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

2024-05-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专 嘉第 盘 。。 三 专cJ5氏旌硒完 厌 历 建 元彳弋回回人汉化新议 马天博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元代回回人的汉化要放在回回人当时生存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回回人来华未久,与汉人在宗教、礼俗上的差别很 完 大,因此在小范围内自成聚居,并同汉人之间彼此隔绝。而汉化则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主观因素并不明显。另外,元代汉 人学者关于回回人的著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摒弃了非汉化成分,夸大了回回人的汉化。我们对待这些资料时要仔细辨析,免受 错觉的误导。 关键词:元代;回回人;汉化 中图分类号:K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5—568 1(2009)04—0072—04 A Review 0f the Being Assimilated Muslims by Han People in Yuan Dynasty 朋 Tian—bo Abstract:The assimilation of Muslims of Yuan dynasty must be investigated in the whole living environment about themselves.The Muslims who canle to China fm a short time had many diferences in religion,customs with Han people.So they lived in the congregated places and isolated from the other people.The assimilation was caused by many impersonal factors.while the subjective ones are not obvious.In addition,the writings about Muslims which were written by the Han scholar magniifed the assimilation in large degree.We should diferentiate and analyse these data. Key words:Yuan dynasty;Muslims;assimilation 1923年,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书成,国内外学 者反响强烈。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说此书“博引傍搜元人之文 集、随笔等一切资料,征引考核,所揭露之各题目,殆无遗 憾”;我国史学家陈寅恪也评此书“材料丰实,条理明辨,分 析与综合二者俱极其功力。”毫无疑问,先生精思博识、功力 深厚,其搜集、裁减史料及形成著述的方法给后辈学者以无 嫌。中原文物固堪夸耀,西域文明之成就亦有足以骄人之 处。” 由此可见,陈垣先生所用之语的确有失偏颇。我想这 是与先生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有关的:先生曾 言:“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 西化之日,故其言如此。” 我们在感叹之余也不难理解先生 将题目“中国化”改为“汉化”又最终定为“华化”的一片苦 尽的启迪。因此,《华化考》是我国元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 作,也是中国近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书中各篇所列色目人共 计132人,分别从儒学、佛老、文学等六方面考察元代色目人 衷。但是史学研究毕竟以求真为第一要义,元代西域人的汉 化现象确实存在,可是我们首先要对来华西域人的大环境 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才能对汉化现象有一个准确的定 的华化,认为色目人是“炫于中国之文物”,lll视中国为乐土, 不肯思归。对中国文化“羡慕之余,不觉事事为之仿效”,121于 ; --位,万不能以偏概全,受错觉误导。