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俗语、口语、成语、诗语、偈语”与诗词 江湖夜雨
俗语,非是指“低俗语言”之意,所谓俗语,是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给力”啊“洪荒之力”啊等等。这类是否可以入诗呢?别急,我们来看看古人的态度。清人冒春荣《葚原诗说》:“用字宜雅不宜俗。”显然,古人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我们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又往往会在诗词里面见到很多“俗语”。比如元稹《日高睡》诗:“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里面的“隔是”,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里面的“欸乃”。所以,综前所述,我个人认为,凡事无绝对,在合适的地方俗语入诗,应该是可以的。俗语,有时候,可以增加诗词的可读性,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曾经读过一首【五绝】,名字忘记了,记得里面一句“近来通鸟语,不怕少知音。”看到“鸟语”二字,当时就笑了,够俗!从而深深的记住这句。还有谁写的【七律】,里面有句“偏自欢时愁子女,每从疼处喊爹娘。”也是通俗到极致,但是让人过目难忘,为什么呢?自然尔。俗语入诗,确实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口语,先澄清一个事实,口语绝对不等同于“口水”,更不是低俗恶语,此处所说口语,是指“自然简朴的白话”。那么“口语”是否可以入诗呢?答案是肯定一定以及确定的,因为前人在这方面的尝试实在是太多了,比比皆是。比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再比如“床前明月光”,“慈母手中线”等等。就是纯粹的口语入诗。不过,这个是一把双刃剑,得要有足够的驾驭能力。毕竟诗词不是吹牛,诗词是艺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假如,没有驾驭能力,就成了“打油诗”。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诗词可以口语化,但是绝对不能“口水化”。分享一首典型的口语入诗。【五律。莫逆】:相交二十年,平淡一如前。再见家常菜,闲聊隐秘篇。坦诚何掩饰?欢悦不沾边。去岁开心事,他乡又结缘。”
成语,这个不过多解释,大家都非常非常的熟悉。好像电视台还专门有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并且很多很多的成语是从诗句里面来的。那么,我们现在诗词创作,可不可以直接“成语入诗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反对的。原因很简单,诗词创作,是一种再创造,你自己成语入诗,有偷懒的嫌疑,缺乏诚意。曾经见到一位诗友的七律,八句用了七个成语,感觉就像再看成语词典,让人昏昏欲睡。还有些诗友,就更是不知所谓了,为了把成语入诗,颠来倒去的,让人读来直挠头,实不可取。所以,成语最好不要直接入诗。
最后,说说“诗语”,这个就比较深奥了。其实,我至今都对这个东西有些迷糊。诗语最早出现是在《诗人玉屑》里面,谓“诗家语”。什么意思呢?可能是说:诗词有韵律字数限制,不能长篇大论的阐述,就非常的精炼,这个精炼以后会很怪,这个很怪的东西就是“诗家语”。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所谓“诗家语”诗词,都是前言不搭后语,模模糊糊的,不过用心还是可以理解。看看岑参这首,【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鹭鸶。”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诗语的好处。含蓄隽永,精炼而自然,富于弹性而有律动。所以,我们学诗,可以追求“诗语”的运用。
最后的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偈语”与诗词,偈语,本来是说“高深莫测”,像佛家说法,要大智慧去参悟,去查经问典。我此处所说的偈语,只是借用,而非是真真的“偈语”,是相对于“诗语”而论。本来,“诗语”就有云雾缭绕的感觉,而很多人感觉这还不够,又向前迈进一步,把是“诗语”直接变成“偈语”,一首诗词,除了自己以外,无人能懂,可能时间放久了,自己都搞不懂了。我想,这种创作现象,就更不可取了。
行文至此,我用一句话来作一个结吧:俗语口语入诗,求:俗得雅。诗语创作,求:雅得俗。我想,好诗词还是得:雅俗共赏,不偏不倚,中正之道!分享一首作品吧!
【一剪梅 离居】(新韵)
我自离居我自欢,春雨诗吟,秋月琴弹。 殷勤稼穑且从容,冬雪皑皑,夏日炎炎。 做个村夫胜做官。不役凡俗,图个心安。 此中真意最优游,忘了曾经,肥了流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