道而不废文。其次,欧阳修论文而推原★于道,论学道面归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百事”,指明文学是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简述黄庭坚《答洪驹文书》的诗论主张。(简答题)黄庭坚的《答洪驹文书》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他的诗论主张,黄氏论诗黄庭坚的的重要主张之一,是多读书,学习前人的法度。《答洪驹父较常考得背这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诗的必然过程,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书》要。他认为,学诗就是学习做诗的方法和技巧,即学习“作文章斧斤”,★黄庭坚显然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深博的文化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而完全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利对生活的洞察。6很常考必背李清照的《论词》★★很常考必背《沧浪诗话》★★较常考得背《诗辨》★试述李清照《词论》的文学主张。(论述题)李清照在《词论》中首先从词的特点出发,回顾了词的发展过程,说明词是与娱乐和音乐结合而产生的。诗与词在外部特征上的重要区别是词有很强的音乐性要求。她认为,“诗文”只分平侧(仄),而“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押韵的限制也很严。在这方面,她反对背离音律以诗为词,更反对以文入词,如若这样写词肯定会把人笑倒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清照强调婉约为词之止宗,反对苏轼的豪放词风。李清照还提出了自己的词论主张: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李清照反对“郑卫之音”,反对鄙俗卑下的词,就是站在“好词”的立场上进行着内部斗争。一是高雅,反对“郑卫之声”、“词语尘下”;二是浑成,反对“破碎”,三是协乐、反对离谱;四是典重,反对贺方回“少典重”;五是铺叙,批评晏几道“若无铺叙”;六是故实,就是要用典,否则就像穷家美女,终少富贵态而显小家子气。这些主张都反映了李清照对词的要求和她的审美倾向。李氏论词,揭示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特个性,这是她的贡献。但她对苏轼扩大词的题材范围和创造豪放风格加以指责,则表现了她的保守性;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否则它就失去了特有的审美价值。简述严羽《沧浪诗话》。(简答题)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在宋代众多的诗话中,成就最著,是一部较有系统的批评理论著作。这部诗话,总结汉魏以来五、七言诗之发展,揭示诗的宗旨,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宋诗之弊:这就是其目的。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组成,而其对于诗的基本见解,则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的《诗辨》中。所谓《诗辨》就是要辨明诗到底是什么,这是严羽所说的“诗之宗旨”所在。简述《诗辨》的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简答题)他在诗话中首先提倡“妙悟”说。他继承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倡“以禅喻诗”,“以悟论诗”,反对宋以来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他认为“悟”“有浅深”,“有分限”,大致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是“一知半解之悟”,一是“透彻之悟”,他所推崇的谢灵运及盛唐诸人的诗就达到了“透彻之悟”的境界。其次,严羽提倡“别材别趣”说。显然,严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接触到了文学艺术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在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严羽提倡“兴趣”说。“兴趣”实质就是一种寄托在诗歌艺术形象之中的“情性”。严羽认为,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的,所以他反对“涉理路”。简述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的文学主张。(简答题)这里选录了22首。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疏凿手自任,树立疏凿的准则。所谓“正体”,是与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说“别裁伪体”的“伪体”相对立的。其余21首,比较全面地辨析了正伪清浊的鸿沟所在。第一,主张自得,反对模拟。第二,主张自然天成,反对夸多斗靡。第三,主张高雅,反对险怪徘谐怒骂。第四,主张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第五,主张真诚,反对伪饰。7很常考必背元好问的文学主张★★第六章明清文学理论优先级知识点名称王世贞的《艺苑后言》★主观题《艺苑卮言》论述了哪几方面的问题。(简答题)首先,王世贞仍然坚持以秦汉、盛唐诗文为最高标准,基本上遵循着前七子的主张。其次,他提出了学古而不拘泥于古的主张。再次,王世贞很重视诗歌的境界问题。试述李贽的《童心说》。(论述题)李贽在文学上提出“童心说”,这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开创之功,它是新的社会力量的要求在思想、文学上的反映。他鲜明地提出“天下之至交,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的文学观点。