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产.业经济 福 1物流业发展对策 ●林拮 [ra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物流需求的激增,福州的物流产业得到迅速提升。但总体上讲,福 州乃至福建,物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2005年进入全国物流企业50强的全省只有2家,够得上现 代物流者寥寥无几。根本上说,要使福州的物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福州物 流发展的道路,尤其要重视对传统物流企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 【关键词】物流福州发展对策 福建规划的4个物流圈,即以福 一、福州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特别是GPS,它能准确知道每辆车 的位置,可以跟踪货物的行踪,是商务 活动中的一个致胜法宝,而我市物流 企业给车辆配置GPS的少之又 另一 方面,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 渗入层次较低,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 物流管理系统,主要还是靠业务员出 去拉订单跑市场。其企业网站的功能 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 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 3、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许多物流企业是民营企业,而且 州、厦门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1小时 物流配送圈”,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向 全省辐射的“4小时物流配送圈”,以福 州、厦门为中心向长三角、珠三角辐射 的“12小时物流配送圈”,以福州、厦 门为中心向全国中心城市、港澳台以 及东南亚、日本、韩国辐射的“72小时 物流配送圈”发展目标初步实现,并向 建立国际间物流配送圈方向努力。作 为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 会一福州,自然在物流方面也取得一 定的发展。福州的物流企业已发展到 一虽然福州的物流业已渐成“燎原 之势”,但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统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表现 1、物流企业水平偏低,规模不大 在: 整个福建省的物流业起步比较晚, 福州物流的发展速度也较慢,无论从 基础设施到企业规模还是信息化程度 与发达地区都有较大差距。一些由传 统的运输公司改头换面发展起来的物 流公司,严格地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物流企业,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难以为工商企业提供包括原材料到产 成品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包装、 流通加工,以及相关信息咨询、进出口 货代等一体化、多功能物流服务。物流 不少企业正酝酿着从传统的运输仓储 到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应该说,这个过 程是有压力有阻力的,需要政府的各 方面政策支持。可目前福州市政府对 近千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物流配送 中心、物流联盟。如盛丰物流集团有限 公司,是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 司唯一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也是 爱普生、冠捷电子、华映光电、实达电 子、NEG玻璃等国内外大型IT企业长期 这些企业不是特别重视,缺乏相应的 资助与减免及特殊照顾。例如,物流企 业购买土地是个大问题,盛辉物流公 司曾想用商业地价在工业路周边购买 一成本高,走的都是省内路线,“小而全” 主辅不分的做法普遍存在,服务质量 也不能完全得以保证,以致有时货物 托本地物流企业发送还不如把货先发 到广州,再由广州物流公司转发来得 快。此外,较大型的物流中心面积只有 2平方公里左右,面积不及先进地区物 流企业的四分之一。 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成为福建物流 行业中以诚信服务而著称的第三方物 块成规模的土地,但由于得不到政 策支持始终未能如愿,最终只得在闽 候、金山等周边零散地来扩大仓储和 货运车队的容纳场所。再有,物流企业 的车辆进城也是个问题,城市规定在 特定的时问禁止货车通行,这在一定 程度上对其业务也有影响。 4、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 人才短缺 流企业。除了从传统的运输公司发展 起来的物流公司,也有不少商业企业 介入物流业,如惠好医药,超大现代农 业,福州国美等。其中,惠好医药物流 是省内单位面积最大的药品物流中心, 下属的零售门店已遍布全省,达到150 2、物流信息化总体处于较低层次 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 少,应用范围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 一家,拥有上游合作伙伴3000多家,下游 客户1万家,经营品种超过10000种。 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 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 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 80 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产业经济 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 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福建仅有福州大 物流服务提供者向综合物流服务提供 者的转变。 3、利用计算机网络走现代物流之 路 纳入国内分销网络,并支持闽台农副 产品批发市场等对台农产品交易市场 的建设。出台相应措施,吸引和承接台 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等 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 约200名。福州大学虽然成立物流研究 院,开始培养物流工程硕士,但迄今仅 湾大型物流企业,推动福建商业企业 现代物流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 到台湾地区办展,设立分支机构。充分 利用“两门”、“两马”货运直航渠道, 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 毕业5人;该院培养的物流资格认证人 员,包括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 之外的分业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对 企业的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与控制, 发展闽台贸易物流。