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将讨 论点放在元代色目人之一种——回回人之上,以小见大,庶 几可对全体色目人的情况有所认识。 I 是“诵其诗、读其书,倾心而辅翼之也。”[31往时读此书,常常 为先生之断语所折服,觉得先生能言人所不能言、所不敢 ,—.呈 兰 言久之在脑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元代西域人大部分 皆慕效华风,并且完全出于自愿,这主要是由于中华声名文 物之美。然而此后泛览史籍,深感元代色目人绝大部分并非 舅 全 三 元代东迁的色目人族类各异,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大 食人、中亚哈刺鲁人、阿尔浑人以及一部分畏兀儿人等各族 被统称为回回人。 这些回回人的数量是相当多的,据说蒙 如先生所言事事仿效中国,汉化的色目人只是极少数。其 实此前就有人评论过《华化考》中的说法: 炫于中国之文 ,古人攻陷撒麻耳干后就从青壮年qu ̄37YA,“编为一支 2 舌 物’说,虽然不无道理,但甚抽象,而且不无汉族中心观之 签军”。I6哒些人在随同蒙古人征服各地后,生还者大都内迁 至 收稿日期:2009—07—15 作者简介:马天博(1980一),男,回族,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史、西北民族史研 72 究。 NATloNAuTIES R黔E^膏C一 马天博: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 IN QINGHAI 至中土,世代繁衍。《元史・哈散纳传》载:“哈散纳,怯烈亦 氏。太祖时,从征王罕有功,……至太宗时,仍命领阿儿浑 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 另据元代学者王恽的 将农民家的废铁回收,再加工成农具卖给农民。这样一种变 废为宝的举措却被汉人官僚定为一条罪状。至元三年 (1266)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又以平章政事兼领使职,在任 厌 统计,元初中都路的回回户为2953,“于内多系富商大贾、势 要兼并之家”, 说明这两地的回回人至少分别上万。稍后于 期间他做了不少事,其中就有他叫人把东京缴纳的布“疏恶 不堪用者”在当地换羊,下令改铸真定与顺天所出的金银, 历 马可波罗来华旅行的意大利人斡朵里克(Odoric)在描述行 又奏请忽必烈派人去别怯赤山采“织为布,火不能然”的石 l立 在(Cansay,即今杭州)城时说:“然其人口甚众,每户之中致 有1O家或11家者,总计城中户口,有佛教徒85万户、回教徒4 绒,还奏请将恒州峪所采锡,卖钱发给矿工。另外,他又对世 祖言道:“国家费用浩繁,今岁自车驾至都,已支钞四千锭, 石a 万户、两共89万户,其他若基督教徒及外国商贾人数奇多, 恐来岁度支不足,宜量节经用。”fl3】从这几点来看,阿合马并 宓 不在上列户数之中。”191四万户的记载或许不实,准确数字也 难以稽考,但是元时杭州城回回人之多是不容怀疑的。 元代的回回人广泛地分布于各地,《明史・西域传》即 载:“元时回回遍天下”。以上所举人数仅为元代全国回回人 数之一小部分,其余大多数都失载。这些回回人的职业主要 以军士、商人和工匠为主,另外,西域阿拉伯文明在中世纪 光辉灿烂,东迁之人中也有不少天文、医药等科技人才。这 些人帮助蒙古统治者夺得了天下,自然得到蒙古人的信任, 将他们划归到元朝四等人中的第二种——色目人——之 内。相对于汉人和南人,蒙古人更加愿意利用色目人来统治 中央和地方。整个元代在中书省为官的回回人相当多,除了 少数几次因政治斗争而失势外,大多数情况下回回人可以 左右元朝政府的统治策略,甚至大权独揽、煊赫一时。行中 书省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几乎在每个省内都有回回人任 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则各省皆有。行省以下的 路、府、州、县四级大都有回回人充任达鲁花赤,亦即监临 官,目的就在监督管制被征服地区的人民。②商人主要聚集 在沿海一带,围绕着伊斯兰教礼拜寺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 自成聚集。陶宗仪记载道:“杭州荐桥侧首,有高楼八间,俗 谓八间楼,皆冒实回回所居。”lion_就是回回人的聚居区,与 唐宋之蕃坊大体相类。他们虽然生活在汉人的海洋里,但是 始终保持自己的语言、习俗、信仰、婚姻,还专门建有属于自 己的葬所。如果有变俗者就会“取摈于同类”,因此,虽散居 各地,“然而求其善变者则无几也。虽居中土也,服食中土 也,而惟其国俗是泥也。”…1回回人在为官、科举、法律、差税 等等方面均享受高出汉人、南人数等的待遇。