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赤子之心、真情实感。所谓“非童心自出”的假文学,是指宣扬封建道学的文学,而他所谓“出于童心”的真文学,实质上是指能够抒发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愿望的真情实感的文学。李贽坚决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给人们指明了判断是非的新的标准,要求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他用“童心说”抨击假道学。他指出古代圣人读书乃是为了保护童心,而今之学者却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李贽以“童心”为标准建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念。“童心”成为重新衡量古往今来一切文学作品的真假高低的唯一尺度。他指出只要是出自童心的作品,便都是真文学、好文学,不管它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的、什么体裁的。试述汤显祖《答吕姜山》的文论主张。(论述题)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之争,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流派之争。前者重剧情,后者重曲律。首先,他强调指出戏剧创作不能单纯强调作曲的格律。他认为在戏剧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上,有主次之分。对于戏剧作家来说,“意、趣、神、色”是主要的、根本的,而声韵曲律是次要的。其次,他提出了“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命题。所谓意趣,是指戏剧家的意旨和情趣,即思想情感和个性气质部所谓神色,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神情和声韵文词,因而意趣神色乃是指戏剧作品的完整个性和风格,强调独创精神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意义。简述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简答题)他的《读第五才子书法》乃是他的小说理论纲领,着重论述了《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和艺术方法。涉及了下面三个问题:首先,他明确指出艺术虚构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各自特征。其次,他十分重视典型形象的塑造,指出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而成功地刻画人物性格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他把刻画人物性格放在小说创作的中心地位,再次,他非常重视语言的性格化,强调人物的语言应该符合人物的个性,因为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才能很好地表现出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李渔(名词解释)李渔,字签鸿,又字谪凡,号笠翁,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初著名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所著《闲情偶寄》,内容包括戏曲、烹饪、建筑、园艺各方面。其中戏曲理论部分分“填词部”和“演习部”,对戏曲结构、音律、对白、表演、歌唱等问题都有所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8较常考得背很常考必背李贽的《童心说》★★较常考得背汤显祖《答吕姜山》★很常考必背金圣叹的小说理论★★较常考得背李渔★很常考必背李渔的戏曲理论★★见解,实为戏曲理论专著。李渔戏曲理论以“填词部”最精彩,其中包括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项。简述李渔的戏曲理论。(简答题)第一,十分注重戏曲的结构艺术,明确提出了“结构第一”的主张。他所说的“结构”,实质是指戏剧创作的艺术构思,包括对戏曲内容各要素之内在关系与组织方式的深思熟虑与设计,以及题材的开拓与主题的把握等。其次,李渔把“立主脑”作为戏曲创作进行总体构思的最重要的一环。李渔非常明确而深刻地指明了戏剧的“主脑”既是“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是剧中所设的“一人一事”,两者密切融合在一起。再次,李渔十分重视戏剧语言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尤其要个性化。简述王士祯的神韵说。(简答题)王士祯论诗倡神韵说。所谓神韵,是指作品意境的清雅淡远,而又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神韵”具有清远的特点,就是不论写景抒情,都力求含蓄,表现清雅淡远的风神韵致。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论渊源乃出自司空图的“韵味说”和严羽的“兴趣说”,他对严羽、同空图二人的诗学主张“别有会心”。王士祯把“神韵”作为一种审美尺度,比起司空图和严羽都要明确和严格得多。简述刘大櫆的文论宗旨。(简答题)他的文论宗旨,集中在《论文偶记》中,论及了以下问题:首先,他强调了散文艺术本身的相对独立性。桐城派开创者方苞论文以“义法”为主,侧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一面,但也不完全忽视文章的艺术形式。其次,他提出了神气音节说,对散文的艺术特征作了详细全面的论述。他主张从“神、气”方面去探讨古人的“文法高妙”。再次,他提出了“因声求气”说,较好地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揭示了古代优秀散文之所以富于音乐美的奥秘。很常考必背王士祯的神韵说★★很常考必背刘大櫆的《论文偶记》★★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