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024-01-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福建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知,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故A项错误;雨果认为“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含贬义,导致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雨果只是指出了西方科技不同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不能得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雨果指出,中国古代创造的辉煌科学技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由此可知,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故D项正确。

点睛: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 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突出表现为法国的民族主义和德国的民族主义.前者的指是一个民族的“自决权”,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他宣传、介绍和接受的是德国的民族主义.究其原因是

A. 中国经济发展更接近于德国经济 B. 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C. 梁启超企图效法德国君主立宪制 D. 法国大革命过于激进与改良不符

【答案】B

【解析】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中国经济状况与德国不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后者强调的是民族特征”可知,德国的民族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梁启超效仿的是日本,故C项错误;材料侧重谈论的是德国,不是法国,故D项错误。

3. 2014年10月,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向大师致敬——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其中有一位画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材料中“20世纪现代派艺术的领袖”指的是毕加索。《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绘画;《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绘画;《日出·印象》是印象主义绘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故答案选D。

4.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下列属于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的是 A. 自由、平等、博爱 B.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 核定地价,增涨的地价由国民共享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4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方面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民生。A项是孙中山思想的来源;B项是新民生主义的主张;C项是新民权主义的主张;D是旧民生主义的主张。故答案选B。

5.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C

点睛: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我国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中央集权,从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可得出结论为法家学派。 6. 由于未能保留下来古希腊智者任何自己的著作,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 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是史料 B. 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 片面的,因为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D. 错误的,因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论述不是史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当事人对历史的阐述也是史料,要和原始文字史料相互印证,方可采信,故AD项错误。虽然生活在同时代,但二者的主张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言论有差别,故苏格拉底言论可能带有一定片面性,故C项正确。

7.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成为美国建国基本政治框架,故A项正确。狄德罗是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其积极介绍启蒙思想,反对封建制度和神学禁锢,但其思想在并未在美国解决政治问题上有所体现,故B项错误。洛克提倡“天赋人权”和民主政治,其分权思想在孟德斯鸠的发展下成为美国建国思想,故C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与美国政体不符,故D项错误。

8. 司马谈尝论诸子百家,认为诸子百家学说虽然不同,但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其所谓“一致”、“同归”是指

A. 治国安邦 B. 天人合一 C. 国富兵强 D. 大一统 【答案】A

【解析】“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思是六家思想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天下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故答案选A。BD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思想;C是春秋战国各国变法的目的。

点睛:把握材料“一致”、“同归”,这是要找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实质,诸子百家思想事实上是诸子对治国思想的不同理解,但最终都是提供了一个治国方案。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 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 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 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 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说明文化观念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也就是文化观念的多元化,A正确选项。儒学从未失去正统地位,B错误。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C错误。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D错误。

点睛: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1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九原抵甘泉”可以知道讲述的是西北地区并非西南夷地区,故A项错误。据材料“葛洪《抱朴子项错误。

据材料“《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可以知道描述的是北宋汴京(即东京)商业繁荣的景象,由此可以知道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不能说明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代中国应该在晚清出现而非明代,故D项错误。

11.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辉煌,名作迭出.下列作品与其作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楚辞》——屈原 B. 《将进酒》——李白

C. 《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 D. 《水浒传》——罗贯中 【答案】D

【解析】《楚辞》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的曲作家关汉卿;《水浒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施耐庵。故本题选择D选项。

12.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 B.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 【答案】B

【解析】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1915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反对封建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受政治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体现了皇权思想,但材料强调突出变化,故C项错误;出现变化说明了意识形态的不稳定性特征,故D项错误。

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不能说明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故B

13.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从神学角度否定了教会的地位。马丁·路德使得《圣经》成为唯一的权威,人们依然虔诚地信仰上帝,故A项错误。通过人人皆可读《圣经》,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沟通,这就使人们相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可以不依赖教会,独立与上帝沟通,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只否定了教会的作用,丝毫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和教皇的权力分配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14.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