如建立台湾水果 大陆营销中心,吸引各地水果经销商 等,至今也不过500人。 二、福州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1、政府应大力扶持物流业 首先应当通过制定物流方面的法 律法规,给予物流产业以规范和支持。 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的监 督和协调能力,政府应当明确地树立 为企业服务的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 型转变。物流耗资巨大,回收期长,政 府应考率相应优惠措施,在物流用地 和车辆进城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第 三,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物流 产业应全面向其开放。通过法律和政 府的调整,给予民营企业以“国民待 遇”,明确保护产权,促使民营资本大 量地参与到物流产业的发展中来。要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打破条块分割,加 强资源整合。要建立一个在政策引导 下的规范化的市场新秩序,现代物流 必须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去,需 要权威的政策作为健康的保证,必须 用科学的手段来整合市场。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福州在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同 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是重中之中。 据统计,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下百 家,但真正有一定实力与规模的寥寥 无几。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是站在货主企业的角度代替其从事物 流系统的设计,并对系统运营承担责 任的,而福州多数物流企业本身存在 的弊端非常明显,它仅靠自己的资产 为生产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的业务, 自身并没有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 人员素质低下。第三方物流有很大的 发展空间,应采用现代物流意识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灵活的服务形 式,充分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拓宽物 流服务内容,实现从以资产为基础的 从整体上完成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与 运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 机统一。应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 通信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流程重 组,开展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 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电子商务下的现代物流。应。同 时,大力推进QR、ECR、EOS、GPS等物 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统一的 物流信息平台,承担供应链管理过程 中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枢纽支持, 提供车辆调度、跟踪、定位等增值共享 功能,最终实现优化整合,降低物流成 本。 4、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 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应把港口作为福 州发展物流的突破口,通过港口物流 的发展带动临港加工业的发展,并辐 射周边地区,带动进出口贸易,实现良 性循环。为了使福州港能够更好地服 务于外贸进出口发展,缓解深水泊位 不足的问题,港口的结构调整要适应 货流的结构性变化和专业化,大型化, 集约化的运输发展要求,大力改善通 航条件,加强集装箱深水泊位和深水 航道的建设。同时要加快福建港口群 的规划建设,形成大中小港I:1相结合, 大中小泊位相配套的港口体系,实现 港口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整体港口 资源的优化配置。福州港作为主枢纽 港之一,将不遗余力地推进集装箱运 输的发展。 5 推进对台农产品物流 充分利用福州得天独厚的港口条 件和不可替代的对台优势,在福州建 设闽台贸易枢纽和物流中心,把沿海 主要批发市场建成台湾农产品中转内 地的商贸物流基地,将进口台湾货物 进驻,形成一个跨省市、全方位的台湾 水果营销网络。 6、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培养和 造就物流人才 鼓励工商及物流服务企业提取一 定比例的物流人才培养基金,并建立国 内培养为主、出国培训为辅的多渠道 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物流企业与物流 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 技术的融合,聘请海内外资深物流专 家,为物流企业提供富有创新特色的 专业化物流业务咨询、企业物流项目 策划。加强大专院校和专业物流咨询 机构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批准设立物 流相关专业,并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其资 金及必要装备上的支持。建立物流人 才库,搭建起物流企业和物流人才之 间的沟通桥梁。总之,实现物流业的产 学研一一条龙发展,解决物流企业人才缺 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帆宇,福州物流缘何长不大 [N】海峡都市报,2006.03.26 [2】黄玉妹.福州物流业潜力大[N】 福州日报,2004.03.09 【3】王选庆.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 发展的一些思路[J】中国物流联盟 。2003,(4):15-23 [4】姜超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 物流发展道路[J】中国物流联盟,2003。 (3):6-20 [5】李福学,我国企业物流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M】物流技术及应用, 2005.1 [6】林银来,福建物流渐成“燎原 之势”[N】海峡都市报,2005.05.26 [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讲师、福州 大学在职研究生] (责任鳊辑:叶子) 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