由于有蒙元统 治者赋予的特权,有不少回回人侵夺民利,胡作非为,使得 其与汉人之间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 明乎此,我们在看待汉文著述中的回回人时才要深人 辨析,不能拿来就用。下面以元史中颇受争议的阿合马为例 进行说明。阿合马是个理财家,他深知世祖忽必烈敛财的用 意,在多方面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使国家财富增长起来。 他于世祖中统三年(1262)“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 使”后首先整顿盐法,将解州官盐销售区的人民按户派购定 额,人民买了官盐后还可随意买太原的私盐。中统四年 (1263)又奏设东平等路巡禁私盐军,不许东平等地的人买 私盐。这样,每年官盐卖得12500两银子,比以前多出5000 两。他还令被括的3000户人民开采钧州(河南禹县)与徐州 等地的铁矿,每年大约出铁1037000斤,作成农具200000件 向人民换取40000石粟缴人官仓。il21另外他还“榷民铁”,即 非所形容的那样坏。可是在汉人的著述中,他就成了这样的 人:时宰阿合马秉政,聚敛罔上,怙权宠常,伺察言己者中以 危祸,廷中相语以目,无敢论列。长卿乃上书世祖日:“阿合 马擅生杀,人莫敢言,为国家畜积怨毒已甚,其钳制左右,使 不得彻上听情,叵测似秦赵高。私家之蓄过于公家,觊觎资 藉,情露似汉董卓。春秋无将,请及时论法按诛之。”I141阿合 马在《元史》中被置于《奸臣传》里,固然由于他贪污腐化、怙 权弄政,但是我们在重新评价他的时候要做到持平公允。汉 人士大夫的著述片面夸大了阿合马的恶,而对其善则避而 不谈,甚至加以扭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色目人与汉人之间 文化背景以及统治措施上的差别。 另外,在普通汉人之中对回回人也常常充满了不理解 和嘲弄的态度。《辍耕录》中载有这样一件事:杭州一富家回 回娶妇,“街巷之人,肩摩踵接,咸来窥视”,以致“踏翻楼屋, 宾主婿妇咸死。”这样一幕惨剧在汉人眼中就成了“怪事”, 竟然还有人编了顺口溜:“宾主满堂欢,闾里盈门看。洞房窗 崩摧,喜乐成祸患。压落瓦碎兮,倒落沙泥。别都钉折兮,木 屑飞扬。玉山摧坦腹之郎,金谷坠落花之相。难以秉龙兮,魄 散魂消。不能跨原兮,筋断骨折。毯丝脱兮尘土昏,头神碎兮 珠翠黯。压倒象鼻塌,不见猫睛亮。呜呼!守白头未及一朝, 赏黄花却在半晌。移厨聚景园中,歇马飞来峰上。阿刺(郎葛 反)一声绝无闻,哀哉树倒胡孙散。” 阿老瓦、倒刺沙、别都 丁、木馔非都是回回名,借谐音来讽刺;象鼻、猫晴,是指回 回人的长相;毯(上声)丝、头神是其衣服;阿刺即安拉,用以 代替回回人的语言。更有甚者,对回回人完全不了解并采取 污蔑态度:“又回回事佛,创叫佛楼,甚高峻。时有一人发重 誓登楼上大声叫佛不绝,昏眩生妖,忽闻空中佛应声,手持 刃自断男根掷弃于地,竟舍身从楼上颠下,粉身碎骨而死。 为事佛感应所弃男根,回回争取药封函置以相传宝。”II61郑 思肖为南宋遗民,故国被元兵所灭,其内怀忧愤,对帮助蒙 古人夺天下的回回人恶词相加也是自然之事。不过他必定 得之传闻,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一般汉人对回回 人的看法。由此可见汉人民众对回回人的印象是非常不好 的。元代著名的汉文伊斯兰教碑记《泉州清净寺记》和《广州 怀圣寺记》,虽然在记述元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等方面功 不可没,可是读后就会发现这些汉族文人对伊斯兰教的教 义、礼俗等等的了解其实仅仅是一些皮毛,如将古来即有的 “天”的概念引入文中来解释伊斯兰教中的造物主、简单地 堆积几个神职名词等等③。这些都说明在元代汉人眼中,大 部分回回人都为另类,他们在宗教、礼俗、生活诸方面都与 z 兰 呈 兰 ,--4 —.仝 豸 —Z。 2 舌 至 73 MATloNALlTlES IN 矗EsEA膏C,. QINGHAI 厌 汉人格格不入。而回回人由于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汉人,自然 会生出心理上的优越感,“他们与周邻的汉人是完全隔绝 的,他们对于汉人的情况无从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同样,汉 历 人对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始终隔膜。” 综合上述分析,大家可以想见,与汉人社会如此隔膜 史 的回回人团体,是否有可能大多数对汉文化“渴望身亲见 之”fI81并且“炫于中国之文物”、“鲜有不爱慕华风者”? f 弱 一 宓 一 对回回人在华生活的大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才 可以进一步言及回回人的华化。