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在论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怎样克服这种影响时有这样的阐述,他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才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1836/1997:70)
这是他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洪堡特认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在于精神的语言形式的普遍性――语言形式不光是外在的语音形式或语法形式,根本的语言形式是内在的人类精神的。他的语言比较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研究,达到对人类普遍语言的揭示,实质上就是要揭示人类的共同本性。
要准确理解这一观点,还要从洪堡特对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上谈起。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二者的发生、发展是人类心智生长过程的两个相关方面,是通过持续的成长和成熟阶段平行发展起来的。人类在这两方面发展的一致性,产生了一种为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从“整个经验的海洋”中抽象和识别,进而约定俗成为具有相对稳定和与众不同特征的实体,同时用一个声音符号来加以标识。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手段,而且更主要的是认知手段。语言不是事物,但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这些概念是人在
构成词时创造的。例如“书”这个事物,汉语叫“书”,英语叫“book”,日语是“本”……每个称呼都包含一个特殊概念,但所有的称呼都表示同一个事物。各民族词汇多样性和多种语法差别,便是如此随着人类思想和语言财富的积聚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大众文化,也只能通过它们各自的语言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进行研究。把这种语言内涵形式和民族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紧密联系起来,因为每个概念都是通过特定的语言来把握的,所以语言必然与世界的规
模相符。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某一事物的称谓的不同,而在于它的内涵形式所认识的这一事物的观点不同,即世界观的不同。于是洪堡特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在民族语言中,体现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由于语言和民族精神紧密联系,语言结构也和民族精神的特点很深地相互渗透――只要有一个方面存在,就可以由此引导出另外一个方面,因此每一个语言体系的不同都形成不同的对于世界的看法。语言是一种观念、精神的存在,它依赖于语言使用者的精神创造活动。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主观性――它同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交织在一起――但是在一个语言范围内,会出现如同语音一般能够贯穿到所有地方的同一性。人用语音的世界把自己包围起来,以便接受和处理事物的世界;人同事物生活在一起,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人正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