A.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

C.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 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主要增加了反帝的主张、民主为一般平民所享有、节制资本与耕者有其田等。本质上来看,新三民主义依然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A不合题意;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容,B符合题意;C只是手段;D表述错误,旧三民主义也主张革命。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点。根据所学可知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新三民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而旧三民主义主要强调反对满清统治,具有狭隘性;新三民主义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洞口号;新三民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具体提出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工人的生活问题,与“扶助农工”紧密相联,而旧三民主义只是空洞的提出“平均地权”。因此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5.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严格限制儒家以外的思想的传播,排除A。英国于1689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而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是18世纪的,排除B。“八七会议”是1927年8月7日,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排除C。牛顿力学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D。

16.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 17.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B. 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C. 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 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即A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A项。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即B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B项。康熙五十年,是以康熙年号纪年的时间,而不是康熙五十岁,即C项说法错误,故选择C项。1898年是戊戌年,著名的戊戌变法就是爆发于1898年,即D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D项。故答案为C。

18. 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规定与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无关,故A项描述错误。据材料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不是罗马教会颁布的,故B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是造成德国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并未造成整个欧洲的分立割据,故C错误。据材料“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9.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一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 B. 图二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C. 图四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D. 图三作品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没有外来文明的特征,故A错误;《天王送子图》是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唐朝绘画创制法度,雍容华贵的特点,故B错误;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故C错误;《窦娥冤》作者是关汉卿,反映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故D正确。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专题史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书画的基本特征、文学发展趋势、京剧的形成和艺术特色;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会出非选择题,但分数不大;从命题趋势看,高考将着眼于古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时注重从通史的角度考查科技及文化的相关史实。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答案】D

【解析】《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等。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宋词兴盛的基础。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黑暗,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清小说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衰落和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并非主要是表达的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自豪感。故ABC均符合历史事实,D项错误,故选D。

21.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明夷待访录》 B. 《四书章句集注》

C.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D. 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科技、文化艺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时间上来看《四书章句集注》、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均是出现在赵宋之世,《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不是出现在赵宋之世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C均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造极于赵宋之世”说明宋代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科技方面: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思想方面: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文学艺术方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22.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其目的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特别强调“忠君就是爱国”“孝悌”思想,材料中“逆子”“乱臣”“卖国”是世俗道德、政治、人生观领域里不遵循“三纲五常”的体现,人们对此极为鄙视,说明了儒学观念的世俗化,故答案是A。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制化和程朱理学的系统化,故B、C不准确。外儒内法的社会化与材料表述没有任何关系,故D不准确。

23. 24、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此解读说:权力属于公共财产,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在严格的监管约朿下运用,不可有丝毫的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天赋人权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答案】D

24.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 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这一年,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大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二乾隆下令编修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之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材料三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

(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答案】(1)因为启蒙思想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如果让政府参与,必然会失去独立性,使其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2)《百科全书》:汇集和宣传科学知识,弘扬人文精神,追求幸福人生。

《四库全书》:实行文化专制,毁灭历史文化,愚弄人民,削弱民族战斗力,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因为它为法国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1)本小问学生需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德罗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是因为启蒙思想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如果让政府参与,必然会失去独立性,使其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2)本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予以解答。根据“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可概括出第一点信息。根据“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再结合明清相关知识可概括出第二点。

(3)注意题目问的是为什么是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学生可从该作品对启蒙思想的宣传入手,它宣传了革命思想,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等思想,这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故而《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答案】(1)主要观点:“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主要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

时代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

(3)相同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

不同点: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1)由材料中“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等可知,主要观点上,可从“理”的本源性、具体化等角度来回答;积极影响上,可从利于社会稳定、注重气节等角度上来回答。

(2)由题中“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可知,主要观点上,可从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回答;其时代价值上,可联系宋代思想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回答。

(3)结合所学,相同点上,可从其都为唯心主义观点上来回答;不同点上,可从二者所强调的主体的不同上来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本题属于涉及到哲学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之间的联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

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分别对这两种态度予以评析(分析原因,评价影响)。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

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