首先必须说明一点:元代回 回人汉化者为极少数。在《元西域人华化考》所列之132位色 目人中,将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都算上也不过31人,不 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自仁宗延祷二年(1315)开始廷试进士, 至顺帝至元二十六年(1366)为止,元廷共开科l6次,共录取 回回人多少不可确知,不过在《元统元年进士录》所载25名 色目人中,有回回人l2位,占48%。 呵见比例还是很高的。 但是元代录取的进士总额也不过1300人,而前面所提王恽 统计的中都路回回人即上万人,这还只是元初的情况,不包 括人口的自然生殖。由此可见,回回人汉化者仅占整体回回 人的一小部分,根本不代表全体。 那么,这些回回人汉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杨志玖先生 将之归结为客观情势以及儒家文化的崇高华美,大体不出 《华化考》的观点。[211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汉化的回回 人大都远离群体,孤身出宦.离开了属于自己的群体,在汉 人的群体里生存,不免要被同化。这与杨志玖先生认为的 “客观情势”说并不尽合。如前所述,回回人为了自身生活的 便利聚居在城市的各个位置,自成团体,小范围聚居的情况 限制了他们与汉人之间的交往。这与杨先生所说“不学习汉 人的语言,对日常生活与 r 作的不便可想而知”是不相同 的。l篮i而出外为官的回回人则不同,他们经常迁移,没有固 定的居所,必须天天与汉人接触,这些人才真正适合“客观 情势”说。第二,科举的推动。萧启庆先生指出:“延袼二年 (1315)科举制的恢复尤为重要。科举系以汉文、汉学为考试 内容,凡想藉科举晋身官场的蒙古、色目子弟皆须钻研汉 学。故对其研习汉学具有极大激励作用,有如《元诗选》编者 顾嗣立所说:‘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 书稽古为事。”’ l元代虽实行“荫叙”制,对蒙古、色目子弟 也多有照顾,但是须降级授官,且嘤不带薪俸一年。因此,许 孟 多蒙古、色目人索性不行“荫叙”,直接参加科举;另外科举 呈 兰 还对色目人实行优待:不但答题字数要求比汉人、南人少, --1 如果按汉人要求考试,考中后还加一等授官,待遇可谓优 —.厚。《回族人物志》中所载许多汉化的圊回人大多经过科举 考试。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回回人,例如萨都 舅 全 刺、马九皋、丁鹤年汉文诗写得如此精致了。第 、回汉通婚 三 及母家的熏陶。东来的色目人以军士为多,有妻女者甚少, 2 迫不得已必须于别族中求偶。萧启庆先生以《元统元年进士 舌 至 录》为例讲到:“色目人通婚比例较低,母为汉人者为 54.55%,妻子为汉人者则为46.15%,亦都在半数左右。”1241色 74 马天博: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 目人中的回回人由于宗教原因,与汉人联姻者比例应更低。 但是那些与汉人联姻的回回家庭,往往一、二代后便汉化颇 深,这与嫁入异族的汉人妇女略通诗书大有关系。她们的脑 中时刻不忘让自己的子孙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以这种价值 观来教育后代,后代鲜有不汉化者。以暗都剌和凯霖为例, 兄弟二人“鞠于外家,攻儒书。既长,益习 ̄LS)II”, 后来相率 从外家改姓为苟,并效汉人取字。与许有壬同登进士第的哈 八石便娶汉女,其子慕离荣登元统元年进士,这与母家的熏 陶是分不开的。④萧启庆先生在谈及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时曾 指出三点原因,一是中原环境之熏染;二是元朝政府的倡 导;i:是个人利益的追求。其实这些原因也可以应用于回回 人。 汉化的回回人在汉人士大夫的眼中不是“拘拘守常之 士”,I271而是识“变通之义”的典范。他们定汉姓、效汉人取 ,向同时代的汉人名流索求《字说》、《定姓碑文》以及诗集 叙文,并以诗文相酬答。汉人士大夫也颇乐为之,其中吴澄、 王恽、许有壬、宋濂等人留下了大量的《字说》,对西域人取 汉姓汉字大加赞扬。宋濂评阿鲁温人浦博日:“今浦君之为, 上符古义,下合时宜,非卓见绝识,不得与于此”。1281可笔者 在将这些“合于道义”的回回人与前述“怙恶擅权”的回回人 加以比较后却惊奇地发现:汉文著述中的回回人大体上耕 分两类,要么内怀阴狡、外事欺谩,要么识变通之义、倾心华 化,“彬彬乎进文明之域矣”1 1291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观念, 使汉族文人在写史时刻意地戴上了有色眼镜,其判断文明 与否的标志就是是否行“汉法”,因此使得对“两种”回回人 的记述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偏差:一方面对固守旧俗的 回回人极尽挖苦嘲讽和歪曲;另一方面又对汉化颇深的回 回人树碑立传、大加赞扬。