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判断题练习(精选15道)
一、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周俊当上大队长后,就处心积虑地想把工作搞好。”这句话没有语病。(______)
2.“人人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这个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是“并非人人都不知道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______)
3.他的鼻子长得像他爸爸,挺挺地,看着很精神。这句话不是比喻句。(______)
4.文学史上有名的“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和曹植。(______) 5.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王维则被称为“诗魔”。(______)
二、 阅读秦文君的《剃头大师》,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故事主要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像小沙一样优秀的顾客,要做像“我”一样出色的剃头大师。(______)
2.故事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小沙愿意让“我”这个从未给别人理过发的人来剃头,“我”也装模作样地给他剃了。(______)
3.题目“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因为“我”给小沙理出了最时髦的发式,使小沙很满意。(______)
4.小沙把理发店的师傅叫作“害人精”,因为他在理发店理发时吃尽了苦头。(______)
三、 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后边打“×”。
1.寓言《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受到惩罚。(______)
2.“各种小花穿着五彩的衣裙在翩翩起舞。”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
1 / 6
3.印度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______) 4.“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露”读“lòu”。(________)
四、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句是比喻句。(_____)
2.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_____) 3.《花钟》这篇课文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是和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有关。(_____)
4.《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_____)
5.北京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_____)
五、 是比喻句的画“√”,不是比喻句的画“×”。
1.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 3.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 4.桂林的山真险哪,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
六、 判断下面说法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鄱阳湖。 (______) 2.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山林的景象。 (______) 3.《花的学校》的作者泰戈尔是法国诗人、哲学家,享誉世界的作家。 (______)
4.所有目字旁的字,都表示“看”的意思。 (______)
5.牛肚了里一共有四个胃,三个胃贮藏食物,只有一个胃是管消化的。 (______)
6.“小溪淙淙,流向河流”中,“淙淙”是用来描写声音的,这类词叫拟声词。 (______)
2 / 6
七、 根据本学期学过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房四宝”是指琴棋书画。(______)
2.《燕子》一课描绘出的四幅画面分别是: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燕子休息图。(______)
3.《鹿角和鹿腿》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______)
4.《蜜蜂》一文中,“我”通过做实验知道了蜜蜂是靠记忆力辨别方向的。(______)
5.方帽子店的主人因循守旧不懂变通,最终被时代淘汰了。(_____)
八、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蜜蜂》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____) 2.《花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____)
3.蜜蜂能辨认方向,靠的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 (_____) 4.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_____)
九、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______) 2.《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______) 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老子说的。(______) 4.《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安徒生。(______)
5.王昌龄的《采莲曲》中有这样一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______)
十、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察”字的第七笔是点,“哦”字的第七笔是提。 (___________) 2.“荔(lì)枝的果肉白白的,好香啊,咬一口,好甜啊。”这句话是用看和
3 / 6
闻两种方法观察水果的。(_________)
3.树干虽然每天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它的变化。 (__________)
4.《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唐代诗人苏轼写的,主要是赞美西湖的美丽景色。(__________)
5.《夜书所见》一诗题目中的“书”是“书本”的意思。(__________) 6.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这是重复了。(________)
7.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_________)
十一、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元日》通过描述元旦的有关习俗,表现了节日期间热闹欢快的景象。(________)
2.“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说“牧童摇着手指看着有杏花的村子”。(________)
3.“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________)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思念在山东省的兄弟。(________) 5.“九月九日”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________)
十二、 我当“小法官”(正确打“√”错误打“×”)
1.“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加横线的字读 qiè。(________) 2.小鸟和大树是一对好朋友。(________)
3.小鸟每年都要到南方过冬是因为南方的冬天好玩。(________) 4.“落”有三个音“ luò ”“ là ”“ lào ”。(_______)
5.“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这是一个拟人句。(_______)
十三、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 / 6
1.“橙”字的第七笔是捺,“印”的第二笔是竖提。 (________) 2.“靴”“鞋”“鞭”都是革字旁,三个字最初的意思都和皮革有关。 (________)
3.“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促织”是“逗蟋蟀”的意思。(________) 4.“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中“五彩缤纷”一词联系上下文和想象画面,可以解释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 (________)
十四、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因为孩子像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给他起名叫“枣核”。(______) 2.枣核虽然很勤快,但是不够聪明。(______) 3.枣核成功地跑到县衙门牵回了牲口。(______) 4.枣核被县官抓住,打掉了牙齿。(______)
十五、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拟人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仲夏夜,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 (________) 2.仙人掌是黄沙中的碧玉,是荒漠上的英雄。 (________) 3.一群花儿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________)
答案
一、 × × √ √ × 二、 × √ × √ 三、 √ × × × 四、 × √ √ √ × 五、 × × √ × 六、 × × × × √ √
5 / 6
七、 × √ √ × √
八、 √ √ × × 九、 √ × × × √
十、 √ × √ × × × √ 十一、 × × √ × √ 十二、 × √ × ×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 √ × √
√ 6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