前者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牙老瓦 赤。他是花刺子模著名的政治家,早年随成吉思汗征服回回 各城,被委以掌管西域的重任。他和他的儿子马思忽惕治理 西域各地多年,逐渐恢复了蒙古军造成的战争创伤。史家志 费尼称赞说:“一如众望所归,这些州邑的权柄,归诸大丞柞 牙老瓦赤及其孝顺儿子异密麻速忽必有才干的掌握中。 他们公正治理,他们恢复了该地的损毁,给那些说什么‘良 医治不好时间造成的刨伤’的敌人一记耳光。”13Ol而牙老瓦 赤于太宗十三年(1241)冬“主管汉民公事。”131]以后,似乎并 不像在西域那样顺利,并且还成了一个专横擅权、诬陷同僚 的人。《元史・刘敏传》记述他同刘敏共治汉地:“牙鲁瓦赤素 刚尚气,耻不得自专,遂俾其属忙哥兄诬敏以流言,敏出手 诏示之,乃已。”[321在同书卷l58《姚枢传》里又说他“惟事货 赂”,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我们不能排除牙老瓦赤到汉地后 一如既往,没有变化,也应该清楚汉地毕竟不同于西域,文 化背景不同,统治措施也应不同。但是,《元史》列传既由名 神道碑铭裁剪而成,就不可避免会有汉人作者的有意歪曲 ⑤后者在汉人所作各种《字说》、《定姓碑文》以及诗集叙文[F 比比可见。他们在称赞回回人稽古右文的同时在很大程度 上又将回回人不合汉文化的地方加以误渎和比附。王德游 在给回回诗人薛昂夫诗集作叙时说:“盖人之生世封域 同,瓜迭绵亘而能氏不忘祖,孝也。仕元朝明圣之代,蒙元彰 ● 马天博:元代回回人汉化新议 NATloMAuTlES RESE^一CH IN QINGHA| 水土之恩,名不忘国,忠也。读中夏模范之书,免马牛襟裾之 诮,字不忘师,智也。惟孝与忠智,根本立矣!”[33l陈垣先生 2000. 【2萧启庆.2】元代蒙古人的汉学[A]//.蒙元史新研【c】.台 厌 、 《华化考》的写作固有其时代背景在,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 元代汉族士人在描述汉化的回回人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不 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4. 适于汉文化的内容全部摒弃掉了!这是给后人生成“元代回 版社,1990. f3陈智超编注.3]陈垣往来书信集[M】_上海:上海古籍出 历 回人已大部汉化”这一错觉的重要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元代汉法与回回法的争斗是导致这一 “两极”现象的原因,我认为很准确,但除此之外似乎还跟元 【4¨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何高济,译.呼和浩 史 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I5(5l明)宋濂.元史.卷122・哈散纳传【M】.中华书局标点 石再 代汉人(广义)的心理特点有关。华涛先生曾谈到:“l0世纪 本. 宠 后,汉人社会在弱势环境中发展出了一种对本民族制度、思 想、文学、艺术、生活、情趣等各方面的全面的崇尚,并在这 种全面的文化崇尚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精神避难所。”『 】元政 府不想汉化,因此汉人总是处在一种不得意的状态之下。他 们只能在自己本民族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精神避难,苟 可以利用汉文化来吸引蒙古、色目人,无疑可以产生一种心 理上的慰藉和满足。 通过以上对回回人汉化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下 列结论:一是元代回回人与汉人整体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及 宗教、礼俗上的原因所导致的隔膜很大,回回人不屑于了解 汉人,汉人亦对其充满嘲弄与不理解。二是汉化的回回人只 是极少数,导致他们汉化的客观因素很多,并非完全是其 “炫于中国之文物”、倾心华化。三是元代汉人著述中的回回 人存在失真之处,因此要深入辨析,不可轻信,以免受错觉 误导。对元代回回人生存的大环境的考察有助于给回回人 汉化一个准确的定位,还有助于进一步探询元代回回人之 间是否形成共同的“族类意识”、回族的形成与之有何关系 等等问题,读史者不可轻易忽之也。 注释: ①关于“回回,,名称的起源和演变请参考杨志玖先生 《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O3年)中《回回一词的 起源和演变》一文。文中强调“回回”一词在元代有广狭二义 之分,除了是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以外,还泛指一般的 西域人或色目人。 ②参见《元代回族史稿》地位编之《元代回回人的社会 地位》与《回回人与元代政治》,言之甚详。 ③参见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附卷之二《碑传题跋 酬赠》中《泉州清净寺记》和《广州怀圣寺记》及白寿彝先生 之题跋。还可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民族史》(中华书局 2f)(】2版)中所选伊斯兰教15篇碑文,由冯金源先生注释。 ④关于元代的异族通婚,请参看杨志玖先生《元代回 汉通婚举例》(《《元代回族史稿》》华化编)以及洪金富《元代 汉人与非汉人通婚问题初探》,载台北《食货》(复刊)6:12 (1977.3),1—19;7:1、2(1977.4),1—51。 ⑤请细读L辛易志玖先生《回回人与元代政治——成吉思 汗到蒙哥汗时期》,见《元代回族史稿》。 参考文献: [11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为在都回回户不 纳差税事状[M】.四部丛刊初编本. 【7】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01.其中转译戈尔迭本斡朵里克书(299—305页). 『8(81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28・嘲回回【M】.(万有文 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9】(元)许有壬.至正集:卷53[M】.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 志:附卷之二f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0】(明)宋濂,元史.卷205・阿合马传[MJ.中华书局标点 本. 【t1】(元)虞集.故知昭州秦公神道碑【M】.国朝文类.卷 66.四部丛刊初编本. 【12】(宋)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M】.齐鲁书社《四库全 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崇祯刊本. [13】周良霄.元代旅华的西方人一一兼答马可波罗到过 中国吗?卟历史研究,2001,(3). 【14】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M】.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 丛刊【M】.据清影元抄本影印,中华书局,2003. … L一.1…L L 一・k J ! 1.~ ● L J…… …… ” L…J’~1・ I 、 … ●一 2003・ 【16】萧启庆.元朝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A】//.元朝史 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 f17】萧启庆.元代科举与菁英流动:以元统元年进士为 中心【Al//.元朝史新论[c】.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99. 【18】(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5‘西域蒲氏定姓碑文【M】. 四鄙丛刊干刀编本・ 【19】(明)宋濂.元史.卷2。太宗纪[M】.中华书局标点本. [2o1(明)宋濂.元史.卷153‘刘敏传[M1.中华书局标点 本・ [21】(元)周南端编.天下同文前甲集.g-15[M].白寿彝 z 主编,回族人物志:附卷之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兰 [221华涛.文明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的障碍田. 宝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2003,(1)- 兰 舅 全 三 [责任编辑张科】 焉 至 【责任校对 陈亚艳】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